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语文S版四年级教案.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1093278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20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S版四年级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语文S版四年级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语文S版四年级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语文S版四年级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语文S版四年级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绿叶的梦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3.按认读和读写的不同要求,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掌握“苇叶、搜集、汇拢”等词语。4.通过本课学习和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创造美好童年生活的兴趣。教学重点: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逐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的搜集树叶的情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快乐心情。教学准备:1.教学准备:树叶贴画(或其它树叶、高粱秸制品)。2.课前学生进行调查:现在的学生都玩些什么。课时划分:2 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明

2、确单元学习任务:1. 导入:今天我们开始新年段、新学期、新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做好准备了吗?让我们一起去遨游语文天地吧!2. 浏览“单元导读”:这个单元给我们讲述的是作者们的童年故事,他们的童年是怎样的?和我们的童年生活有什么不同吗? 在新的学期里,我们又将开始怎样的语文学习?注意提高什么能力?浏览“单元导读”,找出问题的答案。3.交流体会:汇报“读懂了什么”。说说自己想怎样学习这个单元;或说说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难题。二、进入第一课绿叶的梦的学习:1. 导入:下面我们开始学习绿叶的梦这一课。2. 释题激趣: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思考?(从“绿叶”、“梦”、“绿叶的梦”三个角度谈均可)给予提示绿叶:

3、哪里见过?象征什么?可以做什么用?等梦:可以让学生组词,体会“梦”的情感内涵。绿叶的梦:启发质疑。小结:(整合学生发言,导入课文阅读)3. 范读课文,初步感受:(1)边听边思考:作者通过哪些事来反映自己的童年生活的?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2)听读思考,交流感受:(3)小结:作者就是抓住与绿叶有关的几件事,向我们讲述了她快乐的童年生活,让我们不禁产生羡慕之心。愿意自己读读这篇课文吗?(导入下一环节)4. 学习本课生字词:(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出示生字卡,检查认读情况,指导难写或易错字。(2)自读课文,画出新词,并把带新词的语句读一读;把自己喜欢的词语摘录到“词语花篮”中。(3)解词:(根据学生

4、掌握情况进行选择)(4)小结:同学们都掌握了生字的认读,对新词也有了了解,希望通过学习课文,更好的掌握这些生字、新词。5. 按要求自读课文:(1)提出自读要求: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看看哪几个自然段是讲同一个意思的。(用分段)出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与周围同学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存在的问题。(2)学生按要求自学。(3)组织班内交流:检查分段情况;汇总好的词语;指名朗读喜欢的段落;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6. 作者简介:(有时间再安排)葛翠琳,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现任冰心奖评委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半个世纪来坚持写童话,力求在童话创作中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形成自己独具的风格。主要作品野葡萄、会唱歌的画像、

5、翻跟头的小木偶春天在哪里等曾获国内外多种奖项,并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出版。丹麦、瑞士、前苏联、日本、泰国等报刊对其作品都有过介绍和评论,港台地区出版过她的繁体字中文版童话图书。葛翠琳曾出访法国、瑞士、泰国、日本并讲学。70 年代末期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80 年代末曾任瑞士儿童图书国际奖评委。1990 年与韩素音等人创办冰心奖,并一直主持冰心奖工作,为培养儿童文学作者尽心力尽力。90 年代曾连任北京市政协委员,全国妇联执行委员。7.布置作业:(1)抄写本课生字词。(2)继续熟读课文,特别是自己喜欢的段落。(3)试着自己解决课上提出的问题。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 引入:

6、1. 板书课题,齐读;2. 回忆、梳理学生质疑,确定重点问题:同学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提出了一些问题,还记得吗?(指名说)哪些问题在课余学习中已经解决?还有哪些没解决?3.导入:同学们通过自主学习,尝试解决了一些问题,有些还未解决。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学习课文,一起解决剩下的问题。二、 默读全文,思考问题:1. 出示默读要求:(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2)你对那部分最感兴趣,反复阅读。2. 学生自读课文。三、 深入学习课文:1. 回答问题,梳理内容:作者童年有什么美好的回忆?(简练概括出意义段或自然段的段意)2. 学习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大自然提供我们许

