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小老鼠的旅行活动目标: 一、发挥想象,大胆表达。 二、 通过拼图,初步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活动准备: 教具:小老鼠手偶、五种动物的局部和全部图片(老牛、大象、梅花鹿、大肥猪、骆驼) 学具:动物拼图幼儿人手一份 重难点: 重点是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大胆表达;难点是通过拼图,幼儿初步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活动过程: 一、分别出示动物的局部和全部图片,鼓励幼儿充分想象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出示小老鼠)小朋友,这是谁呀?前几天啊,这只小老鼠外出旅行去了,它去哪儿旅行了呢? (一)出示动物的局部图片,让幼儿自由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吱吱,吱吱,小老鼠爬呀爬,它会爬到哪里去呢? 1、
2、(出示老牛局部图)猜猜看,小老鼠像在什么上面爬呀?这个像什么呢? 谁想来说一说? 谁想得和他的不一样? (请几名幼儿说一说。及时鼓励、表扬幼儿的猜想。) 小朋友们想了这么多啊!想不想知道小老鼠是怎么想的呀?刚才小老鼠告诉我说,它以为自己是在爬绳子呢(小老鼠和有的小朋友想的一样,还以为它爬的是根绳子呢)。 我们来看看小老鼠到底爬到哪里去了? (出示老牛整体图)小朋友说,小老鼠爬到哪里去了呀?噢,原来是爬到老牛的身上去了。它在老牛身体的哪个地方爬呀?原来它爬的是老牛的尾巴呀! 2、吱吱,吱吱,小老鼠继续爬,爬呀爬,又会爬到哪里去了呢? (出示大象局部图)小朋友们赶快猜一猜。这个像什么?小老鼠像在干
3、什么? 谁想来说说?谁想的和他们的都不一样? 小朋友们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地方!小老鼠和有的小朋友想的一样,还以为自己在爬管子呢。那小老鼠到底爬到哪里去了呢? (出示大象整体图)它爬到哪里去了呀?原来是爬到大象身上去了!它爬的是大象长长的鼻子啊。 3、吱吱,吱吱,小老鼠继续旅行,走啊走,走啊走,我们看这次它会走到哪里去? (出示梅花鹿局部图)小朋友看,这个像什么呢?小老鼠像在干什么? 请你和身边的小朋友说一说,看你们猜的是不是一样。 现在谁想说说自己的想法?谁有不同的想法? 咱们小朋友真会想!小老鼠以为自己钻进树林里去了呢。咱们一起看看它到底走到哪里去了。 (出示梅花鹿整体图)小朋友说,它
4、走到哪里去了呀?原来是走到梅花鹿的身上去了!刚才的“小树林”原来是梅花鹿头上美丽的角呀! 4、吱吱,吱吱,小老鼠不怕辛苦,继续旅行,它又会走到哪里去呢? (出示猪局部图)猜猜看,这一次它又会走到哪里去?会干什么? 请你和身边的小朋友说说。 谁想说说自己的想法?谁和他想的不一样? 小朋友们说的真好!可是小老鼠还以为它在钻“地洞”呢。它究竟走到哪里去了呢? (出示猪整体图)小老鼠走到哪里去了?原来是钻到大肥猪的大鼻孔里去了呀! 5、吱吱,吱吱,小老鼠继续走,走呀走,爬呀爬,最后它又会走到哪里去了呢? (出示骆驼局部图)猜猜看,这个像什么?小老鼠像在干什么呢? 谁想说一说?谁和他的想法不一样? 小朋
5、友们想了这么多啊,真是了不起!小老鼠以为自己在爬“山峰”呢。咱们一起看看小老鼠到底爬到哪里去了吧。 (出示骆驼整体图)小老鼠走到哪里去了?噢,原来是爬到骆驼身上去了!它爬的是骆驼的驼峰呀! 6、出示小老鼠的手偶,结合图片,教师完整说一遍儿歌。 小老鼠的旅行结束了,它觉得这次旅行真是太有趣了。它还编了一首儿歌呢,小朋友们一起来听听吧。 吱吱,吱吱,爬“绳子”喽!啊!原来是老牛的尾巴呀! 吱吱,吱吱,爬“管子”喽!啊!原来是大象的长鼻子呀! 吱吱,吱吱,钻“树林”喽!啊!原来是梅花鹿美丽的角呀! 吱吱,吱吱,钻“地洞”喽!啊!原来是大肥猪的大鼻孔呀! 吱吱,吱吱,爬“山峰”喽!啊!原来是骆驼的驼峰
