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 校是一所普通完中学校 , 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 。笔者一直在这样的学校任教 ,既教过初中也教过高中 ,初中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化学学习存在畏难情绪 , 学习兴趣不大 ,学习能力缺乏 ,反复讲过多遍的知识不能准确掌握 ,升入高中后继续学习化学也困难重重 。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 ,是同一学科知识的深入和延续 ,二者在内容上存在着密切关联 , 高中化学的顺利学习有赖于初中化学的良好基础 。如何夯实学生薄弱的基础 ,特别是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的科学素养 , 以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继续学习的需要 ?我校开展的 “错题行动研究 ”,促使我在初三与高一化学学习的衔接问题上做进一步思考 。一 、初高中化学教材的衔接
2、点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 ,无论初高中教师都要熟悉初中 、高中教材 ,要研究大纲对各部分知识的基本要求 ,找到初 、高中知识的衔接点 ,做到有的放矢 ,才能在高中有限的课时里 ,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较好地完成高中的教学任务 。以下是我对初三化学 (人教版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教材 化学 1按照章节的顺序进行整理的初高中知识衔接点 (见下页表 1)。二 、知识衔接点与错题分析从我校初三两个班的期中化学考试错题分析可知 ,学生对一些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 , 尤其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化学实验中的注意事项掌握不好 ; 而对于应用型的题目 ,尤其是非直接应用概念 (间接或转化应用 )的出错率更高 ,
3、说明学生对概念 、原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个别记忆性的知识掌握还有欠缺 。 这些问题可能对高中化学学习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 从初高中化学内容的衔接角度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分析 :(一 )初三教材中出现并明确提出要求 ,高中教材稍做补充并形成体系比如物质的类别 (见表 1),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 “能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 ,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单质和化合物 、有机物和无机物 ,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 ”。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 实际上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上明确要求“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 ”,物质分类
4、是很重要 、很基本的一组概念 。 错题分析的统计结果显示 , 学生对氧化物 、混合物 、化合物等关于物质分类的知识掌握情况并不理想 ,当然题目考查又是以非直接应用概念 (即间接或转化应用概念 )的形式出现 ,也会增加学生的困惑 。在 化学1第二章 “物质的分类 ”一节中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活动与探究建议是 “尝试按不同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 一般来说 , 教师会在这里先带领学生进行初三内容的知识回顾和复习 , 可学生这时往往会出现知识和方法衔接的空白点 。 当练习中出现蓝矾 、明矾 、碳酸氢钠 、硫酸 、干冰等物质时就又会引起学生疑问 。 由于对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 ,相应的另一个实践活动
5、“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转化 ”就会成为难点 ,讲树状分类法时就不易形成体系 。另外在 化学 1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的教学中 ,对于金属钠 、铝 、铁三种元素的氧化物对比分析 ,出现了多个概念 ,如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 、金属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 ,既有知识的大幅提高 ,又有新的研究方法 (对比法 )的使用 ,跨度相当大 ,学生很可能会将他们混为一谈 。 到了必修 化学 2再出现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 ”时就更不知所云了 。可见学生在初中如果做不到 “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 ”,在高中就很难形成知识体系 。从初三学生化学错题看初高中教学的衔接胡玉霞教 育学术月刊 2
6、010.3EDUCATION RESEARCH MONTHLY摘 要 :文章在分析初高中教材衔接点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试卷中的错题 ,提出了初高中衔接的几个特点 ,即高中教材要求知识点形成体系并深化 ,要求迁移拓展等 。 这就促使初中教学应根据这些要求来调整教学策略 ,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强化学生记忆 ,加强计算难点的突破 ,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 :初中化学 ;错题 ;初高中衔接作者简介 :胡玉霞 ,女 ,北京市 177中学教师 (北京 100011)。45教 育学术月刊 2010.3表 1 人教版初高中必修教材 化学 1知识衔接点物质的分类 *1学生熟悉树状分类法 。 *2