7、多的玩具,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但是作者为什么“最着迷”于绿叶呢?3. 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1)浏览课文。(2)交流自己的意见。(可以读一读课文,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3)处理“泡泡框”,理清与其它各段的关系。随机板书4. 根据学生选择,逐段学习课文重点部分:(26 自然段)(1)第三自然段:写“我们”采集绿叶的快乐。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出示词语练习:*(密密)的树林(杂草丛生)的河边(广阔)的田野*(爬)大树(钻)丛林(串)项链(做)戒指和手镯*照样子摘录词语:元宝树叶(菟丝子草、豆角花、野菊花)自读课文,注意练习中出现的几组词语,从中体会采集绿叶带

8、给“我们”的快乐。 指导练习感情朗读。指名读本段课文,齐读本段最后一句。小结:从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能听出,你们已经体会到作者采集树叶时的快乐。(再齐读本段最后一句。)(2)第四自然段:写采集绿叶也会争强和探险,甚至受伤。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随机板书默读思考:采集树叶的活动几乎使每个人受了伤,这与快乐有什么关系?交流体会。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练习有感情朗读。(3)第五自然段:写秋天的收获更大。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结合“泡泡框”谈体会。随即解决与本段有关的问题,随机板书指导练习有感情朗读。试背诵本段。(时间允许可以齐背或指名试背)(4)

9、第六自然段:写老师让“我们”观察并讲述这些叶子,从而“我们”知道了许多民间传下来的药方,了解了许多丰富有趣的生活知识。指名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为什么最喜欢这部分内容。出示一些叶子的图片(先出示课文中提到的,再补充课外的)学生边看图片便说出这些叶子的药用(课内的);教师说出其它(课外补充部分)叶子的用途。结合课文内容,同学间交流收获。随机板书四、 总结全文:1. 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回答问题“课题为什么叫绿叶的梦?”2. 对比自己的童年生活,谈谈学习后的感受。3. 回忆作者的表达方法,说说有什么值得借鉴的。4. 总结语:作者的童年是快乐的,他们投身大自然,尽情享受大自然送给他们的童年礼物,在记

10、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同学们羡慕作者与大自然的亲近,羡慕他们的快乐,而我们更应该羡慕他们富于创造的一双小手。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唤起我们对快乐的追求,为自己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五、布置作业:1. 继续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2. 组织一次小组活动:(三选一)3. 预习下一课。内容:交流自己童年有趣的故事。设计一次活动,享受童年快乐。走访长辈或邻居,搜集大人们的童年生活趣事。板书设计:1.绿叶的梦2.芦叶船 教学目标: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4.学习课文,说

11、说我们放芦叶船时产生过哪些联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联想。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看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课时划分: 2 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用各种树叶做成的小船,让学生欣赏。2.你喜欢这些小船吗?让学生自由说说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3.你会用树叶或纸张折一些小船吗?(学生动手折一折,并立即展示。)4.大家折成小船,最想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到河边去把小船放走,让小船驶向远方)5.那么,在放小船的时候,你会对你喜欢的小船说些什么呢?(让学生们手持小船,进行发言。)搜集标

12、本 绿叶 增添乐趣谱写乐章丰富知识童年的梦想6.过渡:是呀,正像同学们一样,我们课文中的作者,他小时候也和自己的同学折小船,可是。他们是用芦叶折成的,是到长江去放自己亲手做成的小船。二、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2同桌互相朗读课文,并纠正发音。3.轻声读课文,标出本课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4.借助拼音读生字,查字典,理解生字,生词。5.自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课文中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2)课文主要写什么内容?(3)你读懂了什么?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用“”标出来。(学生自学,小组讨论,教师巡回了解,做到心中有数。)6.反馈自学情况(1)课

13、文的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第 1 自然段:交代了“我”家乡的环境河道特别多,河边长着芦苇。第 2 自然段:写“我们”在回家的路上采芦叶做小船玩。第 3 自然段:写“我们”常常在通往学校的路上做小船并欢送小船起航。第 4 自然段:写“我们”放出小船 后产生的联想,“我们”在想象中自得其乐。第 5 自然段:写表哥说他的芦叶船放在长江里也翻不了。第 6 自然段:写江里的风浪很大,“我”不相信表哥的芦叶船翻不了。第 7 自然段:写“我”看到表哥做的芦叶船越开越远,又惊又喜。第 8 自然段:写“我们”产生了丰富的联想。(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这篇课文写了我的故乡在长江口的崇明岛上,我和同学们常常用河边

