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庄子欣赏,庄子人生哲学,庄子所处的时代,庄子,名周,宋国人。他的生活时代可以确定为战国中期。 庄子所处的时代,一方面社会经历着剧烈的动荡,战争频发,生灵涂炭,另一方面正值百家争鸣的黄金时代,文化成为一种强烈的需要,于是“士”这一阶层的人大量出现。那时,孟子正游说各国,墨家门徒遍及天下,齐国的稷下学社也正当鼎盛,而庄子却以视富贵荣华如敝屣的生活态度,主动选择了“无用”和贫困,过着一种超然世外、“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生活。,庄子思想背景,百家争鸣最早是从儒、墨之争开始的。直到韩非子时代,仍称儒墨为“显学”,可知儒墨不仅形成时间最早,而起作为学术流派,也最为成熟。当时的学术之争,最明显的就是儒墨之争
2、。所以,庄子书中,儒墨经常被当作批评的对象。,庄子其人,庄子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人。曾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孟子同时。 庄子一生贫穷困顿,然视王侯若粪土。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楚威王闻庄子贤,使使以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子其人,庄周笑谓楚使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牲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时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庄子思想背景,可以说庄子的一些富有创造性的与众不同的思想,正是对儒、墨的否定与批评中受到激发而发展起来的。 在具体思想内容方面,儒家标举“仁义”
3、的道德标准,并试图把“仁义”解释成是植根于人之本性的东西,在中庸和孟子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庄子思想背景,墨家则崇尚功利,以“相交利”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墨家讲功利必然讲究机巧。 墨子说“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 在墨子书中,有不少关于工艺技巧的进步,但是在庄子书中,工艺技巧之类,则成了被嘲笑和讽刺的对象。,墨家的这些思想都是庄子学说批评的对象。 庄子既反对用仁义道德的精神枷锁来束缚人的天性,也反对人们为了追求功利而伤生害性。,庄子思想背景,庄子思想背景,在庄子看来,这些功利技巧之事不仅是没有意义的,而且还会带来不良后果。因为“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
4、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功利技巧必忘夫人之心。”(天地)。,不受仁义道德束缚 庄子仁义道德好比“黥”(qing)“劓”(yi)是加在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刑罚,人一旦被套上“仁义”的枷锁就“游”不起来了,因此,要“游”一定要首先摆脱仁义道德的枷锁。 摆脱功名利禄而“游” 舍弃智谋事任而游。,庄子哲学关键词:游,摆脱社会制度的控制。 忘“我”而游。突破人们和自己的常识习惯思维的局限而游。 这种“游”的理想,实际上是对现存的一切知识、价值、制度、思维方式的否定和批判。,庄子哲学关键词:游,所谓“化”就是要打破各种界限和分际,让精神不受时空限制,自由翱翔。庄
5、周化为蝴蝶,蝴蝶化为庄周。 庄子追求的是精神上和心灵上的“逍遥游”,既然社会政治、道德、名利等观念都是对人性的一种束缚和累赘,那就应当从精神上将它们通通破除。,庄子哲学关键词:化,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三者中最难做的是无己。庄子教人通过“坐忘”的修炼而在精神上达到无己,忘己的境界。 “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 精神一旦进入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就会顺物自然,随物婉转,登天游雾。,庄子哲学关键词:坐忘,庄子人生哲学,在先秦思想中,乃至在整个中国思想中,对社会政治伦理的探讨,始终是一个悠长的方面。唯独在庄子思想中,构成理论主体的是对自然和个人、人生的思索。人生哲学是庄子思想的核心
6、部分。 庄子的人生哲学主要是对人生的理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这种思考的特点不是立足于人性,而是立足于人生存的困境。,人生自然之限,自然之限:生与死 庄子认为死亡是人生第一位的、最终无法跨越的界限。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却,忽然而已。 庄子对生命短暂的深沉的感叹中蕴含着对现世生活和生命的积极的肯定,而且具有的是极其强烈的从精神上超越此限的意向。,人生社会之限,社会之限:时与命 庄子将一种非人力所能干预的必然性,称之为“命”。在庄子思想中,“命”的作用范围相当广泛,不仅决定了人的生死自然大限,而且预定了人的一生在社会生活中的伦理关系和贫富穷达的遭际。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
