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近现代史 课件整理 第 1 页 共 13 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一讲 千古大变局( 两次鸦片战争 ) 一、 第一次鸦片战争 1、战争爆发的原因 直接起因 罪恶的鸦片贸易 A、重农抑商与互通有无:经济生活观念的冲突。 B、华夷之别与近代外交关系:国际社会观念的冲突。 C、人治与法治:法律观念的冲突 2、中英南京条约 ( 1842 年 8 月 29 日)和虎门条约( 1843 年 10 月 8 日) 割让香港 五口(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通商,废除“公行” 制度。 赔款 1470 万两。 协定关税。 以后两国来往文书,须用平等款式而不是呈文 形式。 领事裁判权(治外法权)。 默许鸦片
2、走私活动。 3、鸦片战争的影响 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中国社会因此发生根本性变化 ,由封建社会逐渐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朝贡贸易体制和闭关自守政策及“天朝大国”的观念被打破。 海洋代替了草原的地位,中国的前线不再是长城或甘肃的玉门关了,而是广州和上海。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庚申之变或英法联军之役 )( 1856 年 10 月 1860 年 10 月) 1、战争爆发的原因 希望中国开放更多通商口岸。 欲使鸦片贸易合法化。 欲使基督教自由进入中国内地。 要求公使入住北京 以与清中央政府直接交往。 2、天津条约 ( 1858 年 6 月 26 日和 27 日分与英法签定)和北京条约 ( 186
3、0 年 10 月 24 日、 25日分别与英法签定) 外国公使常住北京。 增开台湾等地为商埠。 英、法等国人员可自由进入中国内地游历、通商、传教,外国商船可驶入长江各口岸。 赔款:对英法共赔款 1600 万两。 鸦片贸易合法化。 中国海关由英国人“帮办税务”。 割让九龙 3、战争的影响 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由沿海开始进入长江流域和华北,深入中国腹地 。 自然经济受到较大冲击。 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觉醒。 三、 两次鸦片战争(以及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启示 1、 落后难免挨打。只有国力强大了,国家安全才有保障。 2、 善于抓住机遇,加快自己的发展 3、 必须正确理解爱国主义,妥善处理相关问题 中国近
4、现代史 课件整理 第 2 页 共 13 页 A) 爱国没商量 在事关国家主权和根本利益这样的原则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决不含糊动摇和妥协退让。 B) 爱国需理性 (一):策略上要理性。要用理性控制和驾驭感情,处理问题时要冷静,要讲究策略,注重斗争的效果,不可逞匹夫之勇和图一时之快。 (二):在社会价值取向和国家发 展方向上要理性。应以开放的心态自觉、主动地拥抱现代性,正确处理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反抗外国侵略与向先进国家学习的关系,对现代性不可抱“欲迎还拒”的态度。 (三):谨慎看待和处理相关深层次理论问题。特别要警惕爱国主义口号背后可能潜藏着的“国家主义陷阱”。 4、 必须及时和果断
5、地进行制度创新和文化启蒙,才能为后来的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制度基础,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四 、“九死一生”的中国现代化 机遇之一、 鸦片战争后 面对欧风美雨的冲击和现代性的挑战,东方睡狮依然昏睡不醒。 机遇之二、洋务运动 内忧外患几致清廷死命,而此时俄国废除农奴制( 1861)、日本开始明治维新( 1868)、德国实现统一( 1871),开始了现代化的“起飞”。 机遇之三、戊戌变法 菜市口喋血使变法功亏一篑。 机遇之四、清末新政 首义枪声击破清廷“万世一系”美梦,“新政”胎死腹中。 机遇之五、辛亥革命后 袁世凯帝制自为和军阀混战断送资本主义“黄金十年”。 机遇之六、南京国民政府初期 “
6、五种文化的混血儿” (中国传统文化、民族主义、日本武士道精神、独裁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苏 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建党建军理论和方法)难当现代化大任;“倭寇”入侵打断发展进程。 机遇之七、抗日战争胜利后 “卧塔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独裁理念点燃内战烽火,“中华民国”实至名归的最后一次绝佳历史机遇付之东流。 机遇之八、建国初期 “天灾人祸”搅乱了国人的“天堂”美梦,昔日的“蕞尔小国”却实现了凤凰涅槃。 机遇之九、“文化大革命” “史无前例”的疯狂几乎熄灭了人间烟火。 机遇之十、绝处逢生、改革开放 “春天的故事”使古老的民族重获新生,东方巨龙开始腾飞。 五 、形形色色的爱 国者和卖国贼 (一)爱国者 1、民
