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关中民俗文化.ppt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1113464 上传时间:2020-02-07 格式:PPT 页数:132 大小:8.7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中民俗文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2页
关中民俗文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2页
关中民俗文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2页
关中民俗文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2页
关中民俗文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关中民俗文化概览,傅功振,陕西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少有的文化大省之一。从蓝田猿人到半坡遗址、从炎黄二帝到周秦汉唐,我们陕西文化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时代的辉煌,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绚丽多彩。她的根脉性、多元性、多样性、多层次性彰显着陕西文化的巨大魅力。陕西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陕西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我国以秦岭划出北方和南方,我国唯独陕西兼有北方黄河流域的麦黍文化与南方汉江流域的稻米文化。复杂多样的气候特点和地形地貌,孕育出万千物种和世间珍奇,堪称自然博物馆,有“小中国之称”。从民俗学角度讲,自然生态是文化基因。陕西独特的自然生态使其形成了三大文化生态区:陕北

2、、陕南、关中。从炎黄二帝的部落联盟,到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以后宋元时期,这里保留着多民族的文化遗存,其形态表现各异,艺术表现尤为丰富。,陕北是典型的北方黄土高坡,是古代西北多民族点文化的交流融合地。战国时代秦国大将吴起,秦朝时代秦始皇长子扶苏都曾经驻守这里,并且修筑长城,宋元时期范仲淹带兵长期驻守在这里,留下了我国古代边防的丰富的历史和人文遗迹。陕北又是革命圣地,新中国的发祥地。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过13年,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陕北红色文化。,关中即关中平原。经考古发掘证实,关中是华夏古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发源地之一。除了房屋建筑

3、、织布、制陶等生产技术,甚至还创造了最早的文字。这一地区原始文化层十分深厚,古代原始文化的遗址、古老的神话传说特别多。从上古时代蓝田猿人、华胥古国,到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从半坡的仰韶文化到西周定都丰镐,大秦定都咸阳,两汉隋唐改建长安,这里不仅是文明古都,也是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文化的汇聚之地。关中平原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摇篮,也是整个亚洲最重要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陕南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两山夹一川”,号称“巴山楚水、鱼米之乡”,陕南的自然条件方面具有明显的南方地区特征。陕南中、西部为蜀文化,东部为秦、楚文化。从自然生态角度看,秦岭是划分我国南北的分水岭

4、,从文化生态角度看,秦岭应该是南北文化的交汇点,确切说这里的文化应该是同脉、同源、同根的。,陕西不仅有非常厚重的历史文化遗存,而且有着更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最直接的见证者和“活化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基因,是确定

5、文化特性、激发人类创造力的重要因素,最能够体现一个民族的智慧和精神,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首先,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根源性的特点。陕西既是农耕文化之根,也是农耕文明之源。一个广为流传的比喻是“如果把中国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北京是这棵大树的冠,而西安就是这棵大树的根。” 陕西是由农耕四时生成节庆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播地。我们先民在关中地区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根据日月星辰一年四季天气变化导致不同的气候,总结出二十四节气,这是非常科学的总结,并且影响整个东南亚。民间的岁时节庆都与二十四节气有关联。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节庆文化活动都是紧扣二十四节气。古代的上巳节(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在清明

6、前后,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逐步将便将上巳、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礼乐即为礼节和音乐。西周时期,周天子分封天下,周公旦始制礼作乐,即周礼。周礼作为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成为维护宗法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礼乐制度在这一时期得到完善和发展,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调。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弱,诸侯争霸,礼坏乐崩,礼乐制度受到严重冲击,儒家创始人孔子一生所致力要追求的就是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以周代礼乐来维护宗法统治,形成了礼乐制度、礼乐文化和礼乐文明,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仪礼士昏礼记载了当时婚礼的六个步骤: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至今民间还深受此

