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建筑 第 35 卷 3 期 2015. 6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中公共空间作用浅析陈 果 , 张 霁(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 重庆 400030)【摘 要 】 现代化的发展使得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 也刺激着许多传统村落格局的解体和重建 。村落公共空间是当地人公共生活的舞台 , 是村落的民族文化 、风俗习惯集中体现的场所 。随着传统历史村落的没落 , 村落公共空间逐步萧条 。公共空间作为传统村落的触媒机制 , 其发展规划是村落保护规划工作的核心内容 。文章以重庆市涪陵区青羊镇安镇村的保护发展规划设计为例 , 探讨了公共空间的振兴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 传统村落 ;
2、公共空间 ; 环境 ; 地域文化【中图分类号 】 TU98229 【文献标志码 】 A 定稿日期 2014 12 09 作者简介 陈果 ( 1989 ) , 女 ,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建筑历史及理论方向 ; 张霁 ( 1990 ) , 女 ,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 建筑历史及理论方向 。历史文化名村蕴含着不可复制的地域性内涵 , 是现代人认识历史 、对话历史的重要纽带 。现代化的发展使得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 也刺激着许多传统村落格局的解体和重建 。为了阻止人类历史瑰宝的流失 , 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工作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村落公共空间是当地人的公共生活的舞台 , 是村落的
3、民族文化 、风俗习惯集中体现的场所 。公共空间作为传统村落的触媒机制 , 其发展规划是村落保护规划工作的核心内容 。作者以重庆市涪陵区青羊镇安镇村的保护发展规划设计为例 , 探讨了公共空间的振兴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1 村落公共空间概况研究村落公共空间质量能够直观地反映村落的文明程度 , 公共空间的形成 、发展 、鼎盛 、变迁及衰落的过程就是村落的发展史 。村落公共空间作为人们公共生活的载体 , 在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 , 也展现着村落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沉淀 。日益没落 、急待重振的历史文化名村 , 对其公共空间进行物质环境的整改 , 精神内涵的充实 , 是村落重获生机 、
4、重塑文化认同感的重要前提 。11 村落公共空间的分类村落公共空间是指村民进行生产生活 、文体娱乐 、休闲交流的开放性场所 。公共空间具有多元发展的特性 , 根据其功能属性 , 可将传统村落公共分为两类 : 一类是生活性公共空间 , 是满足人们的生活 、生产 、交通等基本需求而存在的公共性场所 , 包括街巷 、水渠 、古井古桥等一切人们因衣食住行的需求而产生停留的空间 ; 另一类是社会性公共空间 , 是服务于人们休闲娱乐 、宗教信仰 、政治文化生活的公共性场所 , 包括广场 、宗祠 、公社 、戏台等 。12 村落公共空间的萧条村落公共空间是由物质环境空间和场所内人们的公共生活共同组成 , 二者相
5、辅相成 。优质的物质空间为人们的公共生活提供更好的平台 , 丰富多元的公共生活促进物质空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生产力的发展刺激农村原始产业结构的改变 , 适用于原本生产关系的生活性公共空间功能渐渐丧失 。人口的外流导致村落公共空间使用率骤减 , 空间物质环境失去了公共生活的支撑而渐渐萧条 ( 图 1) 。在理清传统村落公共空间发展衰落内在机制后 , 采取逆向思维 , 从公共空间的物质环境入手 ,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 重塑村民公共生活 , 重现村落繁盛景象 。图 1 村落公共空间萧条演变2 安镇村公共空间重塑21 安镇村背景介绍重庆市涪陵区青阳镇安镇村位于涪陵区西南部 , 是青羊镇镇区所在地
6、, 是首批中国传统古村落之一 。安镇村地处武陵山脉 , 属亚热带东南湿润季风气候 , 为浅丘地形 , 幅员面积9 km2, 土质肥沃 , 种植业发达 。全村 891 户村民 , 3 036 人 。安镇村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 是庄园文化之乡 , 其建村历史可追溯到康熙年间 。安镇村山清水秀 , 风光旖旎 , 建筑呈点状分布于山腰处 , 背山面水 。名胜古迹较多 , 包括陈万宝庄园群 、明清古墓葬群 , 规模宏大 , 做工精美 , 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22 村落公共空间概况安镇村位于山地盆地之间 , 坐拥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34 城乡规划与环境建设 四川建筑 第 35 卷 3 期 2015.