7、族英雄型(正统型) 林则徐 较早睁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之一。但在开始睁眼看世界的同时,另一只眼是闭着的,因此在处理对外事务时有失当或可商榷之处。 邓世昌 ( 1849 1894) 在甲午战争中英勇牺牲 中国近现代史 课件整理 第 3 页 共 13 页 2、排外型 叶名琛( 1807 1859)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不战、不和、不守、不降、不走” 、自称“海上苏武”的两广总督 3、 忍辱负重型或卧薪尝胆型 洋务派首领、恭亲王 ( 1826 1894) 4、清议型或口号型或迂腐型 倭 仁( 1804 1871) 晚清保守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 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 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5、
8、怀旧型 王国维( 1877 1927) (二)卖国贼 1、野心家型(“有奶就是娘”型) 王克敏(抗日战争初期日本建立的北平“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委员长) 梁鸿志(抗日战争初期日本建立的南京“中华民国维新政府”行政院长)。 2、维持型(在侵略势力压迫下被迫组成伪政权) 柏贵(第二次鸦片战 争后英国人在广州建立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傀儡伪政权的首脑)。 3、“曲线救国”型(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救国而不是卖国) 汪精卫(名兆铭,字季新, 1883 1944,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汉奸) 被捕口占 (汪精卫 )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陈壁君( 1891 1959,汪精卫的“贤内助”、中国
9、历史上最大的女汉奸) 4、“哥们义气”型(不一定真心愿意当汉奸,但太重“哥们义气”误入歧途) 陈公博(汪伪政权的二号人物) 第二讲 内忧外患 一、 乌托邦主义的 初次实验: 太平天国运动 ( 18511864) 洪秀全( 1812 1864) 1、 特征 1) 平均主义和禁欲主义: 强调“人无私产”,建立“圣库”,实行严格的供给制度;分“男营”、“女营”,男女严格分开,夫妻不能同居。 2) 行政权支配一切: 兵农合一、政教合一。 3) 道德主义 :强调阶级对立,不重用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极端重视部队和整个社会的思想教育工作,以之作为革命的动力。 4) 乌托邦思想:农业小生产基础上的“新天新地新
10、人新世界”。 2、 失败的原因 1) 军事战略 :只顾向前,不顾后方的安全,没有巩固的根据地。 2) 政策 :只顾攻城,不顾治地; 只顾掠食,不顾抚民。 3) 人才 :战将固然不少,但缺乏有政治才干的人才。 4) 主义 :其种族主义已被神权主义所吸收,褪了颜色,失去了效力。而所持的 神权主义 即宗教(这是它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内容)与当时中国大多数人所信奉的儒家学说格格不入,因而未能争取士人的参加,反倒成为曾国藩对抗他们的有力武器。 3、 意义和影响 1) 经济上:虽未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但对部分地主分子的人身消灭和整个地主阶级的经济勒迫 ,造成了地主分子的出逃和地主阶级经济的萎缩 ,部分农民因此
11、而可以得到一定数量的土地。同时因战争使人口大量减少 ,土地荒芜 ,促使相当数量的自耕农 产生。 2) 政治上:搅乱了整个封建制度 ,间接地促使地方政权相对于中央统制的独立倾向 ,对晚清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3) 资本主义的曙光 资政新篇。 中国近现代史 课件整理 第 4 页 共 13 页 4、 评价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真正的革命吗?它有进步意义吗? 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固然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但它并未对社会发展有实质性的推动,相反却对当时社会的生产力有巨大的破坏作用;其神权政治(政教合一)不符合现代政治的要求。 二、 边疆危机与中法战争( 19 世纪 60 年代末至 80 年代中期): 日本
12、侵台、俄国向新疆扩张、英国向云南和西藏扩张、中法战争 三、 甲午战争(从 1894 年 8 月 1 日宣战至 1895 年 4 月 17 日马关条约签定) 壮哉:北洋海军!远东第一舰队。 北洋舰队旗舰 定远 北洋舰队主力舰 镇远 北洋舰队主力舰 致远 1894 年 9 月 17 日 12 时 57 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战 黄海海战战场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 1849 1894) 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 1836 1895) 定远舰管带刘步蟾( 1852 1895) 马关条约 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澎湖列岛。 赔银 3 亿两。 