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酉”部字看中国酒文化【摘要】 说文解字可以说是中国的一部百科全书。我们通过对它的研究,可以窥探中国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同样,通过对“酉”部字的研究,我们也就可以窥探中国源远流长的酒文化。关键词:说文解字 酉 酒 文化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从最初产生之后,酒就逐渐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息息相关, 它以其独特的魅力渗透参与在人类种种的生产生活活动之中,横贯上下五千年历史, 弥久越纯,弥久越香。通过对说文解字酉部字的分析,可管窥我国历史悠久的酒文化。我们将主要从酒之源、酒之名、酒之造、酒之色、酒之味、酒之功、酒之仪和酒之禁来看中国酒文化。一、酒之源(醴):关于酒的起源,
2、众说纷纭。在这里简单的为大家介绍 “仪狄造酒说” 、 “杜康造酒说”和“梨园造酒说” 。仪狄造酒说:夏禹时代的仪狄是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记载的“始作酒醪”的第一人,其事迹见于秦汉时代的世本 、 战国策 、 说文解字 ,还有三国蜀汉学者谯周著作的古史考等多部著作。据史书记载:“仪狄,夏禹之臣。 ”“帝令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 ”由此可见,仪狄不仅是华夏第一酿酒人,而且技术精湛、高超,所酿的酒汁甘甜醇香无与伦比,连圣明的君王夏禹饮了之后也说甘美。杜康造酒说:杜康是我国古代流传最广的第一造酒人,后世尊他为酒神。 世本记载:“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作秫酒。 ”东汉许慎在
3、说文解字巾部中记述:“古者,少康作箕帚、秫酒。少康箕杜康,卒葬长垣” 。晋朝人江统在酒诰中亦说:“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 ”我们甚至可以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发现“杜康”已成为酒的代名词在曹操所作的一首乐府诗短歌行中便出现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梨园造酒说:相传在仲宾家有个梨园,园中的梨获得大丰收,卖不出去,主人觉得可惜,就将梨用泥密封放在缸里藏起来。过了半年多,主人已将此事忘记。在园中散步时,闻到香味,后寻找香味的来源,才发现是梨缸,梨已化为液体,这便是香味四溢的“梨酒” 。酒概:“太古无酒,用水行礼谓之玄酒 酒之始为祭祀也”可见,在中国古代,酒最先用于
4、祭祀,源于祈福。 “礼神”一词亦作“醴神” 。 说文:“醴,酒一宿孰(熟)也。”豊在甲骨文里作眠,像祭品装在祭器里的样子,是装好祭品的祭器,后来分化为凡礼仪之称的“禮”和祭祀时用的饮料“醴” 。醴人们普遍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没有啤酒,但是,根据古代的资料,我国很早就掌握了蘖的制造方法,也掌握了自蘖制造饴糖的方法。酒和醴在我国都存在,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醴后来被酒所取代。用谷芽酿造的醴消失了,但口味类似于醴,用酒曲酿造的甜酒却保留下来了。在古代,人们也称之为醴。 二、酒之名(酒、酉):何为酒? 说文 :“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水酉声。一日造也,吉凶所造起也。古者仪狄作酒醪,禹之而美,遂疏仪狄
5、。杜康作秫酒。 ”许慎解释酒,不说为何物,而说它 “就人性之善恶” ,把它说成是一种用来就 (助长) 人性的善良和丑恶的饮料。其中所讲的仪狄故事见于 战国策 魏二 ,原文:“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日:后世有以酒亡国者。 ”禹可谓有先见之明, 史记 殷本纪载纣王残暴荒淫, “以酒为池,县 (悬) 肉为林,使男女倮 (裸)相逐其问,为长夜之饮,百姓怨望” ,最后被周武王所灭,这就是因洒丧国的例子。酒说文酉部:“酉,就也。八月黍成,可为酎酒。象古文酉之形。 ”甲骨文写成像酒器的形体。酉字与酒字本无区别,前者用酒器标示酒,后者加水点再增加一些表意信息。酉作为干支字