14、的芦苇叶做成芦叶船,然后让这一艘一艘的芦叶船载着我们美好的愿望驶向远方。多么有趣的事情啊,多门令人怀念的童年啊!三、学习课文第 12 自然段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通顺,流利,不添字漏字。2.自主学习课文第 12 自然段。3.反馈学习情况4.找出本段中的比喻句。(1)那里的河道特别多,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2)过了几天,芦芽上长出了第一片芦叶,于是,桅杆上就像升起了绿色的风帆。5.分析这两个比喻句。6.我们是在什么时候开始采芦苇的叶子做小船的呢?7.全班一起朗读课文第 2 自然段。8.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朗读展示。教师、学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是否读出感情来。四、小结1.是呀!我们

15、的童年时多么快乐啊!芦苇的叶子承载着我们许多的欢乐,那里的河道多得像蜘蛛网,芦苇的叶子像绿色的风帆。2.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要说的呢?(学生自由发言)五、作业布置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正确地书写本课生字,生词。3.回家用自己喜欢的树叶做一只小船。第二课时一、 复习,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本课的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口头组词。2.教师出示板书有课本新词的小黑板,指名朗读,纠正发音。3.复习两个比喻句,并分析。4.对比句子:A 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B 那里河道特别多,有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5.学生一起朗读这两个句子,并体会它们的不同之处。(第二个句子写得更加的形象具体,语句生动,让

16、人一读就知道河道很多,因为蜘蛛网很密,很多,这么一比喻,让人更容易理解,那里河道是很多的。)二、 学习课文第 34 自然段1.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注意不读破词,破句。师生共同评价是否读出了感情,是否表达出作者欢快的心情。2.我和同学为什么要在这条河放小船呢?(第一,二句)3.他们做的小船有哪几种?(学生根据课文第 3 自然段的内容进行回答。)4.放学的时候,我们在这条竖河了寻找自己的小船,找到了吗?(因为我们的手艺不同,所以谁做的都能认出来。有的找不到了,可能已经远航了;有的靠在岸边,我们就说它进港了。)5.你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河里的小船的什么特点?(从“几乎”“天天”这两个词可以看出小船的多。

17、)6.指定小组朗读这两段,注意读出儿时的欢乐。三、学习课文第 58 自然段1.分小组分段朗读课文,比一比,看那个小组朗读得最流利,通顺,有感情。2.自主学习课文。(1)你读懂了什么?(2)在学习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3.学生根据自己小组内实际的学习情况,进行发言。4.你们知道表哥为什么要到长江去放小船吗?(因为长江的江面非常宽,而且表哥做的小船更好,放到长江里也翻不了。)5.我相信表哥的话吗?从哪里看出来?(我不相信,从第二句话可以看出来。)6.我为什么又惊又喜?(因为正如表哥说的那样,他做的小船放进长江里不但没有翻,而且顺着风,顶着浪,越开越远。)7.出示对比的两个句子:A 只见这只芦

18、叶船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B 只见这只芦叶船顺着风,顶着浪,越开越远,一会儿就看不见了(第二句写得更加生动具体,它不仅把芦叶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开走的交代清楚了,还说明了“我”那“又惊又喜”的心情。)8.作者看着这个情景想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会这样想呢?(学生根据最后一段的内容进行发言。)四、总结全文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你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呢?这篇课文写了我的故乡在长江口的崇明岛上,我和同学们常常用河边的芦苇叶做成芦叶船,然后让这一艘一艘的芦叶船载着我们美好的愿望驶向远方。多么有趣的事情啊,多门令人怀念的童年啊!2.你的童年有过这样的趣事吗?说一说让大家共同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学生在

19、小组内进行交流,各个小组推荐出一个代表在班里进行交流。)五、作业布置1. 写写自己童年的趣事。2. 试着做一只小船,可以用上各种植物的叶子。板书设计:2.芦叶船3.一只贝教学目标:1.认识珍珠形成的相关知识,懂得贝的可敬在于用血肉磨制成了美丽的珍珠。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贝的可怜与可敬。教学重点和难点:1.感情朗读,体会贝的可怜和可敬。2.理解贝为什么可怜又可敬。课时划分:2 课时第一课时载着欢乐载着理想芦叶船 驶向远方一、谈话,导入新课。1.出示贝壳的图片,师生共同欣赏。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看见的贝壳。(奇形怪状,形态各异)2.出示精美的珍珠图片。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你见到的珍珠。(精美、珍贵

