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杜甫诗五首》导学案(教师版).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1303550 上传时间:2020-03-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甫诗五首》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杜甫诗五首》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杜甫诗五首》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杜甫诗五首》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杜甫诗五首》导学案(教师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课题:杜甫诗五首(第一课时)月夜 登岳阳楼【学习目标】1、学习抓住“诗眼”赏析诗歌,掌握炼字型题目的解题技巧。2、把握月夜和登岳阳楼中虚实结合、衬托、今昔对比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难点:学习抓住“诗眼”赏析诗歌,掌握炼字型题目的解题技巧。预习案一、问题导学回忆你所学过的杜甫的诗歌,并尝试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杜甫诗歌的特点。参考:诗歌:望岳、绝句江南逢李龟年、春望、登高等等。特点:诗风沉郁顿挫,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表现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二、知识梳理1. 作者简介,见金版学案 P112. 创作背景:见金版学案 P1123 考试链接:分析诗眼意蕴的题型(炼字型)

2、(1)诗眼的内涵: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集中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最精炼传神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句。其中,位于某联、某句中最富有诗歌意境,最精炼传神的具有生动性或情趣性的字词句也叫做炼字。 (注:此种诗眼更专业的说法叫做炼字。倘若考试时叫我们找出全诗诗眼,我们就找能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字或词。倘若是叫我们找出哪个字用得最好,那就是炼字。)(2)诗眼的位置:在题目中:如书愤、春夜喜雨。在诗句中: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3)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某个字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此诗某联某句

3、中的哪个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哪一个更好?为什么?(4)答题步骤(释字义。解释诗句。明手法。表情达意) 解释这个字的含义。解释诗句。将关键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或想象,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图景,以品味炼字的精妙。答手法。如果有运用表达技巧,必须答出运用了什么手法。2答思想感情。结合主旨谈这句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例题:“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含义最深的是哪两个字?试简要分析。答:诗眼是“自”和“空”。(释字义)“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解释诗句)台阶旁的绿草独自葱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叶下的黄鹂尽管叫声悦耳,却无人倾听,这

4、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明手法)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表情达意)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三、预习自测1、字音 鄜州(f) 云鬟(hun) 虚幌(hung) 东南坼(ch) 涕泗(s)2、解释下面词语(1)无一字:指音信皆无。 (2)涕泗:眼泪和鼻涕。 轩:栏杆。探究案一、合作探究探究一:理解月夜的含义,回答以下问题:(1)有人说颔联两句读来最为心酸,请从表现手法方面赏析作者所蕴含的情感。参考: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诗人“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并不懂得思念,衬托出大人的“念”之深切。妻子望月“忆长安”,而小儿女们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用小儿女的“不解忆

5、”反衬妻子的“忆”,突出“独”字,更加突出妻子的孤独无助,从而显出诗人困居长安的孤独无助。 思路小结:明手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表情达意。(1)简要分析颈联中“湿”、“寒”二字的妙处。参考:湿:沾湿;寒:寒冷。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妻子对诗人的忆念之深和“独看”之久。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雾气使妻子的头发被沾湿了,清朗的月光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湿”和“寒”的表象是诗人的想象和联想,反照诗人看月之久,忆念之深。明写妻子思夫之深,暗写杜甫思妻之切,表现诗人对妻子的情深爱切、思念之苦。 思路小结:释字义;解释诗句;明手法;表情达意。探究二:理解登岳阳楼的含义,回答

6、以下问题:(1)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参考:运用了虚实交错、今昔对照的表现手法。昔闻是虚写,今上是实写;把早闻洞庭盛名,渴望一睹盛景的神往情绪与残衰之年才目睹名湖的复杂情绪对比,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后文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3(2)颔联最传神的两个字是哪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参考:最传神的两个字是“坼”和“浮”。“坼”字,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富有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天地和日月星辰像在湖

7、面日夜荡漾漂浮,显得宏丽。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气势磅礴,宏伟奇丽的特点,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 训练案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 年全国高考试题第 17 题) 过香积寺 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衬托出

