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 育投入与教育效益研究我国教育经费结构:回顾与展望(北京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经费的增长,经费分配的公平和使用效率等结构性问题将引起更多重视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我国的历史数据,比较他国的有关数据资料,对我国教育经费的来源结构 、分配结构和使用结构进行了回顾与展望 。研究认为: 1、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主要由于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增加,我国教育经费来源结构总体上将呈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缓慢提高的趋势;未来更长时期的变化,将主要受政府政策选择的影响 。2、在分配结构方面,短期内初等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的比例会因为政策支持而有所提升,但从长远来看,中等教
2、育和高等教育将由于规模的扩大而在总经费中占据更大比重 。3、在生均经费方面,以绝对货币单位表示的三级教育生均成本将会继续提高,但以生均成本指数(生均成本占人均 GDP 的比例)来看,未来我国初等教育生均成本指数会继续提高,高等教育的长期趋势有可能是继续下降 。3、在教育经费使用结构方面,本文以地方小学的数据验证了人员经费占事业经费比重与事业经费充足程度之间的关系,证明经费的内部结构可以作为监测教育经费充足程度的指标,认为未来随着总体经费紧张程度的缓解,总体上看,教育经费中人员经费在事业经费中的比例将继续降低 。关键词: 教育经费结构;来源结构;分配结构;使用结构中图分类号: F08; G40-
3、 0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 4870( 2012) 01- 0021- 07陈晓宇教育与经济收稿日期: 2012- 01- 13作者简介: 陈晓宇,男,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学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教育经费问题的核心内容和教育财政领域内的矛盾重点也将发生重要变化 。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教育经费短缺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经过各级政府和有关各方面的漫长而艰苦的努力,近年来一方面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稳步增长,另一方面受教育者个人和家庭出资分担了快速扩张的非义务教育阶段的相当部分经费,全国教育经费以及财政性教育
4、经费占国民经济的比重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大大缓解了教育经费的紧张状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 年) 再次提出到 2012 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国内生产总值 4%的政策目标 。作为一个里程碑式的政策目标, 4%的达成将标志着我国教育财政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教育数量和质量的要求将继续提高,持续提高的经费需求和有限的经费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仍将是教育系统面临的长期问题 。然而在后 4%时代,教育经费分配的公平以及经费的使用效率将会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多的重视 。因此教育财政研究人员也更多地将目光转向教育系统内部,从教育经费的来源
5、构成 、分配模式以及使用去向上更加深入地研究发掘教育体系内的财政与经济问题 。为了在教育经费筹措 、分配和使用环节上分析教育经费相关问题,需要对教育经费进行相应的划分,不同类别的教育经费表现出了教育经费的来源结构 、分配结构和使用结构,这些教育经费分类结构指标分别反映了教育财政体制的教育投入责任的分担情况,教育经费在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分配情况,以及教育经费的支出情况,能够简单而直观地反映出教育财政体系的概貌,在与教育经费有关的规划和决策中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多年来研究人员也分别从来源结构 、分配结构和使用结构等方面探讨我国教育经费问题,本文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总结我国教育经费结构变化的历史,比
6、较他国的有关数据资料,以资更好地理解我国教育财政的现状并帮助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 、教育经费的来源结构教育经费来源结构指一个教育系统或子系统的总经费中不同来源的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 。从国际范围来看,教育经费筹措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政府拨款,二是私人来源 。具体地讲,政府对教育的拨款主要来源于税收,私人投资主要来源于学费 。除此之外,捐赠 、借贷 、经营收入以及发行教育债券等也作为教育2012 年第 1 期21经 费的补充来源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经费的来源结构能够反映其教育投资体制状况及其沿革 。特别是,不同层次 、类别的教育经费的来源结构的不同能够反映出教育投资体制的不同,同时也能反
7、映出政府对不同教育部门的财政努力程度以及不同经费来源渠道的重要性 。另外,从不同特性的来源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对教育系统经费总供给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与一般的经济活动支出不同,教育活动本身的特点决定了经费支出的一些特性,包括非营利性 、整体性和稳定性 。因此教育系统主要依赖的经费来源应当能满足教育经费支出的这些特点 。政府税收在整体性和非营利性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同时也相对稳定,因此政府公共教育经费比较符合教育经费来源的特点,在几乎所有国家都是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渠道 。对于教育机构来说,学费收入是能够按照学生人数成比例变化的经费来源,也符合教育规模变化的经费需求 。其他收入来
8、源,如捐赠收入受文化传统 、法规政策和经济景气状况的影响较大,经营收入也受制于教育机构的使命等因素,因此这些收入来源只能作为局部的或补充性来源,而无法成为教育机构主要依赖的收入 。影响教育经费来源结构的因素首先是制度安排,在一个国家教育财政体制有关的法律法规中对教育机构收入的规定决定了教育经费的来源种类 。相关的制度法规对政府教育投资责任的限定,以及政府和民意赋予教育投资的优先程度,决定了政府投资教育的意愿;同时政府的财政能力制约着政府投资教育的能力 。在私人投资方面,受教育者个人投资教育的意愿主要取决于个人或家庭对各级教育投资成本和收益的判断;而居民教育收费承受能力则受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
