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传播学教程】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ppt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1308596 上传时间:2020-03-16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5.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教程】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传播学教程】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传播学教程】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传播学教程】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传播学教程】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传播学教程第二版,PPT制作&主讲: 吴明江 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先看一幅漫画:传声筒,选自五角丛书第二辑外国漫画精选,显然,在这种最为原始的信息传播形式人与人之间的口口相传中,信息在被一次次地不同的人的语言不断地重述中发生了偏差和失真。,那么,我们如何在传播的过程中去尽量地去减少这样的偏差呢?又怎样才能把心中急于诉说的这些“小秘密”告诉更多的人呢?,即,如何提高传播的效率?,改善我们的传播媒介,媒介,媒介技术,媒介组织,它们都是人们追求更高的传播效率的产物。也都是社会信息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要素。 两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媒介技术带来的信息生产力和传播力是媒介组

2、织的诞生和发展的基础,而媒介组织带来的传播集约化也带来了媒介技术革新的需求。,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第一节 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媒介技术与社会发展,一、技术的定义和本质,(一)技术与传播技术,(二)三种不同的技术道德观,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一)媒介即讯息,(二)媒介:人的延伸,(三)“热媒介”与“冷媒介”,(四)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理论 内容,三、媒介工具和技术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一)“电视人”和“容器人”,(二)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三)网络时代的网虫和网瘾症,四、当代新媒介技术发展趋势及社会意义,(一)当代新媒介

3、技术的主要领域、特点及社会意义,(二)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三)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一、技术的定义和本质技术和传播技术,首先,什么是技术?技术即以达到实践目标为目的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操作手段和工具。 (美)伊曼努尔梅塞尼技术,是人类借以改造和控制自然使其满足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包括物质装置、技艺与知识在内的操作体系。 (中)高亮华,据此,我们可以对媒介技术下一个通俗的定义: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1)我们使用的符号体系、文本形式、制作工具、物理载体、采集保存传输接收手段和操作技艺等都属于媒

4、介技术的范畴之内。,(2)媒介技术发展的动因,在于人类社会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生产和传播效率的基本要求和不懈努力。这是社会精神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也是一个社会或时代的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3)媒介技术发展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信息生产和传播效率的问题,它的内在逻辑是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从人类历史上看,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与传统意识形态和文化道德发生冲突,引发有关技术与人、技术理性和人文精神的大讨论。,一、技术的定义和本质三种不同的技术道德观,技术“善”论,技术是一切进步的原动力,技术能够解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能够保证把人带入一个理想的社会;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决定社会形态

5、和人类命运。,技术“恶”论,道德观,基本观点,技术是万恶之源:技术带来强权,侵害民主权利;技术助长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腐蚀和埋没人性;技术污染自然,引向毁灭。,技术“中性”论,技术本身作为中性的工具和手段无所谓善恶。技术所产生的影响和服务的目的在于人类的应用。,技术本身作为工具和手段,并不承载特殊的伦理和道德问题。,技术的“善恶”在于创造和使用技术的人。,技术可能带来社会问题,但也在解决着社会问题。人类拥有管理和控制技术的能力。,一、技术的定义和本质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技术决定论,技术是按照自身逻辑发展的独立力量,虽产生于人类需要,但一定阶段后便容易脱离人类控制;技术所产生的后果取决于技术内

6、在而非人的意志;人类和社会在享受技术带来的有限“自由”的同时,更广泛地受到技术的制约。,社会决定论,技术起源于生活,产生于人类的特定价值需求,人是技术的主体;技术不仅是工具和手段,也是一定时期内社会形态的体现;社会制度决定了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技术与社会互动论,科学技术与社会政治有着相互区分而紧密联系的交互作用的关系。,技术属于生产力范畴,它通过推动经济增长改变社会利益关系和利益结构。通过创造新机会和产生新问题的途径带来社会的变革。,社会制度与社会形态对技术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技术的产生发展源于社会需求; 社会制度和政策为技术的发展提供保障和约束; 新技术所带来的可能性实现在于人类的