8、山林的幽深。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更显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孤静幽寂的景象。 课题:杜甫诗五首(第二课时)哀江头【学习目标】1、学会抓住“诗眼”赏析诗歌的情感。2、把握对比、用典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难点:学会抓住“诗眼”赏析诗歌,掌握对比手法的运用。预习案一、问题导学从时间上说,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讲了什么内容?参考:全诗分为三部分。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写长安沦陷后曲江的荒凉景象。“忆昔霓旌下南苑”至“去住彼此无消息”是第二部分,写安史之乱前春日曲江的繁华盛景及李杨二人的悲剧。最后四句为第三部分,写诗人在沧桑巨变时的哀思,总结

9、全篇。 二、知识梳理1. 创作背景:见金版学案 P112. 鉴赏要点 4全诗忧时伤乱的主题至为沉痛。诗人潜行曲江,今昔对比之中,寄托了深深的哀思。全诗结构紧紧围绕主题而展开。由眼前翻到从前,又从回忆转回现实。纡曲有致,跌宕起伏,富有层次感。先是写哀,触景伤情,有物是人非之感;接写极度之乐,回忆李杨二人荒淫无度的豪奢生活;尔后又写乐极生悲,写出时代变幻的深哀巨痛。 对比手法的运用。诗中乐与哀因果转换,对比效果强烈,在今昔对比中,蕴含了诗人无尽的哀愁。这里既有诗人忧国忧民的真诚,也有对蒙难君王的伤悼。哀其不幸蒙尘,讽其荒淫误国。这是李唐王朝衰败的悲歌,也是诗人为国破家亡而泣,可谓句句伤心,字字血泪

10、。三、预习自测1、解释下面词语。(1)吞声:不敢出声。 (2)潜行:偷偷地行走。探究案一、合作探究探究一:“哀”可作为本诗的诗眼,文中哪些诗句表现了“哀”的情感,试作简要分析。参考:“少陵野老吞声哭”是哀;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忆昔日此地的繁华,而今萧条零落,还是哀;追忆贵妃生前游曲江的盛事,以昔日之乐反衬今日之哀;述贵妃升天,玄宗逃蜀,生离死别的悲惨场景,哀之尤甚;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哀”字统领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邃。 探究二: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今昔情况?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参考: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江头宫殿锁千门”一句以“千

11、门”极言宫殿之多,可见昔日繁华,但加一“锁”字,便将昔日繁华与今日之萧条巧妙地构成对比;“同辇随君侍君侧”一句引用班婕妤典故,与唐明皇宠爱杨贵妃形成对比,暗讽唐明皇荒淫好色;“去住彼此无消息”与“血污游魂归不得”则写杨贵妃今日的悲惨遭遇,与往昔的备受宠爱做对比。对比强烈,既蕴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真诚,又有对蒙难君王的伤悼。表达了作者对国家破亡的深切哀痛之情。 训练案一、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中吕山坡羊道情 宋方壶青山相待,白云相爱,梦不到紫罗袍共黄金带。一茅斋,野花开。管甚谁家兴废谁成败,陋巷箪瓢亦乐哉。贫,气不改;达,志不改。这首曲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12、5答:(1)运用对比的手法。作者热爱青山白云,对“紫罗袍共黄金带”这类功名利禄即使睡梦中也绝不梦见;作者把“陋巷箪瓢”的居住环境与统治者追求奢侈腐败生活相对比,表明自己安贫乐道的生活。 (2)运用了用典的手法。作者以箪食瓢饮、居陋室而不改其乐的颜回自况,表明自己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课题:杜甫诗五首(第三课时)蜀相 又呈吴郎【学习目标】1、理解分析杜甫忧国忧民的形象。 2、掌握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学会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学会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难点:理解分析杜甫忧国忧民的形象。预习案一、知识梳理1. 创作背景: 蜀相:见金版学案 P11又呈吴郎: 见金版学案 P11二

13、、预习自测1、蜀相四联各自写了什么内容?明确:首联以问答形式,写出了武侯祠的地理位置。颔联,写入祠后所见所闻。颈联,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尾联,叹惋诸葛亮的壮志未酬。 2、解释下面词语。(1)扑:打。 (2)任:任凭,任由。(3)只缘:只因为。 (4)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5)任真:听其自然,率真任情,不加修饰。 (6)征求:指赋税征敛。探究案一、合作探究探究一:阅读蜀相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1)首联中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参考:描写了武侯祠周围郁郁葱葱的翠柏,侧面写出了武侯祠的历史悠久,渲染了环境寂寞荒凉的气氛。烘托了诸葛亮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思路小结:景物描写

