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字的形体演变 先秦两汉文字欣赏,上编:汉字演变简史,殷商,西周,春秋战国,汉朝,魏晋,秦朝,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汉隶,楷书,大篆,秦隶,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出现辅助性字体草书和行书,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汉字字体发展图示,金 文,甲骨文,大 篆 周秦文字,古 文 六国文字,小篆,隶 书,行书,章草,楷书,古 文 字 阶 段,今 文 字 阶 段,商西周-东周战国秦西汉东汉魏晋,战国文字,大篆,古文,籀 文:,石鼓文:,相传为周宣王 太史籀 所作,形体多重叠。,籀文系统的秦 地文字,唐初 出土。,秦以外的东方六国使用 的文字,习惯称为 “六 国古文” 。,保 持 传 统,战国文 字的两 大系统,
2、变异较大,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变化,汉字的形体演变,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1)古文字阶段:起自商代终于秦代(公元前三世纪晚期),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秦系文字,六国文字,2)隶楷阶段:起自汉代一直延续到现代,隶变:秦汉之际,汉字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 隶变前后汉字字形比较:,文字演变,中编:各种字体简介,一、甲骨文,甲骨文指商朝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内容 都是商代王室贵族在祭祀、征伐、田猎、收成、 疾病、气候、出入等方面进行占卜活动的记录。,甲骨文已出土十六七万片,单字约四千多个, 现在认识的字约有一千个。,甲骨文也叫龟版文、龟甲文、甲文、甲骨
3、刻 辞、龟甲兽骨文字、贞卜文字、甲骨卜辞、殷墟 卜辞、卜辞、殷墟书契、殷墟文字、殷契、契文、书契等。,甲骨文拓片,沿用图画写实手法;形体结构没有定型;书写款式没有规范化;偏旁不固定,可以更换;笔画方折,线条瘦直。,甲骨文的特点,最早发现甲骨文的是王懿荣。从药店卖的“龙骨”上发现了刻字。最早著录甲骨文的著作是刘鄂的铁云藏龟最早考释甲骨文的著作是孙诒让的契文举例,甲骨文的发现和著录,甲骨文重要著作(四堂),罗振玉(号雪堂): 殷虚书契考释、铁云藏龟之余 王国维(号观堂):戬寿堂殷虚文字考释 董作宾(号彦堂):甲骨文断代研究例、 小屯殷墟文字(甲编、乙编) 郭沫若(号鼎堂):卜辞通纂考释、殷契粹编考
4、释,甲骨文其他专家专著,陈梦家 殷墟卜辞综述 唐 兰 殷虚文字记 殷虚文字研究古文字学导论 于省吾 甲骨文字释林 胡厚宣 甲骨学商史论丛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 李孝定 甲骨文字集释 李 圃 甲骨文选读,二、金文,金文是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由于商周铜器以钟鼎为最多,又由于钟是主 要乐器,鼎是主要礼器,所以又称金文为钟 鼎文。古代以祭祀为吉礼,称祭祀所用的铜 器为吉金,所以又称金文为吉金文字。,金文是古文字中历时最长的一种文字, 从商代中期到秦统一六国,约有多 年。,金文拓片,盂 鼎,散 氏 盘,金文的特点,金文同甲骨文属于同一体系的文字,商 代的金文有块面笔画,显示出浓厚的图画性、 原
5、始性。西周中期以后,块面笔画渐少,文 字布局渐趋平整。线条的平直化,块面的线 条化,是汉字脱离图画性走向符号化的第一 个里程碑。从此,汉字不再是“画”成的,而 是写成的。,金文著作与工具书,王国维 史籀篇疏证 罗振玉 三代吉金文存 容 庚 金文编 郭沫若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 唐 兰 古文字学导论 杨树达 积微居金文说 周法高 金文诂林 徐中舒 殷周金文集录,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 吴大澂说文古籀补,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宋,清,1900年以来,三、大篆,大篆有广义、狭义两种解释。广义大篆是指小篆以前所有的古文字,包括金文、籀文、六国古文等;狭义大篆是指东周时期通行于
6、秦国的文字。这里指狭义的大篆,包括石鼓文、诅楚文、籀文。,大篆基本保留了金文的特点,笔画比金文方正,形体整齐匀称,笔画圆转,繁复重叠。,大篆石鼓文,返回本章目录,石鼓,唐初在陕西宝鸡出土。在十块鼓形石上用大篆分刻着十首为一组的四言诗,记述秦国君的游猎情况,也称猎碣。现在其中一石字已磨灭,其余九 石也有残缺。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左图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四、六国古文,战国时代流行于秦国以外的齐、楚、 燕、赵、韩、魏六个诸侯国的文字叫做六 国古文,也叫六国文字、东土文字。,六国古文以孔子壁中古文为代表,还 包括兵器、陶器、竹简、缯帛上的文字。特点:简体流行。,六国古文多为硬笔漆书,有的字上
