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总结.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1141365 上传时间:2020-02-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Urban technological college, ChongQing University.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姓 名: 陈 唯 薇 学 号: 13252208 年级专业:13 级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指导老师: 孟 靖 华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1第一章 绪论1、水资源的概念:狭义上的水资源是指人类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广义上的水资源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都可称为水资源。1.水资源的特性:a 资源的循环性。水资源与其他固体资源的本质区别在于其所具有的流动性,它是在循环中形成的

2、一种动态资源,具有循环性;b 储量有有限性。水资源处在不断的消耗和补充过程中,具有恢复性强的特征,但世界上全球淡水资源的储量是十分有限的,真正能够被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总水量的 0.8%;c 时空分布不均匀性。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是水资源的又一特性,我国总体为东南多,西北少,沿海多,内陆少,山区多,平原少;在同一地区中,不同时间分步差异性很大,一般夏多冬少。d 利用的多样性。 水资源被人类广泛的应用于工业,农业,生活,生产 e 利害两重性。水资源即可造福人类,又可危害人类生存。第二章 水循环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2.水圈内全部的水体总储量 13.86108km3.人类可利用的水只有

3、 0.1*108km3,占淡水总量的 30.4%,主要分布在 600m 深度以内的含水层,湖泊、河流、土壤中。3.自然界的水文循环:水的蒸发降水径流的过程周而复始,不停的运行着,通常把自然水的这种运动成为自然界的水文循环4.自然界的水文循环,根据其循环途径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大循环:指水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间的循环过程。小循环:指陆地或者海洋本身的水单独进行循环的过程。5 参与全球动态平衡的循环水量为 0.0057*108km3,仅占全球水储量的 0.049%。6.更替周期:在补给停止的条件下,各类水从水体中排干所需的时间,T=Q(t)/q(t)(Q (t )某一时刻水体储存的水量,q(t

4、) 单位时间内水体中参与循环的水量)7.水量平衡:地球上任意区域在一定时间内,进入的水量与输出之差等于该区域内的蓄水变化量,这一关系称为水量平衡。8.全球水量平衡方程:E=P,冀全球多年平均蒸发量 E 等于全球多年平均降水量P.对于闭合流域: P=R+E(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年径流量,年蒸发量)9.流域:汇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区域分水线:当地向两侧倾斜,使降水分别汇集到两条不同的河流中心,这一地形上的脊线起分水的作用,即为分水线。10 全球水资源的利用量总体上为 0.324*104km3,其中 69%用于农业,23%用于工业,8% 用于居民生活。11.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总量为 1788km3,仅

5、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25%。我国水主要分为两大类:地下水,地表水。我国水资源特征主要表现为时空变化大,分布极不均匀。.我国地下水资源总的分布特点是南方高于北方,地下水资源的丰富程度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12 全国总用水量为 556.6km3,农业用水 392.0km3(70.4%) ,工业用水水资源利用与保护2112.1km3(20.2%) ,生活用水 52.5km3(9.4%)13 中国水资源面临主要问题:(1)水资源开发速度过度,生态破坏严重。(2)城市供水集中,供需矛盾尖锐(3)地下水开采过量,环境地质问题突出(4)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 (5)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筹规划的

6、管理第三章 水资源评价14、降水量的年际变化程度1) 、年降水量的极值比 Ka:K a=xmaxxminxmax最大年降水量;x min最小年降水量2) 、年降水量变差系数 Cv:= 1)(2nxnii均方差(反应实测系列中各个随机变量离均差的平均情况,均方差大,说明系列在均值两旁的分布比较分散,整个系列的变化幅度大,代表性差,反之情况相反; 均值;x i观测序列值;n 样本个数变差系数 Cv=14 决定区域水资源状态的因素:降水,径流,蒸发,下渗。15 我国河流径流的补给:雨水补给:河流径流受降雨影响明显,是我国最主要的河流补给形式;地下水补给:径流年内分配较均匀冰川融雪补给:径流分布与热量

7、同步混合补给16 蒸发主要包括水面蒸发和陆面蒸发。17 河流水文分析计算方法成因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地理综合发数理统计法(水文频率曲线)样本资料要求:一致性代表性可靠性独立性18、频率计算:1)经验频率曲线:计算经验频率的数学期望公式:P= *100%mn+12) 理论频率曲线:(用数学形式确定的,符合经验点分布规律的曲线称为理论频率曲线,并不是水文现象总体概率分布从理论上严格被证明符合这种曲线,而是水文现象总体情况的一种假想模型) p=( pCv+1)* xCv= 1)(2nKiKi= x水资源利用与保护3Cs=n*Cv对于设计暴雨量 n=3.5;设计最大流量,C v0.5 时,n=23 ;

