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邓稼先》教案 课件.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1270077 上传时间:2020-03-07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1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邓稼先》教案 课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邓稼先》教案 课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邓稼先》教案 课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邓稼先》教案 课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邓稼先》教案 课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邓稼先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思路,整体把握文章。 2、品读重点句段,了解作者情感。 3、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技巧。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 2、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技巧。【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朗读课文,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在生物界中,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一条规律;在人类社会中, “落后就要挨打” 。国防势力的强弱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地位,中国在研制和发展核武器方面的成绩,使帝国主义列强不敢对我们胡作非为。二

2、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化。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 “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 二、预习检查(字词) 至死不懈 xi 鞠躬尽瘁 cu 选聘 pn 无垠 yng 殷红 yn 萦带 yng 日曛xn 铤而走险 tng 妇孺皆知 当之无愧 马革裹尸 锋芒毕露 三、整体感知 1、 学生速读课文,概括文章六部分的大意。 (自己思考,写下答案后小组合作交流) (参考): 在历史的背景上引

3、出邓稼先。写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通过与奥本海默的对比,突出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 通过作者与邓稼先的交往与对话,表达对邓稼先的情感。 描写邓稼先在罗布泊的工作情形,突出他身先士卒的献身精神。 总结评价邓稼先。 2、思考:这六部分能不能相互调换顺序?(理清作者的思路) (参考):不能调换,这六个阶段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引子引出人物 总写邓稼先的一生、贡献 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从另一角度表现人物性格 详写一个例子重点表现 总结 3、小组合作,每一小组一部分,认真品读,思考每一部分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品质? 完成填空“ 的邓稼先” ,并要求说出依据。 示例: 第一小节:贡献巨大的邓

4、稼先 理解:在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在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刻,他勇敢地站了出来,几经努力,成功的研制出了原子弹、氢弹,让中国在世界之林站了起来,所以说他贡献巨大。 其他小节文中都有对邓稼先的赞美之词,很容易可以找到,主要是要能让学生结合文本去阐述。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研读赏析课文,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教学流程 一、研读研讨课文 1、文章六个部分的小标题拟得怎么样?介绍自己最欣赏的一个小标题,并说说理由。这些小标题给你怎样的启示? (参考)这些小标题拟得新颖、概括力强,突出本部分的核心内容和丰富意蕴。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这个小标题如恢宏的画面,给人纵深的历史感,在这

5、个巨大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说明邓稼先是对这一巨变作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第五部分小标题“我不能走”非常出色,言为心声,一句简短的话语,道出了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有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作为院长,邓稼先的主要工作是管理和理论指导。但他却事必躬亲,来到实验现场指导工作。当井下出现问题,甚至会出现危险的时候,无论从职位,还是从在“两弹”事业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来说,邓稼先离开现场,都是无可非议的。然而,他只说了一句:我不能走。虽然只有四个字,但字字铿锵,声声有力,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2、写邓稼先以前,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有什么作用? (参考)

6、作者概述中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民族的转变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发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3、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参考)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截然不同, “忠厚平实” “真诚坦白” “从不骄人” 。中国几千年保守文化就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吸取了中国保守文化中这些优秀的局部,并变成了自身的气质品格。 4、读第四部分,思考邓稼先对“谣言”仍然亲自调查,你从中感受到他怎样的品质?你认为杨振宁流泪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二 布置作业说和做

7、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生词、理清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饱满的激情。 3、学习本文叙述中融入抒情、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的方法。 4、反复朗读课文,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和崇高的革命精神。教学重点: 1、如何精选典型事例。 2、叙述中融入抒情、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饱满的激情。 课前预习: 1、查找臧克家、闻一多的相关资料。 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前准备: 录音机、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整体实施: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

8、话说的好“做人要有做人的原则” ,就是说为人处事要有自己的主见、方法和准则。这个单元记载的都是名人,他们身上都有一些闪光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今天我们来学习臧克家的文章,了解一下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并且思考一下,我们应学习他怎样的精神。 二、检查预习情况: 1、 介绍作者和闻一多 (让学生先说,老师补充。不用讲得过尽,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穿插进去。 ) 2、字词(读一读、写一写生字词,并积累词语。 ) 衰微 赫然 迭起 高标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呕心沥血 潜心贯注 心凝神会 迥乎不同 一反既而 慷慨淋漓 气冲斗牛 无暇顾及 目不窥园 仰之弥高 三、听课文,整体了解全文大意。 四、整体感悟:(想一想)