7、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德充符),人生社会之限,在庄子的哲学中,还有一个和命具有相近内涵和相同作用的外在必然性的概念:“时”。同“命”一样,时也是制约人的一种客观力量,一种构成人生困境的因素。命与时的区别在于: 命是一种社会、自然力量的凝聚、蕴积; 时则是这种力量的展开、显现,是一个时代的社会环境。,人生自我之限,自我之限:情与欲 庄子认为,人的生活的充分展开和精神自由(逍遥)的获得,还受制于自我设置的障碍:哀乐之情和利害之欲。 庄子将此视为“内刑”,即伤害、扰乱人的内心恬静的东西。相对的是外刑: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共同结成的规范。,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庄子哲学中的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
8、,就是实现对人生困境的超越的那种精神状态。 理想人格是一种体现人生价值、完成人生目标的人物形象,是一种人生哲学理论宗旨的标志。 庄子常用真人、神人、至人来描述这种力量人格,特点:无己、无功、无名。,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庄子力量人格的精神境界的本质特征: 首先:是指一种安宁、恬静的心理状态死生无变于己;游乎尘垢之外;哀乐不入于胸次(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其次,是对个人精神的绝对自由的追求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最后,一种不受外物影响的品质 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修养方法,庄子的人生理想,是追求无待、无累、无患的精神的绝对自由。 为达到这种自由,庄子提出的精神修养方法为:无
9、欲、去智、体道,无欲,首先是无欲:恬淡无欲,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 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 1、对个人在自然中的位置或与万物的关系有所觉解: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2、对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或与他人的关系有所觉解: “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而不能入也。,无欲,修养方法,3、对个人心境中的耆(shi同嗜)欲形态有所觉解: “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富贵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庚桑楚),去知与故,其次是去知与故
10、 庄子认为“去知与故,乃合天德。” 知:知识、智巧;故:作为。 庄子:“滑凝之耀,圣人之所鄙也”。,庄子从精神的和功利的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1、在庄子看来,人的智巧、作为都会给最高的、完满的道的本然状态带来破坏“是非之彰,道之所以亏也,去知与故,修养方法,这样,庄子就把“去知与故”的观点和态度总结为: 去知与故,循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其神纯粹,其魂不罢,虚无恬淡,乃合天德。(刻意),修养方法,庄子认为,人应该保持自己的自然本性,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道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秋水) 另外,人的行为应该合于自然的原则,而不着人为雕琢的痕迹,要
11、以天合天,而非以人灭天。 庄子认为智巧和作为会破坏心境的宁静,而一种宁静的心境,本质上是对自由的体验,体道,体道,是庄子最艰深的一种精神修养方法,它既有理性基础,又有超理性成分,因而具有某种神秘的色彩。 在庄子思想中,体道一方面是精神修养终极的、最高的阶段,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贯穿精神修养的全过程: 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知北游),修养方法,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让王) 能体纯素,谓之真人。(刻意) 首先,体道是一种个人精神的扩张过程,它开始于个人对自我之外的宇宙之无限、天地之广袤、万物之奥妙的冥思、体味: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观于天地之谓