7、影响。在礼仪制度下,全社会无不受到它的制约和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和执行着它的规定,因此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陕西方言是由黄土地上一代一代的人民传承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遗存。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诗谱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由于陕西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国都,陕西方言曾经是当时的官方语言,因此古汉语、史记以及唐诗,都需要以陕西方言来读,才能理解其中的一些词汇,读出当时的味道来。汉字也是在陕西创造的,先秦传说造字者为仓颉,旬子解蔽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吕氏春秋记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仓颉所处的年代约为公元前26世纪,据此推测,四、五千年前,我国的

8、文字就比较成熟了。以后秦始皇统一文字,全国开始通用李斯小篆,汉代演变成隶书,唐代演变成了今天通用的楷书和行书。,其次,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陕西保留着多民族的文化遗存,这些形态不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多民族在长期社会历史实践中形成的,它们既是民族传统文化深厚积淀的具体体现,又是多民族劳动和智慧的结晶。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性的这一特点,在我国区域文化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中国的古琴是世界上最早的弦乐器,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古琴在周朝就已盛行,到现在有3000多年的历史。关于古琴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等作为追记的传说,诗经关雎有“窈

9、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等记载。汉代通过西域与国外的交流频繁,并且善于吸收其他文化,尤其是唐代胡人的音乐歌舞成为主流乐舞,如笛子、筚篥、琵琶、胡琴等大量乐器逐渐替代了汉族的本土乐器。这些多元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现今最具有研究开发价值的遗存。,再次,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历史社会的原因,它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诸多文化形态,具有多样性特点。其囊括民间文学、民间音乐、舞蹈、民俗、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传统中医等类别,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科学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极具特色的木版年画、泥塑、剪纸、皮影、饮食、服饰、鼓乐、地方剧

10、种、社火、庙会、面花等等,不仅没有随着社会现代化的推进而消亡殆尽,而且,它们以浓厚的亲情和生动的形式,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以在社会中广泛地传承与发展,并在一定范围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四,陕西独具特色的自然与人文生态,其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多层次性特点。皇家文化即帝王文化、精英文化、宗教文化、民间文化等互为影响,体现出更丰富的价值。陕西有两千多年的帝王文化,长期占据着主导和支配的地位,正如马克思说过:“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

11、。”,精英文化既受到皇家文化的支配,又受到民间文化的影响,其对一个社会的更替、发展往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所说的精英,是指为统治者服务的,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和作用的人,还包括一些先知先觉者,即超脱为统治者御用之外的卓越人物。陕西也是宗教文化的诞生地和传播地,宗教文化既受帝王文化的支配,又与民间文化发生血肉联系,有东汉时期土生土长的道教、外来的佛教。民间文化既受到帝王文化、精英文化和宗教文化的支配和影响,又是它们的源泉,要比我国其它地区或民族更为复杂。西安古乐就是宫廷音乐、民族音乐、宗教音乐与民间音乐的融合。,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而且具有独到的挖掘、研究价值和市场开

12、发、利用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可以将传统与现代、中方与西方、文化与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使传统文化在国际化视野下焕发新的生机,寻找文化与产业的生长点,可以借助文化创意增加其价值,作为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是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以此推动陕西文化与经济的大繁荣、大发展。,我国人类起源地,(1)类人猿时代: 蓝田猿人:是在中国发现的直立人化石之一(距今120万年左右),1963年夏,首先在陈家窝村发现了蓝田猿人下颌骨,陈家窝村位于陕西省蓝田县城西北约10公里的泄湖镇附近。 (北京周口店、云南元谋人、山西垣曲、河南南召、湖北郧县、陕西大荔等80万年、山

13、西广东贵州等30万年。),(2)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距今七千年左右)。这类遗存仅在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就发现了400多处。因此,黄河流域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美称。,(3)姜寨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东临潼区骊山山麓临河东岸二级台地上的姜寨村(距今六千年左右)。是迄今发掘的中国新石器时代面积最大的一个遗址,面积5万平方。,高陵杨官寨史前遗址出土文物余件,罕见的蜥蜴纹彩陶盆。,陶制的猪嘴环状饰物,距今多年前的原始先民,在今高陵县泾渭河北畔营建他们理想的家园,他们的生活区竟是如此幅员广阔而住所稠密。 杨官寨遗址位于高陵县姬家乡杨官

