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书中的用字,古书中的用字:1、异体字2、繁简字3、古今字4、通假字,3、古今字:古今字,是指为了避免一字兼职过多而造成理解上的歧义,于是就在古字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表义偏旁,于是造了一些所谓的今字,用来分担古字的一些义项,这一组字就是古今字。也可以说,就是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书写,这不同的字就是古今字的关系。当然,古和今都是相对的时间概念。只是说,这一类字的产生,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今字与古字在形体方面存在比较复杂的关系。主要有:1、今字与古字在形体上存在相承的关系。就是说,今字是在所谓古字的基础上加上表义形符而创造出来的。如:竟,本来是乐曲终了的意思。但在古代文献里也常用来表示边
2、境的意思,例如左传宣公二年:“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其中的竟,用的就是边境的意思。后来,就在竟字的左边加上个土,造了个境字,这就形成了一对古今字的关系。这是古今字产生的主要途径。常见的有:禽擒,责债,要腰,辟避、譬、僻,卒猝,其箕,莫暮,员圆,韦围,取娶,昏婚,州洲,解懈;,2、通过改换古字的义符而产生今字。如:说悦,赴讣,適嫡,没殁,振赈;3、古字与今字在形体上并不存在相承关系。就是说,古字与今字在形体上毫无联系。这种古今字,可能是由古音通假而形成的。如:罢疲,身娠,要邀,亡無,伯霸,辠罪;4、还有一种就是稍变古字的形体而造成今字。如:大太,不丕,母毋,陈阵,閒间。,古今
3、字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古今字所表示的词义关系来看,主要有:1、为本义造今字。有些字被假借作别的意思,于是又为它的本义造个所谓的今字。这种文字现象,文字学上称为加形保义。所保的,就是该字的本义。例如:队,本义是从高处坠落下来。后来假借为队列的队,于是就造坠字以保住坠落的本义。队是古字,坠是今字。其他的如:队坠,正征,匡筐,或国,段锻,莫暮,须鬚。,2、为引申义造今字。词义引申了,又为古字的本义造个所谓的今字。例如:益,本义是水漫出来,由此引申为副词多多益善的益,于是,就在益的左边加个水,以保住益的本义是水从器皿里溢出来的意思。益是古字,溢是今字。这也是加形保义的一种。其他的如:责债,景影,丞
4、拯,閒间,原源,州洲。,另一种为引申义造今字的情况是,词义引申了,专门为引申义造个今字。如:取,本义是捕取,引申为娶妻,于是就造个娶字专门用来表示引申义。这种文字现象叫加形表义。其他的如:家嫁,昏婚,道导,解懈,赴讣,敛殓,告诰。,3、为假借义造今字。古字仍用于记录本义,于是又为它的假借义造个今字。这种文字现象也叫加形表义。例如:涂,据说文本义是一条水的名字,假借为道路之途。如周礼地官遂人:“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后来就造个途字表示道路义,如史记主父偃列传:“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其他如:辟避,闢,与欤,戚慼,齐斋,支肢,弟悌,知智,奉捧。,古今字与异体字、假借字的关系比较复杂。古今字是
5、古籍文献里一种重要的文字现象,它的形成时间比较久远。古今字现象也是汉字分化的一种形式。首先,与异体字比较而言,古今字在形成上有时间的先后关系。当然,异体字的产生也存在时间先后问题,不可能同时产生。但古今字在表达意义方面则是分担了古字所承担的某些义项而已。而异体字不存在这种情况,它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换。古今字形成以后,古字并没有停止不用或不再用来表示所谓今字的意义,有的文献里仍用古字,而有的文献里则用今字。,另外,古今字的读音有的并不一样,而异体字的读音应该是完全相同的。其次,古今字有的虽然是由于通假而形成的,但它与通假字并不完全相同,只是存在交叉关系。古今字的形成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在
6、表义方面存在分工的不同。而通假字只是存在读音方面的联系,意义方面一般不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如蚤通假为早就是这样。,4、通假字(一)通假字,是指文献中某些字所记录的词,在意义方面与该字的本义或引申义无一定的联系,那么这个字就可以认为是通假字。也有的人认为,通假字就是古人在写书时临时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某个字。例如,史记项羽本纪:“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本来应该用早字,可是写书的人却用了个蚤,前者习惯上叫本字,后者习惯上叫通假字。当然,古籍中的通假字都是约定俗成的,不是任何一个字都可以随便写通假字的。通假字问题也是文言文里的一种重要的文字现象,阅读文言文时必须加以注