7、粗 下细,形状像蝌蚪,所以又称为蝌蚪文。,六国古文简帛文字,战 国 帛 书,六国古文钟鼎文字,战国中山鼎及铭文,五、小篆,小篆也叫秦篆,是秦统一六国之后,由 李斯等人根据大篆和六国古文整理而成的字 体,它是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规范化运动 的产物。是古文字向今文字过渡的桥梁。,小篆三特点:,转笔和部分斜笔变成弧形,形体长 圆,结构匀称整齐。,简化了大篆中的繁复部分,减少了 图画意味,笔画线条化。,书写形式趋于固定,减少了异体字。,小篆例,李阳冰 三坟记,秦琅邪刻石,六、隶书,隶,徒隶,即服役的犯人。有人认为隶 书是因徒隶使用而得名,有人认为是因徒隶造出这种字体而得名。,最早的隶书产生于战国时代。
8、那时,为 了书写方便,往往将大篆略加简省,变圆转 笔画为方折。大篆书体的草率写法逐渐形成 早期的隶书。,隶变、隶书类型,秦汉隶书的产生是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二 个里程碑,隶书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隶变不仅关系到书写风格,而且也关系到汉字的结构。秦代使用的草率篆书,称为秦隶,也叫古隶;汉代盛行的隶书,称为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秦隶与 汉隶,汉隶居延汉简,汉隶史晨碑,秦隶云梦秦简,隶变 形体变化,女 月 衣 隹,(对形体结构的影响之一),隶变 混同或变异,然,水 江,心 志 性 恭,泰,秦,春,奏,奉,泰,益,(对形体结构的影响之二),隶变 简省或讹变,善,布,责,
9、差,晋,屈,寒,(对形体结构的影响之三),七、草书,今草,相传是东汉张芝(后人称为“草圣”)从章草加以变化而成的。,章草,一说出自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 书急就章,一说出自东汉章帝。,草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行草四种。,东汉时期,隶书既成为正规文字,日常 书写的草率隶书成为新的手写体,由此产生 了草书和行书。,草书今草,王羲之今草,于右任今草,草书行草,毛泽东 满江红 和郭沫若,草书狂草,张旭 古诗四帖,八、楷书,“楷”是楷模、法式的意思,这说明 楷书是供人学习和运用的正规书体。,楷书是由隶书演变而来,所以也称 楷书为今隶。,东汉末年,书法家钟繇(yu )把行草笔法融入隶书中,创造了楷书,也叫
10、真书、正书,一直沿用至今。,楷书例,赵孟頫 寿春堂记,赵孟頫 胆巴碑,九、行书,行书是为了补救楷书的不便书写和草书 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一种字体。笔势不象草 书那样潦草,也没有楷书那样端正,是一种 介于草书、楷书之间的字体。,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 的叫行草。行书相传始于汉末,流行至今。,行书例,王羲之兰亭集序,下编:各种字体欣赏,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一、甲骨文欣赏,干 支 表,甲骨文的干支表,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几块甲骨片上,整整齐齐地刻着六十干支表。这些甲骨片不像其他那样有灼痕,显然不是占卜用的,后人推测它们可能在殷商时期起着日历的作用,是专门用来记日的。 干支记日法就是用
11、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相配,以六十为一周期。如果假设某一天为甲子日,那么第二天就是乙丑日,第三天就是丙寅日,第四天时丁卯,第五天是戊辰,依此类推,循环往复。干支记日法是中国古人的一项重要创造。,甲骨文特点:字形瘦长,线条细硬,平直瘦劲,周原甲骨文,1977年在陕西岐山周原发现的早周宫殿基址内清理出大批甲骨,计有17120片,其中卜甲190多片,共600多字。甲骨刻辞有反映殷周关系的,有卜殷王田猎的,有记周初的大臣和地名的,也有反映周人和其他方国来往的。 这批甲骨文字体极小,契刻精细,经测定其年代大多在周族克
12、商之前。它的发现为研究西周历史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周 原 出 土,陕西省周原遗址惊现甲骨文,2003年12月 北大西周考古队近日在陕西岐山县周原遗址考察时,意外发现了两片先周时期的甲骨文,其中一片字数多达38字,刷新了之前全国在一片甲骨文上发现32字的记录。 这两片龟骨是我国首次发现的龟背甲骨,之前所发现均为龟腹甲骨。由于龟骨残缺,考古人员初步断定这两片龟骨的面积有原先的四分之一,发现的两片龟骨上,一片38字,一片17字,龟骨上还可以看到明显的锯面,这在过去的考古发掘中是从来没有的现象,这次发觉中还出土了不少砖,在周原遗址也属首次发现。 据考古人员介绍,这两片龟甲是先周时期占卜所用,经过初步
