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运用安全心理学解决煤矿安全生产问题.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1107220 上传时间:2020-02-0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用安全心理学解决煤矿安全生产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运用安全心理学解决煤矿安全生产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运用安全心理学解决煤矿安全生产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运用安全心理学解决煤矿安全生产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运用安全心理学解决煤矿安全生产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运用安全心理学解决煤矿安全生产问题摘要:作为高危行业,煤矿事故发生频率高,伤亡人数多,导致煤矿事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矿工的不安全行为是其重要原因之一。煤矿工人是煤炭生产的主体,是矿山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其行为、活动受心理的支配,心理活动有规律可循。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客观因素,往往要通过矿工的心理才能起作用。因此对影响矿山生产人员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煤矿生产安全事故中的矿工安全心理就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安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为基础,综合安全行为学、安全人机工程学的研究成果,结合当前矿山生产实际,根据现场情况对影响矿山生产人员安全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比选,对人员个体因素、环境因素、生活

2、事件因素和生物节律因素等四大类因素分别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关键词:安全心理学、矿山安全、安全行为学、矿山管理、事故分析1 绪论1.1 现状分析1.1.1 我国煤矿生产的安全现状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分别占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 76%和 69%,在未来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仍将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煤炭工业的持续高速发展保证并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而安全则是煤炭工业稳定、持续、高速发展的根本保证,是关系煤矿职工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关系国家和集体财产不受损失的头等大事。因此,安全生产历来就是煤矿生产的头等大事。中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但中国并不能算得上是产煤强国。中国煤矿企业安全事故居世

3、界首位,给伤亡职工及家属和国家财产造成巨大创伤和损失。“十五”时期,煤矿共发生事故 18516 起、死亡 31064 人,分别占工矿商贸企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的 26.91%和 40.26%。全国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平均每年 6213 人,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平均每年 3.93;共发生一次死亡 30 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 42 起,平均每年发生 8 起,占全国各类特别重大事故起数的 58%。近些年,安全生产问题得到全国上下的重视,“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国煤矿安全监察监管、行业管理部门和煤矿企业,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科学理念,实现了煤矿安

4、全状况持续稳定好转。煤矿事故总量连年下降,由 2006 年的 2945 起减少到2010 年 1403 起,下降 52.4%,死亡人数由 4746 人减少到 2433 人,下降 48.7%;煤炭百万吨死亡率由 2.04 下降到 0.749,下降了 63.3%。但与先进采煤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2005 年,我国煤炭产量约占全球的 37%,事故死亡人数则占近 80%,煤矿百万吨死亡率约为美国的 70 倍、南非的 17 倍、波兰的 10 倍、俄罗斯和印度的7 倍。严峻的安全生产状况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健康和煤炭行业的科技进步与可持续发展。此外在地下数百米“暗无天日”的矿井里,煤矿工人除了随时随

5、地要面临透水、瓦斯爆炸、顶板坍塌等直接威胁生命安全的危险外,还要时时刻刻面对矽尘、煤尘等有害物质,从而染患上严重的职业病,隐性地侵蚀矿工的身体健康。来自中国卫生部的全国劳动卫生职业病报告发病情况通报发出警告,中国矿山的职业危害非常严重,以尘肺病为代表的职业病发病率相当高。“十一五”时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煤矿尘肺病患者达 30 万人,占全国尘肺病患者 50%左右。仅国有重点煤矿每年新增尘肺病患者近 5000 例,平均每年死亡 2500 人以上;地方国有煤矿和乡镇煤矿至今尚未建立报告制度。目前农民工已成为职业危害的主要受害群体。煤矿尘肺病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亿元。1.1.2 重要性煤炭企业安

6、全生产工作,关系到广大矿工的生命、财产安全,直接涉及到广大矿工的根本利益。安全形势的好坏,影响到煤炭行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随着煤炭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安全生产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煤炭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煤炭业作为高危行业,其安全生产和国民经济紧密相联,关系到国计民生、和谐稳定发展的大局。1.2 问题的提出1.2.1 问题依据从目前煤矿安全状况看,我国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十分重视,制定了一系列强力措施,希望抑制和减少煤矿矿难。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部门对煤矿安全生产三令五申、常抓不懈;在大小矿区,“安全为天”、“安全才是硬道理”、“安全压

