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 把唐宋诗词鉴赏这本书带来,没有的同学自己想办法买二 以下三则材料通读,选择一篇来做素材积累(标题+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有“权利意识” ,也要有“法治观念”这些年来中国社会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如果说,当年一部秋菊打官司的电影,曾让人们充满好奇,那么今天, “讨说法”已经成为社会口头禅。从主张经济、社会、文化和消费者权利,到捍卫政治、环境、食品安全和纳税人权利, “权利意识”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深入人心、影响社会、改变国家。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走向权利的时代。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由平等意识、网络媒体勃兴提供的多元表达平台、民主政治进步造就的个体意识启蒙,所有这一切,成为人
2、们权利意识的萌发、表达和伸张的“时代注脚” 。与之相伴, “权利意识”的高涨,也为树立法律权威、培养法治观念、发掘公民意识,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成为社会进步的催化剂。“一元钱”官司的较真,厘清的是社会是非观念;“物权”概念的普及,调动起创造财富的热情;“环境权”的主张,增强着生态文明的群众基础与此同时,时代的洪流往往泥沙俱下,在极短时期内高涨的权利意识,也呈现出某种“初级阶段”特征。正如社会管理蓝皮书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指出的, “一部分人只注重享受权利,不注重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导致公众权利意识强与社会责任意识弱并存这一现象的存在” 。飞机航班延误,冲上跑道拦飞机;发生医患纠纷,把棺材
3、花圈抬到医院;网上讨论辩论,动辄粗口相向,乃至暴力威胁一些人为了维护个人权益,无视他人权益,罔顾公共利益,甚至更进一步,把他人权益、公共利益当作讨价还价的筹码,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这种走岔道的极端方式,将“权利意识”异化为“交相害”而非“交相利”的行为,让人遗憾,也发人深思:权利的风帆如何行进,才能抵达文明的彼岸?“在一个多少算得上是文明的社会里,一个人所能够拥有的一切权利,其唯一的来由是法律。 ”法学家杰里米边沁的结论一针见血。 “权利意识”的伸张,离不开“法治观念”护航。在法律的条款中去寻找依据,权利的主张才能水到渠成;在法治的框架下予以推进,权利的实现才能顺理成章。反之,把“权利”当作
4、为所欲为的通行证,认为有了利益诉求,就能够理直气壮地去冲撞底线、挑战规则、突破边界,整个社会又如何做到和谐运转?一个成熟的社会,有许多不言自明的遵循:在高速公路开车,尽管车是自己的,但是不能超速行驶;在城市里盖房子,尽管土地使用权是自己的,但依然要服从市政规划。这些常识的背后,是对个人权利的清醒认知没有什么权利是绝对的。任何个人权利的行使,都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不得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惟其如此,自己的权利才能得到保障,他人的权利才能得到维护,社会的福利才会趋于最大化。今天的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艰难爬坡中,法治观念必须“跟得上”权利意识的步伐。一边是权利意识已经成为
5、人们的惯性思维,一边是法治观念尚未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其间的落差,很容易造成社会生活的失序。没有对公共规则的遵从,我行我素的自由,就会导致“组团式过马路”的乱象;缺乏对法律程序的敬畏,对化工项目的异议,很可能演变成行为失控的骚乱。那种只问结果不计手段、 “以错纠错”式维权,看似“高效有力” ,却会让更多人不讲文明、不守规矩。在这个意义上,权利如果不能正确行使,不仅不能成为法治进程的铺路石,反而可能变成社会动荡的导火索。“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 ”任何社会行为一旦脱离法治视野,便不可能带来公共福利的实质增进,也难有公平正义的真正实现。今天,如果说, “权利意识”的启蒙我们已经完成,那么“
6、法治观念”的启蒙还在路上。这也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深层原因所在。既要“权利意识” ,也要“法治观念” ,二者彼此砥砺、相互促进,才能让法治精神融入社会治理和社会生活,使“权利意识”成为构建现代公民人格、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基础。“抱团养老”呼唤更多帮扶家和万事兴,养老是家事也是国事,不可轻慢“壮岁尘埃禄事牵,老归重到旧林泉” ,教子垂芳,荣亲养老,是每个成年人的责任担当,其间的爱与责任相伴相生。最近,一则新闻故事刷新了朋友圈:浙江杭州郊区 13 位老人住别墅“抱团养老” ,他们的喜与忧引发众多议论。银发市场需求巨大,民间创新层出不穷,如何鼓励、支持、规范?是摆在全社会面前
7、的考题。对每一个人来说,迟早都冉冉乎将至的“养老” ,正在面临非常现实的供需矛盾。北京曾爆出一则新闻,一家质优价廉的公立养老院,曾引得媒体频频光顾,居然火爆得从报名到入住要排队 100 年!百年等一回,或是极端的例子,但各地公立养老院排队逾年甚至数年,并不新鲜。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卫生条件改善、医疗水平提高,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一直在稳步上升。北京、上海等地的人均期望寿命,已经超过 80 岁。据权威统计,截至2017 年底,我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 2.41 亿人,占总人口 17.3。一般认为,老年人口占 10,即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了,而预计到 2050 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峰值 4.87
8、亿,占总人口的 34.9。如此庞大的老龄人群,如此艰巨的养老重任,放在哪个国家,都是民生大事。一代独生子女已经成人,父母则渐渐变老,自古以来的家庭养老传统,面临现实压力,亟须早做准备、多方施策。正因如此,今年的全国两会上, “养老”成为民生领域最热的关键词之一。 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发展居家、社区和互助式养老,推进医养结合,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在下大力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支持公办机构养老之际,借重民间力量、鼓励家庭养老以及“抱团养老” ,显然可以稍解燃眉之急。然而,改革需要过程,眼下的社会保障体系还难以全覆盖。未富先老,未“改”先老,高龄化、少子化、空巢化,恰与人口高峰、就