9、 1. 、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2. 、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3、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五、作业: 1、熟读全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听写生字词) 二、朗读第一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人家

10、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课文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这两句话起什么作用?这两句话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品质? 领起全文,表现闻一多“做“的特点-“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对比写法。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和谦虚谨慎的美德。 2、闻一多前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做“了再“说“ 、“做“了也不 “说“,为了表现这一特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证明?目的是什么? (引用原文) 三件事例: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目的:“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作者选取的这三件事,选择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 写作唐诗杂论是

11、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它两个事例是从 “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 4、 “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是什么意思? “作” ,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 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 从 20 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5、闻一多向古代典籍钻探的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他想吃尽、消化尽文化史“ “他要给我们文化药方“ 6、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什么意思? “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指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 自 20 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

12、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目的在于救国。 7、 “ “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 ”这一句该怎样理解? “望闻问切“是拟人,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 意思是闻一多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8、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 “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怎样的研究态度和精神? 专心致志的研究态度,持之以恒的精神。 9、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这句是什么意思?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 “它“指深夜灯火。 “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诗静夜 ,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

13、人民命运的关切。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适,与“大开光明之路“一脉相承。 10、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这句该怎样理解?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意思一致,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 三、请用简练的语言说一说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的形象。 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废寝忘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治学严谨、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言行一致的爱国者。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思考研讨 1.课文的两个部分之间,是用哪些话过渡的?把这些话找出来,说说是怎样起过渡作用的。

14、(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先生的一个方面。 “闻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革命家的方面” ,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 “仅还” “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 “学者的方面” “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这样就使两个部分的过渡十分自然。 ) 二、朗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1、后半部分是仅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吗? 不仅是写 “说” 。而是把 “说”和“做”糅合起来写。 正如课文所写:他“说”了,跟着

15、的是“做” 。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 。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2,探究革命家方面,学习爱国精神 这一部分以学生自学为主 革命家方面选择了哪些典型事件?目的是什么? 这些事件体现了闻一多哪些精神? 在“说和做”上闻一多先生是怎样做的? (1) 起稿政治传单 勇敢无畏 革命家方面 (2) 群众大会演讲 大骂特务 不怕牺牲 (说做) (3) 参加示威游行 言行一致 目的:争取民主 3、文中哪些内容分别说明闻一多是“口的巨人” 、 “行的高标”? 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以及在群众大会上演讲等内容说明他是“口的巨人” ;“走到游行队伍的

16、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等内容说明他是“行的高标” 。 三、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锲而不舍,沥尽心血 后期: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卓越的学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伟大的爱国斗士) 1、学者和革命家是闻一多先生不同阶段的表现。你觉得两个阶段,闻一多先生在“说和做”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一致吗?为什么? 点拨:不一致:前期他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目不窥园,无声无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

17、归,气冲斗牛,声震天地。一致:爱国情和使命感。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2、我们要学习他怎样的精神? 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无畏,视死如归的精神,我们更要学习他言行一致的高尚品质.四、问题探究: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这六件事? 闻先生一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可见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以少胜多。 对作为“学者的方面

18、” ,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 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 单这六件事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都表现出来了。 五、这篇文章在叙述中运用了哪些形象的描写?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凡此种种, 都能起到具体再现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

19、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六、拓展延伸 学习本文后,闻一多的说和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我们今后的生活中怎样对待说和做呢? 点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做到“一言九鼎” “ 一诺千金”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言出必行” “言必行,行必果” “讷于言而敏于行” , “言行一致” ,像闻一多先生那样,成为“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健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七、总结全文: 1、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作者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 楚辞校补 、 古典

20、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精神,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 ; 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 ,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 。两部分互为补充,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 2、中心思想: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作为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他谦虚美德和实干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革命家的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

21、致,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文章从说和做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 1 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理解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本文善于撷取生活琐事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品味学习本文朴实无华而又情感深挚的语言。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难点:体会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预习要求: 1 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2 体会本篇深沉而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板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问:这两句诗是谁写的?谁能说说它的意