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13、 允许日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四、 义 和团运动(庚子事变)和八国联军侵华 1、 辛丑条约( 1901 年 9 月 7 日) 1) 中国向各国赔款 4.5 亿两,分 39 年还清。加上年息 4 厘,本息共计 98223 万余两( 庚子赔款 )。 2) 在北京设立“使馆区”, 各国可以在其内驻扎军队 ,同时不许中国人在使馆区内居住。 3) 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大沽沿路的炮台“一律削平”。 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 12 个战略要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 4) 惩办在义和团运动中和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成 立或加入有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 5)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2、 性质
14、和评价 涉及的重大问题: 小农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爱国主义与排外主义。 第 三 讲 应对现代性的挑战 一、 洋务运动:中体西用 1、 辛酉政变( 1861 年 8 月 11 日)对晚 清政局的影响:慈禧和洋务派的崛起 2、 新的国家机构的设立 1)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2) 南北洋通商大臣 3) 京师同文馆 4) 总税务司署 中国近现代史 课件整理 第 5 页 共 13 页 3、 洋务运动( 1861 1895)的开展 1) 军事工业的创办 2) 民用工业的创办 3) 商办企业的出现 4) 近 代海军的建立 5) 近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兴办:京师同文馆等新
15、学堂的建立、派遣留学生、近代报刊和出版事业。 中国近代企业的奠基者 李鸿章( 1823 1901)和张之洞( 1837 1909) 4、 对洋务运动的认识和评价 1) 来之不易 倭仁抨击洋务运动 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王闿运攻击首任英法公使郭嵩焘: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5、 失之肤浅(中体西用) 梁启超对“中国士大夫阶级的最后一个角色”李鸿章的评价: “知有兵事而不 知有民政,知有外交而不知有内治,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民,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以为吾中国之政教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
16、机器耳,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二、 戊 戌变法:君主立宪 维新领袖 康有为( 1858 1927) 梁启超( 1873 1929) 1、 戊戌变法的开展及其失败 慈禧于 1898 年 9 月 21 日发动政变, 9 月 28 日谭嗣同、康广仁、杨深秀、刘光第、杨锐、林旭等“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维新运动失败。 谭嗣同( 1866 1898) 2、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1) 顽固派势力强大而维新派势力单薄。 2) 维新派思想上走极端,言论夸张,遭致各方反对。 3) 维新派策略失当,政治上孤注一掷。 3、 戊戌变法的意义 1) 传统政治的危机:表明传统政治秩序开始解体,从而引发
17、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政治危机,是中国政治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序幕,为三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敲响了丧钟。 2) 传统文化的危机:表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受到了严重的动摇和挑战,从而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文化危机,是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序幕(现代知识分子、报刊、学会等)。 三、 清末新政: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1、 新政的主要内容 1) 增设新机构(外务部、商部 、巡警部、学部),裁撤冗员。 2) 军事改革:停武举,裁撤绿营防勇,编练新军。 3) 经济改革:设立管理经济的部门;制定商律(公司律、破产律、大清商律草案等)。 4) 教育改革:废科举( 1905 年 9 月 2 日) 、兴学堂、派留学。 废
18、除科举制的意义和后果 : 1、文化转型:使传统文化失去了可以依附的体制之躯,为现代文化在古老中国的立足奠定了体制基础,最终导致了中国文化的根本性变革。 2、政治团结的流失:使清朝政府与精英之间的传统纽带突然崩断了,从而造成了知识分子与政府之间的离心倾向,最终导致清政府的垮台。 中国近现代史 课件整理 第 6 页 共 13 页 3、 乡村治理 :造成乡村社会状况的恶化。 5) 宪政改革 A、 官制改革 : 改巡警部为民政部,户部为度支部,兵部为陆军部,刑部为法部,理藩院为理藩部,大理寺为大理院,督察院为都御史、副都御史。其中法部管司法,大理院管审判,都御史负责“纠察行政缺失,伸理冤滞”, 改变了
