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当代国际政 治研究2.ppt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111928 上传时间:2018-06-12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1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国际政 治研究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当代国际政 治研究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当代国际政 治研究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当代国际政 治研究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当代国际政 治研究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当代国际政治研究(之二),均势理论和多极化问题探讨 安徽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 许宁,(一)均势理论与多极化问题探讨,1、均势理论(1)概念(2)评价(3)在当代的运用 2、多极化理论 (1)极的概念(2)多极化的讨论(3)对多极化的评价 3、新均势理论,均势理论及其发展历史,1、均势理论:(Balance of Power)。均势理论被视为国际关系理论中最古老、最持久、最众说纷纭的一种理论。均势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在罗马帝国时期和中世纪末期之前,均势理论一度销声匿迹,这是因为形成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中世纪末期,欧洲陷入新的政治格局诞生的混斗中,均势理论得到复兴。在17、18、19世纪

2、的欧洲封建王朝和各大国之间争夺霸权的斗争中,均势理论日益得到发展。均势的概念也频频出现在正式的外交文件中。进入20世纪之后,均势理论的研究超出了欧美的范围,将视野转向整个世界。,(1)均势及其理论均势是一种分析概念,反映国际政治中权力均衡和不均衡的各种态势及其权力态度转变的各种结果。,A方与B方处于权力均势状态。(图一)A方与B方处于权力关系不均衡状态,均势有利于A方或B方。(图二)权力态势的转变情况: 由均衡变为不均衡,均势有利于A或B。 由有利于A的不均衡变为有利于B的新的不均衡状态,或者相反。,A,B,A,B,A,B,B,A,关于均势,综合上述观点,西方学术界和国际关系理论界有以下几 种

3、认同的见解:均势是表示一种力量的均衡。均势是国际斗争中的一种特殊的稳定状态。均势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特殊手段。均势是处理国际关系的一种特殊政策。,传统的均势原则,传统的均势规则是西方大国的历史总结,反映大国对所谓“均势”的目标追求。一般有以下原则:1/组成均势结构的各国,总是为增强本国的实力或强化各自的国家利益行事,主要通过外交手段来达到目的,力求不打破现存均势体系,但也不排除必要时使用战争手段。2/不论是通过外交手段或战争手段争强权,均不完全摧毁均势体系中的任何一个主要国家,允许每一个战败国重新加入均势体系,作为一个可以接受的同盟伙伴。3/尽最大努力反对威胁到整个国际体系稳定的居统治地位的国

4、家或国家联盟。4/均势体系内的主要国家保持大致的实力均等,即一国实力有所加强时,其他主要国家应获得相应的补偿。,概念:对均势理论的概念,各位学者说法不一。 英尼斯克劳德把均势解释为状态、政策和体系三个概念:状态是指实力均等还是不均等的状况;政策指对状态所作出的反应;体系指权力分配的机制、工具和规则。认为大致有八种界说。一是一种权力分配;二是一个均衡或平衡的过程;三是霸权或谋求霸权;四是权力和谐中的稳定与和平;五是不稳定和战争;六是总体的权力政治;七是历史的普遍规律;八是决策者的导游图。,摩根索把要求推翻现状,改变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权力关系的外交政策称为“帝国主义政策”。,美国学者汉斯摩根索是

5、集均势论之大成者。他概括了国际政治学中“均势”概念有四种含义:、旨在维持某种现状的政策;、某种现状本身;、大致均等的强权分配,或任何一种强权分配;、国际体系的某种机制,或这种体系本身。他把均势划分为两大不同类型:直接对抗型和竞争型。,摩根索的均势理论,直接对抗型。即当A国对B国采用“帝国主义政策”时,B国将采取相反的维持现状政策或自己的“帝国主义政策”,这时就可以出现A、B两国直接对抗的“均势”。这种“均势”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变动的,A、B两国都想取得力量上的优势,从而“均势”只能在A、B力量竞争交替上升的动态中存在。如图。摩根索把这种“均势”所形成的稳定状态称为“不可靠的稳定”。,A,B,A