6、后,才专用作“酒饮”的“酒”字。三、酒之造(酴、酏、酝、酿、酎):早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和果品有了积余。在一定气温下,这些含糖物品经过较长期堆积贮存,自然发酵成为酒,这种单发酵酒,是最原始的酒。(1)酴(tu)说文:“酴,酒母也。从酉余声,读若庐。 ”其声旁为“余” ,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发展,粮食等有了剩余,才为酒的产生提供了契机。(2)酏(yi)制酒的原料主要是粮食, 说文:“酏,黍酒也。 ”所谓“黍酒” ,简单地说是用黍米酿成的酒。粮食造酒,是人工造酒的主要特征,这与天然酒不同,是中国酿造文化的一个升华。“酏”字的出现,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见证。(3)酝、酿说文 “酝、
7、酿”二字形象地说明了酒的制作过程。 义证于“酝”下引曹植酒赋:或秋藏冬发,或春酝夏成。 古本考于“酿”字下引一切经音义:酝作酒曰酿也。这就十分形象地表现出了制酒的发酵环节。(4)酎(zhou)明堂月令曰:孟秋天子饮酌” 。什么叫酎酒? 古人何以要酿三重醇酒? 清代段玉裁注解说:“酎者,三重酒也”,“谓用酒为水酿之,是再重之酒也。次又用再重之酒为水酿之,是三重之酒也, ”把酒当作水,再重复酿两次,就叫三重酒。古人所以要这样做,目的是想提高酒的纯度(酒精度) 。(5)釃说文:“下酒也。一曰醇也。 ”所谓下酒,即滤去汁滓,留下清酒。四、酒之色(配、醪、酾、醍):酒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其颜色,它能给人一
8、种视觉美。中国古代的酒色的辨识以清浊为主,清酒多为纯度较高的醇酒。(1)配说文解字:酒色也,从酉巳声。 段注本义如是,后人借为妃子而本义废矣。妃者匹也。我们通过看这个字的小篆字形,发现是一个人在一个酒埕旁边,那么在我们近距离面对的时候,那么就会有色、香、味的反映,而色又是最直观的,不过这里却没有反映出是何种颜色的酒。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有了颜色的最初的意识。清江藩配酉弋二字解:“当时酒有青色者, 有黑色者,合二酒之色则谓之配。 ”虽然说文解字和段注没有说明“配”是何种酒色,但通过江藩的说解,我们可以大致知道其颜色了。(2)醪说文:“醪,汁滓酒也。 ”又:“糟,酒滓也” 我们现在经常把“醪糟”
9、作为一个词使用,即汁滓混合的酒,又叫江米酒,是一种为人们所喜爱的饮品。相信大家都见过醪糟,米白色,有些浑浊,在古代人们对酒颜色的认识主要是体现在清浊上,那么这里的“醪”就是带有汁滓的比较浑浊的酒了。(3)酾说文:“下酒也。一曰醇也。 ”所谓下酒,即滤去汁滓,留下清酒。醇酒指酒味厚重的酒,浊酒则正好相反,一般都比较甜淡。那么也就是说“酾”是纯度较高的颜色较淡的酒。(4)醍说文解字:“醍,清酒也” ,但有“红色”的含义。 玉篇:“醍,酒红色也。 ”那么从可见,当时的人们已学会酿制颜色鲜艳的酒。应当指出的是这里的“清酒”并不等于今天的白酒。相反, “清酒”因多用谷物酿造,其色多呈黄色或红褐色,故“清
10、酒”又叫“黄酒” 。从早期的酒色以清浊为主到后来向更加复杂的颜色发展。古籍记载汉武帝曾酌“瑶琨碧酒” ,碧酒即一种绿色的酒。后代文人对酒色也常有描写,如杜甫的“鹅儿黄似酒” ,白居易的“倾如竹叶盈尊绿” ,李贺的“小槽酒滴真珠红”等。但是,古代通过从“酉”之字来表示不同颜色的专有酒名并不是很多。谈到酒之色,便涉及到了酒的清浊的问题,那么这同时也谈到了古代的酒的度数的问题,为什么有“千杯不醉”之说?武松喝十八碗酒还能打死老虎?通过研究酒之造,我们发现古代的酒大多是粮食、水果等发酵而成,所以当时的酒并未完全发酵,味较寡淡,度数比较低,也就能理解古人为什么动则用坛子饮酒?也就知道了“千杯不醉”的原因
11、了,也就可以解释武松喝十八碗酒还能打老虎的现象了。另一方面,古人酿造的酒多是带有甜味,因为大多是发酵而成的酒,而不是真正的用曲造的酒,所以也就有“小人之交甘若醴”的说法了。五、酒之味(酷、醰、酓、醇):说文中有关酒味的词达 31(29)个之多,充分展现了古人在关于酒味方面的研究与发展。(1)酷段玉裁给“酷”作注: “淫者浸淫随理也 , 渭酒味淫液深长也。王篇 西部:“ 酷, 酒味厚也。 ”流水曲尘, 艳阳酷酒。(宋)吴文英梦窗词 西子米庄(2)醰( tan)酒味苦也,从酉,覃声。康熙字典中有:酒味不长也。 集韵:厚味也。韵会:甜也正韵醇也。(3)酓( yan)段玉裁:酒味苦也。(4)醇从时间上
12、来说,酿制时问越久,酒味越厚重。 说文:“醇,不浇酒也。 ”不浇酒即不水的纯酒。 说文通训定声引广雅 释诂:“醇,厚也。 ”六、酒之功我国酒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可酒在当时的社会中有什么样的功用呢?(1) 酒用于祭祀在古代,我们国家的祭祀种类繁多,其中我们从酒的起源我们便看到了酒的最初的用于祭祀的功用。酒概:“太古无酒,用水行礼谓之玄酒 酒之始为祭祀也”可见,在中国古代,酒最先用于祭祀,源于祈福。就是在当今社会,用酒祭祀的习俗在很多地方存在。过年、清明等节日,我们依然用酒来祭祀我们的祖先, ,我们用酒表达着我们对祖先的怀念,同时也希望得到祖先的庇佑。(2) 用于防寒保暖,有益于健康在古代的不发