19、中国法律长期以来司法行政、司法审判和司法监督不分的弊病 ;将太常、光禄、鸿胪三寺并入礼部,工部并入商部,取名农工商部;增设专管轮船、铁路、邮政的邮传部;准备设海军部、军咨处、资政院、审计院;内阁、军机处、外务部、吏部、学部不变。但 实际上“大权统于朝廷”,仍以军机处为“行政总汇 ” 。 B、 钦定宪法大纲 的颁布( 1908 年 9 月):仍承认君主享有种种无上大权,但规定 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 ,使其权力受到一定的限制。且规定了人民享有的种种合法权力。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宪法大纲的形式承认人民的合法权力 。 C、 谘议局( 19081909)和资政院( 1910)的设立:建立了 议院制度
20、的雏形。 2、 对新政的认识和评价 1) 向现代社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是晚清所有变革中最全面、最深刻的变革。 2)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变革的基础和可以利用的资源(特别是改革不可缺少的政治权威)几乎丧失殆尽,最佳时机已经错过。 四、 辛亥革命:共 和万岁! 1、 中国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现代化)的三个阶段 洋务运动 器物层次 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 制度层次 五四新文化运动 观念层次 2、 辛亥革命的意义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民主共和的至上价值,使现代性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第一次得到(形式上的)确认。 五、 五四新文化运动: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 1、 意义:中国的启蒙运动。
21、从思想文化的层面确立了现代性(民主、科学等)在古老中国不可动摇的地位。 2、 评价 第四讲 初试共和 第 五 讲 从携手合作到分道扬镳 一、 五四新文化运动( 1915 1919)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 传播 陈独秀( 1879 1942) 、 胡适( 1891 1961) 、 李大钊( 1889 1927) 1、 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原因 以思想和文化的革命促进民族的解放和实现现代化。 2、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影响: “德先生”和“赛先生” 引入或强化了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中没有的或处于次要地位的价值 科学与民主,对唤醒人们的现代意识居功至伟。是自百家争鸣时代以来中国文化所经历的最剧烈的变革
22、(文化断裂)。 3、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缺陷:“德先生”和“赛先生”变成了“德菩萨”和“赛菩萨” 从总体上看,它仍然只将 民主与科学视为救国与富强的手段,因此个人权利意识并没有得到中国近现代史 课件整理 第 7 页 共 13 页 真正的重视。且这一思想运动具有一种科学主义(认为科学能解决包括社会问题在内的一切问题)、独断主义、理想主义(政治理想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气质。 4、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完全外来的、其产生背景也与中国文化有巨大差异的、崇尚革命与毁灭的思想体系,为什么会被对自己的文化充满信心、并且视秩序、和平为最高价值的中华民族接受为指导思想? 1) 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不共戴
23、天的仇敌,它以摧毁资本主义为自己的理论和运动的根本任务。这一点正好适应了当时国人的心理:既仇恨 西方又要向西方学习,因而对人们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2) 马克思主义坦率而公开地倡导革命、鼓吹暴力,这正好适合象中国这样缺乏政治和解传统、反对力量不能有效纳入合法政治体系的国家的需要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因而对中国人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3) 马克思主义不仅许诺了无限美好的社会前景 共产主义社会,而且对实现这一前景的条件的要求也并不太高:只要通过与资产阶级的最后一搏,历史就将实现伟大的飞跃,腐朽的资本主义社会就将变为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样,通过一次天翻地覆的革命,中国不仅将摆脱极端野蛮落后的封建社会