12、也。 (知北游),体道,通过这一冥思体味,个人渺小的生命之躯扩大为、意化为无穷的精神之体,一种旷渺的与自然溶入感和高远的对人世超脱感就会油然而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另一方面,体道也是个人意念的自我否定过程,即精神从知觉的感性世界中剥离、净化出来,进入无古今、无死生的超越感知的世界,庄子称其为“坐忘”。,处世态度,庄子对世俗生活的态度:超世、遁世、顺世: 1、超世:不随物迁,游乎尘外 2、遁世:浪迹山林,潜隐于世 3、顺世:虚而待物,与世沉浮 三者蕴涵着相同的自在恬静的心境。,处世态度,最典型的论述,参见庄子内篇人间世。,内篇欣赏,逍遥游 齐物论 养生主【补充外篇刻意】 人间世 大
13、宗师,庄子与天地境界,逍遥游: 至人无己,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此无己,是大无我,到此种程度的人,其境界是天地境界。,逍遥游概要,逍遥游是庄子“自由”理想的代表作。 隋唐陆德明认为“逍遥游”取其“闲放不拘,怡适自得”之义。 该篇通过层层设喻,步步取象,揭示了:凡天地之间,大至鲲鹏,小至斑鸠、赤鷃,甚或野马、尘埃,皆“有所待”而后行,不可谓怡然自得;唯有做到无己、无功、无名,与天地化为一,然后才可以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变),游于无穷而“无所待” ,获得绝对的精神自由。 全文笔势汪洋自肆,犹如天马行空,势不可挡。,逍遥游概要,王蒙庄子的享受对逍遥游的评论:,逍遥游【大气磅礴】,北冥有鱼,其名
14、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逍遥游【大气磅礴】,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虽然,有未树也。,【解语】,【解语】 有些人才智可以胜任一官半职,品行可以使一乡的人都与他亲近,德性可以投合一官国君的信任而获得国君的信任,他们自鸣得意就像小麻雀一样。宋荣子不禁嗤笑他们。像宋荣子这样的人,即使全社会都夸奖他,他也不会得意洋洋;全社会的人都
15、非议他,他也不会沮丧。他能认定自我和外物的区别,辨别荣辱的界限,但他也仅能做到此。尽管他对世俗的东西并没有汲汲追求(数数然),但他尚达到最高境界。,逍遥游,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解语】,列子乘风而行,飘然轻妙,过了半月才回来。他对福报之事,并无用心。不过,他这样虽免去了不行之羁绊,但毕竟还有所依待。 如果把握从天地之本性,顺从六气之变化,遨游于无穷境界,那还需要依待什么呢!所以说,至人无一己之私念,神人无功业之束缚,圣人无名声之羁
16、绊。,逍遥游【自足平和】,(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推辞)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予无所用天下为。【解语】 名,不过是实的附属品,难道我是为了这区区的附属品吗?鹪鹩于深林里筑巢,所需不过一枝;偃鼠到河边饮水,所需不过满腹。天下对我毫无用处。,齐物论概要,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对客观事物的评论,各执一端相互非难,都把自己的观点当做绝对真理。庄子齐物论恰破此执。庄子认为,从“道”的观点来看,世间一切对立的双方,诸如生死、贵贱、荣辱、成败、大小、寿夭、然与不然、可与不可等并无差别。各家出于“成心”的彼此是非之争,只是各自发挥偏见的争辩,不如物我两忘,不言不辩
17、,超然是非之外。 全文的论点: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小而病之】,其寐也魂交,其觉(jue)也形开。与接为搆(gou),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j gu ,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xu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慹zhi,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齐物论【解词】,搆(gou):交战 缦:心计柔奸 窖:善设陷阱 密:潜机不露 惴惴(zhui ):忧惧不宁 缦缦:惊恐失神的样子 栝
18、(gua):箭末扣弦处 老洫(xu)谓至晚年时,更不可救拔。 姚:同“佻”,浮躁、轻薄 佚:纵逸 启:狂放 态:装模作样,【解语】,【解语】 (不能大而化之,就只能小而病之):睡梦中仍然精神交错,心思重叠,惦念混杂。而醒后则千头万绪,心乱如麻,形体不安。心灵与外物纠缠矛盾,整天勾心斗角。有的心计柔奸,有的善设陷阱,有的潜机不露。小恐惧忧心忡忡,大恐惧惊魂失魄。辩者出言骤然犹如机栝疾发,意在乘机挑起是非;或者缄默不语犹如有誓盟一般,意在等候时机战胜对方;精神沮丧犹如秋冬之时其真性日渐损耗;,解语,沉溺于言辩,无法恢复自然本性;心灵闭塞不通如被捆住一般,至晚年将更不可救拔;临近死亡之心无法恢复生气