6、,B,A,B,竞争型。即A国试图支配C国,C国要么抗拒要么默认,而B国可能反对A国对C国的控制,如果A、B两国为了争夺对C国的控制权导致两国之间的竞争,就形成了竞争型均势。在竞争型均势中,c国的地位取决于A国与B国之间的权力关系。一般有四种状态:如果A、B两国实力均衡,都试图维持C国的现状,保证C国独立性不受侵犯,这时,C国的独立性只是两大国关系中的一个变量。在这种实力关系中,如果对A国有利,力量对比发生了决定性的转折,C国的独立受到危害。如果在力量对比中,B国占有决定性的优势时,C国的自由会比较有保障。如果A国放弃控制C国,则C国的自由会得到永久的保障。,A,B,C,均势理论的特征,首先,西

7、方均势理论的基本目标是“寻求权势”。其次,实力是均势的基础,所以均势又被称为“实力均势”。再次,随机变换联盟是实施均势的重要手段。,(2)评价均势论,现代“均势”思想在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仍占有一定的地位,并成为西方战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支柱。虽然均势理论受到各方面的批评,但许多国际政治学者在不同的程度上同意均势理论。均势这一政治状态和策略能够存在几千年,说明它有稳定国际秩序,维护和平的积极的一面:均势作为国际关系中的特定时期、特定环境和条件下的一种状态是客观存在的,尽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但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这种均势状态意味着大国间无战争,这对于世界和平是有利的,爱好和平的国家要利

8、用这样的机会,因势利导,尽可能长时期维持世界和平。均势原则中的联合反霸原则,也是可以运用的。,均势理论存在着内在的弊端,因为它把国际社会风云变幻的政治矛盾和冲突,简单地归之于均势,而忽略了社会经济活动、经济关系、世界政治经济中存在着的内在的深均势理论存在着内在的弊端,因为它把国际社会风云变幻的政治矛盾和冲突,简单地归之于均势,而忽略了社会经济活动、经济关系、世界政治经济中存在着的内在的深刻规律和活动。,启示,国家间力量的平衡有利于维护和平,斗牛士国家间力量对比一旦发生变化,均势被打破,所以说均势是相对的,短暂的。均势外交的根本目标不是维护均势,而是追逐自身利益。对于强大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就

9、是争霸,对于弱小国家而言,就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独立,维护和平。近年来国际局势向多极化发展,均势外交对中国同样有借鉴意义。中国应该推行多方位的外交关系,而不是局限在某一方面,以获得较大余地的制约均衡,当然这与英国的均势外交有质的不同,我们反对霸权,维护和平。,(3)均势论在当代的运用,冷战后,世界向多极化格局发展,这意味着两极均势状态结束,多极均势格局开始,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壮大,给限制霸权的扩展,稳定国际实力平衡注入了新的力量。当今的世界仍处于无政府状态,联合国还未能有效地和有权威地管理世界事务,完全放弃均势战略是不可能的。纵观历史,国际社会是在霸权和均势状态交替之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均势仍然

10、是稳定国际社会的主要手段之一,均势理论在当今还会起重要的作用。,作为国际政治发展的原动力,各国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必然在各国间产生利益的争夺。而均势作为消极缓解矛盾的功能是相当有限的,当它无力对付冲突的激化,依靠它保持和平的梦想必然破灭。不平衡发展是绝对的,所有的平衡都是在此基础上的相对的、暂时的平衡。当某国发展远远超过其他一些强国时,其他国家就会为了原有的利益声称其破坏了均势,拼命设法遏制其发展。而这个国家因为自身实力的增强也会按照自己的利益提出对自己有利的权力分配.,2、多极化理论-极与极的标准,(1)极的概念:“极”即“端”,最高和顶尖的意思。对“极”的标准也有两种