8、年径流及年降水,n=2 p离均系数;K i模比系数;C s偏差系数19、频率与重现期的关系:1) 、研究暴雨洪水问题是,一般射击频率小于 50%,则 T=1PT重现期,a ;P频率,以小数计2) 、当考虑保证灌溉、发电及给谁等用水建筑物时,设计频率 P 常大于 50%,则T=11-P2、资料的插补延展,相关分析法:y- =a(x- )yxa= , y= , x 同理 y x 1)(2nyi18 等值线图法:流域内面积小且等值线分布均匀,则流域形心等值线的数值课作为年净流量流域的面积较大且等值线分布不均匀,则采用面积加权法计算。19.径流年内分配:典型年法又称时序分配法:典型年的选择原则:选择年

9、径流量接近年平均径流量或对应某一频率的设计年径流量的年份作为典型年选择分配情况不利的年份作为典型年20 各分区可利用地表水资源可以通过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计算 Q 可利用=Q 当地河流径流+Q 入境-Q 出境21、两种现象之间的关系:完全相关:当自变量 x 变化是,倚变量 y 有一个确定的指和它对应,两者的关系可以写成 y=f(x),相关的形式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零相关:两种现象之间没有关系统计相关:当一个两变化时,另一个量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没有一个确定的值与之对应,但如果吧相应点绘在坐标中,会发现点群的分布具有某种趋势,这种关系称为统计相关。第四章 供水资源水质评价21 蒸汽锅炉中

10、的水处在高温高压情况下,成水垢作用,起泡作用和腐蚀作用等不良的化学作用。成垢作用:成因:水煮沸后水中所含的一些离子化合物可以相互作用而生成沉淀,依附于锅炉壁上形成锅垢。危害:不仅影响传热,浪费燃料,而且易使金属炉壁过热引起锅炉爆炸。起泡作用:水中易溶解的钠盐钾盐以及油脂和悬浮物受炉水的碱度作用发生皂化的结果,钠盐中促使水起泡的物质有苛性钠和磷酸钠。危害泡沫太多时,将使锅炉内的水汽化作用极不均匀和水位急剧下降,致使锅炉不能正常运转。腐蚀作用:成因 水通过化学的物理化学的或其他作用时材料的侵蚀破坏 危害 他不仅能减少锅炉的使用寿命尚有可能引发爆炸事故22 农田灌溉用水的水质情况主要涉及水温(南方

11、1525,北方 1015,35) 水的总溶解固体和溶解的盐类成分水中所含盐类成分是影响农作物生水资源利用与保护4长和土壤结构的重要因素,对农作物而言最有害的是钠盐。NAHCO 3 危害:腐蚀农作物根部,使作为死亡,还能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NaCl 危害:能使土壤盐化变成盐土,使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甚至枯萎死亡。第五章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23、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行政、经济区域或流域)不同时期的可供水量和需水量的供求关系分析。其目的是:一是通过可供水量和需水量的分析,弄清楚水资源总量的供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二是通过不同时期不同部门的供需平衡分析,预测未来,了解水资源余缺的时空分

12、布;三是针对水资源供需矛盾,进行开源节流的总体规划,明确是自愿总和开发利用保护的主要目标和方向,以期实现水资源的长期供求计划。24、区域划分原则:尽量按流域、水系划分;尽量照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尽量不要 不打乱供水、用水,排水系统。23 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分析方法 一 系列法 二 典型年法。平水年频率 p=50% 一般枯水年 p=75% 特别枯水年 p=90%。四个水平年 =现状水平年(基准年)近期水平年(基准年以后 5-10 年)远景水平年(基准年以后 15-20 年)远景设想水平年(基准年以后 30-50 年)24 可供水量是指不同水平年不同保证率或不同频率条件下的、通过工程设施可提供的符合