19、。时而欣喜,时而愤怒,时而哀伤,时而快乐;时而忧愁,时而叹息,时而恐惧,时而反复,时而轻浮,时而放纵,时而癫狂,时而扭捏作态。林林总总日夜迭替不已,扰烦心灵,但就是不知这些究竟是如何发生的。罢,罢!早晚悟出其中的奥秘,也就知道它们发生的根由了!,齐物论【彼 此】,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
20、也。故曰莫若明。,齐物论【彼 此】,【解语】,【解语】 以我观物,则万物都是彼;以物自观,则万物皆为此。用彼方的观点看此方,则丝毫不见此方的用处;用此方的观点自视,则只知自己尽是是处。所以说彼方是由于和此方相对立而产生的。所谓“彼此”,不过是惠施的方生方死的说法罢了。虽然如此,生命开始就在走向结束,一个生命的结束意味着另一个生命的开始;当某一事物被认为是“是”的时候,它的“非”也就开始了;,【解语】,【解语】 当被认为“非”的时候,它的是也就包含在其中,是与非相因而生,永远没有穷尽。因此圣人不走分是非的道路,一切让天道来普遍照耀,任凭是非的自然发展。从事物对立面的观点来看,彼此各有自己的是非。
21、如果从道观之,果真还有彼此的是非吗?超出了是非对立,就掌握了“道”的枢要。于是就可以应付无穷的是非了。如果按照是非的标准来辩论是非,那么是永无定论的。所以不如用空明若镜的心灵来观照万物。,齐物论【万物齐一】,1、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齐一。2、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齐物论【解语】,2、人世以外的事,圣人把它搁下而不加以谈论;人世以内的事,圣人泛泛而谈而不细细评论。一切古史都是先
22、王治理世事的记载,圣人对古史所记载的内容,只略加议论而不辩难。所以天下事理能分别的,其中必定有不能分别之处;能争辩的,其中必定有不能争辩的。圣人以不辩为怀,而常人却喋喋不休以争辩夸示于世。所以说,辩论的发生,是因为没有见到道之广大。,齐物论【至人】,至人神也!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生死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冱(hu):冻,刻意,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河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刻意,【解语】不磨砺心智而行为高尚,不谈论仁义而能修身,不追
23、求功名而能治天下,不隐逸江湖而能闲处,不导气引体而能长寿,一切完全无心,一切都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心经恬淡虚旷而不偏爱,万美皆会来依附。这就是天地的大道。,养生主概要,养生主即养生之宗旨。正如清末学者王先谦(葵园先生)云:“顺事而不滞于物,冥情而不攖于天,此庄子养生之宗主也。” 顺乎天理,依乎自然,处于至虚,游于无有,完全取消主客对立,使精神不为外物所伤,最后达到享尽天年的目的,这就是养生主的主旨。,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刻意概要,此篇与“养生主”、“大宗师”等相似,以养神为旨。认为养生之道,在于去情寡欲,体悟淡然;与世无争,任其自然;凡
24、是刻意为亢、为修、为治,为闲、为寿的人,只能成为丧真失性之徒。,刻意概要,文章列出五等俗人,以衬托出圣人。接着连用六个“故曰”来盛赞圣人之德:恬淡寂寞、虚无无为,而以“此养身之道也”总收盛德之美,提示全篇宗旨。 篇名“刻意”含义为“磨砺意志”。,刻意,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义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河而闲,不道引而寿,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刻意,【解语】不磨砺心智而行为高尚,不谈论仁义而能修身,不追求功名而能治天下,不隐逸江湖而能闲处,不导气引体而能长寿,一切完全无心,一切都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心经恬淡虚旷而不偏爱,万美皆会来依附。这就是天地的大道。,刻意
25、,故曰,夫恬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故曰:圣人休休焉则平易矣。平易则恬淡矣。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刻意,【解语】 所以说,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是天地的准则和道德的根本。所以说,圣人息心于此。息心宽容便与世无争,因而也就心平气和。心平气和也就恬淡愉悦了。心平气和、恬淡愉悦,忧患就不会入心,邪气也不会袭身,于是自然天性就完美而精神就充实不亏了。,刻意,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去知与故,循天之理。故无天灾,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责。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不思虑,不豫谋。光而不耀,信而不期。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神纯粹,其魂不罢。虚无恬淡,
