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 人教新资料第 6课 (辛弃疾词两首(京口北固亭怀古) )资料1 2 自主性学习导学案同步课件 辛弃疾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隆回二中高一语文课改组 主备: 罗志辉 审定: 胡光文 3 【 学习目标 】 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时代背景; 掌握豪放词的特点; 2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全词。 3诵读全词并背诵 (第一课时)(教师用)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同步学案 4 【 自主学习 】 1.回顾赏析诗词的方法 朗诵吟咏,感知词味 鉴赏意象,体会情感 抓关键句,品析语言 2. 了解宋词婉约派 婉约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婉约派词作语言 ,词中抒发的感情 ,情 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但
2、题材较狭 窄,往往多是写 和 ,也 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 一、有关文学常识 婉转缠绵 清丽含蓄 个人遭遇 男女恋情 5 代表词人有 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 等。他们的代表作品分别是 、 、 和 。 雨霖铃 踏莎行 或 鹊桥仙 声声慢 扬州慢 6 豪放派特点 婉约派特点 3.小结两词派特点 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缠绵悱恻,清丽含蓄,音调谐婉。 7 4.辛词名句识记 ,毕竟东流去。 菩萨蛮 了却君王天下事, , 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 旧时茅店社林边, 。 西江月 。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稻花香里说丰年, 。 西江月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 。 青玉案 元夕 路转溪桥忽见 青山
3、遮不住 赢得生前身后名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听取蛙声一片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8 二、巩固诗词意象和意境 意象, 就是诗中 的事物 。 意境, 是指作品描绘的 和表现的 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的 在诗歌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例如:王维 山居秋暝 中把“空山”“雨后”“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加以组合,营造出一种 的秋天乡村气氛。 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 生活图景 思想感情 清新、静穆、空灵 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9 三、课文创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登临镇江北固亭所作,时为南宋开禧元年秋,当时韩侂胄 (tu zhu)把持朝政,企图
4、通过北伐中原来提高自己的声誉,于嘉泰三年起用闲居八年的抗金派代表人物辛弃疾,任命他为绍兴知府,浙东安任使,次年调任镇江知府。韩侂胄的抗金主张符合辛弃疾复国的一贯志愿。可是韩侂胄一伙政治腐败奢靡淫乐,只不过是想借“ 伐金 ” 来作为政治赌博的筹码。因此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的作法,又感到忧心忡忡,他认为应当做好充分准备,绝不能草率从事,否则难免重蹈覆辙,使北伐再次遭到失败。辛弃疾的意见没有引起南宋当权者的重视。辛弃疾对这种局面忧心忡忡,在登临北固亭时,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杰作。览景有感,就自然吐露了出来。 10 四、基础知识梳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
5、音 孙仲谋( ) 舞榭 ( ) 巷陌( ) 金戈 ( ) 元嘉 ( ) 狼居胥( ) 仓皇( ) 可堪 ( ) 佛狸祠( ) 拓跋焘( ) 张浚( ) 王玄谟( ) zhng xi xing m g ji x cng kn f 或 b b to jn m 11 2解释下列词语,掌握其在词中的意思 无觅: 寻找不到。 气吞: 形容气势很大,气概非凡。 风流: 繁华景象或英雄业迹。 寻常: 平常;普通。 草草: 引申作草率马虎。 赢得: 落得、剩得。 北顾: 回头向北望。这里指失败。 可堪: 不堪;哪堪;怎堪;即怎能忍受。 凭谁问: 难道(还有)谁会问? 12 3指出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
6、赢得仓皇北顾 北: 名作状,向北。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饭: 名作动,吃饭。 4指出下列句子各属于哪种文言句式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被动句)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倒装句)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望中犹记,四十三年,扬州路烽火 (倒装句) 13 【 合作探究 】 一、诵读课文 1听录音 2集体齐读 二、译读课文 1参看课文注释,笔译课文 2展示译文 上阕: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找不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舞榭歌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风雨的吹打而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杂草树木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刘寄奴)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骑战