9、所决定 。以上政府教育投入 、个人教育投资,辅之以其他收入来源,形成教育经费来源中公共经费和私人经费的比例结构此消彼长的格局 。我国教育经费的来源被划分为两大类:一是财政性教育经费,二是非财政性教育经费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企业办学教育经费,校办产业 、勤工俭学 、社会服务收入中用于教育的经费,以及其他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拨款 。非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集资办学经费,学费 、杂费,及其他(简称为 “财 ”、“税 ”、“费 ”、“产 ”、“社 ”、“基 ”)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属于政府对教育的公共投入,非财政性教育
10、经费属于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投入 。财政性教育经费在总经费中所占比例反映出我国教育系统对政府财源的依赖程度,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政府在教育经费投入中的角色和责任 。1990 年 1992 年 1994 年 1996 年 1998 年 2000 年 2002 年 2004 年 2006 年 2008 年 升降总计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100财政性 86.44 83.24 78.37 75.16 68.92 66.58 63.71 61.66 64.68 72.06 降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68.97 62.13 59.38 54.76 53.09
11、 54.19 56.83 55.61 59.05 66.79 降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税费8.87 10.13 8.92 10.07 9.46 7.38 4.30 4.02 4.35 4.76 降企业办学校经费 6.11 5.59 5.99 5.59 4.37 3.53 1.61 1.27 0.70 0.34 降勤工俭学及社会服务收入2.49 5.39 4.08 4.09 2 1.48 0.98 0.76 0.58 0.17 降非财政性 13.56 16.76 21.63 24.84 31.08 33.42 36.39 38.34 35.32 27.94 升社会团体及个人办学经费0.72 1.0
12、8 1.63 2.23 3.15 4.80 5.59 0.48* 升社会捐集资 8.6 8.03 6.55 8.67 4.81 2.96 2.32 1.29 0.92 0.71 降事业收入 20.66 24.38 26.66 27.77 24.53 23.22其中:学杂费 4.96 5.07 9.87 10.72 12.54 15.45 16.84 18.59 15.82 16.20 升其他经费 3.66 4.49 4.37 3.99 3.86 4.16 4.47 4.29 3.53 升表 1 1990- 2008 年我国教育经费各来源渠道所占比例变化 ( %)*2008 年 “社会团体及个人
13、办学经费 ”统计科目变更为 “民办学校中举办者投入 ”.资料来源:根据各年度 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和教育部财务司教育经费统计资料数据计算而得 .表 1 是 1990- 2008 年我国教育经费各来源渠道所占比例的变化情况 。由表 1 可知,自 1990 年以来,随着各项教育财政体制改革措施的推行,我国政府的财政公共教育支出在教育总经费中所占比例经历了一个先下降后反弹的过程 。自 1990 年至 2004年,随着我国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政策的逐步推行,受教育者个人和家庭缴纳的学杂费在教育总经费中的贡献逐年提升,从1990 年的 4.96%上升到 18.59%,期间提升了 13.63 个百分点,而
14、与此同时,财政性教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占比则从 1990 年的86.44%逐年下降至 61.66%,共下降了 24.78 个百分点 。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的下降和非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的上升,反映出成本分担是这一时期我国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特征 。2004 年以后,特别是 2006 年以后推行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22制 ,不但增加了中央政府的教育投入,也提高了地方政府的教育投资,而与此同时关于教育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基本维持不变,因此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重有所上升 。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中,不同的来源渠道在总体来源结构中的比例也反映出不同的模式 。自 1990 年代以来,财政预算内
15、教育经费与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总体比例的变化趋势相同,也呈现了先降后升的现象;各级政府征收的用于教育的税费则在 2000 年前后处于两个不同水平,其中的变化反映了农村教育费附加的退出;企业办学经费的比例逐年减少是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企业办学的体制地方化社会化的结果;而校办产业 、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占比的下降则真实地反映了一度曾被寄予厚望的校办企业的兴衰历程 。在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占据主要部分的是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财政性教育经费在教育总经费中比例的变化趋势也主要受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增长速度的影响 。在非财政性教育经费中,教育事业收入占最大份额 。教育事业收入主要包括学生个人和家庭缴纳的学杂费以
16、及教育机构培训及横向合作等社会服务获得的收入 。历史数据显示 2004 年以前我国教育经费来源中教育事业收入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其中学杂费收入占比也随之提高;社会团体及个人办学经费占总经费比例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而社会捐资集资占比则呈下降趋势 。表 2 OECD 国家 2000 年及 2007 年教育机构经费的来源结构2007 年 2000 年公共来源私人来源公共补贴私人 公共来源 私人来源家庭支出 其他私人主体 私人来源合计 *澳大利亚 69.5 23.0 7.5 30.5 4.4 73.2 26.8奥地利 91.0 4.8 4.1 9.0 4.6 94.0 6.0比利时 94.4 4.4 1.