7、掌握化学物质 、化学反应的分类 。3 酸碱盐的分类不要求学生掌握正盐 、酸式盐 、碱式盐的概念 。4分散系学生比较熟悉的是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1在树状分类的基础上引入交叉分类法 。2增加了酸碱盐的概念 。3在常见分散系基础上学习胶体的有关性质 。离子反应 *1涉及导电性实验并了解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 ,即离子 。2熟悉复分解反应以及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1在此基础上介绍电离和电解质的概念 , 进一步学习电离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书写 。2理解中和反应实质 、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等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氧化还原反应 *1 从得氧失氧的角度认识了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初步知道氧化剂 、还原
8、剂 ,能列举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2对于原子结构示意图 ,要求会认但不要求会画 。1进一步从化合价 、电子转移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2从原子结构入手 ,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微观实质 。金属的化学性质1主要以铝 、铁 、铜为金属代表物 ,介绍金属的物理通性 (金属光泽 、导电导热性 、延展性 )。2介绍金属的一些化学性质 ,包括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金属和酸的反应以及金属和盐溶液的反应 。3介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使学生初步了解金属与酸和盐溶液反应的一般规律 。1 高中课本有关金属化学性质的实验有 4 个实验现象图示在初中教材均出现过 ,有助于帮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入手 ,进一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9、, 特别是钠 、铝 、铁与非金属的反应 。2由金属的共性延伸到个性 ,介绍铝热反应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1熟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俗称和用途 ,掌握了二者与酸的反应 ,也知道碳酸钠的水溶液显碱性 ,但是不介绍其显碱性的原因 。2对铁的三种氧化物和氢氧化物有一定的认识 。3初中未涉及碱性氧化物的概念 。 *1 用对比的学习方法研究了钠 、铝 、铁三种金属的氧化物 、氢氧化物和盐 。2.高中课本讲到铁的氧化物时用到碱性氧化物 ,需作出解释 。金属及其化合物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1比较纯金属和合金的性质 ,学生对合金有了感性认识 。2了解铁的合金 ,包括生铁和钢的区别 。1进一步了解合金的应用 。2 探
10、讨如何正确使用金属材料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 -硅1学习过碳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包括碳 、碳的氧化物 、碳酸和碳酸盐 )及其用途 。1 学习 IVA 族常见的物质 -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 特别以二氧化硅性质为重点 。富 集 在 海水 中 的 元素 -氯1有关氯离子的检验在初中不作为重点 ,学生对此有初步印象 。1氯离子检验从原理到操作均做重点要求 。硫和氮的氧化物氨硝酸 、硫酸1. 学生熟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 ,因为它们是常见的空气污染物 ,是酸雨的主要成分 。1掌握了稀硫酸 、稀盐酸的化学性质 。2做过浓硫酸吸水实验 。1学习硫和氮几种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1通过硫酸 、盐
11、酸的性质及酸的通性 ,学习硝酸的化学性质 。2 浓硫酸和浓硝酸的强氧化性 。初中基础知识 高中知识衔接点从实验学化学化学实验基本方法1常见仪器使用方法 、注意事项以及安全措施 (如酒精灯 、试管 、漏斗等 .),一些常见操作的基本安全知识 (如加热操作 、收集气体操作 、化学药品存放知识等 )。2初步掌握一些常见安全图标 ,危险化学品标志等 。3对于基本实验操作介绍过滤 、蒸发 、蒸馏 (但初中蒸馏仅介绍了简易装置 ,用于净水 )等基本分离方法 。4粗盐提纯实验 (但实验操作仅涉及过滤和蒸发操作 ), 对于操作注意事项以及一些误差问题的讨论已经比较熟悉 。1在初中安全知识的基础上 ,增加了少数
12、几个危险化学品标志 。2对于过滤 、蒸发和蒸馏的要求比初中有所提高 ,侧重掌握其原理 、方法 、操作及其应用 。在此基础上介绍一种新的分离方法 :萃取 。 从粗盐提纯引入 ,主要介绍离子的检验方法 。3强调让学生掌握实验程序 :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 -实验药品与装 置 -实 验操作 步 骤 -实 验 结果 。化 学 计量 在 实验 中 的应用 *1对分子 、原子等微观离子已经有初步认识 。2掌握了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会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知道配制步骤 :计算 -称量 (量取 )-溶解 。1有关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浓度 .、摩尔质量 、气体摩尔体积都是全新的知识 。2在此基础上学会用