20、、罕见)3.你知道这两样东西之间有什么联系吗?(学生自由发言)4.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性介绍:珍珠产生于珍珠贝等贝类中。当外界的杂物,如一颗沙子,进入到珍珠贝体内,并刺激它的身体时,珍珠贝就会分泌出一种特殊的物质珍珠质,逐渐将杂物经过珍珠质长时间的层层包裹,最后形成了珍珠。二、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不读破词破句。其余学生用笔画出本课的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朗读情况。3.小黑板出示本课生字:前鼻音:咸 罕后鼻音:拢 虹 荣 曾直呼音:稀其他字:漂 案4.指名认读生字,并做到口头组词。5.出示文中的词语:普通 棱角 荣耀 稀罕 玩

21、耍坚硬 折磨 光泽 瓦砾 磨制6.指定小组进行“开火车”读生字,新词比赛。7.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最令你感动得句子,并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2.各个小组在小组内先相互交流,进行改进,并推荐代表准备发言。3.各个小组互相修改自然段的段意。4.小组内互相朗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喜欢的语句。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全班齐读课文第 1 自然段。2.你读懂了什么?(小组内先互相交流,互相纠正)3.“体面”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贝壳的样子很体面?(因为体面的人总是高高地在别人之上,而涨潮的时候,贝壳总是在高高的浪潮

22、的上头,所以说涨潮的时候贝壳很体面。)4.你是如何理解“光洁的壳上还留着这些色彩和线条。”这句话的呢?色彩指的是:太阳、月亮、星星,还有海上长虹的颜色,现在投映在贝壳上。线条指的是:浪花、漩涡和潮峰起伏的形状在贝壳上留下的纹路。5.指名朗读本段最后两句话,注意读出些遗憾、神圣的感觉。6.在师生共同评价朗读之后,全班一起朗读这两句话。五、小结1.第 1 自然段写了些什么内容?你读之后又什么感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六、作业布置1.正确书写本课生字,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新课1.听写本课生字咸 罕 拢 虹 荣 稀 漂 案2.听写词语普通 棱角 荣耀 稀罕 玩

23、耍坚硬 折磨 光泽 瓦砾 磨制3.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由发言)二、学习课文第 3-5 自然段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第 3-5 自然段。2.反馈学习情况: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呢?3.你知道为什么那只贝壳不漂亮吗?(因为又毅力沙子钻进了它的壳内,那是粒十分坚硬的沙子,又带着棱角,这只贝无论如何也不能挤碎它,它只好忍受着内在的折磨。所以它越来越没有了光泽和图案。它失去了做贝的荣耀。)4.哪一句话说明它很不起眼?(壳已经很破烂和不完整了。)5.出示句子,多漂亮的孩子!多漂亮的贝壳!6.这句话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用惊讶,赞叹的语气来朗读。)7.“它被埋在沙

24、里,海水又涨潮了,潮又退了,它还在沙滩上。”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时间过了很久。)8.哪一句话也说明了时间过了很久?(壳已经破烂,很不完整了。)三、学习课文第 6-11 自然段1.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2.提问学生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3.孩子们为什么又去找这只贝壳呢?结果找到了吗?因为这是一只可怜的贝壳,也是一只可敬的贝壳。所以孩子们要再去找它,结果没有找到,因为它没有贝克所应该具有的光泽和图案,它已经像瓦砾似的。4.你是怎么理解“这是一只可怜的贝壳,也是一只可敬的贝壳”这句话的?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习。因为那粒十分坚硬的沙子钻进了它的壳内,又带着棱角,贝壳无论如何也不能挤碎它,它只好受着

25、内在的折磨。默默地忍受着,说不出来,并且,它用血和肉磨制成了一颗闪光的大珍珠,这实在是令人敬佩和赞叹的啊!9.一起朗读这句话。要求读出对这只贝壳敬佩,赞叹的语气。四、总结全文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有一粒沙子钻进了贝壳里,那是粒十分坚硬的沙子,又带着棱角,这只贝壳无论如何也不能挤碎它,它只好忍受着内在的折磨,所以它越来越没有光泽和图案,它失去了做贝的荣耀。但是它用血和肉磨制成了一颗闪光的大珍珠,这实在是令人敬佩和赞叹的啊!2.你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有什么感想?(让学生自由发言)五、作业布置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收集一些有关珍珠形成的资料,并写写自己的感想。板书设计:3.一只贝色彩众多贝被捡