7、具体利用和社会提供的具体条件。,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即讯息”,(1)首先,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即,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能从事与之相适应其他社会活动。因此,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所传播的具体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2)麦克卢汉所定义的媒介概念是广义的,它不仅指语言、文字、印刷物、电信和广播电视,而且包括各种交通工具,甚至服装、住宅、货币等各种延伸人体功能的事物。,(3)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

8、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口语媒介 (部落社会),文字印刷媒介 (脱部落社会),电子媒介 (地球村),在原始社会,口语是主要的媒介,由于听力限制,人们必须生活在狭窄的部落群体之中,文字和印刷媒介的产生,使得交流与传播不再以物理空间的接近性为前提,人分散到了更广阔的地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疏远,部落社会解体。,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实时性和现场感,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大大缩小,人类在更大的范围内重新部落化,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媒介:人的延伸,(1)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类感觉和感官的扩展和延伸。,(2)从媒介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上来看,人的感官能力也经

9、历了“统和”“分化”“再统和” 的历史。,史前人类在听觉文化上是具有统和性的,虽然那时人的感觉主要由听觉把握,但同时却能充分牵动全部感觉的相互作用、影响,各感觉能力大体上是平衡的。,进入印刷媒介当道的“视觉文化”时代,人的眼睛孤立地起作用,集中关注于事物的细节与局部。这种感觉领域的分割造成的感觉分离,虽推动了人们对事物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也造成了人总体感觉能力的失衡和下降。,当现代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正在改变文明人受视觉支配的情况,电视不仅扩展了人的视觉和听觉,而且因其现场感和接触感扩展了人类的触觉,人类重新回到了一种感觉平衡(统和)的状态。,3/16/2020,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热媒介

10、”和“冷媒介”,“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它本身是“热”的,人们在进行信息处理之际不必进行“热身运动”,“冷媒介”则相反,它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但是,麦克卢汉的这种分类并没有一贯的标准,而且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例如,就信息的清晰度和所需的想象力而言,无声电影显然比有声电影或电视更为模糊和需要联想;从信息含量而言,作用于多种感官的媒介传递的信息内容显然比作用于单一感官的媒介更为丰富。“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分类本身并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它给我们的启示: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

11、,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色,研究媒介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理论的意义和局限性,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他从唯物史观出发看问题,发掘了媒介工具和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具有推动社会前进和变革的巨大力量。,“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对我们理解不同媒介的作用机制具有启迪意义。,其关于“地球村”的论断,也是符合当代世界的发展趋势的。,意义,局限性,麦克卢汉把媒介技术视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唯一决定因素,而忽略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各种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作用。,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我们看不到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人似乎成了

12、完全受到自己所发明的媒介技术或工具主宰的对象。,麦克卢汉理论的全部依据都集中在媒介工具对人类中枢感觉系统的影响上,并由此出发解释人类的全部行为也是片面的。,总之,我们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看不到从事着能动的社会实践的人,看不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3/16/2020,三、媒介工具和技术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一)“电视人”和“容器人”,“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着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 (1)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注重感觉,行为方式上“跟着感觉走”,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的他们的父辈重理性、重视逻辑思维的行为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2)同时,由于收看电视的行为是在封闭、缺乏现实

13、社会互动的环境进行的,使得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 【由 林雄二郎 1973年在其著作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的转变中提出】,“容器人”:指在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们这样的一种心理状态: (1)他们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封闭的; (2)“容器人” 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因为他们相互之间都不希望对方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于是保持一定距离便成了人际关系的最佳选择。 (3)他们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的态度,却很容易接受大

14、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4)他们的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的电视画面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物理空间的跳跃。 【由中野收1980年在其著作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中提出】,“电视人”和“容器人”概念是建立在对现代人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的批评的基础上的。“媒介依存症”的特点包括 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 等等。,3/16/2020,三、媒介工具和技术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二)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电视机作为一种商品,其本身就是人们的欲望追求的对象。例如,从

