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甲基丙二酸血症发病机制.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1141670 上传时间:2020-02-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甲基丙二酸血症发病机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甲基丙二酸血症发病机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甲基丙二酸血症发病机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甲基丙二酸血症发病机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甲基丙二酸血症发病机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甲基丙二酸血症发病机制简介甲基丙二酸尿症,又称甲基丙二酸血症,英文名字:methylmalonic academia,MMA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临床主要表现为早婴期起病,严重的间歇性酮酸中毒,血和尿中甲基丙二酸增多。根据甲基丙二酸辅酶 A变位酶缺陷分为完全缺失 Mut0和部分却失 Mut1型,其中最严重的是 Mut0型。认识1、甲基丙二酸尿症是遗传性有机酸代谢异常中最常见的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2、本症由甲基丙二酰辅酶 A至琥珀酰辅酶 A的代甲基丙二酸与琥珀酸的异构作用谢障碍,导致体内甲基丙二酰辅酶 A、甲基丙二酸、丙酸等有机酸蓄积,造成一系列神经系统损害;3、严重者可引起酮症酸中毒、低

2、血糖、高血氨、高甘氨酸血症,新生儿、婴幼儿期病死率很高;4、目前已发现 7种不同的酶缺陷类型,根据 VB12试验治疗是否有效,临床分类为 VB12有效型与无效型;5、近年来,尚发现了一些发育良好、无症状的“良性”甲基丙二酸血症;由于患者临床表现个体差异较大,临床诊断困难,确诊需进行有机酸分析;6、尿酮体测定、血气分析、血氨、血糖、心肌酶谱等一般生化检查也有助于诊断;7、对 VB12有效型患儿采用 VB12长期维持剂量,每周肌注 1次 1 mg 或每天口服 1020 mg;8、对重症患儿尚应给予低蛋白、高热量饮食控制,使血、尿甲基丙二酸浓度维持在理想范围;9、急性酸中毒发作时应以补液、纠正酸中毒

3、为主,必要时进行腹腔透析或血液透析,同时,应保证高热量的供给以减少机体蛋白的分解;10、甲基丙二酸尿症的预后取决于病型、发现早晚与长期治疗三个方面,为提高患儿的生存率与生活质量,须提高认识,早发现,早治疗。病因分析甲基丙二酸尿症病因复杂。遗传性甲基丙二酸尿症包括甲基丙二酰辅酶 A变位酶酶蛋白(mutaseapoenzyme,mut)缺陷及其辅酶钴胺素(维生素 B12)代谢缺陷,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甲基丙二酰辅酶 A变位酶编码基因位于 6p21,迄今已发现10种突变,以导致氨基酸互换的错义突变为多见。变位酶完全缺陷为 mut0型,部分缺陷为 mut-型。钴胺素代谢障碍包括 5类:两种为腺苷钴胺

4、素(AdoCbl)合成缺陷,即线粒体钴胺素还原酶(mito2chondrialCblreductase,CblA)缺乏,其基因定位为 4q31.21和线粒体钴胺素腺苷转移酶(mitochodrialcobalaminadenosyltransferase,Cbl甲基丙二酰 CoA变位酶的辅酶 B)缺乏,其基因定位为 12q24,3 种为胞浆和溶酶体钴胺素代谢异常所致腺苷钴胺素和甲基钴胺素(MeCbl)合成缺陷(CblC,CblD,CblF)。mut0,mut-,CblA 和 CblB型患者临床表现类似,仅有甲基丙二酸尿症。CblC,CblD,CblF 型患者生化特点为甲基丙二酸尿症合并同型半胱

