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的类型 文言文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几种类型。现作如下介绍: 一、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式。这种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表示停顿,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柳敬亭传 3、“,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
2、的“也”同样不译。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4、“者”、“也”都不用,主谓直接连接。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须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5、用动词“为”表判断。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7、用“是”作动词,文言中也有,但起义较晚并且少见。 如:臣是凡人,偏在远郡。 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 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
3、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在动词前面用“见”表示被动。 如: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3、 “受于”表被动 如:无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在动词前加介词“为”表被动。 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何也? 屈原列传 、用“为”引进主动者,位于前再加“所”,表被动。 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这种句式自产生后,成了古汉语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
4、时可以不出现,或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意念上的被动)。 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屈原列传 三、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 (一)省略主语 如: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二)省略谓语
5、 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舞剑(为乐)。 鸿门宴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三)省略宾语 如:项伯乃也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鸿门宴 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作,不敢与(之)较。 聊斋志异 (四)省略介词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尔。 赤壁之战 试与它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其言。 聊斋志异 四、倒装句 (一)主谓倒装 古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在主语之前。 如: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6、。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涉江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沛公安在? 鸿门宴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以加重语气。 如: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信陵君窃符救赵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左传 2、介词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如: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 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前面。 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 (三)定语后置 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 五人墓碑记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荀子劝学 (四)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如: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鸿门宴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