11、观点:一是认为“极”的标准是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综合国力是基础,国际影响力是在国际角逐中的表现。如果具备前者而不介入国际事务,不干预国际事务,则不能算一极。 一是认为“极”的标准分为软硬两类。硬标准是指可以量化的东西,如经济力,科技力,军事力;软标准是指文化力,政治决策力,国际影响力。多数学者认为,所谓“极”即力量中心,是一个综合国力的概念。,综合国力是指各个国力要素综合而成的国家实力。其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尺度,并反映该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一般认为,国力要素包括自然力(国土、资源等)、人力(人口数量、质量等)、经济力(国民生产总值及其人均值)、科技力(科研、科技应用能

12、力等)、教育力(教育普及率、社会教育的水平等)、军事力(兵员数量、素质及武器装备状况等)、政治外交力(体制、决策能力、国际影响力等)、精神力(国民“士气”、民族凝聚力等)。同时,各个国力要素又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影响其他国力要素乃至整个国力的综合作用。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发展就受到综合国力中各个国力要素变化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综合国力,(2)关于当代格局的讨论,单极论:认为当今世界只有美国一极。无极论:认为当今世界无秩序可言,呈无极状态。过渡论:认为当今世界是从两极解体后向多极的过渡时期。新的多极格局还没有形成。多极论:认为世界格局不可能有真空,两极结束后,尽管美国一霸仅存,但其他国家的力量崛起,相

13、对形成多极。关于多极化的讨论:1/美欧日俄中五极论。 2/美德日俄中五极论。 3/美欧日三极论。 4/地区中心多极(极数目不定论)。 5/双重多极论。 6/星座结构论。,(3)评价、认识多极化,中、俄、欧盟等国际力量不同程度上认同多极格局,他们认为以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标准判断,多极现象已初露端倪。多极化的主要表现: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已形成三极:美、欧、日;世界军事力量对比也形成三极:美、俄、中;国际政治力量对比则形成四极:美、俄、欧、中。地区力量对比,大多存在多极化现象:亚太地区,中、日、美影响较大;欧洲地区,美、欧、俄影响突出;中东地区,美、俄、中、欧影响明显。国际格局多极化已成为一种不

14、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趋势。但多极化进程曲折而漫长,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3、新均势理论,亨利.阿尔弗雷德.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 1923-), 当代美国著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1973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曾任美国尼克松政府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国务卿,福特政府国务卿。大外交一书网罗古今,议论纵横,从十七世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中经本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人类浩劫,越南战争,直至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将几百年间纷纭变幻的国际风云尽收笔底,力图从浩繁的世界历史中引申出自身的外交哲学来。,基辛格的均势思想,大外交一书网罗古今,议论纵横,从十七世纪欧洲的三

15、十年战争,中经本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人类浩劫,越南战争,直至柏林墙倒塌,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将几百年间纷纭变幻的国际风云尽收笔底,力图从浩繁的世界历史中引申出自身的外交哲学来。书中,基辛格在回顾欧美特别是欧洲均势史的基础上,给美国领导人提出了忠告。首先,基辛格强调,冷战后的世界,美国成为硕果仅存的超级大国,有能力在全世界进行干涉。可是,权力变得越来越分散,而且军力有关的问题也消失了。其次,基辛格认为,存在着几个实力相近国家的未来的世界新秩序应建立在某种均衡的观念之上,而这是美国向来难以接受的观念。事实上,美国受惠均势良多,但却排斥均势观念。基辛格指出:均势体系虽不能避免危机甚或战争,但如能作妥善

16、安排,其作用则在于使一国宰制他国的能力及发生冲突的规模受到限制。它所追求的是稳定缓和,甚于和平。均势依其自身含义,无法让国际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感到满意。它最能发挥功效的情形,是在对其不满的程度尚未超过受害一方已忍无可忍而力图推翻国际秩序的极限之时。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注重力量均衡(balance du pouvoir)的现实主义正日益成为主导各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基础。应通过外交手段依据国际实力的变化而对国际体系加以经常的调整。他的忠告是,强国也必须懂得其实力的限度。对此,基辛格概括为:“均势可将自私自利的竞逐导向最终的和谐;安全考虑超越法律原则;换言之,即国家为达到目的采取任