26、乃合天德。,刻意,故曰: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德之失。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于忤(wu:抵触),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淡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刻意,故曰: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水之性,不杂则清,莫动则平;郁闭而不流,亦不能清,天德之象也。故曰:纯粹而不杂,精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道也。,人间世概要,人间世,即人世间。该篇的主题:如何“涉乱世以自全”(王夫之语)。 当时的社会如同血淋淋的角斗场人与人相互争夺,相互残杀,庄子认为,生活在这样的人世间,要全身须得虚己顺物,以不材为大材,以无用为大用。 庄子借接舆一歌,
27、复又自续一曲,深寄无限辛酸之慨而结住全文。,王蒙析人间世,1、颜回要去卫国 王蒙:故事表面讲不要轻易出手的道理,内里却表现了古代“人文知识分子”在权势面前的尴尬、无奈、自嘲、自解、躲避与超越。 其中有一段对话:,王蒙解人间世,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行。 【解】 要想理人,先得自己站得住脚。至人,必须本身立于不败之地。如果你自身还做不到充实、稳定、有信心、邮宝我,你还为卫君的横行霸道操什么心。 【接着庄子说了下面一段话。】,人间世,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解语】 “德”的丧失是由于求名,“智”的外露是因为
28、好争。名,是人们互相倾扎的祸根;智,是人们相互争斗的工具。这两者都是不祥之物,不可以推行于世。,王蒙解,这段话的用意在于规劝类似于书中颜回这样的人,以崇德、慕名、尚智、争辩是非的名义,去做一些蠢事。假托孔子提醒颜回,不要被德呀名呀智呀争呀裹胁住。 德怕出名,德与名一联系就会走样,就会走向自己的反面。,“孔子”再劝“颜回”,且德厚信矼gang,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术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菑(zi,同灾)人。菑人者,人必反菑之,若殆为人菑夫! 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王蒙解,这是带着刻骨铭心的沉痛经验
29、之谈。自以为掌握了治国安邦之道者如颜回,跑到未必讲多少孔孟之道,却同样能言善辩、威重如山、可杀可生、喜怒无常的卫君那厢去,谁能说服谁呢?其结果你只有加码添威之份儿。你顺着他吧,没完没了,你说实话吧,自找倒霉,死路一条。 思之忧之,能不长太息以掩涕乎?,王蒙解,这里的所谓的孔子,没有讲是非,没有讲原则,没有讲大义凛然,杀身成仁,而是只讲利害与胜负。于是,只能是趋炎附势或避炎逃势、只能如老子所说“勇于不敢”。 粗鄙、真实。 王国维语:“可爱的多不可信,可信的多不可爱。”这就是庄子的涉乱世以自全。,人间世,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解语】 “德”
30、的丧失是由于求名,“智”的外露是因为好争。名,是人们互相倾扎的祸根;智,是人们相互争斗的工具。这两者都是不祥之物,不可以推行于世。,王蒙说,人间世玩着玩着就会恶化起来,莫名其妙地为一句话为一个恶声就想吃人,千万不要挑拨是非,不要当真掺合太过,不要只进不退,要掌握好分寸,别越位,要进得聪明,退得潇洒,即使在种种不得已之中,也要维持自身的超越与逍遥。 以逍遥之心而处人间诸事。,人间世,(接舆:)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临人以德!殆乎殆乎,画地而趋!迷阳迷阳,无伤吾
31、行!吾行却曲,无伤吾足!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德充符,庄子在本篇里所说的“德”,并非通常理解的道德或者德行,而是指一种心态。庄子认为宇宙万物均源于“道”,而万事万物尽管千差万别,归根到底又都浑然为一,从这两点出发,体现在人的观念形态上便应是“忘形”与“忘情”。 所谓“忘形”就是物我俱化,死生同一;所谓“忘情”就是不在乎宠辱、贵贱、好恶、是非。 这种“忘形”与“忘情”的精神状态就是庄子笔下的“德”。“充”指充实,“符”则是证验的意思。,德充符,为了说明“德”的充实与证验,文章想象出一系列外貌奇丑或形体残缺不全的人,但是他们的