15、黑白到彩色、从小屏幕到大屏幕、从单声道到立体声、从单一功能到多功能等,每次更新换代都会引起人们的购买热;,电视还是唤起和引发人们新的欲望的媒介。它把充满诱惑力的商品世界以鲜明的色彩、影像以及丰富的意境展示在人们面前,直接刺激了他们对这些商品的占有欲和享乐欲。,尽管日本社会中依然存在着阶层或收入的差别,却出现了整齐划一的追求奢侈化的倾向,而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人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由勤劳、节俭和对社会的奉献价值,转向了个人主义的享乐和“充欲”价值。佐藤毅将这种现象称为“他律性欲望主义”,认为正是这种由媒介引发的欲望主义导致了日本人的自私化。,【由日本学者佐藤毅在 1986 年发表的人的自律一文中

16、提出】,三、媒介工具和技术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三)网络时代和网瘾症,网瘾症,也叫上网成瘾综合征,其表征是长时间沉迷于网络(甚至每天 8 小时以上)不能自控;行为乖张并伴随视力下降、神经衰弱等身心病态;在网欲得不到满足的时候精神空虚、心情暴躁甚至会有暴力倾向,等等。,我国青年学者王冲在网瘾症的基本问题探析一文中归纳了网瘾症的五种类型:(1)色情成瘾;(2)网络交际成瘾;(3)信息超载成瘾;(4)网络游戏成瘾;(5)网络视听成瘾。同时,他也分析了网瘾症带来的多种心理危害,包括以虚拟代替现实的交往方式错位,长时间沉溺网络所形成的孤僻、冷漠、不合群、无责任感等人格和人性的异化,网上网下判若两人的多重人

17、格和自我迷失,道德的失范和社会功能的退化,技术崇拜等,我们必须承认,一种媒介技术或工具的出现和普及,对社会以及人的行为产生的冲击和影响是巨大的,由于其活动的内在规律和特性,人们在某些方面不得不受制于它,但是如果把社会变化的全部原因都归结于它,也是不切合实际的。,三、媒介工具和技术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思考,之前所介绍的几种“影响”是否能够概括和代表媒介技术对我们生活与社会的影响?,(1)之前所介绍的这几种观点,都是具有强烈的批判意义的。其批判本身及其所批判的媒介病态、纵欲现象,虽的确由媒介的革新所带来,但显然这些都不应是媒介影响的主要方面。,(2)从历史发展与现实生活上看,在新媒介出现伊始,一些先

18、行接触者对新技术、大信息量的狂热和失控行为最容易引发守序主义者的批判。而当社会逐渐发展到足以接纳这一新媒介时,这一媒介也就成为了社会生活平常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人类更为理智、更为多元、更为有意义地利用起来。而这无疑是媒介技术给现实社会所带来的更为深远的影响。,3/16/2020,四、当代新媒介技术发展趋势及社会意义,(一)当代新媒介技术的主要领域、特点及社会意义,数字技术传播资源丰富化,网络技术海量信息和多向传播,实时传输技术传播速度快捷化和全球化,多媒体技术传播手段的融合,四大主要领域,【参与化、控制化】Control:社会成员对传播过程的参与和控制程度越来越高; 【多元融合化】Conve

19、rgence:单一媒体越来越融合成多功能媒体; 【便捷化】Convenience: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地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 【廉价化】Cost:媒介接触和使用的经济成本越来越低廉。,鲁塞尔纽曼在 1991 年预言的媒介“4C”趋势,传播过程双向性的增强将大大改善传统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被动地位,增加传受双方的互动性;多媒体技术为人们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输提供了空前便利的条件,有助于提高传播活动的质量和效率;传播资源的丰富化将改变少数大众传播机构垄断资源的状况,为更多的社会成员、群体和组织成为能动的传播者提供了基础条件;全球传播技术的发展则把人类的传播范围扩展到整个世界,使人们的认知、判断