22、思?学生自由说。 教师明确并顺势导入: 这两句诗是鲁迅先生写的,人们把它看作是先生自己的品质的写照。第一句是从他对待敌人的斗争精神来说的,横眉冷对,决不妥协,是一副勇猛的斗士的形象;第二句是从他爱护进步青年方面来说的,表现出一个慈祥智慧的长者的风范。 以前,提起鲁迅,很多人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 。因此,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鲁迅是严厉的、尖锐的,甚至是可怕的。其实,这是人们对他的误解。这只是鲁迅先生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即“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方面,不是

23、他的全部。在鲁迅显示活着的时候,十分关心爱护进步青年,著名的“左联”五烈士,还有文学家唐弢等都受到他的帮助。因此,他的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 。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鲁迅,感受鲁迅。二、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 ,原名张遒莹,1911 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 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流浪各地。1932 年认识左翼作家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 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 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 、

24、马伯乐 、 呼兰河传 、 小城三月 。 萧红的主要成就在小说方面。但她在散文的创作上也有十分突出的成就。她的散文“凭着个人的天才和感觉在创作” (胡风语) ,以细腻的笔触,把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深切感受清新、明朗、自然、直率、坦白地吐露出来,有着浓厚的抒情色彩。例如,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她的回忆鲁迅先生就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也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在本文中,由于作者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崇敬缅怀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显得真实感人。三、检测预习。 (一)给加点字注音: 咳嗽

25、(ksou) 筵(yn)会 窘(jing) 抽屉(ti) 阖( h) 踌躇(ch u ch) 虔(qin)诚 抹(m)杀 肋(li)膜 紊(w n)乱 唠叨(l odao) 隔三差(ch )五 (二)词语解释: 【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 【筵(yn)会】即“宴会” ,指宾主在一起饮酒吃饭的聚会(指比较隆重的) 。 【窘(jing) 】贫穷。为难。使为难。课文采用的是第二种解释,难堪。 【旷代】当代没有人比得上。 【听子】用镀锡或镀锌的薄铁皮做成的装食品、香烟等的筒子或罐子。 【踌(chu)躇(ch) 】犹豫。得意的样子。课文中用的是第一种解释。 【抹(m)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26、。也作“抹煞” 。 【紊(w n)乱】杂乱;纷乱。四、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一)读完本文,鲁迅先生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学情分析:读完全文,学生是可以对鲁迅先生留下一个初步的印象的。要引导学生概括性地进行表达。 )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明确:可敬的长者,可亲的父亲。有血有肉的伟人,幽默风趣的智者。(二)本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小事?请给每一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可以用文中的语句,也可自己概括) ,看看谁的小标题更恰当。 (学情分析:这是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的能力。同时,从整体阅读的思路出发,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利于后面进入细节的阅读理解和分析把握) 学生思考、讨论并概括。教师

27、提供参考: 按自然空行,共有十八件小事。小标题可以概括为:1鲁迅的笑;2鲁迅走路的姿态;3穿衣裳的评论(详写) ;4不游公园;5看电影的路上;6纸烟;7休息;8工作时间(详写) ;9踢鬼、谈鬼(详写) ;10吃鱼丸(详写) ;11病中(详写) ;12海婴的夸耀;13明朝会(详写) ;14病好起来了(详写) ;15木刻画;16 “若没有我呢” ;17病“好”了;18他“休息”了。 (学生的概括也许会有很多不同,例如角度、文字等;只要言之有理,就应予以鼓励。 )五、布置课后思考练习。 (一)本文写了十八件小事,你认为分别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或性格特点? (二)思考“阅读练习探究”第二、三题。第

28、二课时一、回顾上节内容。二、感悟平凡鲁迅之中蕴含的不平凡:(感悟真人鲁迅)如果说体贴、明朗的笑、幽默体现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然而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似乎品出了异于常人的鲁迅,有些感动,我们仿佛又看到了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请学生们再细细品读挖掘文字背后的鲁迅,在那些看似平凡的言行中是否蕴含着不凡之处。(同学再次研读课文,回答,教师引导深入,适时补充背景)明确:“心里的欢喜” “ 仿佛不顾一切” “旷代的全智者的催逼”的“眼光”“幻想” “安顿” “沉思” “谈得热闹” “校对瞿秋白的海上述林”(要点)明朗背后的澄澈,轻捷背后的坚定,细致背后的宽厚,体贴背后的原则