13、研究,认为这两片龟骨的发现为周公庙一带也许是先周繁华都邑的猜想提供了资料。,二、金文欣赏,商代金文,我作父己簋隹十月又一月丁亥, 我作御, 祭且乙匕乙且己匕癸。礿 二母,咸与。遣福。赐贝五朋, 用作父己宝尊彝。亚若。,毛公鼎西周三大青铜器之一,毛公鼎是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陕西岐山出土的西周宣王时期的重器。腹内刻铭文497字,是已发现的青铜铭文中字数最多的。毛公鼎铸作精美,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毛公鼎与散氏盘、虢季子盘并称西周三大青铜器。,1949年,大量文物被运往台湾;1965年,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建成,稀世瑰宝毛公鼎成为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之一,放在商周青铜展厅最醒目的位置,
14、是永不更换的展品。,今藏台湾故宫博物院,文长四百九十九字,多完好。 笔致谨严,字形整齐有致。相异于一般金文的豪放逸纵,结字略带长形,显得劲挺瘦劲,全文布局气象温和,历来被视为周代篆文的正宗,金文的瑰宝。,散氏盘 散氏盘又名“矢人盘”,是西周历王时期重器。清乾隆初年陕西风翔出土,曾藏于乾隆内府。以其长篇铭文著称于世,。,散氏盘铭文铸于盘内底上,共三百七十五字。是一件风格非常突出的作品。其书法浑朴雄伟,字体用笔豪放质朴,敦厚圆润,结字寄奇隽于纯正,壮美多姿。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书之流畅,开“草篆”之端。,虢季子白盘,西周虢季子白盘,西周虢季子白盘,通高39.5厘米,口长137.2厘米。清道光年陕西
15、省宝鸡市虢川司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体量最大的盘 虢季子白盘,铸于公元前816年,因作器者为虢季子(名白)而得名。它与散氏盘、毛公鼎并称为西周三大青铜器。以铭文字数而言,虢季子白盘字数稍逊(111字),但就制作之精良与体量之大,则以此盘为最。铭文特点 铭文中语句以四字为主,且修饰用韵,文辞优美,行文与诗全似,是一篇铸在青铜器上的诗。 铭文语言洗练,字体端庄,是金文中的书家法本。一向被视为西周金文中的绝品。它的金文排列方式与字形处理方式显然有别于其他西周铭文,却与东周后期战国吴楚文存在着某种相近的格局。比如,它非常注意每一文字的单独性。线条讲究清丽流畅的感觉,而字形却注重疏密避让的追求,有些
16、钱条刻意拉长,造成动荡的空间效果。造型的精练与细密,也使我们惊讶于西周金文中这样清丽秀逸的格调。,释文: 惟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作寶盤。不顯子白,庸武于戎工,經維四方。博伐玁狁,于洛之陽,折首五百,執訊五十,是以先行。桓桓子白,獻(馘)于王。王孔加子白義,王各周廟宣榭受卿。王曰:白父,孔顯又光。王賜乘馬是用左王,賜用弓彤矢其央,賜用戉用政蠻方。子子孫孫萬年無疆。,卫鼎 1975年2月陕西省岐山县董家村一号青铜器窑出土,陕西省岐山县博物馆藏。 通高37.2cm 口径34.5cm 腹深20cm 重12250g,此鼎铭文记述了周懿王五年,“裘卫”和邦君厉交易土地的故事。说明西周时期,土地与
17、其他物品一样,可以进行实物交换。它的出现,为研究西周中期的土地转让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史墙盘,1976年于陕西省扶风县庄白村出土。通高16.2厘米,口径47. 3厘米,深8.6厘米。史墙盘是西周微氏家族中一位名叫墙的人,为纪念其先祖而作的铜盘,因作器者墙为史官而得此名。此盘造型规整,纹饰精美,敞口,浅腹,圈足,腹外附双耳;腹部饰凤鸟纹,圈足部饰两端上下卷曲的云纹,全器纹饰以云雷纹衬地,显得清丽流畅。盘内底部刻有18行铭文,共284字,记述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重要史迹以及作器者的家世,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现的最长的一篇铜器铭文。史墙盘为我们研究西周的历史、政治制度,包括社会经济等,
18、提供了重要的史料。现藏于陕西省周原扶风文物管理所。,大盂鼎 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时期的著名青铜器,内壁有铭文,长达291字,为西周青铜器中所少有。其内容为:周王告诫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一定要尽力地辅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其书法体势严谨,字形,布局都十分质朴平实,用笔方圆兼备,具有端严凝重的艺术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书法的代表作。,利簋,这件西周的利簋通高28厘米,1976年于陕西省临潼县零口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这件利簋的内底就镌刻着周武王在讨伐商纣之前占卦问神的铭文,共32字。 利簋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也是反映武王时期时代风格的标准器,为青铜器的断代