14、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奠定情感基调、突出作者感6情等等。(2)从艺术手法方面赏析颔联,体会诗中作者所蕴含的情感。参考:运用了情景交融、反衬的表现手法。满园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荫密叶中发出婉转的啼鸣声,却空荡荡无人欣赏。以赏心悦目之景反衬出诗人心中的寂寞和感伤,蕴含着作者睹物思人的情怀。 思路小结:明手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表情达意。探究二:有感情地朗读又呈吴郎,简要分析本诗中诗人的形象。参考:本诗塑造了一个心系黎民、忧时伤世的诗人形象。诗人同情穷苦人,设身处地为黎民百姓着想,并劝说他人善待穷苦人;全诗通过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由一个穷苦的寡妇联想到整个国家的大局,更加体现了诗人忧

15、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训练案一、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谒金门 冯延巳(南唐)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骚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注挼,读 ru,“揉搓”之意。试简析词中主人公的形象。【答案】全词以细腻而含蓄的笔墨刻画了一位空虚无着、寂寞难遣、被相思困扰的思妇(闺中女子)形象。开头景物具有象征意味春风荡漾,吹皱了池水,也吹皱了思妇的心;闲逗鸳鸯、揉搓杏蕊的细节,玉簪斜坠独倚栏干看斗鸭等动作情态体现了更深的愁苦相思及孤单寂寞。表现了女子思念情人,急盼情人归来的急切心情。 【作者简介】冯延巳(903-960),南唐词人,又名延嗣,字正中

16、,五代广陵(今江苏省扬州市)人。仕于南唐烈祖、中主二朝,三度入相,官终太子太傅,卒谥忠肃。1 他的词多写闲情逸致,文人的气息很浓,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大的影响。宋初钓矶立谈评其“学问渊博,文章颖发,辩说纵横”,其词集名阳春集。【内容赏析】这首词上片,以写景为主,点明时令、环境及人物活动;下片以抒情为主,并点明所以烦愁的原因。全词写贵族少妇在春日思念丈夫的百无聊赖的景况,反映了她的苦闷心情。春风乍起,吹皱了一池碧水。(我)闲来无事,在花间小径里逗引池中的鸳鸯,随手折下杏花蕊把它轻轻揉碎。独自倚靠在池边的栏杆上观看斗鸭,头上的碧玉簪斜垂下来。(我)整日思念心上人,但心上人始终不见回来,(正在愁闷

17、时),忽然听到喜鹊的叫声。7拓展阅读杜 甫 的 生 平 与 创 作萧 涤 非读书游历时期(712-745)为了使我们能够比较容易、比较清楚地看出杜甫创作的发展过程,以及他的创作和他的生活的密切联系,我们把杜甫的诗,大体上分成了四个时期。这第一期,是读书游历时期,包括他三十四岁以前的作品。据壮游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又据进雕赋表:“臣幸赖先臣绪业,自七岁所缀诗笔,向四十载矣,约千有馀篇。”可见,杜甫打七岁时起便已经有诗,到他四十三岁写进雕赋表时,连同文章(即所谓“笔”)已有了一千多篇。那么照理推算,其中属于三十四岁以前作的诗,少说也该有个三四百首。可是,据现存的诗来看,我们能确定为这一

18、时期作品的,总共不过二十几首。这自然是一种遗憾,因为使我们不能看到这位诗人的创作全貌。尽管这期作品遗留的是这样少,但我们认为仍然应该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的时期来处理。因为在这一时期,杜甫写过好几百首诗,毕竟是一个客观存在,不容抹杀;同时,即从这些诗来看,由于时代和生活的不同,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也都自成一个段落,如果和第二期混淆起来,合并起来,便不易看清杜甫创作的转变和发展的迹象杜甫三十四岁以前,正是所谓“开天盛世”,他自己也过着一种“裘马颇清狂”的游历生活,“快意”了“八九年”。因此,这一期的诗,主要是写个人生活或摹写景物,充满一种年少气盛的活力。但在个别诗篇里,我们也可看出诗人杜甫对人民的灾难已