14、寨村附近,地处泾、渭两河交汇之处,遗址面积约万平方米,是仰韶时期一处特大型聚落遗址。,(4)三皇五帝: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领导者。基本上,无论是按照神话传说,还是史书的记载,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的年代。但是不同史家对“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义。三皇有五说,五帝也有五说。,三皇: 女娲、 伏羲 、 神农 燧人 、 伏羲 、 神农伏羲 、 祝融 、 神农伏羲 、 神农 、 共工伏羲 、 神农 、 黄帝女娲和伏羲氏兄妹俩,是华胥氏的子女。女娲为母系氏族社会最后的代表,伏羲是父系氏族社会的开始,神农氏是农耕文化

15、的开始。都属于关中地区。,五帝: 黄帝 、 颛顼 、 帝喾 、 尧 、 舜 宓戏( 伏羲 )、 神农 、黄帝、尧、舜 太昊 、 炎帝 、黄帝、 少昊 、颛顼 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黄帝、少昊、颛顼、喾、尧,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包括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两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 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

16、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一、炎黄文化,炎帝与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创始者,是上古神话传说中两位功绩赫赫的英雄始祖、古圣先王。 黄帝被尊奉为“中华始祖”“文明初祖”。 黄帝时代是洪水以前最盛之时代,黄帝和炎帝部落逐渐形成华夏族,因而他们都视为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孙中山先生题祭黄帝曾云: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平定蚩尤之乱是在黄帝战胜炎帝之后, 两股力量联合起来,逐鹿中原 , 华夏一统,文明初成,世界领先。,炎帝文化功绩,一、制耒耜,种五谷,奠定了农工基础。耒耜的使用和种五谷,解决了民以食为

17、天的大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 二、立市廛,首辟市场。据周易系辞下载,神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农发明的以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的市场是我国货币,商业发展的起源和基石。 三、治麻为布,民着衣裳。原始人本无衣裳,仅以树叶,兽皮遮身,神农教民麻桑为布帛后,人们才有了衣裳,这是人类由朦昧社会向文明社会迈出的重大一步。,四、作五弦琴,以乐百姓。据世本下篇载,神农发明了乐器,他削桐为琴,结丝为弦,这种琴后来叫神农琴。神农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宫、商、角、徵、羽”。这种琴发出的声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农之和,能使人

18、们娱乐。 五、削木为弓,以威天下。神农始创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兽的袭击,有力地打击了外来部落的侵犯,保卫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劳动成果。 六、制作陶器,改善生活。在陶器发明前,人们加工处理食物,只能用火烧烤,有了陶器,人们对食物可以进行蒸煮加工,还可以贮存物品,酿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对人类的饮食卫生和医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火,黄帝文化功绩 1、精神文明:发明历数、天文、阴阳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纪年、文字、图画、著书、音律、乐器、医药、祭祀、婚丧、棺椁、坟墓、祭鼎、祭坛、祠庙、占卜等。 政治方面:建立古国体制;提出以德治国,“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

19、是行,修德立义,尤其是设立“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义,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在使用人才上,访贤、选贤、任能,因才使用。实行以法治国,设“礼文法度”、“治法而不变”,命力墨担任法官、后土担任狱官,对犯罪重者判处流失,罪大罪极者判处斩首等。,2、物质文明: 史书记载,黄帝在农业生产方面有许多创造发明: 以步丈亩,穿土凿井。对农田实行耕作制,及时播种百谷,发明杵臼,开辟园、圃,种植果木蔬菜,种桑养蚕,饲养兽禽,进行放牧等。此外,黄帝还在缝织、制陶、建筑、交通、兵械、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炎黄文化是炎帝部落文化和黄帝部落文化,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合,进而推进

20、中原又与黄河中下游各部落文化(包括蛮夷文化)融合,形成华夏文明。炎黄文化其实就是中华民族创造、传承、享受的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从本质上来说,炎黄文化就是和合文化。,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和、合二字都见之于甲骨文和金文。 春秋时期,和合二字联用并举,构成和合范畴。国语郑语称:“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韦昭注:“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意思是说商契能把五教加以和合,使百姓安身立命。国语郑语并记述了史伯关于和同的论述:“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认为阴阳和而万物生,完全相同的东西则无所生。可见和合中包含了不同事物的差异,矛盾多样性的统一,才能生物

