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 鸦片战争前的香港.ppt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1081575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12.1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1 鸦片战争前的香港.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1 鸦片战争前的香港.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1 鸦片战争前的香港.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1 鸦片战争前的香港.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1 鸦片战争前的香港.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鸦片战争前的香港,考古学视野下的香港史文献中的香港史(迄至明代)清代的香港地区,香港新界屯门涌浪新石器遗址及出土器物,深圳南山向南村出土遗址器物,香港目前所知史前遗址约129处,已发掘42处。(截止1999年数据),香港考古成果及启示,大量的考古成果表明,香港同大陆地区一样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早在7000年前,很多先民就在香港地区生息繁衍。香港的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文化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文化有很深的渊源及广泛的一致性,并且受到长江流域乃至中原文化的很大影响。“本刊专稿:香港考古”编后记载考古 1997年第6期。,香港先民徙止谱系(文化层),旧石器时代的华南先民:1958年,粤北曲江

2、县马坝遗址(狮子岩)的“马坝人”。【可能与香港为一系】距今约6000年左右,首批先民迁来。细绳纹夹砂陶釜、泥制磨光彩陶盘为特征的文化族群。渔猎为主,沙堤栖身。约一千年后这批先民文化有突然中断迹象。(食人之风,是否越人习俗?) 湘北汤家岗早期文化 (澧县、安乡县):湘北 长沙 溯湘江而上越南岭进入广东曲江 珠江三角洲地区,香港舂坎湾遗址出土的镂空圈足彩陶盘,距今3500年左右,当夏商之际,古越族一小部分移至香港、珠海、深圳等地。几何印纹陶和刻画纹陶器。选择沙堤及附近的山岗和台地居住。原始农业为辅。从遗迹及遗物来看,船业可能发达。氏族斗争激烈。 当中原春秋战国时,“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

3、各有种姓。”(汉书地理志)后香港深圳地区出现深受岭北影响的“夔纹越族”文化。,史前时期与东南亚文化的可能交往,海退时期,以巽他海峡(爪哇与苏门答腊岛之间)为桥梁,“中国”与南洋诸岛的文化交流。(文化的渊源、相似性和共性) 香港作为珠三角与南洋的中转站,参与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如马来西亚的沙捞越与香港),思考:有否可能香港的史前文化是东南亚地区传来抑或有其他可能?,典型性青铜时代的缺失?,中原青铜文化高度发达:城市、文字、金属器和礼仪性建筑及器物等出现。广东地区(包括香港区域)虽偶有零星青铜器具出土,尚且看不到原始文明向青铜文明(国家政权组织等)的深刻变质。,战国晚期以前,香港境内的先民主

4、要居住于海岸线附近的沙台或沙堤上,主要以渔猎为生,原始种植业发展缓慢。社会形态还在原始社会范围。,秦汉以降中原王朝对南疆的开拓与经营,前214年,秦始皇在岭南置桂林、象、南海三郡。广东大部分属南海郡,下辖番禹、四会、龙川、博罗四县。郡治番禺。香港地区和珠江三角洲一带属番禺县。当地人民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桂林灵渠被凿通)汉代(武帝后)中原王朝在番禺县(于今深圳南头镇,与香港毗连处)设置品秩较高的盐官。并为了保证专利的推行,设置了从外徙入的屯兵。(1955年8月,九龙李邓屋发现了大规模砖石汉墓。1992年,在大屿山白芒遗址发现了数枚铁铤铜镞,与军队直接相关。),灵渠(前214年凿通)夏季风光

5、,白芒山出土的铁铤铜镞,煮盐之利,唐宋时期,香港的制盐业十分兴旺。(考古资料表明:在大屿山、南丫岛、港九各大海湾的沙堤、台地或山坡上遍布大量与制盐相关的殻(ke)灰窑)。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东莞县大奚山(即大屿山)盐民暴动,一度波及广州城。,屯门之要,位于珠江口东岸,两山夹峙,扼江海要冲,是广州的外港。隋唐以后,中国与世界的贸易联系趋于密切,“海上丝绸之路”作用日大,盛产食盐的香港地区依靠优良的区位优势,也加入到繁荣的贸易及文化交流中。随着屯门地区的日益重要,政府在此设立要塞性质的大量驻军。唐置屯门镇兵,五代南汉置军寨,宋设巡检司,拱卫广州。,由于区位优势,香港在早期发展史中,不断有“