7、马披铁甲、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那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是何等的威猛! 14 下阕翻译 元嘉年间,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草率出兵北伐,想要像汉朝霍去病远征匈奴那样在狼居胥山筑坛祭天欢庆成功,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仓皇败逃的下场。我登上山亭,向北遥望,还记得四十三年前,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往事不堪回想,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拓跋焘(佛狸)的庙前,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和社日的鼓声!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15 【 目标检测 】 分学习小组背默课文。 16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同步学案 【 学习目标 】 1理解这
8、首词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 3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忧虑国事,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 第二课时(教师用) 17 【 自主学习 】 (一) 关于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 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用典的好处在于 。恰当地用典,可使文章 。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古事、古人 能用极精简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意思 富有文采,含蓄深刻 18 例如: 锦瑟 引用了 蓝田玉烟、鲛人泣泪 的典故,是为了 表达一种迷惘凄清的心理处境,也为诗歌增添了文采。 马嵬 用 卢家莫愁 的典故,玄宗贵为天子
9、,却得不到平民般的幸福, 讽刺了玄宗虚伪自私的爱情。 19 (二)辛弃疾的词以好用典故见长。课文用了哪几个典故? 明确: 上阙用了 孙权雄才大略 、 刘裕北伐完胜 两个典故,下阙用了 刘义隆北伐惨败 、 拓跋焘修建行宫(佛狸祠) 、 廉颇思国 三个典故。 20 【 合作探究 】 (一)分析典故的用意,了解本词的思想内容。(以下探究题,意思对即可) 1. 分析第一、二个典故。 说说前两个典故蕴含了什么用意? 答: 上片借歌颂孙权,刘裕的故事,表明了词人的北伐雄图表达了作者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 21 2.分析第三个典故。 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 答: 用刘义隆草草北伐
10、失败典故,意在借古讽今,委婉规劝南宋朝廷韩侂胄,不要急功冒进,要汲取历史的教训, 表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22 诗人写北魏太武帝在长江边的瓜步山上建行宫(佛狸祠)祭神的热闹景象,是什么心情? 答: 当时,江北各地沦陷已久,如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这样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对此, 作者的心情无比沉重,一股担忧之情淤塞胸间,隐隐作痛。 借用北魏太武帝典故的用意何在? 答: 表达了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和词人恢复中原热切愿望。 3.分析第四个典故。 23 结尾借“廉颇思国”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并说说典故在全词中的作用。 答: 最后用廉颇思
11、国一事 表达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却又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 用它来结束全词,不仅使抒情达到了高潮,突出主旨,而且集中地、鲜明地再现了词人忧虑国事、悲愤难抑的精忠形象。 4. 分析第五个典故。 24 (二)总结归纳 1. 齐声朗读课文。总结归纳上下两阕内容大意 上阕 怀念历史上曾经积极抗敌的英雄人物孙权、刘裕, 讽刺南宋王朝的屈辱求和,表现出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 下阕 借谴责刘义隆 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张, 借廉颇的故事 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和自己的爱国热忱。 25 2. 归纳主旨,把握主旨 这是一首 借古讽今 之作, 作品表现了 作者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12、 也表现了 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和不重用抗金志士的愤慨。 26 3. 明确词作的艺术技巧 最突出的艺术技巧是 用典 。 其次是 对比 。 ( 1)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 ( 2)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 ( 3)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雅社鼓”对比。 27 【 目标检测 】 1. 下列诗词句全是写景的,从实写与虚写的角度看,不同的一项是( ) A.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C. 一片神鸦社鼓 D. 大江东去 答案: B是虚写。 B 28 2下列对“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一句理解最准确的一
13、项是 ( ) A壮心未泯,一直保持着忧国忧民的抗金热忱。 B怀念家乡,怀念中原,怀念往昔岁月。 C对四十三年前抗金业绩引以为荣。 D对四十三年前扬州路一带战斗的岁月记忆犹新。 答案: A。结合背景可知作者一直处于忧国忧民的心态中,始终有抗击侵略者的决心。 A 29 3.比较分析 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与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指出苏辛风格的异同。 苏轼与辛弃疾两人同为豪放词之大家,自然有相同一面: , 。然则苏辛并称,两人的风格却并非完全相同。从两词就可看出:苏词纵横捭阖,思索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辛词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爱国忧国情怀。总的来说则是:苏词 ;辛词 。正如王国维 人间词话 亦称:“东坡词旷,稼轩之词豪。” 词风雄浑 境界博大 清远旷达 豪放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