13、一定标准的水量 包括区域内的地表水地下水 外流域的调水 污水处理回用和海水利用等25 典型年法保证率生活供水 p=95%以上工业用水 p=95%或 90%农业用水 p=50%或75%保证率的概念是指多年供水过程中供水得到保证的念书站总年数的百分比25、水平年分为现状水平年(又称基准水平年,系指现状情况以该年为标准) ,近期水平年(基准年以后 5 年或 10 年) ,远景水平年(基准年以后 15 或 20 年) ,远景设想水平年(基准年以后 3050 年)26、供水系统从工程分类包括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和调水工程;按水源分类可分为地表水工程、地下水工程和污水再生会用工程类型;按用户分类可

14、分为城市供水、农村供水和混合供水系统。26 需水量分析是供需平衡的主要内容之一,需水量可分为内河道内用水和河道外用水两大类。河道外用水包括城市用水和农业用水 城市用水可分为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和环境用水工业用水 QI 总用水量= QC 耗水量+QD 排水量+QR 重复用水量。耗水量和排水量必须加以补充二者之和称补充水量又称取用水量 Q (总用水量)=Q (补充水量)+Q R(重复用水量)。工业用水量水平以单产水量或产值所需的补充水量和重复利用率两个指标衡量R=QRQ27 水资源供需平衡的分类:从分析的范围考虑:计算单元的供需分析整个区域的供需分析河流流域的供需分析。从可持续发展观点可分为:现状的供

15、需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供需分析。从供需分析的深度可分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一次供需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二次供需分析。按用水的性质可以划分河道外用水的供需分析河道内用水供需分析水资源利用与保护5第六章 取水工程28 地表水资源的供水特征:水量大,总溶解固体含量较低,硬度一般较小,适用于作为大型企业大量用水的供水水源时空分布不均匀保护能力差,易受污染泥沙和悬浮固体含量较高,常需净化处理后才能使用取水条件及取水构筑物一般比较复杂29.水源地选择原则:水源选择前必须进行水源的勘察水源的选择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综合考虑确定用地表水作为城市供水水源时,其设计枯水流量的保证率,应根据城市规模和工业大用水户的重要性决定

16、一般取 9097,地下水与地表水联合使用确定水源、取水点和取水量等,应取得水资源管理机构以及卫生防疫等有关部门的书面同意30.影响地表水取水的主要因素:(1)取水河段的径流特征(2)河流的泥沙运动及河床演变:泥沙运动:根据泥沙在水中的运动状态将泥沙分为床沙、推移质及悬移质河床演变:一般表现为纵向变形、横向变形、单向变形、往复变形:按照河流在平面上的河床形态和演变特征,可将河段分为顺直型河段、弯曲性河段、游荡型河段和汊道性河段(3)河床与岸坡的岩性和稳定性(4)河流的冰冻情况(5)河道中水工构筑物及天然障碍物31.地表水取水位置的选择(1)取水点应设在具有稳定河床、靠近主流和有足够水深的地段:顺

17、直型河段:取水点应选在靠近岸边、河床稳定、水深较大、流速较快的地段通常是河流较窄处,取水口处水深不小于 2.53m弯曲河段;凹岸是较好的地段,但应该避开凹岸主流的顶冲点(即主流最初靠近凹岸的地方) ,一般设在顶冲点下游 1520m,也可设在顶冲点的上游游荡型河段:应结合河床、地形、地质特点,将取水口设在主流线密集的河段上有边滩、沙洲的河段不宜将取水点设在可移动的边滩沙洲的下游附近,以免被泥沙堵塞,一般应将取水点设在上游距沙洲 500m 以远处。有支流汇入的顺直河段:取水口应离开支流入口处上下游有足够的距离一般多设在汇入口干流的上游河段上。(2)取水点应尽量设在水质较好的地段。 (3)取水点应设

18、在具有稳定的河床及岸边,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的地段,并有较好的地形及施工条件(4)取水点应尽量靠近主要用水区(5)取水点应避开人工构筑物和天然障碍物的影响。桥梁;选在桥墩上游 0.51km 或下游 1km 以外的地方 丁坝;应设在本岸丁坝的上游或对岸,在丁坝同岸的上游不宜设取水口码头:取水口设在距码头边缘至少 100m 处拦河闸坝;取水口设在上游时,应选在闸坝附近,距坝底防渗铺砌起点约 100200m 处,取水口设在闸坝下游时,不宜与闸坝靠的太近,应设在其影响范围以外。陡崖、石嘴:不宜设置取水口(6)取水点应尽可能不受泥沙、漂浮物、冰凌、冰絮、支流和咸潮的影响。 (7)取水点的位置应与河流的综