6、呀! (二)提升幼儿的经验,初步感知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小老鼠的旅行真好玩!它把老牛的尾巴当成了绳子,把大象的长鼻子当成了管子,把梅花鹿的角当成了树林,把大肥猪的大鼻孔当成了地洞,把骆驼的驼峰当成了山峰。咱们想一想:小老鼠怎么会这样认为呢? 谁想说说? (如有必要,可以以老牛为例,引导幼儿。)小老鼠为什么会把老牛的尾巴当成了绳子呢? (用身体动作边表示“大”、“小”边引导:老牛很大,小老鼠很小,它看到牛的全部了吗?小老鼠没有看到牛的全部,只看到了这儿手指牛尾巴) 牛尾巴只是牛身体的一部分,牛的身体上还有什么呀? 小结:牛的身体上除了尾巴以外,还有牛头、牛腿、牛蹄、牛肚子。这些都是牛身体的一部分
7、,它们组合在一起才是整个的牛呢。可是小老鼠很小,它只看到了牛的尾巴而没有看到牛的全部,所以才会把它当成了绳子。二、拼图游戏。 这次旅行,小老鼠真高兴,因为它和老牛、大象、梅花鹿、大肥猪、骆驼都成了好朋友,而且,它们还在一起照相了呢。可是,在回来的路上,这些相片不小心被弄坏了,成了一块一块的了,必须把它们拼在一起才能看出好朋友是谁。小老鼠很着急,咱们帮它拼出好朋友的相片吧。 1、幼儿人手一份进行拼图。教师适当帮助、指导幼儿,在指导过程中分享个别幼儿的成果。 2、幼儿自由交换拼图,相互说一说自己拼出了什么,谁大谁小。 活动延伸:魔法游戏 魔镜啊!魔镜 活动反思: 孩子对这个活动很感兴趣,都能够积极
8、主动地参与其中。这个活动,我在本班组织了两次。比较起来,我还是对第二次进行的活动经过各位领导的点评后又组织的活动,更为满意些。比如,在第二次的活动中,注意了语调的变化;加快了活动的进程;根据孩子的反应,对(一)中的前五个环节,作了有轻有重的调整等。最初设计此活动时,我考虑过一(二)(即提升幼儿的经验,初步感知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这一环节的取舍问题。一方面是考虑到孩子的现有水平,另一方面是考虑到活动目标二。后来我在别的班试讲时,发现有的孩子能轻而易举地说出原因。另一方面我想教材是教材,如果能把头脑里的经验(或模糊或清晰)和动手操作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孩子对整体与部分的感知会不会更好一些呢?因此我想即
9、使本班孩子不能轻易地说出原因,我也要引导他们“更上一层楼”,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如何帮助孩子成长。因此,最后我保留了这一环节。后来,我按最初设计的引导方式,进行了这一环节的活动,效果比第一次的好。但活动目标我没有改,不知道这样是否合适。请领导多多指教。 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孩子也不可能通过这一次的活动就能完全感受到。因此,在后来的相关活动中,我也注意了孩子在这方面经验的积累和提升。 活动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如何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活动前,我也就此问题请教过别的老师。但是,在活动进行时,我还是不能较好地接住孩子的话进行有效地引导。但是,前后两次的活动,给了我一个反思并调整活动的时间和机会。由此,我想:平时,分组组织孩子进行室内外活动,这不仅避免了由于孩子多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发生,同时,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教师都是大有益处的既能保证孩子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有利于其身心的协调发展;又能给教师一个及时反思并调整活动方案的机会,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另外,诚恳地希望领导们平时能多给我指出不足,提出意见和建议,没有经验的我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