6、移民”进入此块土地进行开发。时光流移,秦汉以降的屯官、盐官、屯兵以及谪戍之徒等至香港地区从事盐业生产、贸易及其他行业。每当中原板荡之际,香港又成为一个吸纳流民的地理空间,并为这些不同时代的流民走向海外提供了一个中转站。香港的可爱也许就在于能在流动中融合出新的文化。,文献中的香港史(迄至明代),大致区划沿革:,官方文献中“出现”的地名及意涵,民间文献“记载”的宗族,元朗邓(符协)氏的迁入。北宋时,战乱频仍,加之香港地区莞香、珍珠、食盐“产业”兴旺。一批中原人民移居于此。邓氏与熙宁(真宗)年间(1063-1077)迁入屯门以北河谷地带的锦田,后族人渐次播布于屏山、厦村、龙跃头等地。成为今日香港邓氏

7、的祖先。新田文族、上水廖族、河上乡侯族、粉岭彭族等一些新界今日的大族相继迁入。,东莞女儿香?,莞香,土沉香,别名白木香、女儿香等,被誉为“植物中的钻石”,价值不菲。唐代传入广东,宋代普遍种植。明代大盛,成为宫廷贡品。并大量通过广州行销江浙、北方以至京师。南路也有部分入东南亚。香港得名可备一说。,文献的类别及意义: 一种历史信息论思维的养成,历史信息的载体历史信息的权力倾向(官方与民间;集体与个人)历史学与新闻学的相同之处(历史是长时段的新闻),16世纪新安县志所见香港态势,万历粤大记卷三十三所见香港态势,军防沿革,卫所制度:东莞千户所、大鹏千户所、官富巡检司(明代官员常驻香港)水师制度:最初隶

8、属卫所系统,1565年后全广东组成水师六寨。广州寨驻扎于东莞南头,负责巡海。南头寨的兵额由最初的1486名于1591年增至2008名。战船由53艘增至121艘。寨下设汛,负责日常放哨。明代的倭寇、广州外贸与屯门之战,倭寇、外贸与屯门之战,明代的海禁政策:朱元璋“寸板不得下海”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正德、嘉靖年间 “寸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倭寇之乱日盛隆庆(1567年)开海,允许民间贸易。流动的倭寇(疍民、商人、地方势力)1519年4月,西芒德安德拉德(Simao dAndrade)奉葡王之命率舰队从科钦前来广东,8月间抵达屯门。此后骚扰不断, 15

9、24年6 月27日,广东海道副使汪镕调集战船50艘,包围10艘左右的葡船 ,后成功驱逐葡人。嘉靖二十七年(1548),明军捣毁了浙江双屿港的海盗堡垒,并乘胜追击至福建厦门湾一带。葡萄牙人于1553重回广东海面,并于1553年取得澳门居留权。,明代香港地区的经济及文教,新族的迁入与旧族的展拓:温氏、朱氏、袁氏、黎氏、徐氏等。宋元迁入的邓、彭等姓继续“开疆拓土”。生计模式:莞香、珍珠、煮盐。新界、离岛及港岛之谷地也有务农者。沿海岸线居者多捕鱼。宗族兴学,求取功名。“以求王化”?兴盛的庙宇:(锦田的永隆围、屯门的青云宫、元朗的灵渡寺、佛堂门的天后古庙(建于宋代)、锦田观音山的凌云寺等),清代的香港地

10、区,清代的军事措施清代对明代体制的承袭与强化:防倭与防 葡。乾隆二十二年(1757)合法的对外贸易 全部集中在广(“十三行”制度为其前导)。 其原因即为借助明代在该地区的经营底蕴。十九世纪初,英国人对香港地区的一些 岛屿觊觎之心日盛(欲仿葡萄牙事例)。当 时很多有识之官员开始建议朝廷在香港地区 添兵设汛。,清中叶后,鸦片贸易日益猖獗。海防局势趋于严峻。防御重点转移至香港本岛及九龙地区(尖沙咀)。先后建立新的军事防线。1840年,尖沙咀新设“惩膺”、“临冲”两座炮台,炮56位。分派大鹏两营防守。此两座炮台后在义律强压下由琦善拆除。港岛被割后,1847年,九龙汛被扩建为九龙城寨。与港岛的维多利亚城

