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自考00031 心理学 常考重点 华南师范大学主考.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1095110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1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00031 心理学 常考重点 华南师范大学主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自考00031 心理学 常考重点 华南师范大学主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自考00031 心理学 常考重点 华南师范大学主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自考00031 心理学 常考重点 华南师范大学主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自考00031 心理学 常考重点 华南师范大学主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自考 00031 心理学 常考重点 华南师范大学主考第一章 概论次级重点 重点 反复背诵一、心理学的概念【识记】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首先研究的是心理和行为,其次研究的是行为和活动的规律) 。【领会】衡量一个学科是否属于科学范畴1、 是否运用科学的方法:系统观察和直接实验;2、 是否达到几个重要标准:心理学的基本性质(科学性质)客观性、准确性、可检验性(科学的标准) 。3、 心理学独特的性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冯特于 1879 在德国莱锡比大

2、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思辨性的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主要活跃时期 国家 创始人 代表人物 研究对象 其他构造主义心理学 18791920s 德国 冯特 铁钦纳 意识的结构 这一学派强调内省方法机能主义心理学 18901930s 美国 詹姆斯 杜威 意识的功能 詹姆斯提出“意识流”行为主义心理学 1920s1950s 美国 华生 斯金纳 行为 受条件反射学说影响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19121940s 德国魏太默、考夫卡、苛勒 意识体验“整体大于

3、部分之和”知觉大于感觉的总和格式塔知觉规律精神分析学派 19 世纪后期产生 奥地利 弗洛伊德 无意识现象,人类异常行为人本主义心理学 20 世纪中期产生 美国 马斯洛罗杰斯 注重人的独特性,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运用思辨方法认知心理学 正式出现在 1960s 瑞士、美 国 皮亚杰、奈瑟 认知二、心理学的分支(心理学的理论领域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心理学的理论领域: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3. 发展心理学;4.心理测量学;5.生理心理学心理学的应用领域: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3. 工业与组织心理学;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三、心理学的研究方

4、法及其特点(观察法;测验法;实验法;调查法) (心理学研究三种变量:刺激变量、控制变量、机体变量)【领会】1、 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所谓自然情境指的是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正在受到观察。 优点: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且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观察结果难以重复,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2、 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 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使用测验法时,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

5、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要求适应群体)3、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 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研究者可以积极的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的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但是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实验室实验可能获得较精准的研究结果,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是

6、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 (条件限制)4、 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问卷法可以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料,比较节省人力物力,但其潜在问题是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被调查者有时可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谈话法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但是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 (节省人力物力,准确性受影响)四、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应用】心理学在

7、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1.认识内外世界(认识自己和他人)2.调整和控制行为(解释、预测、调控)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理论领域和应用领域)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次级重点 重点 反复背诵一、意识的概念【识记】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具体说来,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意识的四种不同状态(可控制的意识状态;自动化的意识状态;白日梦状态;睡眠状态)1、 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的去完成一件事情。

8、2、 自动化的意识状态:它本身要求很少注意,并且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3、 白日梦状态:它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4、 睡眠状态:这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以上四种意识状态是正常情况下所出现的。此外,有时候还可以通过药物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如打麻醉针或吃特定的药物、吸毒后,会产生一种意识的扭曲状态;催眠实际上是一种受暗示的状态。二、注意与意识状态的关系注意与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首先,注

9、意不等同于意识。一般来说,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 ,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意识的状态与注意的参与)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注意集中在对当前有意义的内容上,得到的认识比较清晰和深刻。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本身要求很少的注意,相应的意识的参与成分也相对较少。3.白日梦状态-人的意识内容不断地变化,实际在这些内容上所分配到的注意极少,心理紧张性也很低,因此,它才不断变化,不会停留在一个问题上。4.睡眠状态-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下,可以讲,这个时候,注意已经基本停止了活动,只有受到很强的刺激,才