7、意。,(二)通假的原则,通假字与本字之间必须音同或音近,否则是不能通假的。所谓音同,就是本字和通假字之间声和韵都相同;所谓音近,就是说本字和通假字之间声或韵只是相近,不一定全同。例如信和伸,在古籍中是一对常用的通假字,它们之间只是读音相近而已。但在诗经时代,in 和 en、ing和eng是相互押韵的。可见在上古时期,它们的读音很相近。由此看来,确定两个字是否属于通假关系,主要是根据上古汉语的读音。,(三)关于通假,有人把它分为两种情况,即所谓“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而不用的古音通假。也有人认为前者不属于通假,那是六书中“依声托事”的假借,只有后者才是古音通假。我们同意后者的观点。现区分
8、如下。,1、本无其字的假借,是说在文字发明以后,语言中已经产生了某个语词,只是还没有为记录该词造个字。于是,就借用另一个读音与该语词相同的字来书写。例如,来往的来,就借用本义是小麦一种的來字。说文:“来,周所受瑞麦来麰也。天所来也,故为行来之来。”再如新,本义是伐树。说文:“新,取木也。”假借为新旧的新。又如舊,本义是一种鸟。说文:“舊,鸱旧,旧留也。”引申指鸟巢,如巢旧,假借为新旧之旧。斯,本义是剖木也,假借为指事代词此、这。假借字本来都是有具体意义的,被借用来记录表示抽象概念的语词,因其无形可象,不好为之造字,只好借用它字而为之。,2、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则与上述情况有所不同。语言中的某
9、个词,人们已经为它造了个字,但写书的人仓促之间借用了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书写,所以叫古音通假。如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在这一句话里有两个通假字,一是“归”通馈赠的馈,二是“时”通窥伺的伺。古音通假属于用字范畴,假借属于造字范畴,两者还是有本质区别的。,(四)通假字与本字之间,在语音方面存在双声、叠韵或同音的关系。这是不用说的。值得注意的是,有些通假字与所谓的本字之间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可以分别代替几个本字。例如,要,墨子兼爱:“昔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细要,就是细腰,要通腰。本是古今字,前文已经说过,有些古今字则是由于假借形成
10、的。又,史记项羽本纪:“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又如適,史记陈涉世家:“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適,通谪。又公羊传隐公元年:“立適以长不以贤。”適,通嫡。又通敌。如史记范雎列传:“攻適伐国。”,另一种情况是,几个通假字可以代替一个本字。例如,史记淮阴侯列传:“击龙且,详不胜。”详,通佯。史记吕后本纪:“齐王怪之,固不敢饮,洋醉去。”洋,也通佯。汉书李广传:“广阳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阳,也通佯。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对于文言文里的通假字,我们可以通过阅读大量文选予以掌握,但不能反过来逆推。对于文言文里普遍存在的通假现象,我们需要用心对待。通常的做法是:一要多读文选,留心文选中的注释。一般来说,遇有通假现象,注释中都要予以指出。如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东汉郑玄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郑玄所说的假借,实际上就是古音通假。又如尚书汤誓:“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郭锡良、李玲璞主编的古代汉语注曰:“割:通害,损害。”(1996/103),二要勤查工具书。一般工具书在解释字的具体用法时,都注明通假的用法。例如,说文解字:“谟,议谋也。” 段玉裁注:“释诂曰:谟,谋也。许于双声释为议谋。诗巧言假莫为谟。”就是说,在诗经巧言里莫是谟字的通假字。通过几方面的努力,逐渐积累大量的通假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