13、达的社会,物资缺乏。人们在寒冷的冬天喝酒主要是用来防寒。我国的地域和气候的特点具有多样性,在我国北方地区的人民,尤其是少数民族,他们都有相对悠久的饮酒文化历史,他们以天为盖地为庐,用坛饮酒,体现的他们的豪迈的民族精神。另外,在诗经豳风中有“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和“称彼兕觥,万寿无疆”的诗句,反映出当时的人们认为酒具有使人长寿的作用,将酒与长寿联系在一起。这里所说的酒有益于健康,当然是指适当的饮酒。(3) 酒催生了优秀的文学作品,产生了不计其数的文学大家中国的文学史一开始就与酒交织在一起。中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诗经和楚辞都歌咏了酒, 诗经约有三十篇提到酒,占到全部诗歌的十分之一。屈原的辞赋
14、中也已经出现了椒酒、桂酒等名目,而且在渔父中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句子。曾经创作了酒赋的文人很多,如东西汉之间的扬雄、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曹植等。而很多诗人词家同样与就有着千丝万屡的关系。 “李白斗酒诗百篇”这是杜甫对李白的评价,李白自己也曾说过“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自称臣是酒中仙” 。这可能是与酒有关的最出名的诗人诗句了。苏轼在和陶渊明 诗中说:“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 ”就是说外在的事物和内心的情绪中,千姿万态,到处都有诗,一喝酒这些诗也就出来了,因此他称酒为“钓诗钩” 。前人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苏东坡把这两句演化为“文章本天成,饮酒自得之。 ”七、酒之仪古老
15、文明的中国,是礼仪之邦,历来崇尚礼仪。 “酒,天之美禄” ,自它一入世便融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与礼仪结缘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形成了流溢着醇香万代沿袭不断的酒礼。酒礼源远流长,自从出现了礼,酒就与此相融相生在了一起, “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礼”的礼俗便延续了下来。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
16、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个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一般不饮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饮酒的。饮酒的习俗各民族都有独特的风格。八、酒之禁禁酒的历史如果不与酿酒、饮酒一样悠久,至少在远古造酒和饮酒较普遍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中国古代王朝正式颁布禁酒令,至少可以推到西周初期,更不说夏商已有局部的禁令和刑罚。古代禁酒的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酒要乱政。这从统治集团说来,饮酒荒乱会导致朝政不修,甚至君主混乱而失去江山;至于君臣饮酒失礼引起君臣不合,犹是余事;而对于庶民来说,酗酒滋事会影响社会秩序。而是酿酒要耗费大量粮食,特别是遇到饥荒之年,粮食更需节约
17、。但是,酒是禁不绝的。古代“酒已成礼” ,统治集团的祭祀、朝廷宴会、节日和立功的犒赏,都离不了酒,何况王侯公卿有的是酿酒的权势和条件,哪里禁得绝?酒诰是最早的禁令。周王朝鉴于商朝统治者以沉溺于酒而亡,在令康叔监殷民时,郑重其事的由周公以王命发布了酒诰 ,是对王朝及诸侯各国臣民下的禁令。对王公贵族规定不准非礼饮酒,对民众则规定“群饮,汝无佚,尽执拘以归周,予其杀”!通过研究酉部字,我们从酒之源、酒之名、酒之造、酒之色、酒之味、酒之功、酒之仪和酒之禁方面对酒的研究,我们对中国酒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不过这也只是冰山一角,需要我们不断地从中发现新的意蕴。参考文献: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中华大字典中国酒文化中国酒文化赏析酒的故事说文解字酉部字与中国古代酒文化试论说文解字酉部字与中国古代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