21、,才能发展。,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其弟子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这代表了孔子的思想,认为治国处事、礼仪制度,以和为价值标准。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既承认差异,又和合不同的事物,通过互济互补,达到统一、和谐。这与“同而不和”,取消不同事物的差异的专一观念形成对照。,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的思想,认为道蕴涵着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管子将和合并举,

22、指出:“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管子集校第八)认为畜养道德,人民就和合,和合便能和谐,和谐所以团聚,和谐团聚,就不会受到伤害,给和合以高度重视。 墨子认为和合是处理人与社会关系的根本原理,指出天下不安定的原因在于父子兄弟结怨仇,而有离散之心,所以“离散不能相和合”(墨子间诂卷三)。 易传提出十分重要的太和观念,讲“保合太和,乃利贞”(周易集解卷一)。重视合与和的价值,认为保持完满的和谐,万物就能顺利发展。,所谓和合的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指结合、融合、合作。和合文化并不否认矛盾、差异和必要的斗争,它本身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只是把矛盾、差异和斗争限定在相互依存的

23、和合体中,防止因过度的矛盾斗争而破坏了不同事物共同存在的基础,使得事物的发展停滞不前。,中国古代先哲们通过对天地自然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和合现象作大量观察和探索,从而提出了和合的概念,对和合现象作本质的概括,由此促进事物的发展和新事物的产生。在这个过程中,中华和合文化得以产生、流传和发展,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观念。而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最能够反映和合文化的本质,而不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国与国、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天人)之间,都可以用“和而不同”,或不同而和,来加以概括。,“炎黄文化”的本质“和合文化”一直传承、发展至今。“炎黄文化”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华民族文化”或“中华文化”。今

24、天“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理念就是对和合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张岱年先生在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概括为: (1)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 著名美学家刘纲纪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1)理性精神。(2)自由精神。 (3)求实精神。 (4)应变精神。 周易大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黄 帝 精 神,精神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中华民族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就是源于“

25、黄帝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黄帝精神”基础上的不断传承、丰富和弘扬。真正了解“中华民族精神”, 就要追溯到“黄帝精神”。所谓“黄帝精神”概括起来就是“求实”、“创新”、“包容”的精神。,1、“求实”,史记五帝本纪:“轩辕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 “实”,笃厚诚实。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其端正敦厚者,其血气和调。” 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

26、 中华民族是一个尚实的民族,对人的要求、评价都从一个“实”字上入手。,2、“创新”,即开创、创建、创立、创造。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创造,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创业史。黄帝从一开始到逐鹿中原、统一天下都是通过创造而来的。 史记五帝本纪: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 而征之,平者去之, 披山通道, 未尝宁居。尚书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寓意要学到高层次的学问,必须把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与求善求美的人文精神相结合,它同时也主张人要推崇高尚的品格和德行。 中华传统文化都是在传承黄帝创新精神的基础上创造而来的。

27、(例如:汉字、中医、四大发明等都是创造的结晶。),3、“包容”,收容、接纳、宽容、容纳。黄帝之所以成为中华民族公认的始祖,就是源于其接纳、包容天下的精神。这种包容的精神为世代继承、弘扬,直到今天。(现在我们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理念以及北京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都是中华民族包容精神的充分体现。)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史记李斯列传,以“求实”、“创新”、“包容”为核心的“黄帝精神”传承数千年,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每当民族危难之际,它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危难之中, “黄帝

28、精神”激励着数万万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勇抗强敌,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延安精神”就是这个时代“黄帝精神”最充分、最有力的体现!,延安精神,所谓“延安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求实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是汇集海内外中华优秀儿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进步力量的“包容精神”。这些都是“黄帝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丰富和弘扬!,“延安精神”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思想体系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风范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