5、氨酸血症。根据患者对维生素 B12的治疗反应,临床可分为维生素 B12反应型和不反应型。维生素 B12反应型患者多为辅酶合成缺陷,Cb1A,CblC,CblD,CblF 型多为维生素 B12反应型,Cb1B 型中半数患者维生素 B12有效。而维生素 B12不反应型多为变位酶缺陷。除上述遗传缺陷外,转钴胺素缺陷、慢性胃肠与肝胆疾病、长期素食、特殊药物治疗可导致维生素 B12缺乏,引起甲基丙二酸尿症。母亲长期维生素 B12摄入不足造成胎儿维生素 B12缺乏,不仅引起母亲恶性贫血,亦将导致婴儿继发性甲基丙二酸尿症,造血功能障碍,神经系统发育异常。曾有研究调查了 173例新生儿尿甲基丙二酸及其母亲的血

6、浆维生素 B12及同型半胱氨酸浓度,证明出生 6周内新生儿尿甲基丙二酸浓度与母亲的血维生素 B12水平呈负相关,与母亲血液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呈正相关。发病机制甲基丙二酸是甲基丙二酰辅酶 A的代谢产物,正常情况下在甲基丙二酰甲基钴胺辅酶 A变位酶及维生素 B12的作用下转化生成琥珀酸,参与三羧酸循环。甲基丙二酰辅酶 A变位酶缺陷或维生素 B12代谢障碍导致甲基丙二酸、丙酸、甲基枸橼酸等代谢物异常蓄积,琥珀酸脱氢酶活性下降,线粒体能量合成障碍,引起神经、肝脏、肾脏、骨髓等多脏器损伤。患者脑组织病理分析可见脑萎缩、弥漫性神经胶质细胞增生、星形细胞变性、脑出血、苍白球坏死、丘脑及内囊细胞水肿,均与线粒体

7、功能不良有关。曾有病理解剖发现患儿神经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深部皮质、小脑颗粒层和胶质细胞发育不良,小脑、脑干、颈髓髓鞘化延迟。另有尸检发现肾脏、肺部血栓性毛细血管病、肝脏弥漫性脂肪变性、骨髓巨幼红细胞增生、严重胃黏膜发育不良伴胃炎。这些表现部分为胎儿时期代谢异常所致损害,部分为出生后有机酸毒性损害所致。临床表现起病:mut0型患者起病最早,80%在生后数小时至 1周内发病,类似急性脑病样症状,如:拒乳、呕吐、脱水、昏迷、惊厥、酸中毒、酮尿、低血糖,早期死亡率极高,预后不良。mut-及 Cb1A和 Cb1B型患者多在生后 1月后发病,Cb1C 和 Cb1D在新生儿期至成年发病者均有报道,Cb1F

8、 报道很少。发作诱因:部分患者呈急性发病或间歇性发病,发热、感染、饥饿、疲劳、外伤等应激状态下机体能量需求增加,高蛋白饮食、输血等因素引起甲基丙二酸前身物质蛋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蓄积,丙戊酸、大环内酯类药物导致左旋肉碱消耗,甲基丙二酸排泄障碍,引起急性代谢紊乱。一般表现:患者临床表现常无特异性,常常被误诊为一般围产期脑损害、败血症、急慢性脑病或脑变性病,常见喂养困难、呕吐、呼吸急促、惊厥、肌张力异常、嗜睡、智力、运动落后或倒退,急性期可见昏迷、呼吸暂停、代谢性酸中毒、酮症、低血糖、高乳酸血症、高氨血症、高甘氨酸血症、肝损害、肾损害,严重时脑水肿、脑出血。患者神经系统异常各不相同,多于

9、婴儿期出现智力、运动落后,肌张力低下,变位酶缺陷患者常较钴胺素代谢异常患者神经系统损害出现早,并且严重。少数钴胺素代谢异常所致良性甲基丙二酸尿症患者可于成年后发病,甚至终身不发病。严重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易合并皮肤念珠菌感染,常见口角、眼角、会阴部皲裂和红斑。随着代谢紊乱的控制,患者皮肤损害逐渐恢复。其它表现:甲基丙二酸尿症常导致多脏器损害。患者肝脏常明显肿大,肝功能异常。骨质疏松较为常见,严重时可导致骨折。肾小管酸中毒、间质性肾炎、高尿酸血症、尿酸盐肾病、遗尿症等慢性肾损害也屡见报道。严重患者合并溶血尿毒综合征,表现为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肾功能衰竭、高血压。患者血液系统异常多见

