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清末新政教育改革评价及其现代启示.pdf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1119479 上传时间:2020-02-08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6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末新政教育改革评价及其现代启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09.11(中旬刊)摘 要 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在我国的教育改革史中意义深远 。这次改革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也要看到改革存在的问题 。这些经验和教训对我们今后的教育改革有很大启示 。关键词 清末新政 教育改革 评价 现代启示20 世纪初期晚清社会内外交困,清政府进行了一场自救性的改革,史称 “清末新政 ”。在教育方面,主要推行壬寅癸卯学制,并且废除科举制,兴办学堂,大量派遣留学生 。这次教育改革尽管是昙花一现,但在我国的教育改革史中意义深远,影响重大 。1 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积极意义清末新政教育改革最积极的意义在于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从教育机构看,学堂代替了书院

2、。虽然仍以 “四书五经纲常大义为主 ”,不过更改章程,增设西学,实质上是将原有书院转化为近代新式学堂,导致了 “学堂 ”作为一个用来指称教育机构的概念在内涵与外延上再次发生重大的变化,学堂不再专指学习外国语言和西方军事技术的教育机构,甚至也不是专指讲求西学的教育机构,而成为清末新式教育机构的通称 。科举考试的废除打碎了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接受新思想,敢于创新 。从培养对象上看,受教育的对象由少数的特权阶层转向了大众 。培养对象大众化是教育的近代化地标志之一 。1909 年,各级各类新式学堂己达 5000 多所,在校学生超过 160 万人1。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到受教育的人数

3、急剧扩大,并且学习内容更加宽泛,不限于四书五经传统的儒家经典,而是更加重视实业教育,各级各类学堂几乎都设有实业类 、师范类的学校,学校的建设趋向专业化 。教育近代化的另一个标志就是教育的制度化 。从教育的发展过程而言,教育要经历从非制度化的过程走向制度化的过程 。而教育的制度化是在近代社会才产生的,并非与教育的产生是同时进行的 。封建社会时期的教育虽然也有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只能是属于教育实体的类别,而这次的新政教育改革推进了教育制度化的进程 。“癸卯学制 ”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学校教育规范化 、制度化,保证了教育的实施,同时也启动了中国近代学制建设的步伐,这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

4、在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之际,清政府还通过改革教育行政体制,厘定教育宗旨,加强了对全国教育事业的宏观管理 。这是在国家层面上第一次厘定教育宗旨,它规定了全国统一的培养方案 。近代教育首先是通过学校教育制度化而使自身成为一种行业和一门专业,这种行业化和专业化对于提高教育的水准,确立教育的独立价值以及唤醒教育学的自主意识,都是必不可少的2。近代学制的颁布实施,教育规模的扩大,教育管理体系的建立,所有这一切,使得教育事业有可能被作为一个总体来看待 。学部的设立使得教育不再隶属于其他的社会部门 。从事教育,就像从事农业 、工业和商业一样,是一种社会职业,而且,这种社会职业还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必须经过

5、特殊的训练才能够获得从业的资格 。稍后,随着教育实践的空前发展,人们开始了对教育活动本身的理论反思,这种理论反思同时也引起了对国外教育学理论是否适合中国教育实践的思考 。当然,这种反思的结果,是中国教育学的酝酿和诞生 。2 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局限性此次改革由于阶级局限性也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 。这次改革是清王朝的自救改革,变法只不过是应付当时濒临灭亡的统治罢了 。这注定了颁布之后,实行的效果和力度上没有多少成效 。加之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心惶惶,也不会对这次改革给予极大的关注 。此次改革的仿效性强,自创性弱 。壬寅 、癸卯学制在许多方面模仿甚至是完全抄袭日本学制,这是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不

6、利影响 。只是引进了新的教育思想 、观念和教育制度,而与当时的现实国情完全不相适应,也就是说自主创新和本土化做得不够,因此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现象 。众多的新式学堂和旧学堂很难适应当时的改革,这样反而阻碍了教育的发展 。另外教育对象仍然带有歧视性 。这次改革表面上是允许大众受教育,实际上,还有繁琐的程序来限制受教育 。例如:癸卯学制虽然关注了女子教育,但认为 “中国此时情形,若设女学,其间流弊甚多,断不相宜 ”,“中国男女之辨甚谨,少年女子断不宜令其结队入学 ”,“不宜多读西书,误学外国习俗 ”,故 “女子只可于家庭教之 ”1。这些不合理的制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3 清末新政教

7、育改革的启示通过对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分析,其积极作用 、局限性对我们今后的认识和把握教育规律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教育改革应该先在思想层面上有个深层次的认识 。任何一项改革,其起点都是从理念开始,癸卯学制的可贵在于是它敢于打破封建教育理念上的禁区,在意识形态上面,引进西方,把视野扩大到西方世界,让一种与之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来进入到自己的领地,这是难能可贵的 。其次,要处理好外来引进和本土化的关系,借鉴他人的优秀成果是好的一方面,但是一定要符合本土化的要求,处理不好这个关系,就会导致改革的失措 。我们国家有些教育改革就存在这个问题,有的是全盘借鉴,有的是矫枉过正全面否定自己 。改革既要保留了中国

8、优良的文化传统,又不固步自封和停滞不前 。例如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就具有求实精神 、怀疑精神 、批判精神 。通过比较发现自身不足,有鉴别才有进步进而才有发展 。因此如何处理好借鉴和内化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的 。教育改革一定要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下历经试验和实践,而不是照搬照抄别国经验 。教育的改革的后续性很强,改革出了重大的失误将会贻害的是一代人,因此要看清现实条件和改革的环境不能冒进,做到积极稳妥地改革 。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要求 。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矛盾逐渐演化为民族矛盾,清廷不能面对预备立宪后的新形势,甚至假借立宪之名,行专制之实 。观念的

9、落后和既得利益的束缚使清廷不能以开放的心态和全新的思维处理立宪后的新问题,社会动荡不定,最终一触即溃 。因此,要推动社会的发展,保持社会的稳定,就必须及时进行改革,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稳定,这是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留给我们的惨痛教训和深刻启示 。参考文献1 孙培青 .中国教育史 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348,346.2 瞿葆奎 .教育学文集 .教育评价 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责任编辑 秦艾桢清末新政教育改革评价及其现代启示郑丽琴(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天津 300387)中图分类号: G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7894( 2009) 32- 053- 01教育长廊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