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合欢树》完美版.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1271191 上传时间:2020-03-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欢树》完美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合欢树》完美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合欢树》完美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合欢树》完美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合欢树》完美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题: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一粒沙里见世界合欢树年级: 高二( )班 学生姓名: 学号: 组名: 教学目标:立足文本,阅读品味语言,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教学重点:学会从阅读中感受文字的力量及字里行间浓浓的情意;超越文本,体会生活中展现出来的母爱教学难点:“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教学方法:讨论阅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自主预习:1、作者:史铁生,1951 年生,北京人。1967 年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1969 年去陕西延安插队。1972 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医疗。病后致力于文学创作,1979 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

2、其夫人 。1983 年加入中国作协。 代表作有我与地坛 命若琴弦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务虚笔记 。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等多种全国文学奖。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2002 年华语文学传媒奖对史铁生的颁奖词: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2、标题解读:合欢树

3、,落叶乔木,伞形树冠。叶互生,为偶数。花美,形似绒球,清香袭人;叶奇,日出而开,日落而合。有“马缨花” 、 “绒花”之称。常象征夫妻恩爱、婚姻美满。3、正字音: 呛 敷 熏 灸 虔诚 瞎逛 惊惶 侍弄二、课文分析1、浏览全文,并思考:文章先后写了哪些内容,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母亲 合欢树 主题母爱本文是一篇表现母爱的优美散文。它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前面部分写母亲生前的事,后面部分写母亲逝世后的事;前者以写“人”为主,后者以写“树”为主。两大部分有机融合,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怀念和对母爱的高度赞美。2、诵读课文 1-6 段,思考问题:作者写了人生中几个年龄段“我”和母亲的哪些事情?从中我们能感

4、受到母亲怎样的形象?年龄 “我” 母亲十岁 作文获奖调皮活跃年轻美貌 热爱生活童心未泯 争强好胜二十岁 双腿残废心灰意冷不再年轻 全副心思 为我治病隐忍退让 励我写作 抱着希望编号: 12132 gey-x031三十岁 小说发表思念感怀积劳成疾不在人世总结:文中对母亲的描写,可以以作者身体残疾为界线,之前母亲的性格是怎样的?之后又怎样?要结合有关情节回答。(1)20 岁以前,作者的家庭生活是安定并充满情趣的。作者选取自己小时候与母亲的一次小冲突来与后面生活中出现的变故形成对照。在这次小冲突中,母亲也争强好胜、率真可爱、热爱生活。(2)作者残疾以后,母亲的生活与性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母亲的

5、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 ,每一回求医问药,她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在第二段中有一个细节,母亲为“我”治病造成我烫伤,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 ,儿子的病煎熬着母亲的身心,但她始终对生活充满希望。当母亲发现“我”治病无望,而在写小说的时候,母亲到处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母亲用这些行为建立起儿子生活的信心。母爱的博大深沉拯救了儿子的精神。第二、三段,体会母亲在痛苦中坚强执著的性格。3、浏览课文 7-12 段,思考问题:母亲与合欢树有什么关联?合欢树 母亲路边的“含羞草” 第二年没有发芽第三年长出叶子 第四年(长大) 有一年开花了种在花盆不舍得扔常去侍弄栽在窗

6、前的地上(念叨)已不在人世总结:幼小可怜的合欢树仿佛当年身患疾病的作者,虽然母亲是爱花草的人,但她此时的全部心思都放在儿子身上。当这棵小树逐渐茂盛时,母亲非常高兴,经常侍弄小树。这棵小树已成为儿子的化身,母亲对小树倾注的爱源自于对儿子未来的希望。合欢树上寄托着母亲的希望。母亲对合欢树也倾注了很多心血。她从路边将合欢树捡回家中,开始植入花盆,后来又移栽窗前。合欢树第二年没有发芽、几近夭亡,对此,母亲虽然“叹息了一回” ,但“还不舍得扔掉” 。正是在母亲的爱护和照料下,小合欢树终于“起死回生”并茁壮成长。可以说,没有母亲的呵护、没有母爱的濡养,就没有合欢树的生机勃勃的今天。然而,令人扼腕的是,当合