7、 6观 。村落周围浅丘环抱 , 一望无垠的田野绿浪翻滚 , 沟渠水系如树枝般纵横其间 。庄园农舍如星罗般散布于山腰间 , 背靠山丘 , 面朝田野 。道路阡陌交通 , 网状分布在田野之间 , 串联起村落内各点 。村落公共空间类型丰富多元 : 长满青苔的石板路 , 沧桑斑驳的古桥古井 , 古韵十足的庄园戏台 。依稀可见村落在鼎盛时期 , 村民丰富多彩的公共生活 。由于传统生产关系更替 , 村民传统生活的方式改变及大量劳动力的外流 , 人们的公共交流和社会生活方式发生改变 , 使得承载着村落历史文脉 、体现村民素质和精神需求的公共空间格局发生重大改变 , 呈现出萎缩萧条的现状 。公共空间的整改工作成
8、为村落保护规划的核心内容 。23 村落公共空间物质环境改造231 生活性公共空间道路是解决人们出行问题的最主要的设施 , 是生活性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镇村现有两条对外交通道路 : 连接涪陵和南川的省道 安镇西路 , 连接青阳镇和同乐乡的乡道 庄园路 。田野间耕道 、步道网状发散 , 以青石板路为主 。但由于缺乏管理 , 道路杂草丛生 , 大量青石损毁 。规划中将安镇村的道路体系设计为双环的结构 ( 图 2) , 外环为车行道 , 以现状主要道路为依托 , 整改控制其道路宽度为 4 5 m; 内环为步行道 , 环绕现状丘陵地形形成闭合步道 , 宽度为 2 m, 串接村落内的几个主要庄园
9、。整改现状青石板耕道形成串接内外环的次级步行道 , 宽度控制为 15 m。名木古井 、水渠古桥作为人们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公共图 2 安镇村道路规划图片来源 : 重庆市涪陵区青羊镇安镇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环境要素 , 是村落集会休闲 、交流娱乐的重要场所 ( 图 3) 。安镇村内的有两座古桥 , 分别是位于村落西北部水渠交汇处的文武桥以及位于村落中部水渠分叉口处的姚家道桥 。文武桥修建于清咸丰六年 ( 1857 年 ) , 现为区级文保单位 , 是由巨大的青石砌筑而成的双孔石板桥 。为修建青羊至同乐的公路 , 将其改造成了公路桥 , 极大地损毁了其历史面貌 。姚家道桥建于清代 , 为单跨石砌
10、拱券桥 。桥身保留基本完好 ,仍作为村落内主要交通要道被人们使用 。规划将根据图文资料复原修建文物桥 , 对姚家道桥进行修缮加固 。村落内石龙井庄园正屋的后方有一口古井 , 修建于清代 , 开凿于山体的崖壁上 , 由石块拱券砌筑而成 , 现状保存良好 。随着自来水设施的完善 , 古井基础功能逐渐丧失 , 以古井为核心的公共空间日益萎缩 。在规划中将该古井修复 , 并对周边区域进行整改 。形成以古井为核心 , 方便人们停留交往的公共空间 。图 3 安镇村生活性公共空间现状图片来源 : 重庆市涪陵区青羊镇安镇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232 社会性公共空间除了生活性公共空间 , 安镇村内分布有大量为
11、人们的休闲娱乐 、宗教信仰 、政治文化生活服务的社会性公共空间 。其中 , 位于石龙井庄园内的戏台是服务于整个安镇村及附近村落的观演设施 。石龙井庄园建于清代 , 基址南高北低 , 浅丘环抱 , 景域开阔 。现存建筑主要包含朝门 、戏台 、回廊 、粮仓以及规格不等的七个庭院 。穿斗与抬梁的结构形式相结合 , 绿林与小青瓦悬山顶相呼应 。正厅以及两个庭院于 1995年拆除 , 并修建一栋砖混结构学校 , 现已搬迁荒废 。完整性的破坏以及结构构件的部分损毁 , 大大损害了建筑的历史价值 。戏台为歇山屋顶 , 结构保存完好 。挂落斜撑等装饰构件及台唇的浮雕工艺绝美 , 翼角脊饰石雕工艺精湛 。戏台正
12、对庄园正厅 ( 现为荒废的教学楼 ) , 与周边连廊厢房共同围合成面积约为 200 m2的庭院 , 作为村民娱乐观演的主要场所 ( 图4) 。现代传媒体的发展 , 取代了传统戏台的观演功能 , 戏台作为服务于村民文化休闲生活的社会性公共空间的职能逐步丧失 。规划中拆除荒废的教学楼 , 并根据图文资料复原修建庄园正厅及后花园 , 更换受损严重的柱 、檩 、椽 、楼板等构件 , 清洗石材表面污垢 , 补充脱落的装饰构件 ; 引进各类表演活动 , 刺激戏台观演功能复苏 , 丰富村民文化娱乐生活 。村落主入口不但作为进出村落的交通要道 , 更是展示村落面貌 , 供村民集会休闲的重要社会性公共空间 。现
13、状凌乱的建筑布局 、局促的用地面积大大降低了入口空间的停留性以及公众交流性 。规划中 , 拆除现状凌乱的农舍 , 化零为整44 城乡规划与环境建设 四川建筑 第 35 卷 3 期 2015. 6图 4 石龙井庄园现状及规划图片来源 : 重庆市涪陵区青羊镇安镇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修建中国传统院落式建筑若干作为旅游配套设施 。设置一小型的入口广场 , 以中国传统石牌坊作为视觉焦点 。该广场不但作为当地村民集会休闲 、娱乐交流的重要社会性公共空间 , 也是村落对外宣传展示的窗口 。24 村落公共空间的地域文化性打造安镇村作为首批中国传统古村落之一 , 其悠久的历史文脉和地域文化特色是其文明远近的