10、会引起注意,转入有意识的状态。2、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随意后注意(此题常做论述题的案例分析) ;1、 不随意注意:指没有事先的目标,不需要意志的努力的注意。2、 随意注意:指有预先的目标,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注意。3、 随意后注意:指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包括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二、生物节律【识记】生物节律:指生物的周期性变化。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日节律: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它的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此外,还有一些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人的日周期实际是 25 小时。【领会】生物节律与睡眠:睡与醒是受内部节律调节的,

11、如果不顾生物钟,而是在非正常时间睡眠,最常出现的情况是睡眠质量受损,如飞行时差。三、睡眠与失眠【领会】脑电波与睡眠的阶段第一阶段-过渡期- 波(持续 17 分钟;脑电波为 波( 8-12cps) ,频率较慢,但振幅较大)第二阶段-轻睡期- 波(持续 1025 分钟;脑电波为 波(4-7cps ) )第三、四阶段-沉睡期- 波(脑电波以 波(4cps 以下)为主,而振幅极大)梦游 梦呓 尿床;半个小时达到,半个小时停留;REM 阶段-快速眼动睡眠( 做梦 ;年龄越小,所占比例越高)轻睡期REM 循环 约 46 次循环;第一次循环中,REM 持续约 10 分钟,最后一次循环,REM 可持续到一小时

12、失眠的种类及表现:(情境性失眠;假性失眠;失律性失眠;药物性失眠)表现:失眠有许多表现,有的是入睡困难,有的是时睡时醒,无法进入沉睡阶段,有的是容易惊醒,惊醒后难以入睡。1.情境性失眠:由生活情境的改变造成,生活情境的改变主要涉及一些造成个体心理压力的事件;是暂时性失眠;2.假性失眠:心理上有失眠感;3.失律性失眠: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形成的暂时性失眠;4.药物性失眠:咖啡因影响;对安眠药产生药物依赖。梦的特征与研究弗洛伊德:梦是无意识泄露出来的途径,是欲望的满足。霍尔:大多数梦具有一般世俗性质,可能是将家庭、朋友和同事等某些特征加以联系组成,因此有一些梦相当普遍。梦的特征:1.梦境与自己有关

13、,人们很少梦到公共事务。自我中心是梦的第一个重要特征;2.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是梦的第二个重要特征;3.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四、催眠现象催眠的原理催眠诱导:催眠者运用暗示性的语言,对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进行诱导,使之进入催眠状态的过程催眠与睡眠的区别催眠是有意识的,睡眠无意识。催眠的概念: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1、 感觉麻痹 2、感觉扭曲和幻觉 3、解除抑制 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催眠理论:1、 催眠是角色扮演 由巴伯尔和斯潘诺斯提出 2、 催眠是意识的分离 由希尔加德提出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次级重点 重点 反复背诵

14、一、感觉概述【识记】感觉的基本概念感觉是人们从外部世界,同时也可以从身体内部获取信息的第一步。感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化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感觉是多种感觉的总称,通常人们讲五官,即视、听、味、嗅和皮肤五种感觉,也有人提出“第六感觉”或称超感知觉(ESP) 。人类感觉根据它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三类:(1)远距离感觉:视觉、听觉(2)近距离感觉:味觉、嗅觉、皮肤觉(触觉、温度觉、痛觉)(3)内部感觉:机体觉、肌动觉、平衡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简述感受性与刺激强度的关系)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人感到

15、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阈限分为:(1)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察觉的刺激量。它是一个可变的模糊界限,需取平均值(2)差别感觉阈限: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表示人们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韦伯定律: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察觉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K) 。费希纳定律:由刺激引起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 K 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即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二、视觉系统【识记】视觉适应适应 指定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

