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挑战杯专题讲座,第一讲挑战杯的由来及相关问题,一、挑战杯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的简称,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承办高校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高校和新闻单位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挑战杯”竞赛在中国共有两个并列项目,一个是“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另一个则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这两个项目的全国竞赛交叉轮流开展,每个项目每两年举办一届。,二、举办挑战杯的目的。旨在全面展示我国高校教育成果,激发广大在校大学生、研究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进取、迎接挑战,为
2、国家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三、党和国家的重视。竞赛的发展得到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1993年8月4日,江泽民同志为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第三届“挑战杯”竞赛题写了“挑战杯”杯名,吴邦国为第三届“挑战杯”题词“专业学习与科技实践相结合,努力造就一代优秀跨世纪人才。”李鹏为“挑战杯”竞赛题词,勉励大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努力奋斗,振兴中华”。李岚清以“科技兴国,振兴中华”激励青年学子。 苏步青、钱三强、卢嘉锡、周光召、朱光亚、费孝通等一批著名科学家、社会学家也纷纷为“挑战杯”竞赛题词,,对大学生参加科技竞赛给予了高度肯定。四、“挑战杯”发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起源于198
3、8年夏天。在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的支持下,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19所高校在清华大学联合发起了“挑战杯”竞赛。在这些高校的积极推动和参与下,1989年首届“挑战杯”竞赛在清华大学顺利举行。首届“挑战杯”的全称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展览暨技术交流会”。来自全国2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52所高校的430件作品参加这次展览和比赛。随后,竞赛章程在第一届初步确立后,经过多次修订,日趋完善。,五、历届挑战杯。1、第一届竞赛于1989年在清华大学举行。 1989年,在国家教委的支持下,以清华大学等34所高校和全国学联、中国科协及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北京日报等单位的
4、名义,联合发起举办了首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成果展览暨技术交流会。首届全国“挑战杯”竞赛的时间为1989年12月20日至12月25日,由清华大学具体组织,开幕式在清华大学主楼大厅举行,闭幕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组委会主任、清华大学校长张孝文致开幕词和闭幕词。何东昌在开幕式上讲话,严济慈等出席闭幕式,评委会主任张维宣布了获奖名单。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52所高校的430件作品参加这次展览和比赛,其中参赛项目为396项。首届全国“挑战杯”中共有154项作品获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19项,三等奖38项,四等奖91项。清华大学参赛的15件作品中有14项获奖(其中一等奖3项),以总分640
5、分的高分荣获团体总分第一,捧走“挑战杯”。华中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分别获得优胜杯。石河子医学院获精神文明奖。,2、第二届竞赛于1991年11月4日至11日在浙江大学举行。 本届“挑战杯”竞赛活动是由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51所著名高等院校,以及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10家中央和地方新闻单位联合发起,并由浙江大学承办。在本次成果交流和评比会上,共展示了来自28个省、市的168所高校带来的553项作品。涉及社会科学论文(法律、教育、管理等)、科技作品与成果和社会调查报告,其中社会科学论文186篇,科技制作289项,社会
6、调查报告78篇。参赛人员中,本科生379人,硕士生106人,博士生41人,专科生28人。前来参加本次竞赛及成果交流会的有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三百余位代表和61所发起高校和新闻单位的七十余位领导。经过评委们的认真评选,最终上海交通大学以400分的总成绩摘得“挑战杯”,获得第二至六名的依次为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清华大学。另外,本届竞赛还评选出了10个省级组织奖,20个学校组织奖。浙江大学获特别组织奖。在这届“挑战杯”上,将这项竞赛正式定名为“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并一直沿用至今。在这届大赛期间,初步建立了选拔、申报、评审的竞赛机制;
