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由于是初学地统计和克里格插值,现将自己处理数据的过程和步骤列出,中间有几个问题很是迷惑,还请相关的专家们给点指导,或者同行们讨论一下,对我处理的过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还请指出,谢谢!1、在 GS+7.0 中进行地统计分析,将经纬度坐标转换成平面坐标,Z 值为土壤盐分数据,导入到软件中,重计算后如下图 1:2、查看数据的分布,发现进行 log 变换后数据的分布状态还不如元数据,所以未进行变换(图 2):3、接下来进行半方差分析,初始界面如图 3:4、进行计算(图 4):5、查看模型信息,显示最优模型为高斯模型,以及各种参数,这里有点不明白的是那个 RSS 值怎么会那么大?图 5:6、然后再 A
2、RCGIS 中进行克里格插值,初始界面如图 6:7、选择普通克里格,数据不进行变换,图 7:8、下一步,图 8 显示的是 ARCGIS 自动给出的各个参数和模型9、根据 GS+7.0 中的参数对图 8 进行修改,修改后的界面为图 9,主要修改了块金值、变程、偏基台值、模型类型以及 lag size:10、下一步,没做改动 图 10:11、下一步显示交互验证结果,图 11:12、最终的出图显示,图 12:我最后将交叉验证的属性表导出来之后,计算各点的真实值和预测值的相关系数,仅为 0.2 多,这算是好吗?还有就是,我分别按照 GS+中给出的其他模型的参数输入到 ARCGIS 插值过程中,最后得到
3、的交叉验证结果为下图 13 和 14,图 13 为指数模型,图 14 为球状模型,比较三者,发现指数模型的交叉验证结果最好,但是指数模型中真实值和预测值的相关系数仅为 0.19 啊,这都怎么回事啊?最后我用 ARCGIS 默认的各个参数进行插值,得出的交叉验证结果为图 15,比指数模型的效果差,而且相关系数为 0.14,都是那么低啊。指数模型、球状模型和 ARCGIS 默认参数的最终效果为图 16、17、18就是这样了,请大家积极讨论啊,相互学习!1.jpg2.jpg3.jpg4.jpg5.jpg6.jpg7.jpg8.jpg9.jpg10.jpg11.jpg12.jpg13.jpg14.jpg15.jpg16.jpg17.jpg1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