29、斗争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结晶,是“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它的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之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的形势和条件同延安时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我们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要坚持和弘扬“延安精神”。让“延安精神”进校园是继承“黄帝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弘扬“延安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举措。,最近几年,在一些学校里涌现了许多新鲜事情。其中一件是延安精神进了校园。据我们所知,北京几所高等学府,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华女子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陆续成立了延安精

30、神研究会,开展了学习和实践延安精神的活动。在外埠,像山东曲阜师范大学、河北大学研究生处,把学习延安精神和教学研究、思想品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二、 关中民俗文化,当代所说的关中,号称“八百里秦川”,“小关中”包括了宝鸡、咸阳、西安、铜川、渭南五个地市,“大关中”概念从潼关往东延伸三百里,北至黄河以南,西到甘肃的天水、平凉、庆阳,南到秦岭至华山之阳洛南。属麦粟文化地带,是组成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黄河中上游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 关中境内有影响的大河有泾、渭、洛河,有人也称其为“泾渭文化”,也有河洛文化。这一地区原始文化层十分深厚,古代原始文化的遗址、古老的神话传说特别多。,

31、古代神话中的女娲、黄帝、炎帝、姜原、后稷的故乡均在这里,女娲补天、禹凿龙门、唐尧避水、仓颉造字、杜康造酒,美不胜数。 俗语有“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咸阳塬上埋皇上。”众多的帝王将相的陵墓如周陵、秦陵、汉陵、唐陵、明陵。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故乡,是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文化的汇聚之地。,什么是民俗? 苏轼说过:“人之寿命在元气,国之长短在民俗(民风)。”汉书.王哲传中有:“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户异政,人殊服。”, “入乡随俗” 。,我国的先贤们对民俗的理解主要是从风俗习惯上来理解。 班固的汉书地理志中说:“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

32、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之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 应邵风俗通义序“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这一解释是作为士的文人们站在君主的立场上,对治理国家、统治民众而对民俗的认识,是从“上” 对“ 下”的教化或所谓的风化来理解民俗的,而未能触及到民俗的本意,具有极大的片面性。,就字义来看,民者,平民、普通民众、老百姓。俗者,许慎说文解字“俗,习也。”俗,从人从谷,应是人与五谷杂粮,即人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庆礼仪、信仰禁忌等,就是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还有一说:俗通欲,杨倞注荀子解蔽“俗当为欲” ,我们理解俗通欲,就是普通老百姓的意愿以及对自己意愿的追求,这种俗不但是民众智慧

33、的体现,而且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原动力。,民俗就是人民的生产生活文化,即民众在自己长期居住、生产生活的过程中所创造、享受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是整个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基础性的文化、根源性的文化,它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即沟通着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联系着传统与现实,反映着乡村与群体的意愿,并通过人为载体,进行着世代相习和传承的生生不息的文化现象。,关于家乡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的伴生物,也是一个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深刻体现。我国农耕文明十分久远,从氏族部落到分封制国家,人们均以农耕为生,这种生产是以家庭为一个基本生产单元,数个家庭或多个家庭组成一个村落,长期居住在一地,

34、逐渐形成地缘性的社会组织,正如周礼中描述的:“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这不但是中国古代社会组织结构的特点,而且是“家乡”称谓的渊源。,目前,我国家乡民俗文化研究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一方面是民俗学专家深入家乡,进行家乡民族文化的整理发掘与保护,并指导其开发利用。另一方面,也涌现了一批生活在家乡的民俗文化学者,以饱含情感的笔墨对家乡民俗文化予以描述和梳理。这些作者自觉地以家乡民俗文化为对象,比较详尽的记录和分析了家乡民俗文化的发生、发展与现状,为当地的民俗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乡情”或“家乡情结”正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叶落归根”独特的文化心理。这一独特的