19、合利用相适应,不妨碍航运和排洪,并符合河流、湖泊、水库整治规划的要求(8)供生活饮用水的地表水构筑物的位置,应位于工业企业上游的清洁河段。32.地表水取水构筑物设计的一般原则(1)从江河取水的大型取水构筑物,下列情况下应进行水工模型试验取水量占河道最枯水量比例较大时由于河道和水文条件复杂,需采取河道整治措施时设置壅水构筑物情况较复杂时拟建的取水构筑物对河道会产生影响,需采取相应有效措施时(2)城市供水水源的设计保证率一般可采用 90%97%,设计枯水位的保证率可采用90%99%.(3)为防止下列情况发生应采取相应保护措施漂浮物。泥沙、冰水资源利用与保护6凌、冰絮和水生生物的阻塞洪水冲刷,淤积、

20、冰冻层挤压和雷击的破坏冰凌。木筏和船只的撞击(4)江河取水构筑物的防洪标准不应低于城市防洪标准,其设计洪水重现期不得低于 100 年(5)取水构筑物的冲刷深度应通过调查与计算确定,并应考虑汛期高含沙水流对河床的局部冲刷和“揭底”问题,大型工程要进行水工模型试验。 (6)在通航河道上,应根据航运部门的要求在取水构筑物处设置标志(7)在黄河下游淤积河段设置的取水构筑物,应预留设计使用年限内的总淤积高度,并考虑淤积引起的水位变化(8)在黄河河道上设置取水与水工构筑物时,应征的河务及有关部门的同意33.地表水取水构筑物的分类;固定式取水构筑物、活动式取水构筑物、山区浅水河流取水构筑物。34.固定式取水

21、构筑物的优点:取水安全可靠、维修管理方便、适应范围较广;缺点:当河水水位变化较大时,构筑物的高度需相应的增加,因而工程投资较高,水下工程量较大,施工期长,扩建困难。固定式取水构筑物可分为岸边式、河床式和斗槽式。固定式取水构筑物包括取水设施和泵房两部分。35.岸边式取水构筑物有集水井和泵房两部分组成。河床式取水构筑物的取水设施包括:取水头部、进水管和集水井。斗槽式取水构筑物由进水斗槽和岸边式取水构筑物组成。岸边式取水构筑物适用于河岸较陡,主流靠近河岸,岸边有一定的取水深度,水位变化幅度不太大,水质及地质条件较好时;河床式适用于河岸较平缓,主流离岸较远、岸边缺乏必要的取水深度或水质不好;斗槽式适用

22、于河流含沙量大、冰凌严重时。36 岸边式取水构筑物的型式及使用范围:合建式取水构筑物:适用于河岸坡度较陡、岸边水流较深切地址条件较好、水位变幅和流速较大的河流,及取水量大、安全性要求较高时;分建式岸边取水构筑物:适用于地质条件较差,及集水井与泵房不宜合建时。37 河床式取水构筑物的型式,按照进水管的型式分为:自流管式,适用于水质较好时虹吸式,适用于不能敷设自流管,不能水下施工的,通常虹吸高度36m水泵直吸式,适用于水质较好时桥墩式,适用于取水量大、岸坡较缓、岸边不宜建泵房、河道内含沙量较高、水位变幅较大、河床地质条件较好时湿式竖井泵房,适用于水位变化较大、水量要求较大时淹没式泵房,适用于河岸低

23、级较稳定、水位变幅较大、洪水期历时较短、长期为枯水位、含沙量较少的河流。38.斗槽的型式及适用范围:顺流式斗槽,适用于含沙量较大含冰凌不严重的河流逆流式斗槽,适用于冰凌情况严重,含沙量较少时侧坝进水逆流式斗槽,适用于含沙量大的河流双向式斗槽,适用于冰凌严重且泥沙含量大的河流。39.进水孔栅条间净距,小型取水构筑物一般为 3050mm,中大型一般为80120mm.40.过栅流速:岸边式,有冰絮时为 0.20.6m/s,无冰絮时 0.41.0m/s河床式,有冰絮时 0.10.3m/s,无冰絮时 0.20.6m/s。41.进水孔的下缘应高出河底 0.5m 以上,上缘应在设计最低水位以下不小于0.3m