24、,还将超越已经日 薄西山的资本主义而直接进入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美妙的前景的确对当时深受源自西方的屈辱的中国人有抵挡不住的诱惑。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胜利的心理与文化原因。 二、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1、 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921 年 7 月 21 日) 出席一大的代表 :李达、李汉俊(上海),张国焘、刘仁静(北京),董必武、陈潭秋(武汉),毛泽东、何叔衡(长沙),王尽美、邓恩铭(济南),陈公博(广州)和周佛海(旅日),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列席。 陈独秀、张 国焘、李达组成中央局 ,陈任书记,张、李
25、分任组织和宣传工作。 2、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1924 年 1 月) 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周恩来 3、 北伐战争与国民革命的发展和失败 蒋介石(名中正。 1887 1975) 、 汪精卫 (名兆铭,字季新。 1883 1944) 第 六 讲 红星照耀中国 ( 土地革命战争 ) 一、 中共领导的武装起义和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形成 (一)三大起义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1.武装斗争第一枪 南昌起义走出来的六位元帅 贺龙、朱德、聂荣臻、 刘伯承、陈毅、林彪 2.人民解放军正规化建设的重要一步 军衔制的实行 1955 年,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军衔制 共有 10 人被授予
26、元帅, 10 人被授予大将, 57 人被授予上将, 175 人被授予中将, 1360 人被授予少将。 1965 年停止实行。 1988 年开始实行新的军衔制(最高军衔为上将) (二)十大元帅 朱德( 1887 1976,四川仪陇人) 中共中央副主席、人大委员长、中央军委副主席 毛泽东评论: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 吴炜评论:红军之父,政界楷模,最德高望重、最憨厚的元帅。 彭德怀( 1898 1974,湖南湘潭 人)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部长、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中国近现代史 课件整理 第 8 页 共 13 页 令员、共军五虎上将之一 毛泽东评论:谁敢横刀立马,
27、惟我彭大将军! 吴炜评论:唯一参与和指挥抗美援朝战争、打败世界头号强国美国、最耿直但脾气最坏的元帅。 林彪( 1907 1971,湖北黄岗人) 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共军五虎上将之一 毛泽东评论:你还是个娃娃! 吴炜评论:最年轻、战功最卓著、最多谋善断但最阴险狡诈的元帅。 刘伯承( 1892 1986,四川开县人)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人大副委 员长、共军五虎上将之一 毛泽东评论:“四川人称刘伯承是一条龙下凡,江水怎么会挡得住龙呢?他会把我们带过去的!”。在前有金沙江天险,后有数十万追兵,许多人怕部队过不了江的情况下,毛泽东风趣地引用了朱德的话评论刘伯承。 吴炜评论:最富大军事家和战
28、略家气质、被白崇僖称为“共军第一号悍将”、所率军队名声最响、为人最谦和、最长寿的元帅。 贺龙( 1896 1969,湖南桑植人)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家体委主任 毛泽东评价:两把菜刀闹革命。 吴炜评论 :最富于传奇色彩、在标志着建军的南昌起义中军阶最高、但并没有特别突出的军事才能和显赫战功的、在“文化大革命”中命运最惨、唯一留胡子的元帅。 陈毅( 1901 1972,四川乐至人)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部长 毛泽东评论:陈毅是个好同志! 吴炜评论:最英武帅气、最具有文人气质、但属于“好花还须绿叶扶“的、新四军中唯一的元帅。 罗荣桓( 1902
29、1963,湖南衡山人)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 毛泽东评论: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吴炜评论: 十大元帅中唯一的政治工作者,但也不是不能打仗。谢世最早、外表最没有风度的元帅。 徐向前( 1901 1991,山西五台山人)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共军五虎上将之一 毛泽东评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你能回来就好,有鸡就有蛋。”西路军失败后,徐向前(时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路军总指挥)回延安后受到毛泽东的接见,毛泽东说了上述意味深长而又暖人心腹的话。 吴炜评论: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四方面军唯一的元帅,中共所领导的最大根据 地之一的鄂豫皖根据地和红四方