35、文化心理在我国长期的文学创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作为文学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母题,其作品繁多,其感情的真挚是其他母题作品难以比拟的,如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王维: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种浓厚情谊的绵绵延续,是凝聚中华民族情感的基础。,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中,包括鲁迅、林语堂、梁实秋、张爱玲以及张中行、陈忠实、贾平凹、路遥等均有描写故乡的佳作。他们的作品不但描写了家乡的山水,更深刻地反映了家乡的风土人情,而作品塑造得栩栩如生的人物正是在特定的风土人情中成长起来的,而这种风土人情正是我们现在称之为的家乡民俗文化。,1、从文化基因上看关中民俗文化与关中人,从文化基因上

36、说,礼记王制中有 “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 西北多黄土高坡,故其人重厚朴鲁,人性刚猛。南方多水,得江山之秀,明慧文巧,故人情宽缓和柔,多显轻浅。这是地域不同对南北民风民俗文化造成的影响。“秦性强而地险,其政严,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吴子),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在他的朱子诗传里对秦人作了精辟的论述:“秦之俗,大抵尚气慨,先勇力,忘生轻死,然本其初而论之,岐丰之地,文王用之以兴。二南之化,如彼其忠且厚也。秦人用之,未几而一变其俗则已,悍然有招八州,而朝同列之气矣,何哉?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质直,无郑、卫骄惰浮靡之习,以善导之,则易于兴起,而笃于仁义。以勇驱之,则其强毅果敢之资,亦

37、足以强兵力农,而成富强之业。非山东诸国所及也。” 从这些史料的记载来看,秦人性格特征的形成确实与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和生存环境密切相关。,2、民俗文化的价值取向: 求实、奋斗、创新、和合圆满,,文化内涵与价值取向,源于农耕文化的价值取向是:生命与健康。 原始信仰是人类社会最初出现的普遍信仰。人们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显得软弱无力,把自然力视为神灵,就是原始信仰,就是万物有灵论,是十九世纪英国民族学家泰勒提出的关于宗教和神话起源的理论。 在原始人看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论人、动物、植物、无生物都有灵魂。这绝不是一部分人的信仰。一个人活着的时候有灵魂,死后他的灵魂仍然存在,这简直是坚信不移的观念。在万

38、物有灵观念支配下,出现的有关神灵的崇拜和仪式,通过祭祀来祈福祛灾、求吉纳祥,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生命与健康。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宗崇拜。,中国民俗文化反映到精神层面就是“求实创新”、“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同心协力”。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和合无间”,“趋同归一”,“天人合一”,“和为贵”,“百川归海”,“葵花向太阳”,“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材火焰高”,“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团结就是力量”。,民间信仰的价值意义:家国同构,同祖归宗,龙的传人,血脉相连,同是一家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汶川抗震救灾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是一家的无穷力量。这种源于

39、农耕文化的价值取向,和自己生存攸关的则崇拜,无关则漠不关心。故各种崇拜本质就是价值崇拜。人在创造自己生活的同时,创造了自我,还创造了历史。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这种民俗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但小农经济思想也阻碍着社会的进步。,三、 民俗事象,1、生活民俗 宗亲,村落,民间组织,关中地区城镇及规模较大的村落,其道路多呈棋盘状,并设有连通住户的小巷。关中传统民居的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都比较严谨,多数为传统的四合院和三合院,但院落层次较多,一般为两进院或三进院。房屋多呈对称布置,中轴明确。,饮食,在陕西关中,可见一种独特的生活景观和风俗习惯,就是无论乡人或市井,人们饮食行为中喜欢并习惯使用瓷制的大碗。 关中

40、人语言习惯中称这种大碗叫“大老碗”或“老碗”,除有一种亲切感之外,一个“老”字尤其应有深刻的文化涵意。,岐山臊子面,岐山臊子面即大肉浇汤面,在陕西以其经济可口而深受顾客的青睐,在关中农村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的待客主食。,“岐山哨子面”的称谓说法不一,也称“臊子面”、“嫂子面”。主要由于关中方言之故,臊(sao)哨(shao)不分,音义不同,致使许多餐馆“臊”“哨”乱用,以误传讹。“臊”字容易联系到狐骚味;“哨”字与美食又毫不相干,这两个字的误读、误写都是对岐山面食的文化内涵缺乏了解之故。 从字的音义和民间对该面食的美妙传说故事考证,应该是“岐山嫂子面”。它不仅体现了周代淳朴、厚重的民风民情,更

