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道德经典诵读心得体会杨博文“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沉吟良久,我手执烫金古卷,悠悠诵来。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车轮辘辘而过,留下的在黑夜里熠熠闪光的,正是中华不灭的精魂与道德的至高境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以柔克刚,这正是道德的力-2-量。中华经典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承载着先祖的智慧与精神,塑造着华夏儿女的品格和灵魂。它经历岁月淘洗,千锤百炼,积淀了国人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和审美意识。而学习道德经典也就意味着学习先人之优处,效仿先人之风骨。传统文化讲究仁、
2、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这也正是现代社会所希望现代孩子存有的珍贵品德。“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3-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道德底线的界定就决定了一个人所能达到的境界。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正是诵读道德经典想要达到的目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中国古典文化中的“道”文化构成-4-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也是中国最早的辩证唯心主义的出现。老子否定了神的存在,从多元论的宇宙观发展为一元论的宇宙观,这是值得称道的。柔弱退守是处事的最高原则,谦受益,满招损,这也合乎辩证之道。道德经典诵读正是治疗当代国人日渐与物质生活不符的精神世界的一剂良方。学古人文化精华,寻古人文化足迹。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日渐繁冗的浮华世间,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文化净土;在纷扰万千的物质生活中,追溯往昔先人思想道德中的文化精髓。-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