13、容量瓶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高中化学知识章 节(文章中用到的上表中的衔接点均添加了符号 *)(二 )初三教材有初步的介绍 ,高中教材进一步加深关于 “氧化还原反应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 “认识燃烧 、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 ”,初中只从得 、失氧角度出发简单地介绍有关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的本质是电子转移 ”,就是从化合价升降 、电子得失的观点来介绍氧化还原反应 。关于结构理论的初步知识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 :“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 知道分子 、原子 、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14、的 , 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 。”而初三只要求学生举例并会认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 ,能列举有关 “离子化合物 ”和 “共价化合物 ”的简单例子 。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 “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 具体说高一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的三条规律 ,给出了 1-20 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离子晶体 、分子晶体的概念 、结构特征 、物理性质 ,及用电子式表达化合物的形成过程等 。由上可知 ,高一教材中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较初中更为完善 、严密 ,也兼顾了科学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我校学生的掌握情况并
15、不理想 。期中试卷中相关题目 :4下列物质中 ,含有氧分子的是 :A.O2;B.H2O;C.CO2;D.SO231 用化学符号表示 :(2)4 个氧分子 ;(4)2 个氢离子 (6)钠离子 。33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112 8 1,该元素名称是 。统计结果显示 ,第 4 题错误率为 37.5%,31 题 (2)错误率为 41.7%,(4) 错误率 50%,(6) 错误率为 45.8%,33题元素名称错误率为 29.1%。在期中试卷题目中 ,有一部分要求书写带一定数目的分子 /离子 ,从书写错误发生较多的情况来分析 ,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 ,元素 、分子 、原子 、离子的区别与联系很难搞
16、清楚 ,这会直接影响必修 化学 2化学键 、元素周期率的学习 。记得在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过程中 ,我组织学生学习元素周期表 ,要求学生根据编排原则将 1-20 号元素设计成一张符合元素周期律的表格 , 结果学生做得很不顺利 。这是因为学生不知原子结构示意图是何物 ,因为初中只要求会认 ,不清楚每部分的含义 。有些学生竟然画出Mg 2 8。 可见学生对原子的构成并没理解 ,多数学生停留在会背诵 1-18 号元素的水平上 。 再比如 ,我们谈到10 电子的微粒时 ,学生的茫然曾使我无奈 ,学生对第一对微粒是什么就含糊不清 , 第二得失电子后的微粒是显正负性也不知道 ,第三离子符号更不能准确书写 ,甚
17、至多次出现金属显负化合价的笑话 。试想 ,当元素化合价不记46执 行标准 :GB141399 主要成分 :碳酸钙含量 :每片含碳酸钙 0.75g 公司出口得 ,离子符号书写有问题的学生面对氧化还原反应 、离子反应时 ,大量化学用语能不吓倒他们 ,使他们产生化学难学的心理吗 ? 所以学生学习化学理论必须以初中知识为基础 ,如果在初中就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 ,那么到高中面对知识的加深和完善也就不可能达到课标要求 。(三 )初中淡化 ,高中深化比如有关化学计算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 :“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 利用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能正确书写化
18、学方程式 ,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 ”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为 “将摩尔用于简单的化学计算 ”,那么学生的计算能力如何呢 ?期中试卷第 20 题 : 缺钙能导致儿童发育不良或佝偻病 。 小明从食物中摄入钙元素的量不足 ,每天还需要服用 2 片某种钙片 。该钙片标签的部分如图所示 (钙片中只有碳酸钙含有钙元素 ),小明每天从钙片中摄入钙元素的质量为 :A、0.30g; B、0.60g; C、0.75g; D、1.50g。这道题是已知化合物的质量 ,求其中一种元素的质量 。 本题的错误率高达 62.5%, 属于概念理解 /策略性知识 ,这对于学生是个难题 。 初中学生见到计算就想放弃 ,而高中学生见到物
