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孔子,黑暗世界里的残烛我读了之后,孔子的形象在我心目中被刻画的更深刻了。用鲍鹏山的话说,孔子情深而痴。他一生都想用他的仁政来改变那个刀光剑影,流血漂橹,杀人盈野的时代。想为混乱的历史注入理想与方向。他就像那在冰冷的环境中傲然闪耀的残烛,竭力的挥发着自己所有的光和热。孔子周游列国,却未能得仕。他为的是大业,是国家,而并非他自己。不像他驾车在溪边遇到的隐士,他们是不同于孔子避人的避世,对时代不抱希望,告别政治,回归田园与世无争,去享受那一 时的宁静。而孔子却“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的坚持学而优则 仕,避开那些昏庸的人去寻找能让自己为之效力的志同道合的明君。也正如他所说:鸟 兽 不 可 与 同
2、 群 ,吾 非 斯 人 之 徒 与 而 谁 与 ?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而孔子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又是为他的形象添上了一笔重彩。这种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品格像一缕光一样划破黑暗。在孔子眼里,政者正也。政治,就是对暴政的矫正,就是正 义。他一意孤行的来改变暴政,这是一种挑战,一种精神又像是上天赋予他的一种使命,让他来拯救混沌的时代。孔子的弟子曾参说过:书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更突出了孔子恕己仁政的哲学核心。孔子一生倡导仁,实践仁,修自身为仁,又知其不可而 为之的改造社会政治 为仁政。虽然他失败了,被各国外交所拒绝。但是他却用自己的经历和实践来教导了他的学生和跨越千年之后的我们。他留给了我们大到能“ 一部论语治天下”的治国方略。小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做人观念。他那不朽的思想穿越了两千五百多年之后闻名遐迩,永立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