16、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视觉适应现象最常见的有明适应(光适应)和暗适应。颜色的特征:色调、饱和度、亮度【领会】 (简述基本的视觉现象)基本的视觉现象和机制、色觉理论基本的视觉现象:视觉适应、色觉。1、视觉的机制:眼睛:角膜瞳孔(由虹膜环绕)水晶体(玻璃体)视网膜(真正的感光机构;有感光细胞:棒体细胞、锥体细胞)2、暗适应包含两种基本过程:瞳孔大小的变化以及视网膜的化学感光物质视紫红质的恢复。3、色觉理论: 三原色说(杨黑理论)由杨和黑尔姆兹二人提出;红、绿、蓝三原色;解释视觉感受器的活动 拮抗理论(四色说)由黑林提出;红、绿、黄、蓝四种原色,加上黑与白共成三对;解释(视觉信

17、息自感受器输出后在神经节细胞上活动的过程(颜色对比、互补现象)三、听觉系统【领会】基本的听觉现象1. 声音的属性 物理属性:振幅 频率 感觉特性(根据波形特点的不同):音强(振幅或振动大小决定)、音高(频率决定)、音色(频率和振幅互换作用)2. 听觉的适应与疲劳 听觉适应有选择性;听觉疲劳在声音停止作用后还需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3.声音的混合与掩蔽两个声音的强度大致相同,频率相差较大,产生混合音两个声音强度相差不大,频率也很接近,产生起伏现象,叫拍音两个声音强度相差较大,则只能感受到其中一个较强的声音,这种现象叫声音的掩蔽。如果掩蔽音和被掩蔽音都是纯音,两个声音频率越接近,掩蔽作用越大;低音频

18、对高音频的掩蔽作用比高频音对低音频的掩蔽作用大听觉机制1.听觉与耳 人耳是听觉器官,包括外耳、中耳、内耳三个组成部分。2.听觉的理论 音强:在最弱和最强之间,听觉系统对声音强度的编码是按线性方式进行的,声音的强度越大,相应的神经细胞激起越快音高:位置学说和频率匹配学说共同起作用位置学说(行波学说,贝克西):解释大多数声音的听觉现象频率匹配学说(排发说)?解释极低频声音作用位置学说、频率匹配学说四、知觉感觉的整合【识记】知觉的概念: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产生了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就是知觉过程。具体说来,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

19、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知觉的产生不仅需要具体的客观对象,还需要借助于过去经验知识的帮助。知觉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知觉的分类: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特征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没有味)根据知觉所反应的事物的主观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知觉的特性:1.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它是知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依赖于刺激物的结构,即刺激物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分布。知觉组织原则(格式塔原则):(1)接近性(2)相似性(3)连续性(4

20、)封闭性(5)良好图形2.知觉的选择性: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的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就是知觉的选择性。特例:双关图形知觉对象的选择与很多因素有关,一般说来,强度较大、色彩鲜艳、具有活动性的客体容易成为被选择的对象,客体本身组合规律如简明性、对称性和规律性也使它们容易被选择为图形。实际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3.知觉的理解性: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知觉的这一特性叫理解性。不同知识经验的人在知觉一个对象时,他们的理解不同,知觉的结果也不同。4.知觉的恒常性包括:(1)大小恒常性(与网像大

21、小和知觉距离有关) (2)形状恒常性(与距离知觉有关) (3)颜色恒常性(与经验有关)【领会】知觉的机制(一)深度知觉(距离知觉) 将二维视网像解释为三维世界1.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1)大小 (2)视野中的高度(3)遮挡 (4)线性透视 (5)纹理变化 (6)光照与阴影2.来自视觉线索本身的深度线索眼肌的调节与幅合活动,它们是自动进行的。例如:立体图像、立体电影(将两种稍有禅意的图像片分别同时呈现给两个眼睛,引出了立体的视觉效果)(二)运动知觉 将二维图像向三维图像做解释;例如:逼近现象(三)时间知觉,四种形式:(1)对时间的分辨 (2)对时间的确认 (3)对持续时间的估计 (4)对时间