17、2 5.6 1.7 94.3 5.7加拿大 74.7 10.7 14.6 25.3 0.5 79.9 20.1智利 57.7 40.0 2.3 42.3 1.2 55.2 44.8捷克共和国 88.7 7.6 3.7 11.3 m 89.9 10.1丹麦 92.5 3.9 3.6 7.5 m 89.9 10.1芬兰 97.5 - - 2.5 n 98.0 2.0法国 91.0 7.1 1.9 9.0 1.7 91.2 8.8德国 85.4 - - 14.6 m 85.6 14.4希腊 m m m m m 93.8 6.2冰岛 90.1 8.6 1.3 9.9 m 90.0 10.0意大利 91
18、.1 7.3 1.6 8.9 1.4 94.3 5.7日本 66.7 21.7 11.6 33.3 m 71.0 29.0韩国 57.6 30.8 11.5 42.4 2.1 59.2 40.8墨西哥 80.3 19.5 0.2 19.7 1.2 85.3 14.7荷兰 83.8 7.3 8.9 16.2 1.5 84.1 15.9新西兰 80.6 19.1 0.2 19.4 m m m挪威 M m m m m 95.0 5.0波兰 90.6 9.4 m 9.4 m 89.0 11.0葡萄牙 91.7 6.9 1.3 8.3 m 98.6 1.4斯洛伐克 86.2 7.9 5.9 13.8 1
19、.7 96.4 3.6西班牙 87.3 11.7 1.1 12.7 0.4 87.4 12.6瑞典 97.4 n 2.6 2.6 n 97.0 3.0瑞士 m m m m m 92.1 7.9土耳其 m m m m m 98.6 1.4英国 69.5 20.1 10.4 30.5 19.7 85.2 14.8美国 66.1 19.9 14.0 33.9 m 67.3 32.7欧盟 19 国平均 89.2 10.8 3.3OECD国家平均 82.6 17.4 2.8* 包括教育机构接收的公共对个人的补贴; m数据缺失; n 忽略不计 .资料来源: Education at a Glance, 2
20、010 年 .表 2 显示了在 OECD不同国家的教育财政体制下公共经费和私人经费在教育机构总经费中的贡献,以 2007 年为例, OECD国家公共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平均为 82.6%,私人来源占17.4%(其中包含 2.8%的公共对个人的补贴);同时,在 OECD 国家中,教育机构经费来源结构反映出的教育对公共教育经费的依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若将各国教育系统对公共经费的依赖程度23大 致分为高 、中 、低三个等级,公共经费占教育总经费 90%以上的主要包括丹麦 、芬兰 、瑞典 、冰岛等北欧国家以及奥地利 、比利时 、法国 、意大利等传统的欧洲国家,属于教育高度依赖公共经费的国家;而公共经
21、费在总经费中占比低于 70%的国家有智利 、日本 、韩国和美国等 ,属于教育对公共经费依赖程度较低的国家 。表中2000 年与 2007 年的数据对比也显示出在进入 21 世纪之后OECD国家教育经费来源结构的一个变化趋势:公共教育经费占比普遍下降,个人和社会负担教育经费的比重在逐渐上升,在多数国家这一变化幅度并不很大,而在个别国家(如英国),名义上公共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国际比较数据显示在教育经费的公私分担比例方面并不存在唯一的模式,一国教育经费由财政和个人负担的比例取决于该国的教育财政体制,这一分担比例的变化也主要受教育财政体制改革方向的影响 。总体来说,在过去近
22、30 年内,世界各国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一个主要趋势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内实行成本分担,即由受教育者个人和社会负担更多的高等教育经费 。我国则是由高度依赖公共经费的教育财政体制转变为非义务教育成本分担的体制,整个教育系统对公共财政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 。按照目前我国财政收入增速大大领先于经济增速的趋势,预计未来政府财政的支付能力将继续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特别是预算内教育经费仍将显著增长 。公共经费在全国教育经费中占比的变化将取决于政府教育投资重点的调整及其落实力度: 1、义务教育阶段政府拨款水平的提高速度: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快速提高,则政府负担的总经费水平占比将提高; 2、政府对学前教育和高中阶
23、段教育资助责任的调整,目前我国公共财政对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的负担程度较低,但已出现政府增加学前教育投入的呼声,预计政府学前教育投入将会有较快的增长;3、高等教育继续扩张的速度:实施成本个人分担的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是前一时期个人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比重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高校扩招告一段落,这一趋势放缓,其对经费来源结构的影响也将减弱 。分析以上因素,笔者认为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我国公共经费在全国教育经费中占比总体上将呈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比缓慢提高的趋势,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的提高将主要通过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增加来实现;未来更长时期的变化,将主要受政府政策选择的影响 。二 、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教育