7、倒一切”等宣传标语随处可见。虽然我们的安全技术资金投入大幅增加,管理制度基本健全,处罚力度也比较大,安全教育活动也搞得不少,但工亡事故发生率仍然较高。那么,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事故为何还频频发生?为什么国家和省市政府花了那么大精力抓煤矿安全整治,却难以杜绝煤矿企业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原因在哪里?一起事故的发生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国内外大量的调查统计表明,在构成伤亡事故的人与物两大因素中,人的失误占主要地位,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而导致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 70%-90%。其中,根据美国联邦采矿安全与保健局(MSHA)对煤矿事故的原因进行调查发现,85%的煤矿事故是由于煤矿

8、职工的“不安全行为”所致;根据我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煤矿事故中的 70%-80%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所造成的;根据能源部安全环保司主编的全国煤矿重特大事故资料汇编资料统计表明,在煤矿重特大事故中,人为因素导致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 64.0%。这一现象可以进一步从表1.1、1.2、表 1.3 中体现出来。表1.1 1980-2000年中国煤矿重大事故中的人因比率事故原因 故意违章 管理失误 缺陷设计 人因总计 事故总计瓦斯爆炸 227 153 16 386 410瓦斯突出 9 28 1 38 43瓦斯中毒 16 4

9、4 3 63 64煤尘爆炸 18 6 24 24火灾 22 12 5 39 40水害 30 110 16 156 157顶板 104 118 13 235 239爆破 9 12 21 21运输提升 74 13 28 115 115机电 8 12 20 20自身伤亡 20 9 1 30 31其他 15 23 38 39总计 552 540 83 1175 1203表 1.1 是通过以缺陷设计、故意违章、管理失误为人为因素,对中国煤矿1980-2000 年发生的重大事故案例的全面统计数据显示,在所有导致中国煤矿重大事故的直接原因中,人因所占比率实际上高达 97.67%以上,远远高于一般性水平的认识

10、结果。表1.2 事故原因构成表事故类型 统计事故次数 事故原因总数 人的不安全行为 比例(%) 环境的不安全因素 比例(%) 备注爆炸事故 2 8 7 87.5 1 12.5燃烧事故 4 19 15 78.9 4 21.1窒息事故 1 5 4 80 1 20超限事故 10 39 32 82.1 7 17.9突出事故 2 11 9 81.82 2 18.18顶板事故 7 27 23 85.18 4 14.82爆破事故 6 25 25 100 水灾事故 2 5 4 80 1 20机电事故 6 23 18 78.26 5 21.74合计 40 162 137 84.57 25 15.43瓦斯事故表

11、1.2 通过对事故的分析,以职工素质、管理水平、分配机制、思想意识、工作环境、生产任务等作为影响因素,可以发现,人的不安全行为(主要包括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和无意识行为三个方面)引起的事故占所有事故总数的 84.57%,是矿井安全生产的第一影响因素,环境及其他因素占 15.43%。9% 11%20%7%5%38%1% 4%5%事 故 原 因 所 占 比 例 /%设 备 设 施 缺 陷 安 全 设 施 缺 少 或 缺 陷生 产 场 所 环 境 不 良 个 人 防 护 用 品 缺 少 或 缺 陷安 全 规 程 缺 失 或 不 健 全 违 反 操 作 规 程 或 劳 动 纪 律劳 动 组 织 不 合

12、理 现 场 检 查 指 挥 错 误图 1.3 2005 年全国各类生产事故原因分析图 1.3 对 2005 年全国各类生产事故发生原因进行统计分析,“三违”占事故原因之首。生产场所环境不良和违反操作规程或劳动纪律分别占 22.49%和39.54%。1.2.2 提出问题由此可见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失误。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事故是矿井安全生产的第一影响因素。因此,从人以及人的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和探讨煤矿事故发生机理与控制方法以及煤矿矿工和管理者的不安全因素,找出有效的防范对策,以控制和最大限度地降低矿井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才能够更有利于加强煤矿的安全管理,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有效预防或减少事

