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常用的虚词一)常用句末语气词(句尾助词)后面可断句。如“矣、耶、哉、与(欤) 、焉、兮、耳、而已、 (乎) 、 (者) 、 (也 ) ”等。特殊情况:1、者的固定搭配不需要断句, 如:逝者如斯夫:知人者智,自知者明:2、也” 也常用在句间,表句间语气舒缓,诵读时不能停顿,其后不能断句。3、 “乎”有时用在句中同“于” ,作介词(如:生乎吾前) ,其后不能断句。(二)常用句首语气词(发语词)前面可断句。如“岂(岂独) 、其、盖、唯、盍、夫、且、且夫、若夫”等。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且庸人尚羞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我们
2、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说,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且 且夫位于具有表示运气词或者连词,翻译为况且若夫可翻译为至于虚词可以不翻译,也无固定意思,从语境来分析(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前后都可断句。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四)常用句首时间词前可断句。如“顷之、俄顷、向之(过去,从前) 、未几(很快) 、已而(不久,后来) 、斯须(一会) 、既而(一会) 、俄而(不久,一会) 、俄(突然间,一会) 、有间(片刻,一会) ”等。(五)常用句首关联词前面大多可断句。如“故、故而(因此) 、是故、以故、 (然) 、因、 (而) 、 (于是) 、
3、苟(如果,假使) 、纵、向使、然而、无论、至若(至于) 、是以(所以,因此) 、继而(进而,然后) 、纵使、然则(既然如此,那么。 。 。或直接翻译为那么) 、虽然、至于”等。例如: 于是余有叹焉。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也后断句,符合第一条,语气词后断句)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苟利国家生死以被禁是以区区不能废远纵使:放在句首翻译为即使纵使得仙,终当有死放在句中翻译为“放纵,听任”各地权贵也经常纵使家奴侵
4、渔商铺袁可立曰然则烧宫室云者何故耶注意“曰” “云” “言”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 “云” “言” 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且大多用冒号顿开,后面“曰”的内容一般要加双引号。如果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 ,而把主语省略(一)表示感叹的固定格式如:1、 何其也(译为“多么啊” 。)经义诗赋等是文词而议者便谓治经之人不可使考诗赋何其待天下士大夫之薄也3、 (其) 之谓也/乎(译为“说的就是啊!” 、 “大概说的就是 吧”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惟耳(只是罢了!)今日所求当求者惟在用人一端耳 亦哉(也真是啊!)(二)表揣度的固定格式
5、1、得无乎/耶/邪(可译为“该不会/恐怕/ 莫不是/只怕是/ 莫非吧“)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如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乎2、无乃乎(耶)(译为“恐怕吧? ”)(兼表反问)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4、其欤?(不是吗?) (兼表反问)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三)表疑问的固定格式1、可得欤2、孰与乎3、如何4、奈何5、若何6、何焉为7、何也(何也)8、何哉(何哉)9、何以?10、何所? 11、何为?(四)表反问的固定格式 1、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有何”的到装)2、何为(何辞为 ?)3、不亦乎(不亦说乎?)4、无乃乎(无乃不可乎?)5、得无乎(得无异乎?)6、其乎/也/耶7、安哉8、况乎(
6、五) 表选择的固定格式1、与其孰若(无宁) (可译为“与其哪里比得上(不如) ”。 )2、 “不,则” 、 “不 即” (可译为“不是(这样) ,就是(那样) ”)3、 ,抑, (译为“是 ,还是”或“ ,或者” 。 )4、 “非则” , “非 而” , (可译为“不是 就是” , “不是却” 。)(六)被动句式1、为所2、受于3、见于固定词组,不要拆散,可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 “无所” “有以” “无以” “以为” “何所” “孰若” “至于” “足以” “得无” “无乃” “何以” “于是” “然则”等。专有名词,如官名、地名、人名,作为独立成分,中间不能断开。特别是一些特殊的人名,由
7、于古今习惯的不同,很容易混淆。如:何易于、中期、骑劫等。借助文言文的两大特点来断句:1、讲究修辞( 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等);2、句式整齐,四六句多。顶真:例: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 )对称:例: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 (战国策 中山策 )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 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 骈偶句多用于赋体文字之中,散文中也有,句子成对儿或成组出现(含有排比、对偶、反复等) ,可
8、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句子的节奏,正确断句。如: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例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先找出动词或形容词谓语
9、,往往会句意自见(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 。例:“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对此句,如果断成“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就完全错了,因为“犬”不是后一句的主语,而是“坐”的状语,意为“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qing 显现)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 (说苑
10、 )人之生斯世也但知以已死者为鬼而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虽生与死之鬼何异余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间耳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答案: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 ”“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 ”“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qing 显现)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人之生斯世也,但知以已死者为鬼,而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无知无觉的样子)泥土者,则其人虽生,与死之鬼何异?余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间耳。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