24、(有冰盖时从冰盖下缘算起) ,水位变幅大于 6m 时采用进水孔分层,下层进水孔上缘在最低设计水位以下 0.3m,下缘高于河底 0.5m,上层孔上缘一般在设计洪水位下 11.25m。42 取水泵房进口地坪高程布置:泵房在渠道边时,为设计最高水位加水资源利用与保护70.5m,泵房在江河边时,为设计最高水位加浪高再加 0.5m,必要时还应增设防止浪爬高的措施泵房在湖泊、水库或海边时,为设计最高水位加浪高再加0.5m,并应增设防止浪爬高的措施。43 取水头部的型式及适用范围:管式取水头部,适用于江河水质较好、洪水期浊度不大、水位变幅较小的中小型取水构筑物蘑菇式取水头部,适用于中小型取水构筑物,要求枯水

25、期仍有 1m 以上的水深 鱼形罩式取水头部,适用于水泵直接吸水的中小型取水构筑物箱式取水头部,适用于水深较小、含沙量小、冬季潜冰较多的河流桥墩式取水头部,适用于中小型取水构筑物和水深较小、船只通航不频繁的河流桩架式取水头部,适用于流速较小,水位变幅不大、有足够水深、河床可打桩且无流冰的河流,在长江中下游及中小型取水构筑物中应用较多斜板式取水头部,适用于含沙量大、粗颗粒泥沙占一定数量、枯水期仍有较大水深和较大流速的河段活动式取水头部,适用于枯水期水深较浅、洪水期底部含沙量较大的山区河流在中小取水量(1001400m /h)时采用。44 进水头部进水孔的设计:进水孔多朝向下游或者与水流方向垂直。漂

26、浮物和泥沙较少的河流可在取水头部下游侧开进水孔;有漂浮物或流冰的河流,应在侧面设进水孔,以免水面漩涡吸入漂浮物;河床为易冲刷的土壤、含沙量大且竖向分布不均匀的河流,当漂浮物或流冰少时可在取水头部的顶部设进水孔;一般不宜在迎水面设进水孔。底层进水孔下缘距河床的高度如下规定:(1)侧面进水孔不得小于 0.5m,当水深较浅、水质较清、河床稳定、取水量不大时,其高度可减至 0.3m顶面进水孔不得小于 1m(2)淹没进水孔上缘在最低水位下的深度依据如下;顶面进水时不小于 0.5m侧面进水时不小于 0.3m 虹吸管进水和水泵直接吸水时,为避免吸入空气,在最低水位时淹没深度一般不小于1m,水体封冻或取水量少

27、时可适当降低管端的淹没深度至 0.5m。45 进水管一般不少两根,一根停止工作时其余管仍能保证 70%的设计流量;进水管设计流速采用 1.01.5m/s,当一条管冲洗或检修时,管中流速允许达到1.52.0m/s;冲洗流速采用 1.52.0m/s。46、活动式取水构筑物在以下情况采用:1)水流不稳定,河式复杂的河流上取水;2)河流水深不足;3)取水口水下工程量大,施工困难,投资较高。此外,当供水要求紧迫,要求施工周期短;水文资料不全、河岸不稳定时;当建设临时性的供水水源时,也都可以考虑活动式取水构筑物。46.活动式取水构筑物主要有缆车式和浮船式。优点:水下工程量少、施工方便、工程投资少、适应性强

28、、灵活性大、能适应水位变化;缺点:操作管理复杂,需经常随河水位的变化间缆车或浮船以为以及更换输水斜管的接头,供水安全性差,特别在水流湍急、河水涨落速度大的河流上设置活动式取水构筑物,尤需谨慎。47 缆车式取水构筑物是建造于岸坡截取河流表层水 的取水构筑物,由缆车、缆车轨道、输水斜管和牵引设备组成。适用于河流水位变幅为 1035m、涨落速度小于 2m/h 的情况,其位置宜选在河岸岸坡稳定、地质条件好、岸坡倾角为1028的地段48 活动接头有以下几种:橡皮软管柔性接头球形万向接头套筒活动接头去笔试活动接头。49 浮船式取水构筑物:浮船式取水构筑物由浮船、锚固设备、连络管及输水斜管等组成。适用于河流