41、传承弘扬了周代 礼仪中的亲情文化与“和文化”。,羊肉泡馍,羊肉泡馍,传说,牛羊肉泡馍是在公元前11世纪古代“牛羊羹”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西周时曾将“牛羊羹”列为国王、诸侯的“礼馔”。 牛羊肉泡馍实际是融合了我国的传统“肉羹”烹调技艺和伊斯兰带过来的 “饦饦馍”。唐代长安城里,不仅有西域入关的葡萄、石榴,还有阿拉伯客商随身携带的经久耐储的“饦饦馍”。 地道陕西风味的牛羊肉泡馍,在陕西回民聚居的回民坊上,做法和吃法都很讲究。,饺子,对于饺子产生的年代,据我国二十世纪的两次考古发 掘,可以证明饺子在我国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少应该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肉夹馍,腊汁肉起源于战国,当时称“寒肉“,经世

42、代流传、演变,遂成今日之秦味腊汁肉。,服饰,服饰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独有的特殊技巧。服饰具有两重民俗性格,一是保护身体,二是装饰。服饰有其自身的古老传承,既有历史的继承性,又有不同时代的革新与创造。,中国服饰特点,2、服饰体现着礼的含义。礼者别也,别君臣、父子、亲疏贵贱。封建社会的服饰体现了森严的等级制;别男女、别年龄、别职业、别用途、别地位、别民族、别季节。 3、服饰的变化来自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如胡服骑射。二是依朝代更替生活条件社会观念的改变影响服饰的变化。我国各代服饰不同,夏尚黑,商尚白,周尚赤,秦复夏制尚黑,汉复周制尚赤,唐尚黄,宋尚赤,明取法周汉尚赤。清尚黄

43、。民国中山装,现代西服。中国服饰走向世界。,4、服饰与政治(服饰与治天下),中国古代社会把礼、乐、制度、服饰作为改革社会的主要标志。“胡服骑射是为了打天下”,“改正朔,易服色则是为治天下 ”宋代不许着契丹服,明太祖恢复传统的冠冕制度,四方平定巾,六合一统帽 。清灭明后第一个行动就是以刀逼人,剃头削发挽衣裳。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也是最开放的时代,服饰是汉胡的结合,比如著名的诗人白居易有时世装一诗。“时世装,时世装,出自城中传四方。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汉服,汉服即中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 。,唐装,现代服饰,民居,陕北窑洞,民居,人类最初的居住形式,可能是巢居

44、与穴居,所以古代文献中有巢居和穴居的记述。这种建筑形式,到后来发展为干栏式建筑。所谓穴居,是将山洞作为居室,这就是今天在一些山洞中找到旧石器时代遗址的缘由。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居址,有窑洞式居址、地穴、半地穴式居址、地面建筑居址和干栏式居址等。在距今8000 年前构筑的居址,其结构已比较合理。 人们以血缘为纽带,聚族而居,所以在聚居地内都造有大房子。这种大房子在陕西西安的半坡、临潼的姜寨、华县的泉护村、西乡的李家村遗址。 在陕西省有很多著名的民居,比如党家村雕花的明清民居、合阳的四合院,比如延安的窑洞。在这样清净幽雅、古朴的民居中度过你的休闲时光,应该是一种不错的出游选择。,婚丧嫁娶,婚

45、俗,关中婚俗从女娲时代结束了群婚现象,实行媒娉制后到周代确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周礼制定的婚礼的六个程序:问名(问女方的名字和生辰八字,为占卜而用)纳吉(卜为吉兆,做出决定) 纳采(男方给女方送小四色礼)纳征(又称纳帛,送聘礼以成婚)请期(择定婚期,备礼告女家,求其同意)亲迎(男方亲自到女家迎娶)现在关中还传承着这六个婚礼程序。,2结婚仪式现在结婚,仪式大大简化。男方带上红包(内装多少不等的钱),用车去接新娘子。经过一番热闹的戏闹,新娘和女方客人来到男方家里,然后举行“文明婚礼”:放鞭炮,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向双方父母,来宾鞠躬,双方家长,来宾讲话,新人介绍恋爱经过,送新人入洞房等。 在婚礼