19、提供了重要依据。,释文:珷(w)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才管师,赐又事利金,用作施公宝尊彝(y)。 释义:武王征伐商,在甲子日的早晨,一番厮杀打败了敌人,到晚上占领了商都。第八天辛未日,武王在管师这个地方赏赐了一位叫利的右史一些金(商周时指铜为金),用来为施公(可能是利的父或祖)铸造了这件铜器。”由于簋的主人是利,所以被称为利簋。又因为铭文记载了周武王伐纣的史实,也有人称其为“武王征商簋”。,史颂鼎,通高37.3、口径35.7釐米,重9.25公斤。 特征:此器物大立耳,垂腹,近平底,三蹄足。口沿下、腹部和足部上分饰变形兽体卷曲纹、波曲纹、兽面纹。铭文共六十二个字,记载了史颂
20、受周王之命省视苏国。,【铭文】隹(唯)三年五月丁子(巳),王才(在)宗周,令史颂(省)()()友里君、百生(姓),帅(堣) 盩于成周,休又(有)成事,()賓章(璋)、马亖(四)匹、吉金,用乍( )彝,颂(其)万年无彊(疆),日(扬)天子令(景命),子子孙孙永宝用。,三、大篆欣赏,石鼓文(战国时期)( 属于大篆),大篆特点:笔势圆整,线条匀圆;结构整齐,形体趋向方正;开始摆脱象形的拘束,打下方块汉字的基础。,石鼓文,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共十枚,高约二尺,径约三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 石鼓文为四言诗,为我国最古老的石刻文字。因记述秦皇游猎之
21、事,也称“猎碣”。,四、小篆欣赏,秦泰山刻石邮票,铸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峄山刻石,小篆特点:起笔收笔浑圆,转角处成弧形,线条更匀称圆转,字形长圆线条代替图形,脱离了图画。,五、汉隶欣赏,汉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现存山东曲阜孔庙内。此碑是汉隶碑刻高度成熟的代表作。其书法厚重酣畅,方整谨严。在早期碑刻中占重要地位。,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摩崖隶书。在陕西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上。内容为汉中太守王升表彰杨孟文等开凿石门通道的功绩。此摩崖刻字书写较随便,不刻意求工而流露出恣肆奔放、天真自然的情趣,为后世书家所珍爱。,石门颂 汉,乙瑛碑 汉,曹全碑,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立,明
22、万历初年在陕西省合卩 县旧城出土,现在西安碑林。内容为王敞记述曹全生平。此碑是汉碑代表作品之一,是秀美一派的典型。其结体,笔法都已达到十分完美的境地。清万经评此碑:“秀美生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西狭颂局部,西狭颂局部,隶书特点:“蚕头燕尾”即起笔重而方圆,收笔轻而上翘字形宽扁,平衡对称笔画取代线条,是汉字形体上的大变革,称“隶变”,六、春秋文字欣赏,一、春秋文字材料 1、青铜器铭文 2、玉石盟书 二、春秋文字特点 1、大分化 2、美术化,“曾姬无卹x壶”于上世纪30年代,出土于安徽寿县朱家集楚王墓中,共有两件。其形制为方口,有盖,盖有四“s”形纽,长颈,垂腹,方圈足。颈部附两虎形耳
23、。盖上、颈部、圈足部均饰蟠虺纹。通高78.7厘米。现藏于台湾省“中央博物院”。两件壶铭相同,皆铸于壶口内壁,包括合文在内共五行四十字。,半个多世纪以来,郭沫若、容庚、刘节、唐兰、杨树达、饶宗颐、李学勤、李零、刘彬徽、李家浩、刘信芳、黄德宽等众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且多有创获。尤其是近年刘信芳先生将此壶铭文中原释为“望”的字改释为“(吾)”,随后黄德宽先生将原释“安”的字改释为“宅”,从而使壶铭文意更加晓畅。该铭文笔画清秀,行笔圆转,结字以长方为主。由于器型的变化,许多字呈欹侧之势。该铭文章法大小错落,富有动感,第一行文字较小,略显稚态,至第二行起,纵横参差,或放或收,或欹或正,变化
24、无常。到了“室”字又戛然而止,无款胜于款。,隹(唯)王廿又六年,圣 之夫人曾姬无卹,(吾)宅兹漾陵,蒿间之无(匹),用乍宗彝尊壶,后嗣甬(用)之, 在王室。,侯马盟书,侯马盟书,春秋晚期晋定公十五年到二十三年(公元前497前489) 晋国世卿赵鞅同卿大夫间举行盟誓的约信文书。1965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员会在发掘山西侯马晋城遗址时发现,同年11月至次年5月发掘。盟书又称“载书”。周礼司盟“掌盟载之法”注:“载,盟誓也,盟者书其辞于策,杀牲取血,坎其牲,加书于上而埋之,谓之载书。”当时的诸侯和卿大夫为了巩固内部团结,打击敌对势力,经常举行这种盟誓活动。盟书一式二份,一份藏在盟府,一份埋于地下或沉在