22、的预测时间知觉的各种线索:(1)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2)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 (3)借助计时工具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1)感觉通道的性质:在判断时间精确方面,听觉触觉视觉(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3)个体的兴趣和情绪五、社会知觉【识记】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包括的内容:(1)对人的知觉(对他人的知觉、对自我的知觉) (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社会知觉的独特性:(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

23、(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A 认知对象的独特性:人能体验其内部世界,而物不能,所以社会知觉的主体可能同时还是社会知觉的对象。B 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社会知觉的主客体能够理解彼此间的行为对对方的利害关系,于是知觉者和被知觉者都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彼此。C 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进行社会知觉也需要对知觉对象的各种信息加以组织分类,但社会知觉往往根据他人的外表和行为进行概括和判断,而且在加工过程中,对信息的处理也更容易采用以点带面的策略,所以个人的经验会严重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领会】: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社会认知实质上是研究人们如何在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包含着两

24、个子过程:搜集和选择信息过程、整合信息的过程1.信息的搜集和选择A 社会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B 人们要做出社会判断必须要获得足够的信息;人们的先前经验会影响他对信息的搜集和选择:第一,个体根据先前经验决定哪些信息是有关的,而先前经验很可能是错误的或者有误差;第二,个体没注意到信息中的偏差;第三,个体往往抓住那些最显著的个案信息,忽略基于多数人的统计信息2.信息的整合过程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几种效应:(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信息比原来获得的

25、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2)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3)社会刻板效应: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些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社会刻板印象的优缺点:优:对社会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它是对某一群人做概括的了解。缺:但容易使人“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的偏差,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成因:A 认知者总是希望根据较少的信息做出全面的推断;B 每一个群体都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目标,因而同一群体的个体就会有许多的相似之处;C 接触机会的限制,人们通过间接方式得到的信息形成了刻板印象,又由于缺乏直接

26、接触的机会,因而印象难以改变;D 社会刻板一项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刻板常常与人们的利益或价值发生关系,而且还可以快速补充社会认知过程中缺失的信息;E 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社会刻板印象如何改变:人的文化水平越高,他所持的社会刻板印象就越容易改变。另外一个人对社会刻板印象的性质越是了解,他也越容易改变自己所持的刻板印象第四章 记忆与学习次级重点 重点 反复背诵一、记忆概述【识记】记忆的概念: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向脑内存储到再次提取出来应用,这个完整的过程总称为记忆。【领会】记忆的过程: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 (一)编码 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过程需要注意的参与;

27、编码的强弱直接影响记忆的长短(二)保持(储存) 信息在记忆中储存;可能出现遗忘(三)提取 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回忆、再认记忆的类型根据记忆的内容来分1.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类信息;可用言语表达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记忆程序性知识,如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不可用言语表达2.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均属于陈述性记忆情景记忆是指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语义记忆是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二、记忆系统(三存储模型:该存储模型有三个记忆加工阶段: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来自环境的信息首

28、先到达感觉记忆,如果这些信息被注意,则进入短时记忆。【识记】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各种感觉信息在感觉寄存器中以其特有的形式继续保存一段时间并起作用,这些存储形式是视觉表象和声音表象,称视象和声象。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的核心。如果将短时记忆加以复述,便可以继续保存。短时记忆中储存的是正在使用的信息,在心理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短时记忆扮演着意识的角色,它使我们知道自己正在接受着什么以及正在做什么;其次,短时记忆使我们能够将许多来自感觉的信息加以整合构成完整的图像;第三,短时记忆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起到暂时寄存器的作用;最后

29、,短时记忆保存着当前的策略和意愿。编码的形式:信息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储存,也有视觉代码和语义代码。康拉德的经典型研究:短时记忆一组字母,得出结果是声音相近的字母容易混淆,即声音混淆。储存的容量:容量有限,为七加减二个组块,组块大小可变。储存的持久性:短。只有经过复述,信息才能保存。复述:保持性复述(不一定转换为长时记忆) 、精细复述(与长时记忆建立联系)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长时记忆保存着我们将来可以运用的各种事实、表象和知识。容量几乎是无限的。编码形式:语义代码为主,也有视觉代码(遗觉象或照片式记忆)储存模式:首先是归类其次构建逻辑的多层次的概念体