32、“德”又极为充实,这样就组成了自成部分的五个小故事:孔子为王骀所折服,申徒嘉使子产感到羞愧,孔子的内心比叔山无趾更为陋,孔子向鲁哀公称颂哀骀它,闉跂支离无脣和甕盎大瘿为国君所喜爱。 五个小故事之后又用庄子和惠子的对话作为结尾,即第六部分,在庄子的眼里惠子恰是“德”充符的反证,还赶不上那些貌丑形残的人。,德充符,庄子连续用几个残疾圣人说明:一个人的德行是否充实,是否能够得上一个美德的标志,不在于他的外表,而在于他的内容。,故事一:王骀(跛子),对王骀心理素质的描绘: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遗”:丧失自己的主心骨。 明辨万
33、物之变的道理,却不跟随万物之变而迁移震荡。认同万物之变易,但却守着自己的宗旨与根本。,故事二:申徒嘉(缺脚),申徒嘉与子产的对话: 子产曰:“子即若是矣,犹与尧争善,计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申徒嘉曰:“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王蒙的评论,王骀的故事着眼于“大”,而申徒嘉的故事,着眼于“忘”面对历史与地域的绑架,面对你付出的应有的或不应有的代价,你能心平气和吗?能心平气和,就能安顺,能安顺就能忘却你的不平之气、怫然之怒,就能达到一个忘我境界。 这是一种对于有害信息、有害意识、心理病毒等包围与干扰的涤除,王蒙的评论,这是一种对于有害信息、有害意识、心理病毒等包围与干扰的涤除;是
34、精神上、意识上的无为、无知、无心,这也是坐忘,然后才能逍遥、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与达到同行,进入自由境界。,故事三:无趾,庄子通过无趾的故事,讲了一个道理:不因自己的往事往刑往咎而背包袱。,故事四:哀骀它,庄子用外表丑陋之人哀骀它的故事,描述了至人的吸引力与凝聚力、至人的人格魅力。 王蒙就此发挥,说了他对男性的人格魅力的理解:聪明、幽默、勇敢、豁达、决断、热烈、承担、自信。 智慧是一种美,而愚蠢、浑噩、蛮横是最丑陋的。,德充符“才全”,哀公曰:“何谓才全?” 尼曰:“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
35、可入于灵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隙而与物为春,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是之谓才全。”,【解语】,才全:人格、资质、才能,即精神品格精神能力达到了完满理想的境界。 在规划不了规律和命运的情况下,人的精神能力的首要任务是保护自身不因无常的世事而遭受侵害,反而能保持住通畅和悦健康快乐,不因变化而失去自己的平和和喜悦。 这就叫做精神的强大与自足。,忘,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为诚忘。【解】德有自己的优势长项,形体有自己的英爱被忽略的地方。如果一个人该忽略的不忽略,不该忽略的却忽略,那就是糊涂健忘。 中国的古人早就知道过于明察秋毫,是不祥的。,王蒙之议,庄子强调内涵比外
36、形重要,精神比肉体重要的道理。他的举例漫天飞舞,他的雄辩淋漓酣畅。他的用意在于指出,人们为了形体的完整会做出许多努力,但却不知道如果没有精神、才德的完整,那些对于形体的完整的努力其实都丧失了意义。而具备了精神的完整之后,对于形体上的完整的计较,就更没有意义了。我们当把心思集中到维护精神和德行的完整。,大宗师概要,大宗师,即以道为宗为师。 该文所热情赞美的大道,是一种庄子心目中理想的精神气质。,大宗师,(何谓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登假于道者也若此。,大宗师,【解语】 古时的真人,不以失败为不利,不夸
37、耀成功,不谋虑世事。像这样的人,事有差失而不懊悔,一帆风顺而不自得;登高而不恐慌,入水而不沾湿,入火而不感炽热。只有其见识达到大道境界的人才能如此。,大宗师,古之真人,不知说(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拒) 。翛(xiao)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大宗师,【解语】 古时的真人,不知贪生也不惧死,生不欣喜,死不抗拒。自然地来,自然地去罢了。不忘自己生命的本源,也不寻求自己的归宿。欣然接受自然所赋予的生命,忘却生死的变化而欣然复归自然。这就是叫做不以嗜欲之心损害自然之道,不以人的力量去添助天命之常,这
38、就是真人了。,大宗师,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音xu)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故曰: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大宗师,【解语】 鱼相得于水,人相得于道。相得于水者,挖个水池来供养;相得于道的,无为而逍遥,心性安详宁静。所以说鱼畅游于江湖就会忘掉一切而悠然自乐,人悠游于道途,便会忘掉一切而逍遥自在。,大宗师,何谓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解语】 坐忘就是:忘记了肢体,废黜了聪明,形智皆弃,与自然大道浑然一体,这就是“坐忘”。 与自然大道浑然一体,就了却了偏爱,顺乎万物变化就化解了偏执。果真是贤人啊!,拓展阅读,王蒙:庄子的享受 安徽教育出版社 中国天机 谢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