1、古诗文部分,之,文言文篇目,文言文篇目,10 岳阳楼记,11 醉翁亭记,12 出师表,13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14 鱼我所欲也,9 小石潭记,15 曹刿论战,16 邹忌讽齐王纳谏,1 论语十则,2 桃花源记,3 陋室铭,4 爱莲说,5 三 峡,6 记承天寺夜游,7 马 说,8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1 论语十则,近八年古诗文阅读未考查,古诗文默写考查2次(2008、2011);原为RJ版七年级上册第10课,SJ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诵读欣赏,YW版七年级上册第21课、九年级上册第25课。(注:现RJ版七年级上册篇目名为“论语十二章”;SJ版篇目名为“论语八则”;YW版七年级上册篇目名为“论语六
2、则”,九年级上册篇目名为“论语十则”。),课文再现,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时,按时。说:通“悦”,愉快。愠(yn):生气,发怒。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日:每天。三省(x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信:真诚,诚实。传(chun):老师传授的知识。故:学过的知识。,教材中重要注释,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由,
3、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罔(w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di):疑惑。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智慧。齐:(向)看齐。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弘毅:刚强,勇毅
4、。凋:凋谢。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倡仁政、德治与礼乐教化,创立了儒家学派。,考点梳理,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是研究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通假字】1. 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2. 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你。3. 是知也 知:通“智”,聪明,智慧。,【一词多义】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人不知而不愠/是知也/诲女知之乎B. 可以为师矣/为人谋而不忠乎C. 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D.
5、有朋自远方来/见不贤而内自省也E. 不亦乐乎/然则何时而乐耶,E,答案,【古今异义】,1. 学而时习之 时:名词作状语,按时。 2. 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3. 传不习乎 传: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4. 温故而知新 故: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 5. 见贤思齐焉 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齐:形容词用作动词,(向)看齐。 6.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词作状语,(到)最后。,【词类活用】,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学习了(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2.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人家不了
6、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3.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了。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感到疑惑。,【重点语句翻译】,5.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译文: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7. 士不可以不弘毅。
7、译文:有志向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译文: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施加给他人。,孔子在学习方法上的主张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在学习态度上的主张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体会:示例: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主张,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反之,一味地空想而不去学习和实践,终究会一无所得。,【课后题展示】,答案,1. 用课文中原句回答: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有哪些主张?试就其中
8、一点谈谈你的体会。(YW版课后题),2. 课文中有些话已凝固为成语,试着把它们找出来。(YW版课后题)/变式提问:选文中不少句子已经演变为成语,请写出4个。(六盘水中考),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对此,曾经有过不同看法。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全班讨论: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J版课后题),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案,这是孔子提倡的“忠恕之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希望或不想要的东西,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对于今天提倡的建设“和谐社会”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答案,1. 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
9、“吾日三省吾身”的具体内容。(吉林中考),【中考题链接】,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2. 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吉林中考),一个人就算再不起眼,也有他优于别人的地方。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进步。,3. 做到孔子教导的“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有何益处?(普洱中考),不怨天尤人,能严格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道德规范。宽容对待别人,能让人际关系更加和谐、融洽。,示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向一切人学习。不仅学习他人的优点,同
10、时注意以他人的缺点作为警诫,以改正自己的缺点。,答案,4. 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今天我们阅读论语仍然获益匪浅。请结合文中有关学习态度方面的语句,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普洱中考),本文通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养性等方面给人以启示,教育我们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做人。内容深刻,富有哲理,对后世的教育学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1. 观点鲜明,条理清晰; 2. 篇幅简短,语言精练; 3. 道理精深,富有哲理。,备战演练,一、(朝霞原创)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1分)(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二)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1. 解释下面画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1)吾日三省吾身 三省:_(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_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_3. 语段(一)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有什么深刻
12、的含义?(3分)_,多次进行自我检查。(1分),答案,奉行。(1分),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凭(这一点)就可以做老师了。(译对“故”“新”1分,译对大意1分。共2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到了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1分)意在告诉我们:人要不畏艰险,要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坚守自己的人格和操守。君子的风度和才能也只有在危难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意思对即可。2分)(共3分),4. 结合两个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谈谈你对孔子“恕”的思想的理解。(4分)_,“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说不要将自己厌恶的事情强加给别人;(1分)“不迁怒”是说不把自己的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