30、面军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但其军事才 能在长征以后没有得到充分的施展。 聂荣臻( 1899 1992,四川江津人)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 毛泽东评论:“五台山(地处聂领导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之内)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 吴炜评论:我国军事科技事业的主要领导者,但在指挥作战上并无突出的才能,也 无特别显赫的战功、辞世最晚的元帅。 叶剑英( 1897 1986,广东梅县人) 中共中央副主席、人大委员长、中央军委副主席 毛泽东评论:吕端大事不糊涂。 吴炜评论:十大元帅中唯一一个从未成为一方统帅、从未指挥过作战、最 有争议但“对中国革命是有大功的”的元帅。 中国近现代
31、史 课件整理 第 9 页 共 13 页 二、 隐蔽战线上的斗争 顾顺章( 1904 1935) 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特科负责人、中共历史上最危险的叛徒 1931 年 4 月叛变 钱壮飞( 1895 1935) 龙潭三杰 为中国革命建立杰出功勋的中共早期“ 007” 钱壮飞救出的中共要员:周恩来、瞿秋白、王明、博古、邓颖超、邓小平、陈云、陈赓、聂荣臻 李克农( 1899 1962) 上将胡底( 1905 1935) 向忠发( 1880 1931) 六大( 1928)选出的总书记、中共历史上最大的 叛徒( 1931 年 6 月叛变) 三、 红军长征 1、 生死转折:遵义会议的召开( 193
32、5 年 1 月 15 日至 17 日) 2、空前危机:张国焘( 1897 1979)分裂党和红军( 1935) 3、永远的丰碑:长征的意义 政治意义:证明了毛泽东的政治和军事智慧,自此开始确立了其在党内和军内的领导地位。同时它保留下来的干部后来都成为中国革命的精英。 心理和思想意义:坚强的意志、精神和革命觉悟是克服一切物质障碍、按照自己的理想去改造现实的根本保证。毛泽东时代所提倡的奋斗不息、英勇牺牲、自我克制、勤奋、勇敢和无私的美德,与长征有着不可分 割的联系。 第 七 讲 抗战烽火 一、 历史转折:西安事变 改变历史的 张学良( 1901 2001) 杨虎 城 ( 1892 1949) 二、
33、 谁与争锋:国共两党与抗日战争 1、 国民党与抗日战争: 八年抗战期间与日军进行大会战 22 次,主要战斗 1100 次,小规模战斗 38000 次。阵亡 380万人,其中少将以上军官 206 名。歼灭日军 100 多万,其中包括将领 120 多名。 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国民党军队最高将领 张自忠( 1891 1940) 2、 共产党与抗日战争: 与敌作战 12 5 万次,歼灭日伪军 170 多万(其中日军 50 万)。 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共产党军队最高将领 左权( 1905 1942) 3、 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的关系 皖南事变( 1941 年 1 月) 皖南事变的受害者、新四军主要领导人 项英(
34、1898 1941) 、 叶挺( 1896 1946) 1946 年 4 月 8 日,叶挺、邓发、王若飞、秦邦宪(博古)等乘飞机由重庆返回延安。途中飞机在山西兴县境内的黑茶山撞山坠毁,机上人员不幸全部罹难,史称“四八烈士”。 三、 抗日战争的意义和影响 1、 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全面获胜的战争。 2、 中共地位的上升和毛泽东的崛起。 毛泽东权力 上升的曲折之路 井冈山时期被撤消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和红四军前委书记职务( 1929)。 宁都会议( 1932 年 10 月)上被撤消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 张国焘企图用枪指挥党( 1935) 中国近现代史 课件整理 第 10 页 共 13 页 王明与毛泽
35、东争夺中共最高领导权( 1937 1943)。 王明(陈绍禹, 1904 1974) 第八讲 在烈火中重生 一、 大智大勇:抗战胜利后的国内形势与重庆谈判 张治中、毛泽东、赫尔利、周恩来、王若飞 20 世纪中国两大政治巨人的历史性会见 毛泽东、蒋介石 二、 命运决战:解放战争(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 三大战役 2、 进京赶考: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 年 3 月 5 日至 13 日) 3、 风雨下钟山: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49 年 4 月 23 日) 毛泽东 作 诗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4、 凤凰涅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 年 10 月 1
36、 日) 5、 蒋介石为什么会丢掉天下? 蒋介石其人:五种文化的混合物 中国传统文化。 民族主义。 日本武士道精神。 独裁主义和法西斯主义。 苏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建党建军理论和方法。 1) 逆历史潮流 民主而动。 2) 得 罪了所有的人。 农民:他没给农民好处,反而苛捐杂税繁多。农民是埋葬蒋氏王朝的主力军,他最大失误就是得罪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 工人:他从来没关心这一群体。 资产阶级:他只会搜刮他们。 军人:他们的家乡和父老乡亲被压迫、剥削和蹂躏。 高层内部:他处事不公,只喜欢几个走狗。 军事将领:他排挤旁系,宠爱嫡系。 3) 个人品质差。 4) 军事素养低。 5) 重用庸才。 6) 不善于