7、确立组织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各自独立运作的竞赛机构;形成了两年一届、高校承办的组织方式。“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平台,是提高大学生学术科研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重要手段。 本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名称正式确定并沿用至今。这届竞赛初步建立了选拔、申报、评审的竞赛机制;确立组委会和评委会各自独立运作的竞赛机构;形成了两年一届、高校承办的组织方式。,3、第三届竞赛于1993年11月1日至8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 竞赛开幕前夕,江泽民同志亲笔为竞赛题写杯名,使竞赛影响更加广泛。通过本届竞赛的举办,“挑战杯”竞赛的各项机
8、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本届竞赛由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59所著名高等院校,以及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19家新闻单位联合发起,并由上海交通大学承办。来自全国30个省、市的240多所高校的近千名来宾参加了此次盛会。11月6日上午9时,在上海交大徐汇校区举行了开幕式,时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陈至立、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袁纯清、中国科协副主席叶淑华等领导同志出席了仪式并做了重要讲话,组委会主任、时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翁史烈致开幕词并宣布竞赛开幕。7日,“挑战杯”竞赛决出名次,在参加竞赛的760余件作品中,来自北京大学等17所高校的19件作品获得一等奖;北京大学获
9、总分第一名,捧得“挑战杯”,上海交通大学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鼓励奖1项,积340分列第三名,获“优胜杯”,又因出色的组织工作而获“特别组织奖”。,4、第四届竞赛于1995年在武汉大学举行。 本届“挑战杯”发起高校82所,共吸引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254所高校的863件作品申报参赛,有821件作品进入终审决赛,其中科技制作类380件、论文类318件、调查报告类123件。经过严格、公正的评审,评选出一等奖18名、二等奖51名、三等奖142名、鼓励奖374名,获奖面占申报参赛作品总数的71.2%。复旦大学以团体总分第一的成绩捧走了“挑战杯”。清华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北京航空
10、航天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湖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获理工、农医类院校竞赛“优胜杯”。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获综合、师范、财经政法、体育艺术类院校竞赛“优胜杯”。北京、湖北、上海、天津、江苏、四川、黑龙江、陕西、辽宁、浙江、山东、山西、广东等13个省市获省级组织奖,北京理工大学等38所高校获校级组织奖,成功主办本次大赛的武汉大学被授予特别组织奖。,5、第五届竞赛于1997年11月8日至11月12在南京理工大学举行。 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为本届“挑战杯”竞赛题词。香港大学生首次组团参与竞赛活动。 第五届全国“挑战杯”竞赛活动全国
11、组织委员会由97所内地著名大学、5所香港特别行政区高校和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16家新闻单位联合组成。本次竞赛共有267所高校参加,其中香港地区高校4所。参赛作品共942件,按理工农医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社会调查报告和社科论文三大类进行评奖。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竞赛十分关心,邹家华的题词是:“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勤奋学习,迎接挑战。”陈焕友的题词是:“展青年一代风采,做科教兴国先锋。”在竞赛期间,“第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展览”同时拉开帷幕,精彩上演。参加展览的339件理工农医类学术论文和发明制作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157所高等
12、院校,除香港特别行政区高校的18件作品外,其余的参赛作品都是从603件参加终审决赛的作品中严格挑选出来的。近三十位评委经过4天的紧张工作,从参加终审决赛的603件作品中评出了一等奖19项,二等奖48项,三等奖159项,清华大学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捧走了“挑战杯”竞赛的最高荣誉奖挑战杯。获得“优胜杯”的为理工农医类院校的前六名和综合、语文师范、财经政法、体育艺术类院校的前四名。香港特别行政区5所高校的大学生参加了本次竞赛,经专家评审,评出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参赛高校一、二、三等奖和鼓励奖。树仁学院获得“优胜杯”。,6、第六届竞赛于1999 年10月28日至11月1日年在重庆大学举行。 参加本届“挑战
13、杯”终审决赛的共有全国31个省区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290所高校的651件作品,其中内地制作类作品449件,将产生158件等级奖;内地论文及调查报告类作品202件,将产生131件等级奖。香港特别行政区9所高校的40件作品直接进入终审决赛。澳门地区的大学作为特邀代表,派出大学生代表,携其科研成果前来参加交流。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也派了代表和大学生科技作品参与交流。 重庆市政府成为主办方之一,这是省级政府首次参与赛事主办。香港地区9所高校的40件作品直接进入终审决赛。竞赛协议项目43个,转让总金额超过1亿元,转让金额超过前五届的总和。,7、第七届竞赛于2001年9月18日至23