9、业高峰相撞,一起抵达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文化转型的交叉路口,家与国都需要共同努力。当民间养老创新模式迭出的时候,政府与社会应当及时跟进扶助、指导,让老人们不再“孤军奋战” 。比如中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上海,一直在完善全国补贴力度最大、最细的基础养老设施补贴方案,重点就是鼓励民资进入和居家养老。社区补贴的“老人饭桌” 、试点社区“养老顾问”服务、家庭医生也逐渐普及。广州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开市场准入,培育市场主体,完善价格机制。对民办养老机构给予新增床位、护理、医养结合、等级评定等补贴,督促和鼓励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拓展服务内容,延伸服务半径。家和万事兴,养老是家事也是国事,不可轻
10、慢。扶助民间养老模式,化解老龄困境,是道德需要、社会需要,也是在助力宏观经济持续向好。相信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扶助下,“抱团养老”等民间努力将得到积极、可持续的发展。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领袖就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努力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作出一系列部署,为改善农村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提出了新要求,为留住美景和乡愁、建成美丽中国描绘了新愿景。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也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力点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头
11、戏。一个鱼虾绝迹、污水横流、垃圾遍地的农村,定难承载游子乡愁,更不可能承载起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党的十九大擘划乡村振兴战略,确立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建设目标。所以中央领导明确要求,认真学习领会领袖生态文明思想,就要深刻把握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宗旨精神,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必须以问题为聚焦,切实解决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不久前,中央电视台就连续曝光了山西三维集团往农村违法倾倒工业废渣问题、陕西四川等地农村垃圾无人管理问题。应看到,近年来各地城市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和治理环境污染的力度,城镇地区的环境有
12、了明显好转;而广大农村地区,则由于垃圾和污染物集中处理能力差,环境监管力量薄弱,环境治理呈现明显短板。只有对这些问题给予及时治理、有效治理, “垃圾围城” “污染下乡”才不会成为困扰城乡发展的痛点。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必须以效果为导向,在久久为功中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领袖曾专门批示,为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点赞。从 2003 年到 2018 年,浙江省扎实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累计有 2.7 万个建制村完成村庄整治建设,74%的农户厕所污水、厨房污水、洗涤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的建制村全覆盖,41%的建制村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
13、理。浙江的示范,正是全国行动的有益参照。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推进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一定可以创造更多美丽乡村、美丽中国的生动范例。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必须以责任为抓手,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落到实处。从陕北农村到河北正定,从福建到浙江,领袖始终对农村居住环境、生态环境高度重视。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富民之策,到“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兴农之举,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领袖亲自谋划、亲手推动、亲自示范,为广大干部树起标杆。造就万千美丽乡村,是党中央对亿万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各地各部门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广大党员干部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才能绘好鸟语花香田园风光新图景。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让新时代的乡村富起来、美起来,新的征程已然开启。放眼广阔大地,跨越千山万水,美丽乡村建设一定会成为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诠释,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远见卓识和使命担当的新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