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八 年级下册课程纲要学校 滏河学校 科目名称 物理 课程类型 基础性课程课程名称 设计教师 王丽琴适用年级八年级 总课时 设计日期课程目标(本学段课程标准)课程目标: 1、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会测量力的大小,能用示意图描述力。 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二力平衡条件,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力。 3、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4、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知道物体浮沉
2、的条件。 5、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知道功率的概念,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6、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理解机械效率。课程内容(教材单元内容)单元序号 单元主题 训练重点 单元内容 课时安排第七章 力 7.1 力(2) 7.2 弹力(1)7.3 重力(2) 第七章复习课(2) 2 综合实践活动与写作 4第八章运动和力 8.1 牛顿第一
3、定律(1)8.2 二力平衡(1) 8.3摩擦力(2) 第八章复习课(2) 第九章 压强 9.1 压强(2) 9.2液体的压(2)9.3 大气压强(2) 9.4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 第九章复习课(2) 第十章浮力10.1 浮力(1)10.2 阿基米德原理(2) 10.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3) 第十章复习课(2)第十一章第十二章功和机械能简单机械11.1 功(2) 11.2 功率(2) 11.3 动能和势能(1) 11.4 机械能及其转化 (1) 第十一章复习课(2)12.1 杠杆(2) 12.2滑轮(2) 12.3 机械效率(2) 第十二章复习课(2) 课程实施(完成教材内容的方法
4、)课程实施建议:(一 )教学方式: 1、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加强理解物理与生活实际、人文社会科学的联系; 2、注意实验的教学,积极进行教材实验的同时开发课堂小实验,通过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实验去探究物理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 )学习方式: 1、以教材为基础,用教辅来提高,做好课前预习; 2、做好实验,自主探究,积极配合课堂实验; 3、独立思考,敢做,敢错,常悟,常反省,常总结 (三 ) 课时安排: 第七章 第一至第二周 第八章 第三至第四周 第九章 第五至第七周 第十章 第八至第十周 第十一章 第十一至第十二周 第
5、十二章 第十三至第十五周(四)课外拓展性练习: 1、基础知识、基本公式、基本实验方法加以牢固掌握,加强变式教学与训练,对课本中的典型例题、习题多引伸、多研究,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2、加强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应用已学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的能力。课程评价(教学评价)课程评价: (一) 、评价指标: 1、学生上课综合表现;2、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3、章节测验及月考。 (二) 、评价方式及结果处理: 1、上课综合评价有老师主观评价,分优秀、中等、差三个等级;2、作业按照完成质量分 A、B、C 三个等级; 3、考试按分数进行评价。个人成长计划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的
6、今天,教师专业的发展空间也在无限的发展和在变化中不断完善着。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为了更好的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把握好新世纪学校教育正确的发展方向,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圆满的完成好教学任务,我意识到: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中学物理教育教学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要使自己适应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发展,要让自己能够承担全新理念下的中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工作,必须从自身的学习与提高做起。为此,我运用专业发展的理论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了个人专业发展规划,用以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一、自我分析 自 2010 年从宁夏大学物理师范专业毕业走上讲台,从教于乡村中学经整整 1 年了。在这一
7、年的教学历程中,我更深深的感受到教师身上肩负的那付重担;真正懂得了选择这个职业,就意味着真诚与奉献。虽然这几年一直能保持一种饱满的激情,教学成绩也不错,但是由于平时只顾忙于繁琐的教育教学工作,而忽略了学习,没能及时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体会进行总结反思,在科研型教师的路上步子迈得还太慢太慢。我深切地感到自己的专业成长还不够理想,也感到了自己知识的贫乏及欠缺。现在最为迫切的是切实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在理论的熏陶与实践经验的浸润中快速成熟起来二、发展目标 积极探索新课程的理论基础和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物理学习的基本方式、物理教学过程的本质、物理教学的基本模式和物
8、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STS 教育、研究性学习课程、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等。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服务。 三、具体措施 1、通过多种学习机会与渠道,选择和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准。坚持记教育教学日记,养成及时反思和勤于积累的习惯。多翻阅有关教育的书籍,提升自身的教育内涵。学习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 2、加强日常工作中对学生的观察与反思,培养对教育的敏感性,力求能敏锐地感受到孩子的需要。 3、积极借助各种交流与展示的平台促进自己的业务能力,积累丰富的经验。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教学能力的提高落实在每一天的课堂教学中。积极参加各种技能技巧比试、优质课评比
9、、教育教学观摩、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论文、教科研及教案评比等等,并争取获得等第奖。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始终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才能自如应对蓬勃发展的教育改革大潮。 4、通过教育研究与实践,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认真参加每一次的教研活动,认真思考并虚心学习。加强与同事、来自不同地区的教师进行专业合作,交流教学心得体会,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 5、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认真处理每一件事情,认真对待每一次班级活动,把班级管理能力的提高落实在每一天的班级管理中。 6、通过和学生谈心、家访、开家长会等形式加深对学生家长及家庭的了解。学科进度计划学科 年级: 周课时 周次 时 间 授 课 范 围 及 内 容 备 注1 第一至第二 周 第七章 2第三至第四周 第八章 3第五至第七周 第九章 4第八至第十周 第十章 5 第十一至第 第十一章 十二周6第十三至第十五周第十二章 7891011121314151617滏河学校教务 2015 年 3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