26、起 贝至岸边 空壳 (漂亮)(12) 线条沙子钻进壳内一只贝受冷落 无法挤碎 没有光泽、图案破烂、不完整 不惜牺牲自己(34) 默默忍受折磨 默默做出贡献可怜发现珍珠 稀罕 大 贝用血和肉磨制(510) 可敬4.快乐的暑假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3.会认本课的生字“所、憧、憬、泼、率”。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产生共鸣。课时划分:1 课时教学过程:一、读课题,激发阅读情感:1.板书课题。齐读:2.读到课题,有什么联想?3.小结:“假期”的确是令人向往的,我们的许多梦想到要在那个时

27、候实现。因此,“假期”也总是给我们留下美好记忆。让我们走进课文,重温假期的快乐。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1.自读课文,查字典自学生字词。2.交流学习成果:(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2)解释难理解的词语。(3)练读课文,做到通顺流利。三、范读课文,练习朗读:1.范读课文,示范语气与停顿。(如果学生能力较强,可采取评读的办法)2.自由练读,融入自己的情感,努力读出韵味。四、结合实际,体会情感:1.学生自由谈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第一节:结束学校生活,开始暑假生活,重拾书本外的童年。第二节:暑假生活的快乐情景。第三节:孩子们在海边开心的嬉戏。第四节:孩子们自由成长的愉快心情。(交流中如有问题,

28、组织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自主解决)2.结合诗中具体诗句,说说自己在诗中感受到了什么快乐。3.结合自己的暑假生活,说说孩子们还会有哪些活动。播放演示文稿(可以仿照第三节进行诗歌创作)4.有感情朗读全诗,抒发自己的情感与体会。(同学互读、指名读、分读全诗、齐读均可)五、总结:1.为什么假期会带给我们如此的快乐?(避免对学校生活形成负面影响)2.我们应该怎样更好的享受我们的童年生活?3.总结语:拥有假期,拥有自由。在自由的时间里,我们更好的亲近大自然,实践自己的梦想,又为童年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回忆。希望我们过好童年中的每一天。六、布置作业:1.熟读诗歌,记住诗中出现的生字词。2.*仿照第三自然段,描

29、写自己的快乐假期。(选做)3.阅读其它描写童年生活的诗歌。(见“积少成多”中的田园乐)板书设计:4*快乐的暑假学校生活 暑假生活紧张 无拘无束严肃 自由成长.古诗三首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会认“霜、寺、”会写“遍、渐、霜、愁、眠、苏、寺”。2.理解古诗的意思,想像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从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语言美。3.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像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课时划分:2 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回忆所学过的古诗,并背诵。二、 学习第一首古诗。1.解题。思考:诗的题目

30、是什么意思?2.引导同学根据注释并结合查字典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1) 学习生字词。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并注意他们的读音。(2) 理解诗句的意思。学生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3) 学生齐读。3.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4.结合注解,自读自悟,整体感知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想像诗句描绘的画面。5.试着逐句讲讲诗句的意思,并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三、 巩固练习。1. 读全诗练习背诵。2. 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3.学生交流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四、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音。学生自己读古诗,边读边画。 增强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能使学生更能深入的了解诗人的

31、思想感情。创设学生喜欢的情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运用总结的方法自学,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探索的能力。多感官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使学生充分感受成功的快乐。第二课时五、朗读指导: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六、作业:1.连线:张继 枫桥夜泊 元稹 望洞庭

32、刘禹锡 菊花 2.填空“遥望洞庭山水色,银盘里一青螺。”这两句诗用了( )修辞手法,把( )比作“白银盘”,把( )比作“青螺”补充资料:一、作者简介:刘禹锡: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进士,与柳宗元交好,人称“刘柳”,又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又并称“刘白”。他的诗风格清新,婉转含蓄,善于吸收民歌精华,并多反映社会生活。元稹:河南河内(今洛阳一带)人,他曾经作过宰相,是唐朝著名诗人,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诗,世称“元白”张继:字懿孙,南阳(今河南)人。天宝进士。其诗多登临记行之作,不事雕琢。二、语文同步读本指导引导学生自学古诗两首、菊花诗两首。古诗两首是描写秋天的景色的诗。其中“天阶夜色凉如水,