13、,(1分)这两者讲的都是人所应具备的品德修养,即为孔子所倡导的“恕”的思想,要懂得推己及人,以仁爱之心待人,这样才能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意思对即可。2分)(共4分),答案,二、(朝霞改编)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58题。(共12分)(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二)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
14、冶长)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雍也),5. 解释下面画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传不习乎 传:_ (2)温故而知新 故:_ 6. 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_,老师传授的知识。(1分),学过的知识。(1分),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就 会感到疑惑。(译对“罔”“殆”1分,译对大意1分。共2分),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 (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译对“贤”“齐” 1分,译对大意1分。共2分
15、),答案,7. 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这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点矛盾吗?为什么?(3分)_8. 两个语段中都讲了个人修养与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请你就其中一点说说对你的启示。(3分)_,个人修养方面:示例:“吾日三省吾身”教我们要严于律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教我们要推己及人。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多进行自我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自我修养,而且要学会树立仁爱之心,终会帮人帮己。 学习方法方面:示例:“温故而知新”教我们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要善于温习学过的旧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不耻下问”教我们要善于向他人学习,请教他人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在学习中,我们做到了这些便
16、会不断进步。(任选其中一个方面,意思对即可。3分),孔子认为温习学过的知识,从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时就可以做老师了。(1分)这句话讲的是为人师表的标准,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讲的是人各有所长,应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1分)两者发生的背景不同。所以,这两者并不矛盾。(1分)(共3分),答案,(陕西中考改编)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共13分)【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乙】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
17、,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注】祗回:徘徊,流连。六艺: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备战演练,1. 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思。(4分) (1)学而时习之 习:_ (2)人不知而不愠 愠:_ (3)高山仰止 仰:_ (4)没则已焉 已:_ 2. 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的意思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学而时习之 四时之景不同(醉翁亭记)B. 择其善者而从之 王曰:
18、“善”。(邹忌讽齐王纳谏)C. 然心乡往之 烨然若神人(送东阳马生序)D. 想见其为人 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温习,复习。(1分),生气,发怒。(1分),仰望。(1分),止。(1分),D,答案,3.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_ (2)诸生以时习礼其家。 _ 4. 请结合甲文中的三则语录,说说学者敬仰孔子的原因。(3分) _,只读书(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惘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读书(学习)就会感到疑惑。(译对“罔”“殆”1分,译对大意1分。共2分),众多的儒生在他家按时练习礼仪。(译对“以”“习”1分,译对大意1分。共2分),因为孔子讲
19、求良好的学习方法,(1分)有谦虚的学习态度(1分)和大度宽厚的待人胸怀(1分),所以学者都很敬仰他。(意思对即可。共3分),答案,类文阅读,(一)【原文】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节选自论语微子),【注释】蓧(di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芸:通“耘”,除草。拱:拱手。,
20、【译文】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杖挑着农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丈说:“(我)手脚不停劳作,还不能够管理好五谷,哪里顾得上看谁是你的老师?”说完,便放下杖开始劳作。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见子路。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返回去拜见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义的。长辈和晚辈间的礼节是不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大义(他)为什么要废弃掉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之道。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尽君臣之义的。至于道(
21、君臣之道)没有得到推广实行,(我)早就知道了。”,(二)【原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节选自论语里仁),【注释】恶:怎么,如何。终食:吃完一顿饭。,【译文】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卑微是人人都厌恶的,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在一顿饭的时间内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2 桃花源记,
22、近八年古诗文阅读考查1次(2013),古诗文默写未考查;RJ版八年级上册第21课,SJ版九年级上册第17课,YW版八年级下册第25课。,课文再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23、缤纷:繁多而错杂的样子。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俨(yn)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相闻:可以互相听到。黄发垂髫(tio):指老人和小孩。要(yo):通“邀”,邀请。,教材中重要注释,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24、。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具言:详细地说出。叹惋:感叹,惋惜。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及:到了。诣(y):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遂:终于。规:计划。未果:没有实现。寻:随即,不久。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著名辞赋家、散文家、诗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组诗饮酒,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以及辞赋归去来兮辞等。,考点梳理,【通假字】便要还家 要:通“邀”,邀请。,【一词多义】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不
25、复出焉/皆出酒食B. 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C. 便舍船/屋舍俨然D. 寻向所志/寻病终E. 鸡犬相闻/村中闻有此人 F.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G. 便扶向路/寻向所志,G,答案,【古今异义】,续表:,1. 林尽水源 尽: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2. 渔人甚异之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3. 复前行 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4. 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5. 处处志之 志:名词用作动词,做标记。6. 未果 果:名词用作动词,实现。,【词类活用】,1.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译文: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他)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2. 土地