14、日在西安交通大学举行。 这是“挑战杯”竞赛首次在西北地区举行终审决赛。西安外事学院成为第一所参加“挑战杯”竞赛的民办高校。本届高校还首次实现了内地和港、澳、台大学生的同台竞技交流。 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二百余所大学近千名学生相聚古城西安,向全国人民展示当代大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成果。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团中央、中国科协、陕西省人民政府、全国学联主办,西安交通大学承办,这是“挑战杯”竞赛活动开办12年来首次在祖国大西北举办终审决赛。本届竞赛以“关注西部、关注未来、关注挑战杯”为主题,对于进一步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15、促进西部大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竞赛全国组委会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91所内地和香港特区的著名大学与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十几家中央新闻单位联合组成。本届“挑战杯”竞赛活动共吸引了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的205所高校的一千五百余名师生前来参赛,共收到933件(含港澳作品54件)作品。经过专家们的认真评审,最终,清华大学张吴明的“结构光三维扫描仪”等19个作品获特等奖,复旦大学陆思渊的“转动基板的激光测温”等63件作品获一等奖,171件作品获二等奖,452件作品获三等奖。第七届“挑战杯”竞赛活动开办十二年来首次在祖国的大西北举办终审
16、决赛,也是新的世纪里,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声中召开的第一次盛大的大学生科技活动。“挑战杯”科技竞赛是全国最高水平的国家科技后备人才荟萃的盛会,是数百万大学生智慧和创造力的科技成果大展示。,8、第八届竞赛于2003年在华南理工大学举行。 来自内地、港澳台和新加坡的375所高校的1159件参赛作品和选手,及参加评审的国内外10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汇聚华南理工大学。第八届科技竞赛体现更深、更强、更大的特色,有内地的363所高校近一千件科技作品参加角逐。竞赛也为港澳地区高校设置奖项,香港9所高校、澳门3所高校共66件作品参赛,台湾地区、新加坡等地也参加或观摩了本届竞赛。本次竞赛,除评审外,还安排了科技作
17、品展示、科技成果转让洽谈、学术论坛、企业家报告会及企业招聘会等。2003年11月20日,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华南理工大学拉开帷幕。本届“挑战杯”由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华南理工大学承办。来自中国内地31个省、区、市,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以及新加坡等地大学的师生代表及企业界、新闻界人士近万人参加了开幕式。经过一系列精彩的比赛环节,24日下午,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在华南理工大学圆满落下帷幕。清华大学荣获本届大赛团体总分第一名,捧走“挑战杯”。东道主华南理工大学则以团体总分第四名的佳绩夺得“优胜杯”
18、,华南理工曾德华同学研制的“保安巡逻机器人”获得特等奖。而复旦大学由于累计三次捧走“挑战杯”,在闭幕式暨颁奖典礼上获得“挑战杯”永久纪念杯一座。经过专家学者们严格细致的审查,在参赛的1168件(含港澳高,校66件)作品中,共有22件作品获得特等奖。其中,清华大学刘自鸿同学的“人体生物智能传感及应用系统”在大赛期间举办的科技成果转让签约仪式上,以300万元的转让价格与北京一家企业,成功签署了合作协议。同样来自清华大学、创下本届大赛科技成果转让最高价800万元、由博士生刘鹏等同学研发的“高性能网络连接磁盘矩阵存储器RAID-M”也夺得特等奖。这样,在团体总分上,清华大学当仁不让拿到冠军,获得大赛的
19、最高荣誉,捧走了“挑战杯”。清华大学也是本届大赛上转让科技成果数量最多、总金额最大的高校。本届大赛还评选出一等奖作品75件,二等奖作品219件,三等奖作品595件。香港中文大学获得“港澳优胜杯”,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等18个单位获得省级优秀组织奖,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获特别组织奖。 来自中国内地31个省、区、市,香港、澳门、台湾,以及新加坡等地高校的师生代表及企业界、新闻界人士近万人参加了开幕式。共有18件“挑战杯”参赛作品成功转让,总成交额达到1300万元。其中单件作品最高成交额800万元。,9、第九届竞赛于2005年在复旦大学举行。
20、本届“挑战杯”可谓是承前启后,盛况空前。参赛作品数量最多,达到了1171件。参与范围最广,两岸四地共同参与项目竞争,首次真正实现了“挑战杯”成为中华青年的科技盛会。经过专家学者们严格细致的审查,在参赛的1175件(含港澳高校68件)作品中,共有22件作品获得特等奖。本届大赛还评选出一等奖作品90件,二等奖作品227件,三等奖作品558件。香港中文大学获得“港澳优胜杯”,台湾淡江大学获得“两岸交流杯”。北京、天津、河北、上海等18个单位获得省级优秀组织奖。经过连日的展示以及专家们认真严谨的评审,复旦大学以总分420分的最高分捧得第九届“挑战杯”。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大学等20所高校以佳绩