10、巨幼细胞性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严重时甚至出现骨髓抑制。少数患者合并口炎、舌炎、角膜溃疡、一过性糖尿病等异常。甲基丙二酸尿症婴儿常表现为相似面容,如:高前额、宽鼻梁、内眦赘皮、三角形嘴。患者个体差异很大,即使相同缺陷的同胞亦轻重不同。影像学异常:甲基丙二酸尿症患者脑 CT、MRI 扫描常见对称性基底节损害,以苍白球损害为主。婴幼儿患者白质发育落后、年长儿脑白质变性出现较早,随病情进展出现弥漫性脑萎缩。患者生后第 1个月脑影像学可正常或白质变薄,1 岁左右可发展为中到重度脑萎缩及白质发育落后。典型患者可见弥漫性幕上白质水肿和髓鞘化不良,亦可因弥漫性的颅内血管硬化导致脑积水。白质损伤可能与

11、甲基化功能不良、非生理性的脂肪酸毒性有关。神经胶质细胞的增生与高半胱氨酸对内皮的毒性有关。病理分析(1)甲基丙二酰辅酶 A变位酶缺乏已报道 100余例。虽有四种缺陷(mut0、rout-、cb1A 和 cblB),但临床表现无大差异。最常见的临床症征为嗜睡、生长发育不良、反复发作性呕吐、脱水、呼吸窘迫和肌张临床治疗力低下。其它少见症状有智能落后、肝大和昏迷。缺陷为 mut0者症状出现早,80%在生后第一周。血清钴胺素浓度正常,有代谢性酸中毒,血 pH可低至 6.9,血清碳酸氢盐低至 5meq/L。80%病人有酮血症或酮尿,70%有高氨血症。半数病人有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部分病例有低血

12、糖症。患者尿或血中均有大量甲基丙二酸。正常儿童和成人每天排出 0.04mmol(5mg)甲基丙二酸,而单纯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日排出甲基丙二酸 2.19mmol(2405700mg)。正常个体血浆中几乎检测不到甲基丙二酸,而患者为 0.222.9mM(2.64 mg/d1),部分病例在脑脊液中检测到与血浆等量的甲基丙二酸。轻症、晚发性或所谓良性病例甲基丙二酸水平较低。由于丙酰辅酶 A羧化为可逆反应,丙酸及其前体(丁酮)或代谢物(-基丙酸和甲基枸橼酸)亦可在尿中积聚,但水平低于甲基丙二酸。摄人丙酸和甲基丙二酸前体蛋白或氨基酸会增加甲基丙二酸积聚,甚或引发酮症或酸中毒。(2)甲基丙二酰辅酶 A变位酶

13、和甲基四氢叶酸同型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联合缺乏已报道数十例遗传性联合性甲基丙二酸血症和同型胱氨酸尿症,缺陷为 ch1C,cblD, cblF。cblC 缺陷者临床表现变异较大,但均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早发病例在生后两月出现症状,表现为生长发育不良、喂养困难或嗜睡。迟发病例可在 414 岁出现症状,可有倦怠、谵妄和强直痉挛,或痴呆、脊髓病等。大多数病例均有血液系统异常,如巨幼红细胞和巨红细胞贫血、多形核白细胞核分叶过多和血小板减少等。患者血清钴胺素和叶酸浓度均正常。cblD缺陷者发病较晚,表现为行为异常、智能落后和神经肌肉病变,无血液系统异常。数例 cblF缺陷者均在生后两周出现口腔炎、肌张力低下