19、流露了他的同情,对上层社会的“机巧”,也初步有了憎厌,这正是他此后诗歌成长的根苗。在 诗 的 体 裁 方 面 , 这 时 写 得 最 多 也 最 成 熟 的 是 五 言 律 诗 , 其 次 是 五 言古 体 诗 , 所 谓 “长 句 ”的 七 言 古 和 七 言 律 , 这 时 似 很 少 写 (现 存 的 只 七 律 一首 )。 五 言 排 律 和 五 七 言 绝 句 也 很 少 (现 存 的 只 五 言 排 律 和 七 绝 各 一 首 )。 诗的 规 模 也 不 大 , 篇 幅 很 短 , 临 邑 舍 弟 一 首 一 百 二 十 字 , 算 是 最 长 的 了 。总 之 , 第 一 期 ,

20、 我 们 可 以 把 它 看 作 杜 甫 的 创 作 准 备 时 期 。困守长安时期(746-755)第二期,包括杜甫三十五岁到四十四岁的十年间的作品。这十年,杜甫差不多一直是住在长安,这些作品也差不多全是在长安作的。杜甫来到长安,在他的生活史上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因为这对于他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着重大的意义。我们可以这样说:他的来到长安,一方面固然结束了他的游历生活,但另一方面却又正是一个新的富有社会内容和政治内容的游历生活的开始。尽管这种游历生活是痛苦的,是违反他的主观愿望的,然而对于诗人的成长却是必要的。长安,大家知道,这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但也是罪恶的渊薮。它是天

21、堂,又是地狱,有吸血的,也有输血的,阶级的对立,在这里表8现得最为明显。由于杜甫在当时社会上有他一定的身份,有机会看到那天堂的一面,同时由于他在政治上的失意和物质生活的奇苦,又有可能看到这地狱的一面,接触到人民生活,这样,就使他对统治阶级有了进一步的憎恨,对人民有了进一步的同情,从而创作出像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和赴奉先咏怀等具有深刻思想性的诗。单凭这些诗,杜甫就已够不朽的了。据现存的诗来看,杜甫这十年中,写了一百一十首左右的诗。这自然也有亡佚,但数量可能不大。饥寒交迫的生活,使他不可能写出太多的诗。生活的丰富,扩大了杜甫诗的领域,也开展了他的诗的篇幅,这时出现了五百字的长篇,二百字以

22、上的更是常见。在诗的体裁上,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七言古,他这时竟写了二十八首之多,也是第一期所没有的现象。本来,悲愤激动的心情,是需要这种“长句”来发泄的。陷安史叛军中、为官时期(756759)这一期,包括杜甫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的四年间的作品。我们称这一期为陷安史叛军中、为官时期,只是一个大体上的说法。因为在公元七五六年的七月以前,也就是杜甫在由州投奔灵武的途中被胡兵捉住送到长安以前,杜甫还有一段居住长安和携家逃难的生活,而在公元七五九年的七月,则已弃官客秦州,又有着一段携家逃荒的生活。综计在这四年中,陷安史叛军中为时约九个月,为官约两年零两个月。期,虽只四年,但在杜甫的创作史上却是一个最重要的四

23、年。从作品数量来看,这一期比之长安十年,要多到一倍以上,他一共写了二百四十九首诗。从作品的质量来看,内容也非常充实,并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在他全部创作中形成一个顶峰。由于“负恩殊禽兽”的安禄山的倒行逆施,激化了当时的民族矛盾,而杜甫,因为陷身叛军中的关系,又曾亲自尝到国破家亡的痛苦,亲眼看到胡兵的屠杀,所以,作为这一时期作品最突出最显著的特征的,便是杜甫的爱国精神。他的一喜一忧,是那样敏感的和当时一战的一胜一败、一地的一得一失相适应着。杜甫虽然作了两年多的官,但由于唐肃宗的疏远和贬斥,反而使他能够一再的得到深入现实、深入民间的机会,这就是为什么杜甫在做官时期还能创作出辉煌的现实主义