13、故的发生,以确保矿井安全生产。人是煤矿生产的主体。人的一切活动(包括失误行为)都是受心理(意识)支配的,人的一切行为都有其内在的心理因素。利用心理学有关理论研究作业人员的智力、气质、性格、兴趣和习惯等心理现象及其一般规律,就是提出有效矫正不安全行为、防止事故发生的理论依据。煤矿安全与否取决于人的安全行为和物的安全环境,而人的安全行为与人的安全心理密切相关。煤矿安全管理主要是对人、设备和矿井自然环境的安全防护管理,其中,对人的管理是核心。因此本文从分析矿工的安全心理入手,提出安全管理的应对措施,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事故发生的原因并给出预防措施。2 国内研究状况2.1 我国矿工的心理状况由于煤矿生产工

14、作现场窄暗热湿,噪声、粉尘、有毒有害气体等污染严重,条件艰苦恶劣,安全风险高,劳动强度大,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方便、生活相对单调等特点,使矿工常年工作在这种条件十分艰苦的环境之中,再加上受社会偏见所致的社会地位较低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他们比一般社会群体的人们所受的心理压力要大得多,导致矿工的心理压力较重,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井下矿工中感到心理压抑、恐怖、紧张者占有很大比例。众多研究表明,我国煤矿工人的心理卫生问题(如心理障碍和神经症等)显著高于其他一般人群,如忧郁、焦虑、恐惧、强迫症状等;还有很多一时性的心理反常状态,如感知及记忆与思维判断障碍、情绪低落和过度高涨、过度紧张以及故意违章冒险心理

15、、侥幸心理和迷信心理等。2.2 矿工安全心理方面的研究状况人是煤矿管理的主体,从“人机环境”的角度出发,人是安全主体和安全主导,是人机环相互作用链条上的决定一环。一旦出现了人为失误,则将会导致机和环境的异常状况。人为失误包括:安全意识淡薄;蛮干,图省事;约束力不够;经验和技能不足;心理、生理不适,精神不振,心不在焉等等。其原因在于企业重生产轻安全,教育不够,因而职工有侥幸心理,加之企业对违章行为查处不严从而造成工人习惯性违章。从我国目前已发生的煤矿重特大伤亡事故调查的结果来看,人为因素也是导致中国各类煤矿安全事故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为了寻求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办法,耿文斌(2003)在关于特种作

16、业安全管理的文章中提到了产生事故的人为因素。尹贻勤(2006)通过对 109 起煤矿事故发生前当事者心理因素的分析,发现由最直接的心理原因导致的事故发生案例频次占到了 66.4%,而且导致事故发生的心理原因相当复杂,会出现各种生理心理状态之间的重复或交叉现象。山西潞安环能股份公司王庄煤矿在煤矿安全从业人员安全心理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由上可见,在日常的煤矿安全管理工作中,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矿工会受到来自自然、社会、家庭、管理行为等许多复杂多变的不利因素的影响,以及个人生理、心理特点中的异常因素的作用,最终导致了煤矿事故发生的人为因素隐患。3 安全心理学在煤矿管理中的应用从以人为本的角

17、度出发,通过应用合理的管理和创造与人相适应的环境来减少事故的发生,是安全心理学在在煤矿中的主要应用和研究。目前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3.1 改善环境,最大程度的提高人的感知准确度人的行为选择与其对客观事物状态的认知是密切联系的准确的感知是人的安全行为的前提,它对煤矿井下生产安全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煤矿井下职工在作业时,要做到安全高效,本身就是一个认识过程,主要是通过对井下一系列复杂状况和特殊环境的感观效果,记忆理解,而达到人与各种事物环境、生产安全的适应和协调。井下职工只有清晰地感知到井下所处环境状态情况,做出准确的辩识和判断,这样才能在操作行为上做到及时预防,消除不安全隐患,实现安全

18、生产。具体运用方法有:3.1.1 改善井下条件,增强感知效果。改善井下环境,有助于被感知事物得以清晰化。据研究证明,具有强烈或较为强烈的刺激容易被人体感知;微弱刺激容易被忽略。在井下安全管理的具体执行中,除了根据相关规定所设安全标志外,还要逐步改善煤矿井下环境,如:巷道断面的扩大,井下照明的增强,井下设备的位置调整,适当增多井下其它标志等,均可增强井下作业人员的感知效果,以此提高井下场所的安全性,控制作业人员的不安全行为。3.1.2 巧用色彩度比,增强事物对比性。为了使井下作业人员能在短时间内发现不安全的隐患,提前做出预防准备,在安全管理中要相应改变井下环境状态,增强事物对比性。例如:井下作业