20、和行为受到更多变量的影响。,重要的社会意义: 新的媒介技术和工具,正在使人类的传播活动发生重大变革。,3/16/2020,四、当代新媒介技术发展趋势及社会意义,(二)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电子乌托邦”思想:持有这种思想者,对媒介技术的发展寄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为什么这种思想是错误的? 媒介技术或工具是中性的,它们本身并不必然导致某种“社会善”或“社会恶”。归根到底,媒介工具是人的创造物,重要的是人如何使用它,利用它来传播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社会目的。从这个角度而言,传播媒介的社会影响并不仅仅取决于媒介的技术或形式特

21、性,而且取决于掌握和运作它的人和社会组织,取决于它们生产和传播的信息内容。,其次,我们还应该同时警惕的是一些“伪电子乌托邦”思想: 这些思想的宣扬者们,在政治上利用类似“电子乌托邦”的主张,在网络世界推行片面自由、粹化民主主义的观点,进行实则是颠覆、破坏和集权的运动。,第二节 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媒介组织的性质和社会作用,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组织,大众传媒组织的三大特点,二、大众传媒组织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一)大众传媒组织的经营目标,(二)大众传媒组织的宣传目标,(三)公共性与公益性,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一)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二)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

22、三)“把关”过程的实质,大众传媒组织的三大优势,传者地位稳固,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专业性强,具有公开可靠的信源,职业道德与运作机制健全,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传播者: 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传播者处于传播过程的首端,对信息的内容、流量和流向以及受传者的反应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大众传媒: 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从其生产规模的巨大性和受传者的广泛性而言,我们又把它们称为大众传播者,或称为大众传媒。,一、传播者与大众传媒,大众传媒的三大特

23、点,大众传媒的三大优势,传者地位稳固:大众传媒与受众的角色关系是固定的,受众基本上只能单方面地接受来自传媒的信息。,有自身的组织目标和组织结构:其传播的内容是一种组织的产品。,是大众传播生产资料的直接控制者和使用者:占有先进的传播技术资源和稀有的公共传播资源,甚至垄断的信息源。,专业性强:其收集、加工、生产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和效率是一般个人和非专业组织所不能比拟的。,具有公开可靠的信源:其信息的可信性和可确认性要大大高于处于“匿名”或“半匿名”状态的其他传播者。,职业道德与运作机制健全:大众传媒在其百余年的传播实践中,尤其是在新闻传播领域形成了一整套为社会所广泛承认的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并在此基

24、础上形成了一套吸引和联系受众的有效机制。,大众传媒的上述三个特点,使得它们比其他类型的传播者地位更优越、力量更强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大众传媒也是传播特权的拥有者,它们所拥有的传播能力和权利都远远超过了作为个人的社会成员或其他一般社会群体。,这些都决定了大众传媒在未来信息社会中依然会是影响力最大的传播者。,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艾兹奥尼对社会组织的分类: 社会组织的性质是由组织目标来决定的。,【强制性组织】如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这些组织为实现组织目标通常采用强制性手段; 【功利性组织】这一类组织从事物质商品生产或流通,通常以金钱或物质报酬以及法律合同等为实现组织目标的主要手段

25、,其典型是企业或公司组织; 【规范性组织】如宗教组织、教育机构或科学团体等,,麦奎尔就此认为: 传媒组织一般属于“功利”要素和“规范”要素的混合形态。,媒介虽然作为一定社会权力的宣传工具而具有一定的强制力,但决非强制性社会组织; 媒介虽然具有功利性,需要将自己的信息产品转换为经济效益,但又不能等同于以营利为唯一目的的私有企业; 媒介虽然具有宣传和意识形态功能,但它们又不是单纯的宣传机构,这种功能只有在它们的信息产品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得到市场消费者承认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英国新闻学者托斯塔尔则将报社的组织目标分为两个方面:经济收益目标和非经济收益目标,认为报社的组织目标就是两者的综合体。,二、大