30、系或者构建语义网络构建图式(图式:一种心理网络结构)图式对记忆的影响:一方面,图式中的一般性知识为编码新信息提供了基础,有助于接受新事物并具有个人特点;另一方面,图式中的一般性知识极大的影响着信息的回忆效果。三、遗忘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说明了遗忘的哪些规律?1、描述了遗忘进程的遗忘曲线: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在 1h 内保存在长时记忆里的信息会迅速减少,然后遗忘的速度会减少;2、解释了在长时记忆中信息的保存能够持续多长时间(可以保存十多年)【领会】遗忘曲线:艾宾浩斯 研究“纯”记忆;设计节省法(再学习法) ,测量遗忘;绘制记忆节省图(保持曲线或遗忘曲线)遗忘的原因(消退和干扰)遗忘的影响因素消退理

31、论 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干扰理论 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就可以恢复。长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有干扰造成的干扰(这是遗忘的主要原因)分为前摄干扰(已学习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和倒摄干扰(学习新信息对已有的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 。几乎所有长时记忆的遗忘都可归因于某种形式的提取失败。信息在记忆中的联系依然存在,被干扰所破坏的仅仅是提取信息的能力。信息的提取有时需要借助有特殊的提取线索。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以下条件:(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3)情绪的作用有意

32、遗忘的作用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应用】如何提高记忆力1.地点法(位置法) 传统的记忆术;主要利用视觉表象,以地点位置为提取线索2.韵律法(口诀法) 记忆纯语言材料3.记笔记 最常用的记忆术;对所听到的内容进行思考,找出各种材料间的联系,清晰准确的总结主要观点和例证四、学习【识记】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学习的界定(1)学习首先是一种适应活动:适应包括生理和心理;学习属于心理适应(2)学习是通过相应的行为变化得以体现的,而且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领会】学习的过程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式:学习者受到

33、外界刺激,产生注意 A通过注意选择与当前学习任务相关的信息,忽略其他无关的信息,同时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相关的原有知识 B新输入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之后,找出新信息中包含的各种内在联系 C与激活的原有信息相联系 D被理解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中储存起来 F简言之,新信息被学习者注意后,进入短时记忆,同时激活的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也进入短时记忆,新旧信息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意义并储存于长时记忆系统,或者产生外在的反应。学习的分类依学习方式划分: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意义学习、机械学习接受学习: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即把学习内容以某种定论和确定的形式由传授者传授的,无须自己去独立发现发现学习:缺乏经验传授

34、的条件下,个体自己独立去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意义学习:学习者利用原有的经验进行学习,理解新信息机械学习: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进行学习。依学习内容划分:、知识学习;技能学习 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 人类所特有学习与记忆的关系学习的策略与方法:包括:复习策略和组织策略1.复习策略:复习时间、复习次数、复习方法(1)复习的时间:及时复习、系统复习第一次复习: 学习结束后 510 分钟;第二次复习:学习当天的晚些时候或者第二天;第三次复习:一星期后;第四次复习:一个月后;第五次复习:半年后(2)复习的次数:过度学习的程度达 50%时,效果较好(3)复习的方法:尝试背诵

35、法,阅读与背诵相结合;调动多种感官共同记忆2.组织策略:群集、摘录、划线、写标题、列提纲组织策略: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1)群集,即归类 (2)摘录 (3)划线 (4)列提纲第五章 思维与创造性次级重点 重点 反复背诵思维为学习提供了目的,为记忆提供意义;思维的研究导致了认知心理学的产生,也导致了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认知科学的产生一、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思维的特征:间接性 概括性 思维与语言有密切关系1、间接性:思维和感觉不一样