19、人员的服饰颜色,要选用色彩鲜艳,容易引起人们注意、警觉的颜色,如红色、橙色等,还有再如在井下大巷安设自动信号灯(如红色:表示存在危险、紧急情况、故障错误和中断等;黄色:表示接近危险、临界状态、注意和缓行等;绿色:表示良好状态、继续进行),这样在井下就会增强色彩的对比性,在平时一般性操作中以至于已发生事故的抢险救灾时,均能起到预防及保护作用。另外还有不同的形状对比、不同的声音对比、不同的环境对比等,这些都可以增强事物对比性,实现预防事故发生的目的。3.1.3 提高井下人员协调性,增强不同环境适应能力。这在以往的煤矿安全培训当中从未有过这方面的教育和指导,所以必须在今后的安全教育培训过程中,运用人

20、体协调性原理,充分利用人体各种感官,可在模拟井下环境中进行感知运动训练,使人的感知更加有效。据研究表明,对于事物的认识,听到的可以记住 15%,看到的可以记住 25%。在搞安全教育培训时应做到形式多样化,开展感知运动训练,达到眼睛、耳朵、手脚的协调配合,不断增强井下人员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避免人为事故的发生。3.2 注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个性管理多数煤矿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这一直接原因所导致。控制不安全的行为是以人作为对象的,因此搞好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从对井下作业人员的个体性格的研究和掌握入手,配以合理的管理方法,使之达到调控作业人员安全行为的目的。人本身具有

21、许多种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心理状态及承受能力,通过有效的管理,引导矿工以不同的个性去适应和服从煤矿井下不同时间和地点的工作,发挥其性格积极的一面,减少或消除事故的隐患,而实现所制定的安全目标,在其个性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人的个性潜能,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因此,应从以下三点做起:3.2.1 岗位与性格相适应。人的性格从不同角度大致可分为:内向和外向型;怠滞和冒进型;冷静和急躁型;责任心强和责任心弱型等,通过对每位矿工性格的分析研究,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根据作业人员的不同性格,为其选调有利于安全工作的岗位。例如:井下瓦斯检查员,就适合责任心强的人员来担任;放炮员就适合沉着冷静的人员

22、担任。3.2.2 管理与性格相适应。在煤矿安全管理方面,由于作业人员性格的不同,从科学的技术角度而言,在处理安全与矿工的关系上,不可一视同仁,经过仔细分析讲究,按照不同的对象,其不同的性格,选用不同的管理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人员性格中积极方面的作用,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例如:煤矿应建立有效的井下人员安全心理配置管理系统,对每位矿工的心理规律及变化进行研究分析,适时地做好岗位的调整,降低事故隐患的出现机率。3.2.3 班组成员与性格相适应。对于一个煤矿企业而言,每个班组是井下最基层安全生产单元,其工作稳定性如何,直接关系到全矿井的安全状况。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合理搭配班组成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3、,应将性格、志趣、爱好较为相同的人员组合成一个班组,使大家在生产工作中具有较强的互补、互助性,充分发挥团队精神,从而达到减少操作失误,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3.2.4 工作方式与性格相适应。矿工的性格是多种多样的,在处理安全与人的关系问题上不能搞一刀切,在方法上要讲究,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性格的作用,做好安全管理。3.3 应用激励增强安全动机安全动机是推动矿工进行安全生产的一种内部动因,推动着员工关注安全,安全精力达到高度集中,使之成为一种定向力量。员工的安全动机是否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能否真正把安全当作生产的第一需要,能否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的矛盾,都

24、要求员工在生产操作的每个环节中,必须坚持执行安全生产制度。从煤矿安全管理的角度来说,通过预测矿工的动机来提高矿工安全动机的行为,主要有以下 2 个途径: 3.3.1 强化目标的吸引力。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开展“百日安全生产整顿”、“无事故季”、“安全生产月”活动。按工种不同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如对机械类工种开展“安全运转 1000天”,对个人提出“安全标兵”、“十佳安全能手”、“安全红旗手”等等。推行的目标一定要有强度,对员工能产生吸引力,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强烈的反应和情感。3.3.2 增强安全动机的外界压力。开展“安全家庭”、“安全帮教”活动,家属对矿工要做到“敲安全钟、吹安全风”、“提安全希