21、夺得“优胜杯”,北京大学的“专业市场主导下的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等项目获得特等奖。而清华大学由于累计三次捧杯,获得“挑战杯永久纪念杯”。 本届“挑战杯”竞赛成为前九届竞赛中参赛高校最多、参赛作品最多的一届,共有1107件入围复赛。台湾地区高校首次正式组团参赛。设立飞利浦科技多米诺大赛,成为国内大学生校际之间的首次多米诺正规赛事。首次以公开答辩的方式进行最后的评审。,10、第十届竞赛于2007年11月在南开大学举办。 2005年8月,南开大学与共青团天津市委共同向天津市人民政府递交了关于申办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专项请示,天津市市长戴相龙代表市政府表示:“全力支持南开大学
22、、共青团天津市委员会申办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如能获准,一定办好”。2005年9月,南开大学向“挑战杯”竞赛全国组委会正式递交了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申办报告。为了确保申办成功,学校团委做了大量的有针对性、富有成效的准备工作,得到了“挑战杯”全国组委会考察评估团的充分肯定和兄弟院校以及各团省(区、市)委的大力支持。2005年11月21日,在第九届“挑战杯”全国组委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经过无记名投票,南开大学以绝对优势击败对手,获得了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承办权。在第九届“挑战杯”竞赛的闭幕式上,专程抵沪的南开大学党委书记
23、薛进文同志从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同志手中接过了象征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最高级别赛事的“挑战杯”会旗。本次竞赛共有中国内地333所高校共884件作品进入决赛,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共有60件作品参赛,涵盖了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台湾淡漠江大学、台湾中山大学等17所高校。全体参赛学生向全国大学生发出“努力成为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生力军”的倡议。决赛期间,举办了学生学术科技作品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系列论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报告会、学生科技成果转化洽谈会、港澳台高校学生座谈会。,六、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意义(一) 、挑战杯竞赛增长了大学生的知识(二) 、挑战杯竞赛增强了大学
24、生的能力1 、挑战杯竞赛增强了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2 、挑战杯竞赛增强了大学生管理认知的能力3 、挑战杯竞赛增强了大学生互相沟通的能力4 、挑战杯竞赛增强了大学生管理项目的能力,(三)挑战杯竞赛提升了大学生的素质1 、挑战杯竞赛提升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2 、挑战杯竞赛提升了大学生的思想素质3 、挑战杯竞赛提升了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四)挑战杯竞赛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1 、挑战杯竞赛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由以课本为中心向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转变2 、挑战杯竞赛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3 、挑战杯竞赛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由以课堂为中心向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中心的转变,(五)、挑战
25、杯竞赛推动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1 、挑战杯竞赛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2 、挑战杯竞赛催生和转化了一批原创性和标志性的科技成果,七、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事宜(一)参赛条件及要求凡在举办竞赛终审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含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院校)的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和硕士生、博士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申报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和集体申报作品。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含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社会调查报