29、,以及不是流露的天真、处逆境而不弃追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鲁迅,即真人鲁迅,而“真”恰恰不易做到,尤其在那样的年代难能可贵,实可谓一字千钧,凡人鲁迅因坚持真实而铸就伟大。三、深入探讨,回味悟旨,学习写法1、深入探讨鲁迅:伟人凡人真人2、同学可发表质疑3、学习作者看似随意,但倾注满腔真挚,善用细节等生活琐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师总结:阅读鲁迅的著作,我们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亲临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或许正如人们所说,

30、伟大正是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吧。孙权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翻译课文。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背景。 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文意。 2、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比较阅读,延伸拓展,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懂得开卷有益的道理。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翻译课文,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1、美读课文,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读出文章的韵味。 2、理解孙权、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

31、学过程: 第一学习板块:导入课题,检查预习情况。 1、谈话导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书学习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关于读书学习的文言文孙权劝学。 2、检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多媒体展示问题,并请同学回答: (1)孙权劝学选自 ,是 主持编纂的一部 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 1362 年间的历史。 (2)司马光,字 ,北宋 家、 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3)字词正音 卿( qng )岂( q )邪( y )孰( sh )遂( su )即更( jgng ) 第二学习板块: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指名读范读齐读 2、

32、分组竞赛,翻译课文。 3、文言知识积累: 通假字 1)邪:同“耶”表反问语气 2)涂:同“途”即道。 古时称谓 1)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2)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词语的古今义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博士:古义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求学的最高学位 2)、见往事耳 往事: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成语积累 1)刮目相待 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摩擦。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2)吴下阿蒙 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第三学习板块:再读课文,感知文意 速度课文,思考回答:1、文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围绕他们发生了什么故事?

33、 孙权 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劝学) 吕蒙 三国时吴国名将。 (就学) 鲁肃 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 (赞学)2、本文是通过什么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呢?(对话) 第四个学习板块:品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赏析对话美 通过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并分析人物形象 孙权(严格要求 关心部下 勤奋好学 循循善诱)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写出怎样的语气?表现孙权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写出坚决的语气,神态郑重严肃,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流露出关心与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写出怎样的语气,表达怎样

34、的心情? 前一句“邪”表示反问的语气,可译为“吗” ,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另有目的(以古鉴今) ;后一句中“耳”表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 。这句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与爱护。“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所益。 ”这样说有何作用? 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是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这番话表现出孙权善劝。他对吕蒙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希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鲁肃(敬才爱才 真诚待友) “卿今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

35、了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表现出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了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的长进。 吕蒙(知错能改 虚心听劝 学有所进)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的接应,说明了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也表现出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这句话表现了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 “乎”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啊” 。 吕蒙与鲁肃的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的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之下吕蒙“就学

36、”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第五个学习板块:悟读课文,延伸拓展 *学了课文,你从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哪些启示?(本文通过孙权劝勉吕蒙学习的事,体现了孙权关心下级,耐心说服,不以权势压人的品德,赞扬了吕蒙虚心听劝且努力学习并有所成就,告诉我们 “开卷有益”的道理。 ) *昔日的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说到这我们不禁想起前面学过的一篇文章伤仲永 ,读罢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 布置作业: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孙权- 吕蒙 - 鲁肃 劝学 就学 赞学黄河颂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感受其韵律美、画面美、修辞美。2理

37、解歌词中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增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决心。 教学重点 1 理解诗歌颂扬黄河、赞美民族伟大的内涵,体会作者炽烈的爱国情怀2引导学生美读诗歌,感受其韵律美、画面美、修辞美。教学难点 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让我们聆听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的黄河颂 ,感受黄河的英雄气势。 (录音机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歌带) 二、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 1关于作者 光未

38、然,原名张光年,1913 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35 年 8 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 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2关于作品 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 ,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由著名诗人光未然作词,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谱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这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 黄河颂 黄河之水天上来 黄河对口曲 黄河谣 黄河怨 保卫黄河 怒吼吧黄河 。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慨,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3关于

39、背景 1938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了我国的华北地区,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也积极地投入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他们通过自已创造的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光未然 1939 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 ,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三、美读诗歌,体味黄河雄壮的气势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加横线字的读音 浊流(zhu) 狂澜(ln) 山巅(di n) 屏障(zhng) 澎湃(pi ) 哺育(b) 九曲连环(q) 2 教师指定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配乐朗读,学生听读