17、何手段都属正当”,基辛格立足于均势理论,对未来世纪的世界新秩序进行了谨慎的预测。他认为,“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秩序会出现一个似乎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愈来愈分散;一方面愈来愈全球化。在国与国的关系上,这个新秩序会更接近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民族国家体系,较不象冷战时期严格划分的两大阵营。彼时至少会有六大强权: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俄罗斯,可能再加上印度,另有许许多多中小型国家;与此同时,国际关系已首次全球化了。”基辛格勾画的21世纪的世界新秩序,是建立在势力均衡基础上的多极世界,是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因此,它对冷战后奉行“单极战略”的美国政府无疑是一副清醒剂。,基辛格均势理论是前美国国务卿

18、在其博士深造时期的理论成果。即在美苏两级对抗的国际环境下如何运用国家外交手段,建立政治联盟,对抗苏联一极的压力;即在美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联合各种力量遏制苏联的强势状态,从而达到两极力量的相对的平衡。后来被广泛运用于国家外交活动中,以此作为国家对外关系的理论来源。典型的表现在美国总统尼克松、里根和奥巴马外交政策之中。,美国的均势外交,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全球均势体系的平衡国。美国两次参加世界大战,都有恢复世界均势的考虑。美国认为,两次世界大战之所以发生,主要是列强均势遭到破坏的结果;要防止大规模战争的发生,就必须维持均势。在欧洲通过北约东扩并与北约周边国家建立伙伴关系,从而达到

19、控制欧洲、防止俄罗斯东山再起的目的。美国不希望俄罗斯恢复世界大国地位,只希望俄罗斯长期成为二流大国。在西欧与二流大国俄罗斯对峙、形成均势的局面下,美国就能充当最好的平衡者。在亚太地区,美国加强与日本、澳大利亚、菲律宾、韩国等的双边同盟关系,加强与印度的关系,设法遏制中国、俄罗斯崛起,企图让日本、中国、俄国及印度等国在均势中相互制衡,以构建其主导下的东北亚均势、东南亚均势、南亚均势、台海均势乃至整个亚太地区均势,从而便利于美国对这一地区的控制。,新兴国家崛起,是多极化格局发展的基本动力,如果说以往国际格局的转变,以及随之而来的国际秩序的变化,是通过战争完成的。那么,未来国际新秩序的重构则是一个渐

20、进的过程。美国等西方国家自认为是冷战的胜利者,在冷战结束后要建立以美国霸权为主要特征的国际新秩序,但没有得到普遍接受,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因为冷战是和平结束的,而且是苏联主动放弃的结果。,26,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多极化的势头发展强劲,随着中国、俄罗斯、印度等新兴国家的崛起,逐渐改变了国际社会一超独大的失衡局面。新兴国家的崛起为国际秩序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新的力量,国际新秩序处于不断构建过程中。 新兴大国(“金砖四国”加墨西哥和南非)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实力显著提升。 从1998年到2006年,“金砖四国”按年均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计算,巴西为2.2%,俄罗斯为5.4%,印度为6.6%,中国为9.1%。

21、 在“金砖四国”中,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更快,从2002年到2008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超过10%,印度高达9.3%。1999年至2007年,新兴大国经济平均年增长率超过6.5%,是发达国家年均增长率的2至3倍。 美国高盛集团的报告称,中国在2040年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印度在2033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7,28,日本“金砖四国”经济研究所学者门仓贵史提出,继“金砖四国”之后,VISTA五国将成为最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国家。所谓VISTA,是越南(Vietnam)、印尼(Indonesia)、南非(South-Africa)、土耳其(Turkey)和阿根廷(Argentina

22、)5个国家英文名字的首字母缩写。VISTA五国现在作为有潜力的新兴国家,继“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之后已在世界上引人瞩目。这五个国家的经济未来几十年内将会有飞速的发展,根据“金砖四国”经济研究所的推算,从2005年至2050年,西方七大工业国(G7)的经济规模以美元计算,与现在相比最多扩大到2.5倍,“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扩大到20倍,VISTA五国预计可扩大到28倍。,31,32,新钻11国,33,新兴大国的整体崛起,给世界带来了很大变化 首先,世界经济由美国主导的局面已经结束。冷战结束后较长一段时间里,美国在西方一枝独秀,2000年美国的GDP占到世界GDP总