11、对峙。 石城周围一百八十丈、高连垛墙一丈八尺、内东西南三面城墙,厚一丈四尺。并于敌台配炮三十二位。北面靠山,城墙厚七尺,未配炮。 后山亦建围墙。,九龙寨城西门遗址,翻新的旧式衙门“大鹏协府”,九龙寨城的变迁,九龙寨城(或称九龙砦城,俗称九龙城寨或者九龙城砦),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九龙半岛与新界成为殖民地,但在清朝外交官员据理力争下,九龙寨城仍归清朝驻军管辖,成为位处英国殖民地的清朝外飞地。寨城内有衙门,是清朝官员办公的地方,地位约等于现代的领事馆。1899年5月下令入侵寨城,赶走城内的清朝官员,其后寨城一度荒废,几乎无人居住。 日据期间,为了扩建原名龙津河的启德明渠,拆毁全部城墙。日

12、本投降后,露宿者开始在九龙寨城聚居,公用八条公家水管或水井。并于1948年成功抵抗港英政府入城整顿,由于香港警察以致香港政府都无权进入,中华民国政府因专于内战又无心于斯,九龙寨城便成罪恶衍生的贫民区, 为“三不管”地带。 1973至74年间,香港警察派出过3,000人强进城寨,铲除城寨内的黑帮势力。由于城寨是中国的领土,因此设立了一个九龙城砦人民代表大会,意图跟中国政府建制靠拢,是一个自治组织。九龙城寨在拆毁之前有50,000多名居民;以城寨面积0.026平方公里推算,城寨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923,077人,是全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方。 1987年中英两国共同决定拆掉城寨,迁徙居民。,电影

13、功夫里的“猪笼城”,公用水管,拆迁整改前的九龙城寨,鸦片战争前的经济状况,清初迁界对香港地区居民的影响顺治十八年(1661),为遏制郑成功的 影响,政府在粤、闽浙等沿海地区厉行迁界政 策。香港地区的原有居民,被迫迁入内陆。香 港地区沦为盗贼的巢穴,渐成荒芜之地。复界 初期,人员回流甚少。康熙二十三年(1684), 台湾平定,政府采取设置军田、招徕流民、奖 励开垦的政策,人口逐渐恢复。“本地”、 “福佬”、“疍民”、来自珠江、北江、东 江、韩江流域及闽浙的“客家人”成为英治以 前的族群构成。,经济结构(生计模式)与市镇发展:迁界前为采珠、煮盐、种香树。复界后演化为捕鱼(其他海产)、耕种及打石。十

14、八世纪末期以后,西方很多商船多停靠沿海的渔村海港进行补给,这些地方渔民日多。加之政府驻军有增无减,形成较为繁荣的市场。 当时一位英国官员的记载:“赤柱村是全岛最大及最重要的村落人口约有八百共有房屋及商铺180间居民多从事农耕、商业及腌制咸鱼、贩运到广州或附近地方去”。长洲等地的天后宫、北帝庙、洪圣庙。九龙城周围人烟也很密集,成为类似内陆地区城市关系的小样板。,行政措置与军事设施,新安县丞的管辖范围(清初至十九世纪中叶)。 康熙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离岛区及新界的一些村落归官富司巡检所管辖,后属九龙巡检司管辖。 非常规性的冲突裁决仍由代表国家权力的行政机构办理。(新安县、两广总督府等) 常

15、规性冲突由地方基层社会组织解决。(保甲制度在乾隆年间的推行,与内陆地区相似): 息讼日常事务:耆老、族长、地保、总理代表等;治安:团练及公安所等,文教事业及庙宇,新界为多,邓氏为多。族学与私塾为多。虽不能说为文风鼎盛,但亦不能说是为蛮荒之地。天后庙的影响。(中国海洋文明的一种象征)宗族祠堂。(宗族文化的影响),天后娘娘,又称妈祖、天妃、天上圣母、娘妈,是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历代船工、商旅、渔民、海员等群体共同信仰的海洋性神祇。相传妈祖的真名为林默,小名默娘,故又称林默娘,福建莆田人,诞生于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逝世。 妈祖信仰在南中国及东南亚华人甚至内陆河流流域均有广大信众。,据史载,佛堂门大庙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相传北宋时有位叫林长胜的莆田人,携家眷迁居九龙彭蒲围(今大磡村附近),以航运为生。一日,其孙松坚、柏坚兄弟俩在清水湾外海遭遇狂风恶浪,虽极力拼搏,终覆舟堕海,林氏兄弟紧抱妈祖神像,竟在狂风恶浪中奇迹般地漂流到东龙岛海滩,双双得以生还。为答谢神恩,兄弟俩集资在东龙岛海岸边建庙奉祀妈祖,为香港第一座妈祖庙。,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正诞进香,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