7、欢树年年开花、枝繁叶茂的时候,母亲已去世多年,同样没能看到亲手培育的希望。合欢树仿佛是“我”的患难兄弟,又是母爱的象征和化身。 “我”对合欢树那种既渴望相见,又刻意回避的复杂情感,正是“我”对母亲无比怀念之情的深刻表现。母爱把“我”和合欢树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母爱是“我们”共同的生命之源。母爱是博大的,深厚的,无私的,它不仅意味着关爱与呵护,更意味着信任与理解。4、 “我”是如何对待合欢树的?在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把握作者复杂的情感体验)可以去却不想去 想去却不能去了总结:母亲走后,尽管“我”事业有成,合欢树茁壮成长,但“我们”都体验到孤独。蜂拥而至的记者们“好心好意”采访使“我” “心

8、烦” ,让“我”宁肯“在街上瞎逛” ,也不想回家;热情友好的街坊邻居虽然关心“我”的工作和生活,但并不能理解写作在“我”生命中的意义。合欢树编号: 12132 gey-x032年级: 高二( )班 学生姓名: 学号: 组名: 一、问题探究1、文章为何以“合欢树”为题?合欢树在作者心目中占有特殊位置。当大院子的老邻居们提到“小院子”的时候,作者以手摇车进去不方便为托词来掩饰;但当邻居们提到合欢树的时候,作者却“心里一阵抖” ,这种独特而剧烈的心理活动,深刻表现了“合欢树”在作者心中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合欢树曾经寄托着母亲的希望。文章写道,第二年没有发芽的合欢树第三年竟然长出茂盛的枝叶,为此, “

9、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 ,并因而更加精心地照顾它,“不敢太大意” 。合欢树的“死而复生”使母亲似乎看到了希望。合欢树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希望,是母爱的象征和化身。文章以“合欢树”为题是颇有深意的。2、虽然本文以“合欢树”为题,但文中并没有出现对树的正面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对合欢树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当年合欢树被母亲视为儿子的化身,如今儿子已经成名,但母亲已驾鹤西去。合欢树上倾注着母爱。作者爱这棵树,因为他深爱母亲。但是他最终还是不愿进小院亲见。他渴望见到合欢树,重温母爱,但母亲已经逝去,睹物更会思人,作者不忍见树,其实是他不忍重温失去母亲的痛苦。作者这样写反映出他内心深处

10、的痛苦与矛盾。3、文章哪些地方成功地进行了心理描写?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独特情感,品味作者附着在合欢树上的复杂心态。本文多处成功地进行了心理描写。首先是作者思考母亲过早离开人世原因时的心理描写,“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 “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作者的自问自答,充分表现了儿子对母亲备受煎熬的心灵苦痛的深刻理解,儿子身残心苦痛不欲生,母亲其实更是生不如死。正如作者在我与地坛中所写:“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作者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让母亲“气得够呛”的顽童和“被命运击昏了头”的莽撞青年了,他已经长大成熟并能理解母亲了。其次,表现在作者对小院子与合欢树的复杂心

11、理的描写, “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不能去亲睹合欢树是作者心中最大的遗憾。但从其内心深处而言,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不愿”去,而不是“不能”去。作者宁愿让这份遗憾成为永恒,也不愿意让别人背着自己再次踏进那熟悉的小院,看看那心爱的合欢树,作者显然是在刻意回避某些东西,或者说,在着意保留某种想象中的完美和幸福。这与此前的“推说” 、托词完全是同样道理。这种“优柔寡断” 、欲行又止、 “瞻前顾后”的矛盾心态,正好说明作者对那个小院子、合欢树都是非常在乎的。再次,看文章结尾处的心理描写,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起童年的事

12、,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但他不会知道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这种细腻而深刻的心理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合欢树的特殊情感,合欢树是母爱的化身,这是别人永远无法知道和理解的。4、文中对比手法的使用有何艺术效果?对比手法是本文的重要特色。本文是通过儿子与母亲的对比来表现母爱的。 “我”双腿残废之后心情沮丧,对母亲四处奔波的辛苦不仅不予理解,反而认为这是浪费时间的徒劳之举。对此,母亲依然坚持奔波,直到那次危险事件发生之后,母亲才对药物治疗“终于绝望”。当发生危险之后, “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也好,死了倒痛快” ;母亲却“惊惶了几个月”,差点儿发疯。文章通过这些