24、的诗的根本原因。在诗的体裁的运用上,除五律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五言古体诗这一时期写得最多,竟有九十首。诗集中最长的一篇五古 北征 便是写于这时。七言古体也不少,有二十二首。同样,集中最长的一首七古 洗兵马也是这时写的。这当然不是偶然的事情,也不是由于杜甫对古体诗忽然特别感觉兴趣,而是为诗的社会内容、诗的叙事性,这一客观存在所决定的。我们知道,古体诗是颇为自由的,它的伸缩性比近体诗大得多,便于表现比较复杂的事物和感情。这就是为什么这一时期他的古体诗特别显得多的原因了。漂泊西南时期(760-770)这第四期,是最后一期,包括杜甫四十九岁到五十九岁的十一年间的作品。杜甫这十一年间的漂泊生活和创作生活

25、,大体上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夔州以前是第一阶段,计六年多(七六年正月七六六年四月),其中住在成都草堂前后约五年;在这一阶段里,杜甫写了四百八十五首诗。移居夔州是第二阶段,约二年(七六六年四月七六八年正月),时间虽不长,作品却最多,9他一共写了四百三十七首诗。夔州以后漂泊湖北和湖南是第三阶段,为时不到三年(七六八年春七七年冬);这时诗人杜甫已是一个残废的老头了,但他还是写了一百五十首诗。把杜甫在这一时期的三个阶段里所写的作品的数字加起来和前此的三个时期作一比较,这并非毫无意义的事。统计数字告诉我们:杜甫在这十一年中总共写了一千零七十二首诗。占现存作品总数量的百分之七十三强,约等于第二期(长安十年)

26、的十倍,和第三期的四倍半以上。由此可见,在创作的道路上,杜甫是“老当益壮”、“死而后已”的。这种始终如一的艰苦卓绝的创作精神,首先就值得我们肯定。由于时代、生活和年龄等关系,杜甫这期作品的基本特征,是诗的抒情的性质。也就是抒情诗特别多,纯粹的叙事诗很少。这些抒情诗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有描写景物的抒情诗,有写劳动生活的抒情诗,有回忆往事的抒情诗,有咏怀古迹的抒情诗。有的大声疾呼、直写胸臆;有的回肠荡气、曲达友情。所有这些抒情诗,不仅洋溢着真情,而且也浸透着现实。但是,最值得我们注意和珍视的还是他的政治抒情诗这主要是政治讽刺诗。我们知道,杜甫是一个“穷年忧黎元”的诗人,然而在他漂泊西南的十一年中

27、,人民生活一直没有改善,国家命运一直没有多少好转,所以这类政治讽刺诗也就一直贯串着他这一时期的三个阶段。这些讽刺,有的是尖锐而精辟的议论,如:“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莫令鞭血地,再湿汉臣衣!”有的是借用景物,出以比兴,如枯椶、病橘等诗;有的则驱使典故来揭露丑事,如诸将:“昨日玉鱼蒙葬地,早时金碗出人间。”写皇家坟墓的被发掘。其他直接反映现实的诗,也往往在叙事中夹杂议论或感愤,带有浓厚的抒情气息。这种现象是前此所少有的。由于诗的内容主要是抒情,所以在诗的形式(体裁)方面也有了新的发展。这就是大量地更多地使用近体诗律诗和绝句。他的三十一首五绝,全部是这时写的;他的一百零七首七绝,有一百零五首

28、是这时写的。同时他还写了四百八十一首五律和一百二十五首七律,五言排律这时也写得最多,最长的一首(秋日夔府咏怀一百韵)也是这时写的。律诗由于种种限制,不适宜于叙事而比较适宜于抒情,这就是为什么这一期律诗特多的原因之一。不过,律诗也有它的长处,因为它本身具有一种音乐性和精练性,它要求更高的概括。所以有时用来作为讽刺武器,显得特别铿锵有力,能够起着一种匕首投枪的作用,一针见血,以少胜多。上面举出的一些诗句便都可为例。有的同志过分贬低杜甫律诗的价值,忽视他的律诗的战斗性,那是不全面、不公允的。但在接受上,往往需要读者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文化水平,那也是事实。总之,杜甫那些史诗般的叙事诗固然具有崇高的价值,他的抒情诗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通过这些优美的抒情诗,读者更可以直接接触到这位诗人的伟大心灵和高尚人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初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