40、,注意停顿、重音、速度、语调的处理。针对该同学的朗读,教师可酌情点拨指导。教师可作如下提示: 诗分为朗读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总领下文,停顿要稍长一些。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 “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啊!黄河!”重复三次,三个“啊”要读的深沉,声音要延长, “黄河”要读得高昂,表现在歌颂。 最后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全诗应读出国难当头,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机之中的悲壮情怀,读出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 3学生各自吟诵诗歌,反复练习朗读。 4请学生选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读给同学

41、听,展示自我风采。5学生一齐随配乐朗读。四、内容研讨 1教师选两三个同学概括诗歌大意。 生 1: 生 2: 生 3: 教师总结:诗歌着眼于“歌颂” ,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在我们面前,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的英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气势恢宏的颂歌。 2悟读诗歌。 教师设计相关题目指导学生理清诗歌的抒情脉络,理解诗意。 诗由朗诵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从全诗来看,你认为朗诵词这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什么?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 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了什么作用? 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42、交流,各组选代表就其中一题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评出最佳发言人,授予“今日之星”的桂冠。 明确:朗诵词提纲挈领地概括出黄河的性格,引出下面的唱词。 诗人在歌颂黄河之前,对黄河作了一番描绘,即“望黄河滚滚”所统领的四句。先是近镜头特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再是俯瞰全景式的总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回环” ,然后是纵向描写黄河的流向“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最后横向展开到黄河流域两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 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 “啊!黄河!”一句在诗中出现了三次,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

43、次,从三个方面赞颂了黄河的英雄气魄,即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 ,以英勇的气慨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4学生朗诵诗歌,序曲由一女生朗读,主体部分学生齐读,尾声由一男生先朗诵,再全班齐诵。五、品读诗歌,赏析诗歌的美最后一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2理解作品内涵,培养爱国情感【教学重点】从小说中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文章的细节描写【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

44、】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掌握基础,理清情节一、导入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这篇文章,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严肃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板书:最后一课 都德)二、背景介绍本文是 18701871 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45、三、文体知识这是一篇短篇小说,小说有三要素:情节、环境和人物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到结束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阅读小说,往往从分析故事情节入手,然后作细致的人物分析过渡:本节课我们力求从情节的角度,理清文章的结构四、杂读熟悉内容,解决字词1字形:哽住 惩罚 祈祷 懊悔 诧异 纵身 惨白 糊涂 踱来踱去2词义:惩罚:严厉地处罚懊恼: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懊:悔恨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诧异:觉得十分奇怪踱来踱去:来回慢步行走3学生任选以上词语中的两个词语,自由说话提示:既要准确地运用所选词语,又要让所说的话富有意

46、境,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4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交代人物和事件就行了,力求简明)五、听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请三名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甲:朗读 110 段;学生乙:朗读 1123 段;学生丙:朗读 2429 段学生听前明确任务,听后完成以下任务:1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明确:小弗郎士和韩麦尔知识放射:告诉学生,最能表现主题的人物就是作品的主人公,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表现主题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爱国主义的交响乐是这两个人物用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互相浸透的行为、语言奏响的2复述故事情节(两名学生)提示:学生复述时突出记叙的六要素即可学生分组讨论,用简要的文字表达

47、文章的思路明确:按照课前、上课、下课时间顺序来行文板书:课前、上课、下课3根据讨论结果,理清文章结构第一部分,发生(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第二部分,发展(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第三部分,高潮和结局(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六、小结本节课,我们完成了两个学习任务:一个任务是课标要求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第二个任务是整体感知全文,从宏观上理清文章行文脉络准确地说,我们学习了小说三要素中的两个要素情节和环境,为我们下一节课的人物形象分析作了铺垫板书:最后一课都德主要人物 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主要情节 课前

48、上课下课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分析主要人物,联读相似作品,感受爱国情感一、导入最后一课是在普法战争时期奏响的一首爱国主义的交响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举止是这首交响乐的主旋律,下面我们就着重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从而理解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板书: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二、品读定格人物,体味感情1.品读小弗郎士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学生边读边用笔勾画出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重要语句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从总体上把握)明确:有这样三个变化:一是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二是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三是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小组讨论:按小弗郎士的三个思想感情变化,分成三组,每组用例举法具体回答一个问题组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学生:从这些地方能看出小弗郎士对学习的态度有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教学研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