13、对比,有力地表现了母爱的博大、深厚与无私。5、文章行文有什么特色?文章行文简洁,表现力强。文章前面部分采用了类似电影蒙太奇手法,对“我”10 岁时、20 岁时、30 岁时自己和母亲的生活状况进行概括性描述,突出重点,略去枝节,选择富于包孕性时刻的精彩画面,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时,也给读者带来强烈震撼。文章写合欢树的部分行文也很简洁。通过“那年” “第二年” “第三年” “又过了一年” “再过一年”几个镜头迅速勾勒出合欢树成长“历程” ,突出展示了合欢树“变化”之大。6、语言品味史铁生散文语言质朴自然,尤其是单音节词语的使用非常准确,而且富于表现力。本文也是如此。如“这实在太悬了” “非

14、疯了不可” “躲了出去” “她心里太苦了” “受不住” “召她回去” “光扯些闲话” “忙扯到别的” “过道窄得一个人”等处都使用了单音节词语,使文章语言生动、传神,具有日常口语平易浅近的自然、朴素、淡雅的韵味。尤其“我心里一抖”的动词用得非常精彩,把作者极为复杂的内心感情表现得细腻而传神。二、请同学们阅读课本 97、98 页本单元的三篇文章虽然艺术风格和具体内容各不相同,但具有一个共同的特色, “一粒沙里见世界” 。即通过“小”事物展示“大”境界,或通过都江堰表现作者对社会文化的独特思考,或通过“灰色”的眼睛和“吻火”的动作来表现徐志摩的个性风采,或通过合欢树来表现深厚的母爱。1、理解散文中

15、想象的作用想象在散文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想象创造的艺术之“虚” ,可以为生活之“实”插上翅膀,使文章显得丰满、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 都江堰中的想象更多是对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的还原性想象,如“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既具体又质朴” , “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 ,这些都是作者站在历史角度所进行的合理想象和艺术演绎。 吻火中的想象以出人意料取胜,作者不仅由“吻火”的细微动作联想到诗人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精神,而且把诗人因飞机失事而意外丧生的悲剧事件想象成“对于人世的火焰作最后的一吻”的诗性意境,这些想象奇特、大胆而又令人赞叹。 合欢树中的

16、想象则充满抒情意味,如“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这种想象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无比怀念和对母亲的深深理解,包含着浓浓的爱意。2、理解课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对比是散文常用的艺术手法,它通过选择合适而恰当的参照物,将“本体”和“比体”进行对照,从而收到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彰显事理的内在逻辑的表达效果。本单元的三篇文章都成功地使用了对比手法。在都江堰中,作者除了将长城和都江堰进行整体性对比之外,还把李冰与秦始皇、李冰与现代官场的衮衮诸公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表现了都江堰被作者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的根本原因以及作者对李冰人格精神的高度赞美。 吻火把徐志摩“吻生活之火”

17、的淳朴人生与“隔江观火”的怯懦人生进行对比,表现了作者对勇于体验生活的“吻火”人生的赞赏。 合欢树中既有儿子与母亲的对比,也有母亲几十年来变化的对比,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和儿子对母亲的怀念和崇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体会并尝试概括对比手法在文章中的具体运用,及其在文章中各自的表达效果。3、理解现代散文“小”与“大”的关系本单元所附的短文现代散文的小与大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现代散文的艺术特征和表现手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提醒学生注意, “小”的含义比较广泛,既可以是某一具体的人、事、物、景,如合欢树中的合欢树,也可以是某一独特的表现角度,如吻火由一个微小的动作细节入手,展现

18、徐志摩独特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也可以是一种表现技巧,即以部分来表现全体,如都江堰中由李冰手握长锸中流分水的镜头,透视其所代表的一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和政治纲领。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心烦意乱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剧。有了这种高明的防范,就能很快终止怒气。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于当止之时:奔跑时停下来最难;狂怒时保持头脑清醒也一样难。过分激动,不论程度高低,都会影响理智。一旦对发怒有了这种警醒,就不会使你因怒气而失控,也不会使你损害良好的辨别力。谨慎地驾驭情绪,就能很好地控制它。你将是马背上第一个理智的人。智者最没有耐性,因为学识减少了他们的耐心。知识渊博的人很难被取悦。俄庀泰特斯告诉我们,生活最重要的准则在于懂得如何忍受一切。他认为这是智慧的一半真谛。容忍愚蠢需要极大的耐心。有时最令我们痛苦的人正是我们最依赖的人,这帮助我们战胜自我。耐心能带来无可估量的内心平静;而内心平静是世间的福祉。不懂得如何容忍他人的人如果还能忍受他自己的话,就应当独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