14、和面部畸形,部分有血细胞形态异常。本症患者除有特征性甲基丙二酸血症和同型胱氨酸尿症外,部分病例有低甲硫氨酸血症和胱硫醚尿症。诊断甲基丙二酸尿症由于个体差异较大,临床误诊率较高,对于原因不明的呕吐、惊厥、酸中毒、肌张力异常、发育落后、呼吸困难等患儿应及早进行有关检查,尿酮体测定、血气分析、血氨、血糖、心肌酶谱等一般生化检查均有助于诊断。气相色谱 2质谱联用分析尿、血、脑脊液有机酸定量检测是确诊本症的关键方法。正常人尿甲基丙二酸浓度2mmol/mol肌酐,24h 的排出量5mg,在甲基丙二酰辅酶 A变位酶缺陷的患者尿甲基丙二酸浓度为 27013000mmol/mol肌酐,24h 总量可达24057

15、00mg。由于丙酸蓄积,患者尿 32羟基丙酸和甲基枸橼酸浓度亦明显增高。经治疗后患者尿甲基丙二酸排出可明显减少。正常人血浆难以检出甲基丙二酸,患者可达 2002500mmol/L。脑脊液甲基丙二酸浓度与血浆浓度接近。应注意排除新生儿期其它原因引起的酮症酸中毒、钴胺素缺乏和其他原因所致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本症的病型分析需依赖皮肤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肝组织纤维母细胞酶学分析或基因诊断。通过胎盘绒毛细胞、羊水细胞酶学检查、母亲尿液及羊水甲基丙二酸测定,可进行本症的产前诊断,国内外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曾有患儿经产前检查证实为脱氧腺苷钴胺素合成酶缺陷,在出生前接受钴胺素治疗,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治疗方法本症

16、急性期的治疗应以补液、纠正酸中毒为主,必要时进行腹腔透析或血液透析,同时,应保证热量及液体供给以减少机体蛋白分解,必要时给予小量胰岛素,限制天然蛋白质的摄入。鉴于重症患儿或代谢性酸中毒急性发作期死亡率极高,临床高度怀疑时,可在确诊前进行治疗,如中止蛋白质摄入、静脉补液、肌注大剂量维生素 B12。诊断对所有甲基丙二酸尿症患者应首先进行大剂量维生素 B12试验治疗,1mg/d 肌肉注射,35d,对照治疗前后尿甲基丙二酸浓度,判断对维生素 B12的反应性。通过大剂量维生素 B12试验治疗不仅可以争取治疗时机,挽救维生素 B12反应型患者,亦有助于病型诊断,指导长期治疗。维生素 B12无效型以饮食治疗

17、为主,理想方式为限制天然蛋白质,补充去除异亮氨酸、缬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的特殊治疗奶粉,婴幼儿期天然蛋白质每日摄入量应控制在 1.01.2g/kg。维生素 B12有效型其维生素 B12长期维持剂量为 1mg每周至每月肌肉注射 1次或每日口服甲基钴胺素 5001000g,中等量蛋白质摄入,使血、尿甲基丙二酸浓度维持在理想范围。由于甲基丙二酸、丙酸等有机酸蓄积,生成相应酯酰化肉碱,导致肉碱消耗增加,补充肉碱可促进酯酰肉碱排泄,增加机体对自然蛋白的耐受性,不仅有助于急性期病情控制,亦可有效地改善预后。急性期可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肉碱每日100200mg/kg,缓解期每日 3060mg/kg,长期维持。对于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患者,应给予甜菜碱(betaine)补充治疗(10003000mg/d),降低血液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改善患儿神经系统情况。预防后遗该病的预后取决于病型、发现早晚及长期治疗的合理性。但有人认为发病的早晚与中枢神经系统的预后及生命的长短无关。钴胺素合成缺陷者发病较变位酶缺陷者晚,经过治疗后大多能存活。mut0 型预后最差,维生素 B12不反应型预后不佳,Cb1A型预后最好。神经功能损害的轻重与高氨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持续时间的长短有关,通过早期诊断和治疗可降低死亡率,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