25、河里,以取信于神鬼。侯马盟书是用毛笔将盟辞书写在玉石片上,字迹一般为朱红色,少数为黑色。字体近于春秋晚期的铜器铭文。它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古代盟誓制度、古文字以及晋国历史有重大意义。,王子午鼎,王子午鼎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青铜器,墓中出土了一组共七件铜鼎,鼎上铭刻有“王子午”字样,七鼎由大到小排列,称为列鼎,此器是其中最大的一件。图中的王子午鼎(附匕)通高62厘米,匕长63厘米,1978年于河南省淅川县下寺出土,现藏河南省博物馆。,春秋战国青铜兵器鸟虫篆铭文,吴王夫差矛,越王勾践剑,越王州勾剑,楚王酓章戈,1)在文字上增加一个鸟形 2)在文字上增加双鸟形,鸟虫书构形规律图释,3)寓鸟形于文字笔画中,4
26、)增、简化之鸟形、虫形,5)在文字上增加虫、爪形,6)在文字上增加其他纹饰,- 根据曹锦炎先生鸟虫书通考,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七、战国文字欣赏,一、战国文字材料 1、简牍文字 2、帛书 3、金文 4、玺印文字 5、货币文字 6、说文和“三体石经”保存的战国文字 二、战国文字特点,1、简牍文字,郭店楚簡一九九三年湖北荊門郭店出土,經整理之有字竹簡七百零三枚,另殘簡二十七枚,總字數計一二零七二文。竹簡年代屬戰國中期偏晚,內容包括老子、太一生水、緇衣、魯穆公問子思、五行、尊德義等 十六篇 道家及儒家著作。,郭店楚简的文字是典型的楚国文字,具有楚系文字的特点,而且字体典雅、秀丽,是当时的书法
27、精品。这批古书不同于一般的公文和文书,是由专门的人抄写的。这次发现的分上下两栏抄写的格式和校正补抄文字的插入方式都是在以往楚简中所未见的。,简本老子甲、乙、丙是迄今为止所见年代最早的老子传抄本。它的绝大部分文句与今本老子相近或相同,但不分德经和道经,而且章次与今本也不相对应。简本老子分见于今本老子的三一章,其内容有的相当于今本全章,有的只相当于该章的一部或大部。简本现存二O四六字,约为今本的五分之二。由于墓葬数次被盗,竹简有缺失,简本老子亦不例外。故无法精确估计简本原有的数量。王弼注老子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简本:“绝智弃辨,民利百倍,绝巧弃利
28、,盗贼无有,绝伪弃虑,民复孝子。”,太一生水是一篇佚文。文中的太一就是先秦时期所称的道。该文主要论述太一与天、地、四时、阴阳等的关系,是一篇十分重要的道家著作。 缁衣的内容与今本礼记缁衣大体相合,但两者的分章及章次却差别较大,文字亦有差别。两相校勘,可以发现今本的若干错误。五行曾见于马王堆汉墓帛书,简本文字与之有一些相异之处。以前有学者论证,缁衣的作者是子思。马王堆帛书整理者指出,五行属于思孟学派。此次两篇著作同出于一墓之中,或许暗示当时思孟学派在楚地流传甚广 。,新蔡楚简,年月,经上级批准,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宋国定先生的领导下,对新蔡葛陵一号楚墓进行抢救性发掘。该墓虽遭多次盗掘,但
29、仍出土部分文物,有青铜礼乐器、兵器、水器、容器、车器、马器、装饰品、漆木器、骨角器、玉石器、象牙器、锡器、皮革类、铁器、陶器、竹简等。 新蔡葛陵一号楚墓的发掘,收获颇大。青铜兵器多戈戟和戈,精美锋利,完好如初。多戈戟的有内戈和无内戈上均发现刻有“平夜君成之用戟”,也有“平夜君成之用”的铭文,另外在戈上也发现有“平夜君之用戈”的铭文,基本上确定了墓主人的身份。出土最珍贵的是枚竹简,大部分墨迹清晰,由多人书写而成,字体或秀丽或奔放,字距或密集或稀疏,显示出不同的书写风格,分为卜筮祭寿记录和遣策文书两大类,数量之多,内容丰富,是战国楚简的重大发现,对研究楚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已成为全国乃至国际上研究
30、中原楚文化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上海楚简,刻有“孔子曰”等字样的战国竹简,上海博物馆馆长,著名的青铜器、古文字学专家马承源先生说,公布的1200余枚百枚竹简,其中31枚竹简,提供了孔子是怎样向他的弟子讲诗的、诗经以外的佚诗和若干诗篇篇名以及弦歌时规定的音高等内容。孔子是怎样向他的弟子讲授诗的?以往的文献没有记载,31枚竹简共980余字,全是孔子弟子对孔子讲诗的追记文字。如第一简,“孔子曰:诗亡(毋)()志,乐亡(毋)()情,亡(毋)()言。”这句话意思是说:赋诗必须有自己的意向,作乐必须有自己的道德感情,写文章必须直言。31枚竹简中有6枚竹简记载“孔子曰”等字样。春秋时期,诗在各国诸侯公卿大夫