37、总结经验教训。 7) 腐败。 第 九 讲 旭日东升 ( 毛泽东与新中国 ) 一、 辉煌的开端:建国初期所取得的成 就及重大事件 1、 共产党搞经济只能得 0 分? 国民经济的恢复( 1949 1952) 2、 翻身做主:土地改革( 1950 1953) 3、 首战告捷:“一五”计划( 1953 1957) 4、 开天辟地:三大改造( 1953 1956) 5、 初入正轨: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和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 1954) 6、 “向苏联一边倒”: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 1879 1953) 中国近现代史 课件整理 第 11 页 共 13 页 7、 和谐领导集体中的
38、不和谐之音: 建国后第一次党内高层政治斗争 高饶事件( 1953) 1) 高 岗( 1905 1954)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副 主席、国家计委主任、“东北王” 2) 饶漱石( 1903 1975) 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 二、 风云突变: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探索中的重大失误与挫折 1、 事情的起因:苏共二十大( 1956 年 2 月) 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 1894 1971) 2、 年轻的共和国遭受重创 1) 引蛇出洞 ? 反右派运动( 1957) 至今仍未平反的五个右派分子:章伯钧、罗隆基、储安平、林希翎、彭文应 2) 超英
39、赶美 大跃进运动( 1958 1960) 工业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 农业大跃进:粮食亩产 放卫星 特点: 盲目的乐观主义(高速度、高指标)。 以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运动即战争年代的大兵团作战的方式搞经济建设,即“群众经济”而不是“专家经济”,“激情经济”(唯意志论)而不是“规律经济” 大跃进期间的一些荒唐口号 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 一天等于二十年,共产主义在眼前。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无煤也炼焦,无焦也炼铁。 主观能动性无限,巧妇能为无米之炊。 倾家荡产大搞钢铁。 全省七天实现煤气化,三天实现超声波化。 3) “通向共产主义的金桥” 人民公 社化( 195
40、8) 特点: 财产关系: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管理制度和行业关系:政社合一,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政治、经济、 文化、军事全面结合。 分配制度:供给制(“按需分配”即在公共食堂吃饭)与工资制相结合。 工作和生活方式: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 4) 晴转多云 庐山会议 包括 1959 年 7 月 2 日至 8 月 1 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和 8 月 2 日至 16 日的八届八中全会 彭德怀( 1898 1974) 元帅,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委员会第 一副主席、国防部部长 黄克诚( 1902 1986) 大将,时任中共
41、中央书记处书记、解放军总参谋长 张闻天( 1900 1976) 前中共总书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外交部第一副部长 周小舟( 1912 1966) 时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 中国近现代史 课件整理 第 12 页 共 13 页 三、 激情、荒唐与恐怖交织的岁月:“文化大革命”( 1966 1976) 1、 文革面面观 1) 个人崇拜登峰造极 a、人人佩带毛主席像章。 b、“红宝书” 毛主席语录全国人手一册,“毛主席的话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毛主席的指示,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 执行。”(林彪语) c、“早请示、晚汇报”、跳“忠字舞”。 2) 党和国家接班人被