26、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一)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大众传媒必须从事经营活动,这是维持传媒组织的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换句话说,传媒必须面对市场,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作为商品在市场上销售出去。要达到这个目的,传媒必须满足各种各样的社会需求,提供为消费者所广泛接受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争取自己的受众。,对这些特殊和复杂的市场压力关系及其处理方式,是形成各种传媒组织不同特点和倾向的重要因素之一。,传媒的两大经济收益来源,广告收益,信息产品的销售收益,来自广告主的压力,来自广大受众的压力,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一方面,受众越欢迎、发行量越大或收视率越高,媒介的广告价值也就越高; 另一方面,受众的

27、利益与广告主的利益并不是一回事,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二)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大众传媒在从事市场和经营活动的同时,还具有重要的非经济收益目标,其中包括宣传某种思想、灌输某种意识形态、提倡某种信念、行使某种权利或社会影响力等。这种目标,简言之即宣传目标。 传媒组织之所以具有宣传功能,是与信息生产的特殊性分不开的。信息生产属于与社会的上层建筑直接相关的精神生产,每一种社会信息产品中都不可避免地包含着特定的观念、价值和意识形态,对社会意识和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控制作用。正因为如此,社会上的各种利益集团或组织都必然会把大众传媒作为行使社会影响力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大众传媒实现宣传

28、目标的两种活动,言论活动(直接宣传),报道活动(间接宣传),任何大众传媒都有其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背景,它们必须为特定的利益服务,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三)公共性与公益性,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生产者和提供者,在满足社会的普遍信息需求方面起着一种公共服务的作用; 大众传媒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道德具有广泛而强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涉及普遍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共生活; 大众传媒是某些“稀有”公共传播资源的受托使用者,作为公共财产的使用人,它们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大众传媒公共性和公益性的依据包括三个方面,公益性和公共性是大众传媒的权利

29、基础:大众传媒拥有最大限度的采访权、言论权、编辑权和刊载权,并拥有广泛的舆论监督的权利。 公益性和公共性也对大众传媒产生重要的制约:它要求传媒的活动必须符合社会公共利益。这些制约有些体现为法律形式的限制,有些则作为受众监督和传媒自律的重要规范发挥作用。,公共性和公益性对大众传媒的影响,二、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与制约因素,经营目标,宣传目标,公益性,传媒组织的活动既受到它们的经营目标和宣传目标的制约,又同时受到公共性公益性的制约。但是,在现实的和不同形态的媒介组织中,以上各种因素的制约程度是不同的。,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中主要的信息提

30、供者。但是,即便大众传媒具有强大的信息生产和传播能力,它们所能提供的信息也只能是无限丰富的社会信息的一部分。那么这里就会提出一些问题:大众传媒通常会提供哪些信息?它们是怎样提供信息的?它们选择信息的标准是什么?,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一)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1947 年,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1950 年,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个概念引进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gate-keeping)模式,各种各样的信息源和信息,“把关人”,通过把关

31、的信息才被传到受众耳中,这个模式说明: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不是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不过,怀特在提出这个模式时并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而认为它主要是新闻编辑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取舍选择活动,并且只强调了编辑的“把关人”作用。正如后来不少学者指出的,新闻选择过程中的“把关人”并不只有一个:记者是“把关人”,决定着哪些素材应该写成新闻稿;编辑是“把关人”,决定着哪些新闻稿应该刊播;编审和总编是“把关人”,决定着哪些内容应该成为重要新

32、闻等。传媒内部存在着一系列“把关”环节,正意味着“把关”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此外,“把关”虽然也与记者、编辑个人的价值判断密切相关,但这些判断只有在与传媒组织的报道方针不相冲突的前提下才能产生实质性影响,这也说明了“把关”活动的组织性。,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二)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陆定一“新闻是关于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定义中的对新闻把关的认识,第一,新闻信息必须有真实性,它传达的是客观的事实而不是虚构或捏造的事物; 第二,新闻信息必须具有及时性和新意,过时的事件、历史的回忆等,不能成为新闻。不具有这两个属性的信息,是不能作为新闻加以传播的。 这其中,真实性原则是新闻的第