14、根本 。村落公共空间作为人们公共生活的展示舞台 , 是民族风俗 、地域文化及人们价值信仰的重要载体 。在规划保护中 , 对其公共空间的物质环境进行整改的同时 , 还应兼顾空间的地域文化特性打造 。例如入口空间的建筑设计参考村落内庄园的建筑布局 、材料结构 、细部装饰等 , 保证村落建筑风格的协调统一 。石龙井庄园的修复设计必须以严格的科学考证为依据 , 保证建筑修复后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 以便能更加真实地反应村落悠久的历史文脉 。田间步道的整改中 , 使用当地青石板作为主要材料 , 最大程度地保留村落古朴醇厚的韵味 。3 结束语村落公共空间是村落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 , 村落在长期的发展中 ,
15、在当地的自然条件 、历史文脉 、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 形成独一无二的公共空间形态 。随着传统历史村落的没落 , 村落公共空间逐步萧条 。重振村落公共空间不但能改善村落物质环境 、传承村落历史文脉 , 更能丰富村民公共生活 、重塑村民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塑造能契合当地村民公共生活需求 、反应村落地域文化特色公共空间 ,已成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的核心关键 , 是每一位历史建筑研究工作者都应重视的问题 。参 考 文 献 1 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 重庆市涪陵区青羊镇安镇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 S 2013 2 赵金龙 广州市小洲村公共空间的现状评价和更新策略研究 D 哈尔滨工业
16、大学 , 2013 3 郑霞 张谷英村公共交往空间及传承研究 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2009 4 郭世楠 专业村公共空间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以河南省春岗 、南庄和王公庄村为例 D 河南大学 , 2013 5 陈怡 前童古村公共空间形成之民俗背景探究 J 装饰 , 2009( 2) 6 欧阳文 , 周轲婧 北京琉璃渠村公共空间浅析 J 华中建筑 ,2011( 8) 7 魏旭红 , 于川江 基于公共空间视角的历史文化村落发展研究 J 小城镇建设 , 2011( 4) 8 吴玺 , 王娟 山西阳城上庄村公共空间布局形态分析 C / /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
17、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2007( 上接第 42 页 )图 4 重庆十八梯主入口街道空间示意化的城市街道 , 人的需求正逐渐被忽视 , 街道生活逐渐泯灭 。规划建筑师可以从传统的街道的布局形式 、空间打造 、细节处理等诸多方面寻找灵感 , 注重街道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 把安全 、舒适 、丰富的街道生活还给行人 。参 考 文 献 1 ( 日 ) 芦原义信 街道的美学 M 百花文艺出版社 , 2006 2 ( 美 ) 凯文 林奇 城市意向 M 华夏出版社 , 2001 3 ( 美 ) 斯皮罗 柯斯塔夫 城市的形成 M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05 4 吕小辉 “生活景观 ”视野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 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2011 5 倪嵩卉 城市生活型街道空间人性化设计研究 D 河北农业大学 , 2013 6 刘雅静 磁器口历史街区保护过程与绩效评价 D 重庆大学 , 2009 7 李和平 , 严爱琼 论山地传统聚居环境的特色与保护 以重庆磁器口传统街区为例 J 城市规划 , 2000( 8) 8 沈磊 , 孙洪刚 , 邱枫 现代城市规划中的街与道 J 规划师 ,2007( 8) 54 城乡规划与环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