26、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仅限本专科学生。其中科技发明制作类分成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制作投入较小,对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二)挑战杯竞赛主要流程一般来说,挑战杯竞赛由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赛事构成,每届“挑战杯”竞赛从开始实施到结束,大体经历四个阶段(组织发动阶段,组织申报和省级初评阶段,全国预审和参展准备阶段,终审、展览、总结和表彰阶段,历时约一个零五个月。第一阶段:竞赛上一年6月至11月,组织发动阶段,即竞赛前的准备阶段。第二阶段:竞赛上一年10月至当年6月,组织申报和省级初评阶段,即校级竞赛和省级竞赛
27、阶段。第三阶段:竞赛当年7月至10月, 全国预审和参展准备阶段。第四阶段:竞赛当年11月,终审、展览、总结和表彰阶段。,1 、组织发动阶段,即竞赛前的准备阶段。该阶段主要工作内容如下:竞赛上一年6月,全国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竞赛上一年7月,成立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竞赛上一年9月,参赛高校成立参赛协调小组。竞赛上一年9-12月,下发挑战杯科技竞赛的相关文件。,2 、组织申报和省级的初评阶段,即校级竞赛和省级竞赛阶段。竞赛上一年10月至竞赛当年3月,高校确定本校申报咨询点,组织学生领取申报书样本,对学生申报参赛事宜进行指导。竞赛当年3至4月中旬,对申报作品进行资格审查,举办本校的竞赛活动。竞赛当
28、年4月下旬至5月初,各参赛高校向本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报送本校作品及申报书。竞赛当年5月中旬,各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完成对各校申报作品初评,从各校申报的作品中每校至多选出6件作品。竞赛当年6月中旬,向全国组委会报送作品及申报书,3 、全国预审和参展准备阶段竞赛当年6月,全国评审委员会成立,并召开评审委员会主任办会会议,制定评审实施细则竞赛当年7月,全国评审委员会对作品进行预审。竞赛当年8月,全国组织委员会向各地有关高校下达终审参展通知及作品展览、演示等有关技术性规范要求。竞赛当年9月至10月,各地各校按照组委会要求,做好参评参展的各项物资技术准备和组团组队准备工作。,4 、终审、展览、
29、总结和表彰阶段各校参赛队抵达主办高校报到、布展,承办单位负责相应接待工作。举行全国组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报竞赛准备情况、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报告、通过终审日程安排、抽签产生评判委员会并组成资格评判委员会。举行开幕式。举行参赛作品展览、组织成果转让洽谈活动、聘请律师和公证人员为技术转让各方面提供服务,所需费用由转让各方协商支付。全国评审委员会对参赛作品进行终审,对参赛作品进行问辩。举行全国组委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评审情况,表决通过下一届挑战杯举办高校。举行闭幕式,公布获奖情况,并向获奖单位及个人颁发奖杯、证书,举行承办高校交接仪式。,(三)挑战杯竞赛书面评审标准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评审标准,
30、2、科技制作类作品评审标准,3、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学术论文作品评审标准,在挑战杯竞赛评审环节中,评审委员会综合考虑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等方面因素。评审工作分预审、终审两个阶段。预审要评选出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发起高校报送作品的80%左右的作品进行终审。终审要根据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分别按照3%、8%、24%、65%的比例评出特、一、二、三等奖。科技发明制作类A类和B类作品分别按上述比例设奖。为避免不同评委的评分标准对作品综合评审的影响,各位评委基本按照优秀、良好、中等、一般分别给予90、80、70、60分左右的分值。,第二讲
31、挑战杯竞赛团队管理,一、挑战杯竞赛团队概况(一)挑战杯竞赛成功团队定义及特征成功的挑战杯竞赛团队,是由若干有互补技能和知识的团队成员组成,为了共同的目标,并对自身团队进行合理的定位,在严密的计划组织下,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并在最后取得成功的团队。,团队目标与定位,明确的团队目标,团队的定位与团队的风格相一致,团队定位充分考虑团队成员的个性,团队计划与执行,分工明确,有详细完整的计划,计划能保质保量实施,团队计划具有可操作性,团队成员行为与能力,队长具有权威性,拥有理想的团队成员,参与团队事项表决,愿意与其他成员分享资源和信息,(二)挑战杯竞赛成功团队建设五要素,团队建设5P,人员peo
32、ple,目标purpose,职权power,定位place,计划plan,二、挑战杯竞赛团队领导力(一)挑战杯竞赛团队队长1、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环境,单独作战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各种不同的人员组成,才能拥有足够的技术、能力和资源。2、挑战杯竞赛团队中的成员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队长则是由群体推举出来的领导人物,具有非凡的影响力。挑战杯竞赛团队队长对内具有推动、发起以及引导团队成员的作用,对外则担任沟通人际关系、信息资源和资源利用的任务。(二)挑战杯竞赛团队队长的四种管理能力,1、管理自我的能力(1)坚定信念(2)积极心态(3)健康的情绪(4)良好的习惯2、管理认知的能力(1)提出问题(2)系统