25、望”等,对矿工安全动机的形成有一定的促进效应。3.4 心理契约,把握激励原则由于心理契约的不确定性、双向性、动态性等特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建立煤矿安全管理上的心理契约:3.4.1 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激励在管理中有多方面重要功能:激发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将员工的个人目标导向实现所定目标的道;增强组织的凝聚力,促进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协调统一。心理契约是双方的,对个体认可和相应回报是组织管理者对个体兑现承诺的证明。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就是承认并积极提高矿工的待遇,让矿工积极参与组织内的选举和竞争工作并真正做到公平合理,从而使他们从心理上感受到组织的认可与尊重;在报酬方面,除了工

26、资收入外,可以采取月薪加安全奖励的激励方式,把矿工做好安全工作与自身的经济利益紧密的结合起来,自觉的搞好安全生产。安全管理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适用于矿山安全管理的激励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建立组织与矿工个体之间的心理契约。3.4.2 建立“近期和预期目标”。在矿山,要坚持长期的安全生产,而目标的制定至关重要。安全目标的制定要分为近期目标和预期目标。近期目标应该是比较容易实现的、有阶段性、长期性的目标。在矿井安全管理上制定短期安全目标,并比较容易实现,会提高矿工的成就感。因为不断的成功会增加人们的心理战胜困难的积极性,从而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同时可以增加目标的吸引力,如开展“安全生产

27、月”、“安全天”等活动。同时结合近期目标建立有实现难度的预期目标。所谓预期目标,就是当目标未实现就会变成一种预期目标,这时对完成预期目标的期望就会产生作用,期望本身就会产生无形的力量,它会不自觉的促使工人的积极性,从而会让工人对安全目标的再实现增加动力。近期目标和预期目标的结合会增加个体对组织的心理认同程度,增加工作的主动性,积极配合安全管理,从而为进一步巩固心理契约打下了基础。3.4.3 打造“公平”体系。每个人都渴望自己被公平对待,同样在煤矿的安全管理中也要公平。安全管理工作要围绕同等制度下的安全奖惩来实现公平。只有公平对待才会让人信服,否则就会使工人产生怨气,挫伤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对安全

28、管理工作产生不良影响。一个好的体制和规范是能否实施公平的基础,公平对待会使工人在组织中有平等感与责任感,心甘情愿地为组织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忠诚与才能,同时也就增强了安全的责任心。3.5 科学用心理,创新培训形式针对缺乏安全生产技术与经验的原因,从心理学角度应该采取新的教育培训体制才能解决这一问题.解决方法有以下几种:3.5.1 以图片影像刺激法改变培训形式.避免单纯以文字讲述的培训方法,应采用事故图片影像边看边讲的方式进行培训,不仅形象直观,同时受训人员可以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到事故危险的刺激,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不易忘记.3.5.2 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保持曲线人在接受新东西后,一周后信息保持量

29、仅为 20%,而遗忘最多的是第一天.所以,培训检测事件可定于一周后,不可培训完成即进行考试检查.3.5.3 利用再学习的方法进行强化培训研究表明利用再学习方法进行巩固记忆,记忆保持量可长时间保持在 50%左右.所以,可将职工培训分为两次进行,第一次培训结束后,让职工进行井下实习,一个月以后再进行一次培训并检查.4 结论人是煤矿的主体,同时也是管理的主体,人为因素是煤矿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只有深入研究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及其控制途径,从人的因素出发,综合心理因素因人而异选择不同的管理方法、工作岗位,并改善工作环境增强人的感知能力较少人为失误。从根本上消除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基础并建立以

30、安全心理为指导的安全生产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重视对人的培训、任用、考核,努力消除每个职工思想、行为、技术上的安全隐患,才能够长期稳定地实现煤矿安全生产。5 参考文献1、安全心理学在煤矿管理中的应用魏巍,选自山西煤炭2005 年 12 月第 25 卷第 4 期2、安全心理学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分析朱红清,张青松,谭波,史惠堂 选自矿业安全与环保2007 年 6 月 第 34 卷第 3 期;3、安全心理学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运用李广州,选自中国煤炭2007 年第2 期 总第 146 期;4、安全心理学在煤矿管理中的应用刘云岗,选自煤2009 年 10 月第 23 期 总第 120 期5从安全心理学角度谈煤矿安全管理叶楠,选自露天开采技术2005 年 3 月 第 3 期;6、科学发展视域下的矿工安全心理探析张向荣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7、矿山人员安全综合分析与评价李果 武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