31、中相当流行,当政者必须具备一定诗的知识。为了加深弟子对诗的义理的理解,孔子对他的弟子讲诗,常常是一讲、再讲,甚至三讲,不厌其烦,循循善诱。从竹简的记载,可以看到这位“诲人不倦”的教育家、思想家授徒讲课的真实情景。,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今本诗经内容有国风、小雅、大雅和颂。竹简中孔子诗论中与此颠倒,称为讼(颂)、大夏(夏、雅通)、小夏和邦风(汉儒为避刘邦讳,邦改为国)。诗论序中的论次也和今本诗经中的大序相反。许多诗句用字也和今本诗经不同。竹简孔子诗论没有今本诗经小序中“刺”(讽刺)、“美”(赞美)的内容。 通常说诗经三百篇,或三百零五篇,这批31枚竹简新发现了佚诗6篇,另外在7枚记载诗
32、曲的音调竹简中,发现了40篇诗曲的篇名,除硕人和今本诗经同名外,有的与今本诗经篇名类似,也有为今本诗经所未见的佚诗。由此推断,诗经的篇数一定远远超过三百篇。从竹简诗的篇名记载还可证明孔子当年没有删过诗。,这批战国竹简系上海博物馆五年前从香港文物市场购回,在数量和涉及到的古籍种类方面要远远超过以往已公开发表的战国竹简。由于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先秦古籍几乎毁于一旦。因此,原始的、第一手的先秦古籍是极为珍贵的。 这批战国竹简共有1200多枚,字数在35000左右。最长的竹简有51厘米,最短的有24.6厘米。竹简涉及到80多种(部)先秦战国的古籍。,专家马承源(右一)、濮茅左(左一)、陈佩芬(右二
33、)和李朝远等正在整理战国竹简,湖南长沙子弹库 楚帛书,楚帛书是写在丝织物上的一种数术性质的书籍,汉代称丝织物为“帛”、“缯”、“缯帛”。楚帛书,通常也叫楚缯书或楚绢书,是解放前在湖南长沙东南郊子弹库战国楚墓盗掘出土。出土不太久即落入一度在长沙雅礼中学任教的美国人考克斯之手,被他带到美国后又几度易手,现存放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物主是亚瑟M萨克勒,由于是盗掘,流传国外亦十分秘密,出土和流出国外时间众说纷纭。据商承祚先生说,盗掘时间为1942年9月,1946年被考克斯从上海带到美国。,楚帛书上下高38.5厘米,左右宽46.2厘米,中心是书写方向互相颠倒的两段文字,一段13行,一段8行,可分为甲、乙编
34、。全篇共有900多字,考释论著甚多,但各家注释则有差异。,乙篇主要是讲神话,但并不是孤立地讲神话,而是与甲篇互为表里,作为甲篇所述神秘思想的背景来讲的。丙编是边文12章,每章代表一个月份,略述该月宜忌,如某月可不可以嫁娶,某月可不可以行师用兵,某月可不可以营筑屋宅等等。各月都附有一种神怪图形。丙篇所反映的基本思想是阴阳家的“术数”之学,专讲占星、堪舆、卜筮等迷信活动。,甲篇文字最多,作者特别强调“敬天顺时”,上天的神帝被描绘成具有施德降罚本领的命运主宰。所谓“惟天作福,神则格之;惟天作妖,神则惠之。”这种思想显然是战国以来的“五行刑德”思想之所本。,楚帛书是目前出土最早的古代帛书,虽只有900
35、多字,而内容丰富,对研究战国楚文字以及当时的思想文化有重要参考价值。楚帛书也是珍贵的先秦时代湖南地方文献,它反映了北方思想文化在湖南的流行和传播。楚人入湘前,湖南为越人和“蛮”、“濮”等民族栖息繁衍之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楚人南下征服了湖南,逐步成为湖南的主体民族。楚人入湘后,不仅给湖南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也传播了北方的思想文化。北方思想文化最突出地表现在中原五行思想和阴阳术数思想方面。春秋战国前,湖湘地区的土著蛮越民族,大都信奉原始宗教,崇拜各种祖先之神和自然之神。楚人南下后,带来了楚人的宗教信仰、神话传说。这两种原始宗教、神话互相影响,融合在一起,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具有特色的宗
36、教和神话,在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楚帛书中得到了充分印证。,金文,节是古时由帝王或政府颁发的用于水陆交通的凭证。就形制而言,有虎形、马形、龙形、竹节形。早期的节是剖竹为之,周礼小行人中有所记载。后来虽用青铜铸造,但仍多取竹节之形。 鄂君启节共出土5件,舟节2件,车节3件,合在一起则呈圆筒状。节面文字错金,各有9行,舟节163字,车节154字。据铭文记载,其铸造时间是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为怀王颁发给封地在今湖北鄂城的鄂君启于水陆两路运输货物的免税通行证。铭文还严格规定了水陆运输的范围、船只的数量、载运牛马和有关折算办法,以及禁止运送铜与皮革等物资的具体条文。 此节为研究其时楚国的符节制度、商
37、业、交通和楚王同封君上下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另外,其器型迄今为止仅此一见,更显珍贵异常。,右为舟节、左为车节,每件计有铭文9行,行16字,共计150字(重文4字)。舟节为水路通行证,较车节稍长,每件计有铭文9行,行18字,共计165字(重文2字,合文1字)。,车节铭文如下: 大司马昭阳败晋师于襄陵之岁,夏囗之月,乙亥之日,王居于茂郢之游宫。大工尹囗以王命,命集尹囗囗,囗尹逆,囗令阢为鄂君启之囗囗铸金节。车五十乘,岁能返。毋载金、革、黾(渑)、箭,如马、如牛、如特,屯十以当车;车如棓(棒)徒,屯廿廿(二十)棓以当一车,车以毁于五十乘之中。自鄂往,庚昜丘,庚邡城,庚囗禾,庚畐焚(或作埜),庚