23、量的近三分之一。2008年金融危机使美国遭受了自1929年大危机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带来灾难性后果,不仅使其金融资产大幅缩水,也累及实体经济,2008年全年美国GDP实际为11.6713万亿美元,比2007年的11.5239万亿美元仅增长1.3%,增幅创1991年以来的新低。从2008年第三季度开始美国经济连续四个季度负增长,到今年第三季度情况才有好转,GDP同比增长2.8%。美国经济是否开始可持续复苏,还有待观察。,34,第二,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也在改变,此次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的影响程度大于新兴国家,欧洲日本也受到重创,新兴国家将对世界发挥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三,西

24、方社会模式的影响在减弱,发展模式的多样化成为现实。中国的发展与崛起并不是采用西方模式的结果,俄罗斯的迅速发展也是因为找到了符合本国特点的政治经济发展道路,克服了盲目学习西方的弊端。,新兴国家的发展与崛起,引起国际格局的变化,对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一,新兴国家联合自强、共同应对挑战的趋势在发展,出现了“金砖四国”外长会议、参加八国集团会议的发展中五国领导人会晤等机制,再加上中俄印三国外长会晤机制,说明新兴国家就重大国际和地区性问题加强了交流与合作,成为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中坚力量。,35,第二,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加速发展,使国际关系朝民主化和均衡化方向发展。美国一度想绕开联

25、合国,使八国集团成为讨论国际大事、研究共同战略的中心平台。但随着新兴国家地位、影响的不断提高,八国集团在2003年年会上邀请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和墨西哥五个发展中国家参加非正式会议,“G8”已无法单独发挥作用。2007年,在德国举行的八国首脑会议上形成“G8+5集团”。,36,第三,新兴大国对世界事务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在诸如朝伊核问题、环境气候变化、克服金融危机等许多重大问题上,没有新兴国家的参与,一个也解决不了。,37,第四,推动世界金融秩序从单边支配向多边管理过渡。金融危机和新兴大国的崛起削弱了美元作为世界主导货币和美国支配国际金融秩序的基础,建立国际金融新秩序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2

26、008年11月和2009年4月、9月在华盛顿、伦敦和匹兹堡分别召开的“G20”金融峰会,表明20国集团已经成为协调全球经济政策的一个基本平台。在匹兹堡会议上,英国首相布朗甚至说,旧的国际经济合作体系已经结束,新的经济合作体系则从现在开始。包括了世界上主要经济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20国集团可以为协调世界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38,作为此轮国际体系变革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二十国集团(G20)金融峰会在危机中应运而生,作用不断提升,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迅速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平台,40,20国集团戛纳峰会,41,G20国峰会各国争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票权改革,思考的问题:G20能否从应对危机的

27、临时机制成为“全球治理”的长效机制?能否成为未来国际秩序构建的主要力量?,1、G20比G8更具有代表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各占一半;美国倡议、推动2、G20成员国大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3,GDP总量的90%,贸易总额的85%。3、标志西方大国主导国际秩序时代的终结,开启“南北共治”4、不足:没有联合国代表性强;没有常设机构,实际上是论坛。,改变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国际秩序由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发挥主要作用的局面仍会持续相当长的时期。,世界格局多极化并未变成现实,仍是发展趋势。美国实力虽然呈下降趋势,但仍是全球唯一超级大国。西方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它们拥有高科技的优势,基本控制着国际金融市场。新兴国家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仍面临许多问题。中国和印度都存在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教育发展不平衡、对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增长、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等。俄罗斯经济结构失衡,过分依赖能源和原材料。新兴国家商品的技术含量还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因此,国际力量失衡的情况并未根本改变。,44,谢谢听课!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