26、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田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3.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闲快乐。4.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文:(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5.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译文: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6.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重点语句翻译】,1.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
27、?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RJ版课后题),【课后题展示】,作者希望有一个理想社会,即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 作者这一社会理想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摆脱压迫、摆脱剥削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答案,2. 当时的社会状况如何,文章并没有正面说,当渔人一一说了外面世界的情况后,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又为什么说“不足为外人道也”?从这里能不能看出作者的用意?(SJ版课后题),答案,从桃花源中人“皆
28、叹惋”,可以了解渔人说话的内容。桃花源中人为“避秦时乱”“来此绝境”,几百年来,生活得安定幸福,“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而两汉魏晋,战乱不断,民不聊生,所以得知世上的事后,“皆叹惋”。 在得知外面的情况后,担心被官府发现,所以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可以。作者写世外桃源的幸福安宁,写他们的担心,正表现了现实社会的黑暗、动乱与不合理。,1. 渔人“处处志之”,后来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济南中考),【中考题链接】,2. 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 (北京中考、YW版课后题变式),答案,作者这样写是暗示桃花源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使故事显得亦真亦幻,
29、给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使文章悬念迭起,引人入胜)。,自然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平;百姓生活和乐。,3. 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长春中考),答案,“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花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本文借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人人劳作、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安定、民风淳朴的美好世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中动乱与黑暗的
30、不满。,1. 艺术构思精巧,采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把现实和理想联系起来。 2. 语言生动简练、深刻隽永。看似轻描淡写,却使桃花源的景象历历在目,令人神往。3. 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备战演练,一、(2013河南)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4题。(共10分)(一)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
31、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二)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越二岭,首有亭
32、当道,髹书“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注】涩:不通畅。曳:拖,拉。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陇:通“垄”。牧竖:牧童。髹(xi)书:用赤黑色的漆写。,1. 下面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渔人甚异之 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B. 便舍船 屋舍俨然C. 停数日,辞去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D. 不足为外人道也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C,2.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不要)说魏朝和晋朝了。(译对“无论”1分,译对大意1分。共2分),答案,3. 语段(一)寄
33、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2分)_4. 根据语段(一)、(二)的内容,分条概括雪窦与桃花源的相似之处。(4分)_,山阻水隔,很难进入。(1分)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1分)人们生活安宁和乐。(1分)基本与世隔绝,民风淳朴。(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对没有战乱、宁静淳朴、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意思对即可。2分),答案,二、(名师原创)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58题。(共10分)(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34、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节选自桃花源记)(二)(武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遂饿死于首阳山。(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注】
35、干戈:兵器,这里指战争。太公:姜太公姜尚。,5. 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黄发垂髫 黄发:借指老人。B.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无助的境地。C.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详细地。D. 皆出酒食 出:拿出。,6. 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B,(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田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译对“俨然”“属”1分,译对大意1分。共2分),答案,7. 从语段(一)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原因有哪些?(3分) _8.
36、同样是隐者,桃花源人和伯夷、叔齐隐居的原因有何不同? (3分)_ _,环境优美;物质富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能避世,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每点1分,任意答出其中三点即可。共3分),桃花源人隐居是因为不满黑暗现实,渴望摆脱压迫与剥削,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享受宁静祥和的生活;伯夷、叔齐隐居是因为坚守道义和节操。(言之有理即可。3分),答案,类文阅读,(一)【原文】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
37、于虎也!”(节选自礼记檀弓下),【注释】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扶轼。壹:真是,实在。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译文】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轼侧耳听,(然后,他)让子路前去询问。(子路走到女子身旁)说:“听您的哭声,实在是像遇上了很悲伤的事情。”妇女于是(回答)说:“是的。以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的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征税啊。”孔子(对学生们)说:“你们记住,残暴的政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害
38、人啊!”,(二)小国寡民【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第八十章小国寡民),【注释】小国寡民:使国小,使民少。使:即使。什伯之器:效能十倍百倍的工具。重死:珍惜生命。舆:车。结绳:在绳子上打结。古代原始人没有文字,采用这种办法帮助记忆、传递消息。,【译文】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效能高达十倍百倍的工具也不使用,使人民爱惜生命,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和车,却没有地方要乘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陈列它。使人民再用结绳的方法来记事。使人民对他们的吃食感到香甜,对他们的穿戴感到漂亮,对他们的住宅感到舒适,对他们的习俗感到满意。邻近的国家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