29、水位变幅在 1040m 或者更大,水位变化速度不大于水资源利用与保护82m/h,取水点有足够的水深(小型浮船大于 1m,取水量大时在 2m 以上) ,河道水流平稳、流速和风浪较小、停泊条件好,河床交稳定、岸坡有适当的倾角(2060 )50.低坝式取水构筑物有固定坝和活动坝。固定式低坝取水构筑物通常由拦河低坝、冲沙闸、进水闸或取水泵房等组成51 底栏栅式取水构筑物由拦河低坝、底栏栅、引水廊道、沉砂池、取水泵房等组成。适用于河床较窄、水深较浅、河床纵坡降较大(一般 i0.02) 、大粒径推移质较多,取水百分比较大的山区河流取水。52 地下水取水构筑物有管井、大口井、辐射井、复合井和水平渗渠等53

30、备用井出水量为总水量的 10%20%。54 大口井主要由井室、井筒及进水部分组成。进水部分包括井壁进水孔、 (透水井壁) 、井底反滤层。深度不宜大于 15m,直径不宜超过 10m55 辐射井也是一种适应较强的取水构筑物。一般不能用大口井开采的、厚度较薄的含水层,以及不能用渗渠开采的厚度薄、埋深度大的含水层,均可用辐射井开采。由集水井和辐射管组成。56、渗渠通常由集水管、集水井、检查井和泵站组成。第七章 节水理论和技术57、水资源短缺、用水效益不高是我国目前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特征。58、节约用水定义:基于经济、社会、环境和技术发展水平,通过法律法规、管理、技术与教育手段,以及改善供水系统,

31、减少需水量,提高用水效率,降低水的损失与浪费,合理增加水可利用量,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达到环境、生态、经济效益的一致性与可持续性发展。56 城市用水量包括综合生活用水、工业企业用水、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管网漏失水量、未预见水量和消防用水。57、灌溉水利用系数:是指灌入田间的水量(或流量)与渠道引入的总水量(或流量)的比值。渠系水利用系数:是指末级固定渠道放出的总水量与渠首引进的总水量的比值作物水分生产效率:是衡量单位灌溉面积上灌溉用水效率的重要指标。57 农业节水技术:非充分灌溉(把有限的水量管道最关键期才能使产量最高) 、调亏灌溉(在其生长发育的某些时期施加一定的水分胁迫) 、局部灌溉(以

32、作物根系局部为技术特征) 、控制性根系交替灌溉技术、波涌灌溉(按一定周期间歇地想沟(畦)供水,是水流称波涌状推进到沟(畦)末端、负压差灌溉(将多孔管埋入地下,依靠管中水与周围土壤的负压差进行灌溉) 。第八章 水资源保护58、水资源保护概念:通过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手段,合理开发、管理和利用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的质、量供应,防止水污染、水源枯竭、水流阻塞和水土流失,以满足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淡水资源的需求。58 对河流采样断面,通常设置背景断面和监测断面。监测断面包括对照断面、监测断面和消减断面。对照断面是为了弄清河流入境前的水质而设置的。监测断面是为了弄清特定污染对水体的影响,评价水质状况

33、而设置的。消减断面是水资源利用与保护9指污水汇入河流,经一段距离与河水充分混合后,水中污染物经稀释自净而逐渐降低,其左、中、右三点浓度差异较小的断面。59 地表水体污染的特点:可视性强,易于发现,循环周期短,易于净化和水质恢复。60.地下水污染的特征:隐蔽性,难以逆转性,延缓性。水源污染的三要素:污染源 污染物 污染途径61 水资源保护措施;加强水资源保护立法,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节约用水,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综合开发地下水额地表水资源强化地下水资源的人工补给建立有效的水资源保护带强化水体污染的控制与治理实施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62 人工补给地下水的目的:补充地下水量,增大含水层的储存量,进行季节性和多年性调节抬高地下水位,增加孔隙水压力,控制地面沉降防止和减少海水入侵含水层改善地下水水质改变地下水水温(地源热泵原理)保持地热、天然气和石油底层的压力63、地下水源卫生防护带:第一带为戒严带,该范围内不得设置厕所、渗水坑、粪坑等污染源;第二带为限制带,在单井或井群的影响半径范围内,不得使用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灌溉,第三带为监视带,应经常进行流行病学的观察。64、污染包气带土层治理:目前大多采用换土法、微生物治理技术、焚烧法、表面活性剂、吹脱法、植物修复等。65、污染地下水治理:物化技术;生物净化技术;反应墙技术;抽出-处理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