33、坐看牵牛织女星”以及“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是名句。菊花诗两首则从不同角度来表现菊花的品格,与课文中菊花一诗相呼应。其中“宁可抱香枝头死,不随黄叶舞秋风”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两组文章后面的“读一读想一想”旨在引导学生朗读同类题材的诗歌,加深对古诗的感悟。板书设计:5.古诗三首湖光秋月 交相辉映望洞庭 潭面无风 平静朦胧 景色迷人洞庭山水 浑然一体秋菊满院 似陶家菊 花 绕篱赏菊 日西斜 爱菊情深不是花中 偏爱菊菊花开后 更无花所见所感:月落 乌啼 霜满天 江枫 渔火 对愁眠枫桥夜泊 所闻: 半夜钟声6.观潮教学目标:1.认读本课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3.

3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2.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3. 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课时划分:2 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是什么样子的?2.教师过渡: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高达数米,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样的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呢?(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和观潮的最佳地点。)3.对学生的介绍进行总

35、结概括。二.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生字。出示板书有本课生字的小黑板,指名读出小黑板上的生字并口头组词。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2.让学生再读课文,提出疑问。3.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四.小结钱塘江大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的,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我们下节课接着来学习这篇课文。五.布置作业1.书写本课生字。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6、。2. 学习作者的写作顺序及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3.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34 自然段。教学过程一.引入谈话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 6 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什么呢?(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象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二.提出质疑,明确任务1. 通过预习,你们读懂了什么?2. 预习中发现不懂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目的地进行板书)三.学习课文第 12 自然段1. 让学生齐读课文第 1 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观

37、潮”与“天下奇观”的“观”字。2. 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以及观潮人的心情。(1) 指名朗读课文第 2 自然段。(2) 让学生找出写潮来之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并用横线划出来。(3) 引导学生体会潮来前江面的宁静,壮美和观潮人的急切心情。(4) 让学生找出观潮的时间和最佳地点。四.学习课文 34 自然段1. 全班齐读这两个自然段。2. 让学生在这两个自然段中找出三处“写潮来时的声音”和三处“写潮的样子”。(1)潮声:隆隆的响声(闷雷) 响声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2)潮形:一条白线(拉长变粗) 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 千万匹白色战马3.让学生了解作者观潮的

38、顺序是由远及近。4.再让学生从这两个自然段中找出体现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5.分析一下潮的三种形状。6.小结钱塘江大潮气势雄伟,让我们带着感情再来朗读一下潮来时这一部分。五.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1. 指名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2. 请同学上来概括段意。六.总结全文1.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 学完这篇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江大潮为“天下奇观”了吗?(让学生自由发言)七.布置作业1. 写写你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感受。2. 收集有关钱塘江潮的资料,跟同学交流。3. 背诵课文第 34 自然段。板书设计:6. 观潮潮来之前 风平浪静一条白线潮来之时 白色城墙 天下奇观白色战马潮来之后 风

39、号浪吼7. 火烧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 16 个生字,学会其中的 13 个字。能正确读写“火烧云、喂猪、笑盈盈、高寿、百合色、茄子紫、跪着、模糊、凶猛、庙门、蹲着、镇静、必须、揉眼睛”。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4.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积累语言。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课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2.说说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都有哪些变化,体会作者的心情。课时划分:2 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写作

40、顺序。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教具准备:火烧云图片 生字卡片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引出新课1.出示火烧云图片供学生欣赏,并向学生介绍火烧云的特点以及其形成过程。2.看完图片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火烧云。3.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接着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七课火烧云,看看作者又是怎样来描述火烧云的。二、学习课文1.引导学生自学(1)小黑板出示阅读提示: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画出文中的生字生词,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问的方法理解词义。标出自然段序号,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把不懂的地方用横线划出来。2.给学生 10 分钟的时间按照阅读提示,自学课文。三、反馈学习情况,理清文章脉络。