33、思考(3)辩证思考(4)创新能力3、管理沟通的能力(1)换位思考(2)表达能力(3)倾听能力,4、管理项目的能力1、发现关键驱动因素2、执行力三、挑战杯竞赛团队的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绩效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而挑战杯团队的目标管理是指在队员的积极参与下,自上而下地确定工作目标,并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自下而上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管理办法。,(一)挑战杯竞赛团队目标管理模式的分类与选择1、目标管理模式的分类(1)提高业绩型的目标管理是利用团队的组织体系,采取逐层分级负责的办法,自上而下逐步制定目标,建立目标之间的链锁,各级目标环环相扣,形成体
34、系,上下贯通,左右呼应,保证任务分解到人,责任到人,从而群策群力地推进研究进度的一种目标管理方式。(2)开发个人能力型的目标管理是通过目标刺激和引导队员发挥自身潜能,通过个人自我启发、自我总结,实现队员的工作能力的提高,进而改进工作,最终完成团队的终极目标。,2、目标管理模式的选择领导风格主动、内部控制严密的团队属于贯彻型团队,领导风格被动、内部管理严密的团队属于官僚型团队,领导风格主动、内部控制疏松的团队属于专制型团队,领导风格被动、内部管理疏松属于放任型团队。,团队的领导风格,内部控制,主动,被动,专制型,贯彻型,放任型,官僚型,(1)贯彻型团队选择个人能力开发型的目标管理。(2)官僚型团
35、队选择个人能力开发型和提高业绩型的目标管理。(3)专制型团队选择个人能力开发型和提高业绩型的目标管理。(4)放任型团队选择提高业绩型的目标管理。,(二)挑战杯竞赛团队目标管理的工作流程1、目标的设定目标的设定是目标管理最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可以分为四个步骤。,二级目标设定,SMART原则检验,总目标设定,达成目标方法细化,三级目标设定,达成目标方法细化,(1)总目标的设定SMART是指:S明确(specific):即目标的范围是明确的,而不是宽泛的。M可度量(measurable):目标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口号或空话。A可实现(attainable):目标应当是可实现的,而不是理想化的。R结
36、果导向(reasult-based):目标应当基于结果而非基于行动或过程。T时效性(time-based):目标应当有时间限制。,(2)、重新审议组织结构和职责分工。(3)、确立分目标。(4)、队长和成员就实现各项目标所需的条件,以及实现目标后的奖惩事宜达成协议。2、过程的管理3、评估与修正,目标本身已经完全推动意义,团队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研究经费不足,时间冲突,资源有限,外部环境的变化,挑战杯竞赛团队目标的评估与修正要注意以下的问题:目标始终保持科学合理。督促检查必须贯穿始终。考核评估必须执行到位。四、挑战杯竞赛团队的激励管理(一)挑战杯竞赛团队的激励原则,(二)挑战杯竞赛团队的激励方法1、
37、情感激励2、权力激励3、目标激励4、榜样激励,第三章挑战杯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写作指南,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参赛作品,根据学科专业分布共分为六个组,其中属于自然科学类的有机械与控制组、信息技术组、数理组、生命科学组与能源化工组,以上各组的作品展现形式多为学术论文。,一、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1、基本概念学术论文: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所做研究多涉及实验、逻辑论证和统计检验等精密
38、和定量研究,以实验结果、数据等作为所给出结论的论据。2、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1)科学性。要求所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科学意义;研究方法合理,逻辑严密、立论有据,名词术语及叙述方式符合专业标准;研究结论真实有效。(2)先进性。要求所研究内容能提出新的观点、理论能填补原有的空白,或者在原有的基础上继承、发展、完善和创新,至少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有所进展(需增添若干新的信息),对其先进程度、创新程度和难度都有较高层面的要求。(3)实践性。要求所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在其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范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有价值。,二、论文的选题(一)选题的原则1、科学性原则。选题
39、的科学性体现在论点应观点正确、态度鲜明、见解独特,有实际意义;论据必须真实可靠、充分具体;论证则要观点材料统一,推理合乎逻辑、井然有序。2、可行性原则。要求参赛者必须充分考虑到完成研究目标和范围的主客观条件,在客观因素相同的情况下,要选择主观因素占优势的目标,要与自己的知识、能力、专长等相一致,与自己已有的相关资料相符合。3、实用性原则。论文有无现实意义,对社会生产和生活有无实用价值和实际影响。参赛者应该选择有探索性的课题,既要紧跟形势,抓住时代的脉搏,又要解决新矛盾,回答新问题,使论文的见解体现出学科发展的前沿性和发展趋势。4、创新性原则。论文观点是否有创见性、是否有独到见解。,(二)选题的途径1、关注社会生产、现实生活以及科学发展的各个领域。2、关注各级科研管理部门公开的科技发展指南。3、关注本校或者本专业老师现有的科研项目。三、论文的写作设计(一)论文写作的准备工作1、资料查询。利用好学校图书馆内丰富的馆藏图书,并对查阅的结果做好记录。专业书店也是资料的重要来源和收集场所。学会利用网络资源。向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或学者求助。2、材料准备。观察法、实验法(二)论文写作的谋篇布局1、谋篇布局的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及其内在联系,使文章的构架更符合逻辑规律,更具条理性、严谨性、衔接性和流畅性,更能正确反映论文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