19、质的量 /摩尔的相关计算就头疼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初中没有真正理解相对原子质量 、 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 , 不能领悟有关关系式中的物质的质量与元素的质量的关系 ,将来更难领悟摩尔质量的含义 、物质的量 ,这一内容就会成为高中学生的分化点 。虽然在中高考中计算占的比重并不大 , 但是放弃计算必然不利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四 )初中要求单一具体 ,高中要求迁移拓展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 :“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 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 :“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 。 ” 实
20、验室制取常见气体初中已学过O2、CO2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 并分别介绍其反应方程式 、使用仪器装置等内容 。 高一年级涉及 Cl2、NH3等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对 NH3还从 反应原理 ; 反应装置 ;收集方法 ;气体检验 ;注意事项 (尾气处理 、气体干燥 )等方面加以归纳 , 并将之扩大为学习气体制法的一般方法 。 高中出现的综合实验 ,会从实验方案设计 、实验条件控制 、数据处理几个方面进行考查 ,当学生面对综合实验时必然会感到无所适从 。 所以知识的迁移必须依托坚实的基础 。三 、反思与启示初三化学教师作为启蒙教师 ,不仅承担初中化学的教学任务 ,实际上也承担着为高中化学奠定基础的任务
21、 。就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看 , 初中化学教师应特别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 )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初三教师应通览教材 、大纲 ,努力落实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采取多种教学策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概念教学中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 不要过分强调定义的严密性 ,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 、发展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 ;不把概念讲死 ,不搞绝对化 ,要给学生以后的学习留下空间 ;要把握好教材的深广度 ,授课的同时不断对薄弱环节查漏补缺 。(二 )强化记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要重视基础性和实用性 ,注意联系实际 ,纠正传统教学中的死记硬背 ,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 必修 化学 1有氧化还原反应
22、 、离子反应 ;有以碱金属和卤素为代表的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 ;还有硫氮的化合物 。大量化学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书写的落实 ,对教师和学生无疑都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一些物质的性质特征 ,一些特征反应必须烂熟于心 ,解题才能得心应手 。这里仅举一例 ,初中对于酸碱盐的溶解性并不要求记忆 ,而是提供溶解性表 ,学生会用即可 ;但高中必修 化学 1第二章涉及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判断离子是否共存时 ,要求学生不仅会认一些物质的溶解性 ,还要牢牢记住 。所以该记住的一定要求记牢 ,才会快捷顺利地解答习题 。(三 )突破计算难点化学计算教学要让学生体会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及其化学变化 ,避免繁琐的数学计
23、算 。 在中考 、高考中化学计算所占比例不大 , 于是有的教师从初中开始就不大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 ,使得化学计算成为难点 。当学生掌握一种计算方法之后 ,会形成习惯 ,而不愿意尝试新的思维方式 、新的解题方法 。 所以从初三开始 ,要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 ,多在课堂上带着学生练习 ,熟能生巧 。 学生练习多了 ,自信心增强了 ,计算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四 )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 ,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 。 化学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可以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 ,可以启迪学生思维 ,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所以初三化学教师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 , 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好各种探究性实验 ,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逐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 。初高中的学习目标是一致的 ,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其内在联系 。 针对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 , 教师要及时分析 ,及时落实 ,夯实双基 ,只有在初三阶段把化学 “地基 ”打好 ,高中知识的 “大楼 ”才能更加稳固 。责任编辑 :程方生从初三学生化学错题看初高中教学的衔接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