41、1.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课文先写火烧云上来了,接着写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极多,最后写火烧云下去了。2.简单说说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有哪些变化,你此时的心情怎样。(学生自由发言)3.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4.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总结段意:第一段(12):写火烧云上来了。第二段(36):写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极多。第三段(7):写火烧云下去了。5.让学生校对修改自己的段意。6.全班齐读这篇课文。四、小结火烧云的颜色真是美丽极了,它的形状变化又是那样的奇妙,回家后,大家有机会也要认真去欣赏一下那迷人的火烧云。五、布置作业1.书写本课生字、新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2、。3.把你认为很美的句子摘抄下来。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1.听写本课生字、新词,同桌互相批改。2.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3.指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出对火烧云的喜爱之情,读出人们的惊喜之情。二、学习火烧云的颜色变化1.全班一起齐读课文第 3 自然段。2.提出问题:这一段写出了火烧云颜色上的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的?让学生在第 3 自然段中找出这两个问题的答案。3.抽查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4.再请两个学生上来朗读一下这个自

43、然段,并对他们的朗读给予适当的评价。三、学习火烧云的形状变化。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第 46 自然段,体会火烧云的形状变化。2.自主研究,汇报交流师:在第 46 自然段中,你比较喜欢哪一段呢?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自然段用自己的方式读一读,想一想。看你能从中读懂什么?3.请学生上来说说自己的看法。4.自主研究,合作学习(1)把全班分为 8 个小组。(2)师:各个小组讨论一下:这 3 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3)各个小组派代表课堂发言师:通过同学们的交流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动静结合的写法,把看到的和想到的融合在一起,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火烧云在天空中快速而神奇的形

44、状变化。四、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1.概括段意。2.点出成语“恍恍惚惚”3.注意“揉”字的书写。4.点出最后一个自然段与第一自然段首尾呼应。五、总结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这篇课文的作者以形象的语言,描绘了火烧云的奇妙景色,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2.火烧云这么神奇多变,希望同学们以后在早晨或者傍晚看到火烧云的时候能留心观察,试着把自己看到的火烧云描述出来并记录下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六、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段落。2.摘录文中的好词好句。3.利用早晨或傍晚的时间观察我们这个地方的火烧云。板书设计:7.火烧云霞光 映红万物 火 烧 云

45、 天空 像着了火(喜爱,赞美) 颜色 丰富多彩形状 变化万千8.四季童话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好词佳句。3、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出四季的特点的,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看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课时划分:2 课第一课时一、 审题导入。课题是“四季童话”,这童话中的主要人物都有哪些?为我们讲述了怎样的童话?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1、默读课文,借助注音读准生字。带问题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地选择

46、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了望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2、在小组里互动学、记。弦读 xian 不要读成 xuan 均匀读 junyun 区别记忆。三、自学思考。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1、童话中四季的主人公是谁?分别讲了他们怎样的故事?从这些故事中你都知道了四季的哪些特点?2、把你喜欢的语句、段落找出来,细细品味,想一想,哪些句子写出得好,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好?3、有声有色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读。 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四、交流。第二课时一、 复习1、学习生字交流记忆的方法。2、学生自读课文

47、,然后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加 注音或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3、指定学生朗读,评估朗读效果。抽几个学生分段读课文,看他们是否读得正确,有没有读不准的字词,帮助纠正朗读的错误。二、 请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地方。交流理解了的问题,把自己思考好的,理解了的问题与大家交流一下。三、 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展示:把你喜欢的语句,段落朗读给大家听,然后评议。四、把你准备在我的采集本里积累的生动优美的生动优美语句,与大家交流一下,再抄下来。五、巩固练习1、朗读练习2、背诵课文指定的段落。3、 找出相关的语句及段落,并根据自己的题解来叙述。4、 学习作者

48、是怎样把内容写具体的。悟出文章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法,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读后进行议论。展开想象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拓展知识面。六、布置作业1. 课后试着把四季童话讲给父母或者同学听。2. 写一写你学习完这篇课文的感受。板书设计:8.四季童话春天 多姿多彩夏天 热心,粗心 童话般的秋天 硕果累累 世界冬天 恬静,色彩斑斓9.满山的灯笼火把教学目标: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是看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生字卡课时划分:2 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满山的灯笼火把”是个什么景象?2、从课题我们一定想知道发生过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板书课题)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字典读准字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