38、繁昜,庚高丘,庚下囗(蔡),庚居鄛,庚郢。见其金节毋征,毋舍桴饲,不见其金节则征。,大司马昭阳败晋师于襄陵之岁,夏囗之月,乙亥之日,王居于茂郢之游宫。大工尹囗以王命,命集尹囗囗,囗尹逆,囗令阢为鄂君启之囗囗铸金节。车五十乘,岁能返。毋载金、革、黾(渑)、箭,如马、如牛、如特,屯十以当车;,鄂君启节 车节,鄂君启节细部图,鄂君启节的舟节下半部分文字,舟节铭文,大司马昭阳败晋师于襄陵之岁,夏囗之月,乙亥之日,王居于茂郢之游宫。大工尹囗囗铸金节。屯三舟为舿,五十舿,舿岁能返。自鄂往,逾湖,徒(涉)汉,庚邔,庚芑昜,逾汉,庚郢,逾夏,内囗,逾江,庚囗(彭)囗,庚松昜,内浍江,庚爰陵,徒(涉)江,内湘,
39、庚囗,庚囗昜,内囗,庚鄙,内囗,沅、澧、囗、徒(涉)江,庚木关,庚郢。见其金节毋征,毋舍桴饲;不见其金节则征。如载马、牛、差以出内关,则征于大府,毋征于关。,“鄂君启”中的“鄂”为地名,“启”是鄂君之名。鄂君启,字子皙,是战国时期楚怀王之子。通过车节和舟节的文字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鄂”到“郢”的水陆交通路线、车辆及船只得调配、沿途所享受的特权等。据专家研究,此时的“节”相对于“符”来说,更方便,更实用了。它对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等都有着巨大的研究价值。此节制于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钟是一种打击乐器
40、,用于祭祀或宴饮时。最初的钟是由商代的铜铙演变而来,按其形制和悬挂方式又有甬钟、钮钟、镈钟等不同称呼。频率不同的钟依大小次序成组悬挂在钟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阶,称之为编钟。钟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关。商代的钟为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的,东周时增至9枚一套或13枚一套。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和其它乐器如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 这套编钟出自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墓。墓主是战国早期曾国的国君,同期出土的还有其它乐器近百件。最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呈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音名。中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长柄,外加楚惠
41、王送的一枚镈钟共65枚。钟上有错金铭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曾侯乙编磬架全貌,青铜时代的巅峰之作青铜尊盘,编钟是古代打击乐器,也是象征拥有者权位的礼器。主要流行于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楚王熊章”镈 通高925厘米重1348公斤,钲间铸铭文,“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熊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持用享”。即公元前443年,楚惠王为曾侯乙作宗庙祭器。其纪年明确,是曾侯乙墓断代的重要凭证。,九鼎八簋,中山王墓,中山国是由北方草原上的少数民族白狄创立,最初被称为鲜虞,后称中山。中山国是战国时期北方“千乘之国”,在战国时期占有重要地位。曾与战国七雄中魏、韩、赵、燕五国
42、共同称王,以抵御秦、齐、楚等强国的侵略。继后伐燕亦取得大胜,国势达至空前鼎盛时期,使中山国的历史地位更显重要。但由于史书缺载,以往有关中山国的资料只靠零碎的推断,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山王墓发掘出土大批文物,才揭开中山王国神秘的面纱。中山王墓位于平山县三汲村,出土了大批精美绝伦的珍贵文物。仅中山王一号和六号墓出土文物就达19000余件,并以大量孤品、珍品的出土震惊中外。其中刻铭铁足铜鼎、铜方壶、铜圆壶、中山侯钺、山字形器等为研究中山王世系和中山国的政治、军事及文字书法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史料。铜错金银龙凤方案、十五连盏灯、银首人俑灯、虎噬鹿器座、牛器座、犀牛器座、双翼铜神兽以及带有压划纹的磨光黑陶