36、,他是建立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上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超越了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的属性,解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未来的预测。2、概括性:思维是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离出来加以认识,概括性的水平反映着思维的水平,它也是人们形成概念的前提,是思维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 3、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凭借语言得以实现;这是人的思维与动物思维的本质区别【领会】思维的机制1、分析和综合(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 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综合 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

37、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2、比较(重要的思维过程)比较 是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更复杂的分析和综合。 3、抽象和概括抽象 是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概括 是在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分为初级概括与高级概括。4、思维的种类几个概念根据思维过程所凭借的中介不同: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直觉动作思维:是依据实际行动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3 岁)具体形象思维: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38、3-7 岁,作家、导演、设计师、艺术家)抽象逻辑思维:指运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人类思维的典型模式(科学家科学推理,学生学习)根据思维活动探索的目标不同:聚合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发散思维:指人们根据当前的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的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常规思维: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和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在常规思维的

39、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上多种思维的综合二、概念的形成过程概念的性质和分类: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每个概念都包含内函和外延两个方面。内函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概念的分类:日常概念(模糊概念或前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明确概念)概念具有不同的等级。日常概念:是人们日常交往和个人经验积累中形成的,因此这类概念的内涵中有时包含着非本质属性,忽略本质属性;科学概念:是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经过假设和检验形成的,个人是在学习条件下获得的。概念具有不同的等级:生物 动物 哺乳类动物 猫科

40、 猫【领会】概念的形成的过程(人学会概念的过程)和条件(一) 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人工概念是人为的、在程序上模拟的概念赫尔:概念形成过程是从许多具体事例中归纳和发现共同因素的过程,而且受到反馈的影响。布鲁纳: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模型;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过程。假设检验再假设再检验罗施:样例理论;自然概念的形成用不着假设检验参与。后被马丁等人对成人所做的脸谱分类实验否定。20 世纪 80 年代的新观点:人们记忆中可能存在两类信息,即样例信息和类别信息。有关假设检验理论对于自然概念、人工概念的形成都适用。(二)自然语言概念的获得人工概念实验研究得出的一些结论,如假设检验和信息反馈

41、等,对于自然语言概念的获得也是适用的。三、推理和问题解决推理的概念: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过程由假设形成和假设评价两部分组成,其结果受个人的知识经验影响,有很大的不一致性。(概念的形成属于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的结论是从前提推出来的,即从一般的规则推导出来,其结论应该是一致的,在本质上它属于问题解决的范畴。【领会】推理的一般过程:三段论推理 、线性推理、条件推理1、三段论推理:由三个命题构成,其中两个命题为假定真实的前提,另一个命题为结论,该结论可能符合这两个前提,可也能不符合。这三个命题都

42、带有直接陈述的性质。A=B;B=C;则 A=C 根据命题中的逻辑量词将命题分为:全称肯定命题、全称否定命题、特称肯定命题、特称否定命题如何进行三段论推理:武德沃斯和塞尔斯的气氛假说:人们在进行三段论推理中使用气氛探索法:(理解:正正得正,负负得正,正负得负)使用气氛假设学说 80%的三段论问题获得正确答案。)2、线性推理(线性三段论):依据有序事物间的关系进行推理。给出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性的关系。例如:A 比 B 长,C 比 B 短,则 A 比 C?斯腾伯格的语言表象整合模型3、条件推理(假言推理): 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进行推理。例如:“如果球滚向左边,则绿灯亮”“现在球滚

43、向左边了”“所以绿灯亮”证实倾向:人们倾向于去证实假设或规则,而很少去证伪他们的现象(证对不证错)。沃森的试验说明这个问题(也有研究说这个实验材料过于抽象,如果是人们所熟悉的材料,正确选择会比例会提高)。问题解决,问题是指尚未被人们解决的某种思想任务。解决问题时,你所知道的与你所需要知道的之间往往存在着差距,这个差距就是问题空间。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消除这个空间,这需要通过发现和取得必要的信息来完成。在信息加工观点看来:一个问题可分为三个部分(信息加工观点对问题解决的描述):(1)初始状态:接受问题,所拥有的信息不够完整;(2)目标状态:确定所希望达到的状态;(3)认知操作: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