33、一标准。其次,新闻的选择受到新闻制作中的业务标准和新闻传播中的市场标准的制约。,(1)【时间跨度】(time span)某个事件的发生如果符合某种媒介的时间表,就会受到该媒介较多的关注。 (2)【事件强度】(intensity)某个事件越是具有震动性,或事件的重要性突然增加,也就越有可能受到传媒的重视。 (3)【明晰性】(clarity)事件的意义越清晰、模糊性越低,越适合于做新闻处理。 (4)【文化接近性】(cultural proximity)事件越是接近受众文化或受众兴趣,越有可能被选作新闻。 (5)【预期性】(consonance)符合某些既有的期待或预想的事件更容易被选作新闻。例如,

34、人们预料某国近期内可能发生危机,与此相关的事件会引起更多的关注。 (6)【出乎预料性】(unexpectedness)事件越是不同寻常,越出乎意料,越容易被选作新闻。 (7)【连续性】(continuity)一旦某个事件被确认为有新闻价值,就会引起对该事件或相关事件的持续关注。 (8)【组合性】(composition)某些事件的采用出于媒介内容的整体构成或平衡性的需要,有些事件则作为对照性事件而入选。 (9)【社会文化价值】(sociocultural values)受众群体或“把关人”的社会观念和文化价值也会对新闻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美国学者 盖尔顿 和 鲁治 眼中的新闻选择标准,后来,

35、一些学者在他们的基础上又做了些补充,认为从读者兴趣的角度,影响新闻选择的因素还应该包括: 【负面性或否定意义】(negativity)负面事件容易引起受众关注,因而具有报道价值。 人性化或人情味(personalization/human interest)涉及的人物越是具有人格特点和吸引力,越容易成为新闻报道的对象。 【冲突性】(conflict)人物或群体的对立冲突往往引发戏剧性结果,具有故事性,吸引受众兴趣。,盖尔顿和鲁治同时认为: 影响一个事件能否成为新闻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并不是只有具备上述全部要素才能成为新闻。新闻的筛选作业是依据三个基本前提进行的:,附加性前提,事件包含的新闻要

36、素越多,越有可能成为新闻;,补偿性前提,一个事件在某些要素上是平淡的,但可以因其他要素比较突出而得到补充;,排除性前提,如果一个事件所有新闻要素含量都偏低,那么这个事件就可能被排除在新闻之外。,正如我国新闻学者成美指出:新闻价值(news value)这个概念,主要是“把交换价值作为衡量新闻的标准”,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新闻价值或新闻要素所体现的,主要是新闻选择中的业务标准和市场标准。,【业务标准】指的是事件适合于媒介进行新闻处理的各种条件,如时间跨度、明晰性以及组合性等;,【市场标准】指的是事件能够满足受众新闻需求的诸种条件以及吸引受众兴趣的诸种条件,如提供社会最新变化的信息

37、,能够满足受众的求知欲、好奇心,具有趣味性、人情味等。,市场标准并不是唯一的“把关”标准。就如我们之前所说的,传媒组织除了具有经营目标以外,还有自己的宣传目标或社会目标。这些目标也在传媒组织的新闻把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省略三百来字的课文,参看总之,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主导下的新闻工作,媒体所服务的社会阶级、利益团体不同,宣传目标不同,其新闻把关的标准也便会有着相当大的不同。,宣传目标也是进行新闻把关的重要标准,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三、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三)“把关”过程的实质,大众传媒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或“把关”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理解把关活动的实质之际,我

38、们不应仅止于新闻价值或新闻要素分析,而是应该把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因素考虑在内。第一,大众传媒的新闻或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依据传媒的一定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第二,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的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第三,传媒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虽然也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在媒介内部控制机制的作用下,个人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就到这里吧,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