46、上由双方领导主婚,家长讲话,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从家国一致的制度与祖宗崇拜文化。不同于宗教文化。,葬俗,关中实行土葬,源于远古时期。黄皮肤人从黄土地出来又回到黄土地里去。 选 【墓坟】 主要是风水先生选坟地定日期,待到吉祥之日再下葬。 人死下葬后,确定为七个七日为祭祀之日。第三天家人去烧纸、烧香,这叫“服三”。然后分别在头七、三七、五七、七七,百天、头周年(第一个周年祭日)、二周年、三年分别去祭奠,这统称为“七历七事”。 在老人三周年时为老人修墓立碑,碑上要写明老人出生年月日,生平主要伟绩,何时去世,落款写上所有孝子的名字,以示纪念和缅怀之意。同时要宴请亲友。甚至请戏。,2、民间信仰(宗教信仰),

47、祖宗崇拜:女娲,伏羲,神农氏,炎黄二帝 自然崇拜:天、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 图腾崇拜:龙飞天下,凤舞九天。龙凤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图腾,其身上集聚着中华文化的精髓。 城隍信仰:原始、民间、宗教信仰三者合一,祖宗崇拜 (女娲,伏羲,神农氏,炎黄二帝),祖宗崇拜,祖宗崇拜源于中国的血缘宗亲关系。关中从前期母系氏族社会转化为父系氏族社会,尤其是嫡长子继承制,这种宗法制度延续数千年之久,直到现在还保留着明显的痕迹。以氏族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宗法社会。从家族走向国家,形成一种家国一体的格局。由此形成的意识观念渗透到血液里面。家有家长、族长,民族有祖宗,黄帝就是海内外华人认可的祖宗。 由祖宗崇拜进而

48、形成的英雄崇拜,也深深地影响着华人的观念。比如:对城隍爷、关羽、诸葛亮的崇拜。门神,包括现代的英雄人物。,自然崇拜,自然崇拜的对象包括:天、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 源于先民们的尊天敬地,寻求与大自然的和谐,老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就是在关中这里萌发的。 比如历代帝王祭祀设有天坛地坛,师大老校区南墙外就有唐代天坛遗址。民间还设有土地爷。凤翔木板年画就有祭祀的六神(天、地、水、火、仓、畜),图腾崇拜(龙凤文化),龙凤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物,成为每个中国人的精神支柱。 龙形象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先秦以前的龙是爬行的,凶狠、好斗; 第二阶段:龙开始腾飞,增加了柔和的成分,但

49、也不失勇猛; 第三阶段就是现在的龙,和谐、优美。体现了中华民族以炎黄文化为代表的和合文化以及奋斗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 广大人民也把龙凤作为吉祥物。 中国人走到哪里就把龙凤带到哪里,在世界各地只要发现龙凤,就有中国人。,3、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民间文学是广大劳动人民的语言艺术人民的口头创作。这种文学包括散文的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韵文的歌谣长篇叙事诗以及小戏说唱文学谚语谜语等体裁的民间作品。 民间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密切。 民间文学是广大人民长期社会生活的产物。 民间文学凭社会生活的需要产生和流传精确地反映了劳动人民各方面的生活和有关的思想感情。,关中民间文学以故事见长。这和关中的农耕文化、村落聚居有直接关系。 比如牛郎织女传说、女娲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等。 牛郎织女传说最早起源于星辰崇拜,是人们将牵牛星和织女星神化和人格化的产物。人们对星辰的命名,源于自己的生产生活实践。星象对于人间的意义,主要是在于其授时功能,也标志了节令的转换和农耕时序,正如尧典所谓 “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而且,牵牛织女二星的命名显然源于了农耕文明时代的男耕和女织。从星象上说,七月处在夏秋之交,这时候的织女星最为璀璨夺目。牵牛星隔着银河,与织女星遥遥相望,脉脉含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