44、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步骤思维过程就是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不断缩小问题空间,一直问题解决的过程。认知心理学:把问题解决定义为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问题解决的 其特征:目标指向性、操作系列性、认知性操作理解:目标指向性(需要有目标) ;操作系列性(需要操作成分,如回忆电话号码只有目标没有具体操作;认知性操作(需要有认知性成分:如学习自行车:有目标,有操作,没有认知成分)认知操作也称为算子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方法:算法式、启发式(手段目的的分析法、爬山法、逆向工作法)(一)算法式:算法式就是依照正规的、机械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具体做法是将各种可能达到目标的方法都算出来,再一一尝试,确定哪一种为正确

45、答案。缺点:费时、费力、缺乏效率(二)启发式:通过观察发现当前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启发式方法。 (很大程度依赖于经验)缺点:不保证能够准确的找到答案.常见的启发式策略:(理解)1、手段目的分析法 先有一个目标,他与当前状态之间的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少这个差异。核心: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子问题。其要点是: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的差距;找出缩小差距的方法和操作;如果办法不够成熟的,在提出第二个子问题:如何创造条件;提出创造条件的办法和操作;如果还不够成熟,在提出第三个子问题。2、爬

46、山法 指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转台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核心是:以退为进手段目的分析法和爬山法的差异:缩小和扩大差距,问题分解和迂回前进3、逆向工作法(目标递归策略: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表征的方式;无关信息的干扰功能固着性心向(心理定势)问题表征的方式:解决问题首先要对问题进行理解,而理解最佳的方式就是对问题的表征表征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同一事物或由于表征方式不同,理解也会出现差异,影响了问题的解决无关信息的干扰:研究发现人们经常错误地假定:问题

47、中的所给出的条件或数字在解题中都是有用的,因此,总是想办法去利用这些信息。但是人们却没有发现条件中并非所有信息都是有用的,从而影响了问题的解决功能固着性:由格式塔学派研究发现的: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他的一般功能上认识祂,称为功能固着性。它限制人们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心向(心理定势)心向的概念:坚持使用已证明有效的方法来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四、想像和创造性培养想像的概念: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基本特征:新颖性、形象性。主要处理的是图形信息或表象所以具有形象性,对旧有的表象进行积极加工,所以具有新颖性。 想像是创造性活动中的精髓部分。创造性的概念:创造性

48、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在常规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特征: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创造性的测量和鉴别:创造力是一种能力,创造性是一种倾向;最常用的评估方法是:发散思维测验,最著名有吉尔福特编制的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创造力测验:包括 14 个分测验托兰斯编制的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发散思维训练;分为:言语创造思维测验(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图画创造思维测验(3+精致性)以及声音和词的创造思维测验(独特性);为了消除被试的紧张心情,把测验成为“活动”创造性的影响因素:智力因素、人格因素、

49、环境因素、动机因素、其他因素1、智力因素 高创造力者必有高智力、高智力却不能保证有高创造力;在一定的智商分数之下,二者有显著的正相关(在 120 以上,两者有正相关);在此之上(120 以上),二者的相关不显著2、人格因素 高创造性个体经常具有某些典型的人格特征,如独立性、自信、对复杂问题感兴趣、审美取向和冒险精神等3、环境因素 大多数创造性活动都是在人际环境中发生的,人际期望很可能影响到个体的创造性表现。环境因素也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正确的激励促进内部动机,不适当的外在奖励、任务、评价和监督也是内在动机下降。只靠高水平的外在动机,反而会使创造力遭到扼杀。4、动机因素 内在动机更有利于个体创造性活动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发挥与发展。完成工作的满足感和挑战性激发,而不被外在的压力所级法师,才表现得最具有创造性。5、其他因素 如政治因素、文化多样性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创造力培养1.建立目标与意向; 2.训练基本的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