43、鼎、石制六博棋盘、鹰柱大盆,大量的玉龙、玉虎、玉人等,则以精巧的做工,独特的造型,反映了中山国手工业在铸造冶炼及工艺加工等方面的高超技术。,中山王三器,中山王方壶、中山王鼎以及中山王圆壶合称中山三器。 “中山三器”行文流畅,文字精美,风格独特,是中国古文字的精品奇葩。铭文以中山王鼎最多,也最精美。铭文为刻款,体现了华美的书写风格。铭文章法随势附形,排列整齐。 从书法上欣赏:铭文绮丽多姿,典雅飘逸。笔划一丝不苟,线条下垂,纤细劲秀,布局均匀。字型修长优美,重心偏上,体势秀逸,摇曳多姿,极富装饰趣味。文字排列参差错落,穿插自如。圆转流畅,灵动自然。是战国晚期金文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战国中山王铁足
44、铜鼎,高51.5厘米 腹径65.8厘米 口径42厘米,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收藏。,鼎为子口内敛,上有云形钮圜顶盖,两侧有一对附耳,腹部稍鼓,中部有凸弦纹一道,平底,下为蹄形铁足。鼎壁与盖部云钮以下、足部以上,刻铭文77行,每行6字(盖上二字,腹部凸弦纹以上三字,以下一字),唯末行1字,共469字,是已发现刻铭战国铜器中字数最多的。内容记述了该鼎为王十四年所制,斥责燕王哙让位相邦子之,遭致国破身亡,颂扬自己的相邦司马,辅佐少君谦恭忠信,以及率师征燕,夺城数十座,扩大疆土数百里的功绩。告诫嗣子汲取吴国吞并越国、越国覆灭吴国的教训,要警惕周围敌国等。 此鼎铭文在战国金文中最长,在所有金文中仅次于毛公鼎;
45、内容记述了中山乘燕国内乱,伐燕夺取疆土之事,可补史籍之不足;铭文构字秀丽,刀法娴熟;是研究战国及中山国历史和语言文字的重要资料;此器铜体铁足的铸造技法在国内十分罕见,故定为国宝。,而亡其邦,为天下戮,而皇在于少君乎?昔者吾先考成王早弃群臣,寡人幼童未通智,唯傅姆是从天降休命于朕,邦有厥忠臣喜克,顺克卑亡,不率仁敬顺,中山王圆壶,为中山王的嗣王为先王所作。圆壶为短颈鼓腹,两侧有二铺首,圈足,有盖,盖饰三钮,通高44.5厘米,腹径32厘米,腹与圈足皆有铭文,腹部铭文59行、182字。,器腹两首弦纹间有刻铭五十九行,一百八十二字。释文如下: 胤嗣 或得贤,敢明在司马扬告:昔,而冢者先王,任之邦。慈爱
46、百逢燕无每,竹胄道烫上,无疆。日子之大夜不忘孽不义大玄刑反臣其罚,以尤宗。隹司氏民之马欣惟不辜。恪战怒不能宁旺,隐逸处,率师先王,鸣征燕大呼!先王启邦河,之德弗方数百可复得,里。隹邦霖霖流涕,之,隹不敢宁先王。处。敬命茅搜畋新地,雨猎,于彼祀先王。新野,其世世毋忘如林,以追用右和先王之同,四牡功烈,子子,以取孙孙毋有鲜蒿,飨不敬,寅祀先王。祗承祀。德行盛 圈足上文字一行,计二十二字。释文如下: 十三年,左使车夫孙固,工,重一石三百三十九刀之重。 铭文内容是追颂先王中山王的一篇悼词,除歌颂先王的贤明外,还大加赞扬相邦马赒的内外功劳。 此壶及其铭文是研究中山国历史的重要资料。,中山王方壶,1978
47、年于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出土,方体,小口,斜肩,腹两侧有一对环耳,这是战国中、晚期常见的方壶形式。它在造型上的突出特点是,使用了八条雕龙为装饰。在壶盖上有四个抽象的龙形钮,在壶肩四棱上各雕塑有一条小龙,龙头冲上,独角大耳,颈背生鬃,长尾。这些龙装饰的使用,为光素无花纹因而略显呆板的壶体增加了活泼气氛,而龙身无繁缛的花纹,与壶体协调相称,共同构成一种素雅明快之美感。 该壶最受学术界珍视之处,是它的四个光平的腹壁上,用纤细的笔道、工整优美的篆书,刻下的长达四百四十八个字的铭文。根据铭文的记载,这是一件中山国王命令其相邦(相国)铸造的酒器。该壶铭文云:“择燕吉金,铸为彝壶,节于禋,可法可尚,以飨
48、上帝,以祀先王。”意即选择燕国优质铜,铸造铜壶,按照禋祀的礼仪规定装酒,用于祭祀上帝和祖先。在铭文中说该器叫做彝壶,用来盛祭祀上帝、祖先的酒。到了汉代,人们给这种方体铜壶起了个专名叫做“钫”。,中山王方壶局部,中山王方壶铭文1,铭文大约刻于公元前314年。是迄今发现的第三长(450字)的铭文。记录了本壶的制作时间(中山王璺14年)、用料(择燕吉金)、动机等情况。把先王值得赞美的功业和事迹刻在壶上,以显扬先君光辉的德行。 把燕国国君子哙kui仿效尧以国禅让子之所造成的国亡身死、卒为天下耻笑的教训也镌刻在壶上,以告诫继位的君王。表彰相邦用“竭志尽忠”地辅佐中山王璺“协理国事”,早晚不懈地举贤荐才,
49、任用能人,并“身蒙甲胄,以诛伐不顺之人(指燕国的子之“作人臣却反使其君为臣”之事),为中山国开拓了疆界等辉煌功绩。 通过这个方壶和另一个著名的铁足铜鼎的铭文,结合史籍资料,让我们解开了中山国的神秘面纱。,玺印文字,战国古玺 燕国日庚都萃车马.,秦邦司马,烙印,亦称纳銎印,一般铁制,印面较大,有七八厘米见方,印背上有较大孔銎而且比较深,可装入柄把子。有烙马、烙木、烙漆器等功用的烙印。这些烙印一直沿用承袭,历代皆有。最负盛名的要数烙马印了,其印文大方宽阔,气势恢弘,具有较强的艺术审美价值,大受后代印人的青睐。 “日庚都萃车马”印是战国时期燕国最负盛名的烙马印。现藏于日本藤本有邻馆。原印达6.9公分见方,为朱文铸造的烙马巨玺,其大开大合,纵横错落,灵动轻逸的章法为印人所称道。燕系玺印多以正方形及长方形居多,阳文印章法大开大合,顾盼对比强烈,揖让之间自然错落,灵动多姿,具有很强烈的视觉冲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