42、破天荒地写入党章 “林彪同志为毛泽东同志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 3) 冤假错案遍天下,老干部都成“走资派” “文革”中被打倒的级别最高的“走资派” 刘少奇( 1898 1969) 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家主席、“中国的赫鲁晓夫”、“中国最大的走资派” 19691115 刘少奇冤死开封 19800517 刘少奇追悼大会 邓小平( 1904 1997)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总书记 、 “中国第二号走资派” 陶铸( 1908 1969)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宣部部长、 “中国最大的保皇派” 彭真( 1902 1997)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北
43、京市委第一书记兼市长、后来的人大委员长 、 “文革”中最早被打倒的“走资派” 贺龙( 1896 1969)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家体委主任 、 元帅 4) 怪人、怪事层出不穷。 、怪人 小人物一步登天。 “泥腿子”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 陈永贵( 1915 1985) 一枪打出来的将军 孙玉国( 1941 ) “反潮流的小闯将” 黄帅 b、怪事 “文化革命”演变成“武装斗争”(武斗)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学校实行“开门办学”(工人、贫下中农上讲台) 取消升学考试,录取标准以“红”代“专”(工农兵学员、“白卷英雄”张铁生 上大学 ) 5) 奸臣当道 a、四人帮 王洪文:革命工人的
44、代表 张春桥:革命干部的代表 江 青:妇女解放运动的代表 姚文元:革命知识分子的代表中国的贝利亚、迫害狂、“变色龙” b、康生(原名张宗可,字少卿,曾用名赵溶、张溶, 1898 1975) 中 国的贝利亚、迫害狂、“变色龙” 6) 接班人接不了班 刘少奇 文革的主要目标,运动开始不久即中箭落马 林彪 折戟沉沙,标志着文革破产 王洪文 “直升机”飞得高也摔得惨,其被捕标志着文革结束 2、 文革中的重大事件 1) 八届十二中全会召开( 196810) 刘少奇正式被打倒 中国近现代史 课件整理 第 13 页 共 13 页 九大召开( 19694),林彪集团势力达到顶峰 2) 敲山震虎与分道扬镳 3)
45、 九届二中全会召开(庐山会议, 19708-9) 林彪集团的“文胆”陈伯达 1971 年五一节毛泽东与林彪最后一次见面 4) 昨为副统帅,今成野心家 震惊中 外的“九一三”事件( 1971.9.13) 5) 十大( 19738):江青集团势力达到顶峰 “政坛新星”王洪文在十大上做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6) 受命于危难之际:邓小平领导的整顿及其夭折( 1975) 7) 多事之秋 公元 1976(中国农历龙年) a、 连锁反应:“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逝世( 197618) 天安门事件( 197645) 邓小平第三次被打倒( 197648) b、 琢磨不透的政治 毛泽东既未选择“右派”邓小平、也未选择
46、“左派”张春桥,而是出人意料地选择了“ 中派”、“老实人”华国锋作为自己的接班人( 1976 年 2 月 8 日任命华为国务院代总理,4 月 8 日任命其为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 c、“明君”张闻天悄然离世( 1976 7 1) d、“红军之父”朱德与世长辞( 1976 7 6) e、天公不作美:千年不遇的唐山大地震( 1976728) f、 巨星陨落 : 毛泽东逝世( 197699) 毛泽东时代结束,“后毛泽东”时代即将来临 g、恶有恶报:祸国殃民的“四人帮”被粉碎( 1976106) 粉碎“四人帮”的主要功臣 叶剑英、华国锋和汪东兴 3、 对文革的认识和评价 1) 毛泽东发动文革
47、的原因 政治原因:权力斗争与反官僚 主义、 “反修防修”。 文化原因:乌托邦的社会理想 建立一个道德纯洁、人人平等的社会。 2) 文革的性质 一场目标旨在改造人性的运动。其最主要的目标是要使以前的革命党和革命人民在精神上重新实现革命化(“永葆革命青春”)。 反文化或反智主义运动:反现代文明和马克思主义的、带有民粹主义色彩的用农村改造城市的运动:将“先进”的、“纯洁”的农村视为文化革命或思想革命的源泉,而城市则是腐朽和思想堕落的渊薮。 并不像其发动者所宣称的那样是一场革命。 从当今主流意识形态的角度看,是一场政治动乱、倒退与文化浩劫。从运动 发动者的角度看其目标大部分没有实现(也不可能实现),因
48、此充其量只是一种改良。 3) 文革的社会后果 使中国社会的政治和思想出现了严重的倒退,是当今社会信仰危机的重要根源 严重恶化了人际关系,是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紧张的重要根源。 对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大破坏(使经济损失 5000 亿,相当于 1949 1979 年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六分之五,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降;高考停考,文化知识和知识分子受到严重摧残) 4) 文革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治 体制。 实行民主和法治,尊重人权(特别要注意保护少数人的合法权益)。反官僚主义和腐败必须通过法治的途径而不能采取“大民主”(群众运动)的方式来进行。 遏制企图实现人间天国的乌托邦冲动,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