24、经费的分配结构指教育经费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分配比例 。该指标反映的是在教育部门内部如何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进行资源配置,即总教育支出中各级各类教育经费应各占多大的比例 。在这一层次上主要的问题是配置给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以及在不同类别如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资源在比例上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需要 。在有的文献中,特别地把教育经费在初等 、中等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分配状况作为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的研究内容 。一方面,具有最高效益的教育层次是否得到充足的投资是影响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总体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另一方面,由于一般来说在三级教育中初等教育对弱势群体的不利程度最低
25、,所以初等教育是否得到充足经费能够从一个角度反映一个经济体教育经费分配的公平性 。教育经费在三级教育之间的分配结构可以用三级教育投资在总经费中所占比重来表示,也可以用三级教育生均经费来表示 。经过必要的处理,三级教育生均经费的比较可以表现出各级教育经费的相对充足程度或短缺程度 。一个国家教育经费在三级教育间的分配结构受该国教育结构 、教育体制和教育政策重点的影响,从国际范围内来看,由于经济发展与教育普及程度提高之间的联系,教育经费在三级教育之间的分配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某种相关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在总经费中的占比呈现提高的趋势 。影响一国教育经费分配结构的主要因素
26、有: 1、各级教育的规模情况:在各级教育生均经费水平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某级教育经费规模的大小是受某级教育规模的大小,即学生数的多少影响或决定的 。一级教育规模的扩大或普及程度的提高必将导致该级教育经费在总经费中的比重增加 。2、生均经费水平:生均经费对教育投资分配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均经费的 “自然性 ”差异和 “经济性 ”差异上 。所谓 “自然性 ”差异是指教育层级或专业特性不同而导致的生均经费水平的不同 。所谓 “经济性 ”差异是指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不同所导致的生均经费差异 。3、教育投资体制: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受教育经费的筹集和负担体制影响,也受教育投资分配体制的影响 。就
27、世界范围来说,教育投资体制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以北欧福利国家及传统的欧洲国家为代表,这些国家教育投资主要是政府财政的责任,公共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基本反映了各级教育的规模结构和单位成本差异,各级教育投资比例差别不大 。二是如美国 、英国 、日本 、韩国 、澳大利亚等部分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这些国家义务教育基本由国家负担,高等教育则实行成本分担 。这样在公共教育经费分配结构中初等和中等教育比重比较大,而高等教育比重则比较小 。三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未能完全普及义务教育,有的国家初 、中等教育经费由政府和学生家庭共同承担,高等教育则由国家负担 。加之高等教育生均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在
28、教育投资分配结构中,高等教育所占比例偏高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教育经费分配结构就反映出这种特点 。4、教育投资政策重点:公共教育经费分配还要取决于政府一个时期教育发展政策目标,对于普及教育和提高教育层次的不同偏重会明显影响一国公共教育经费在三级教育之间的分配结构 。图 1 我国 1990- 2008 年教育经费在各级教育分配结构变化图图 1 是我国 1990 年至 2008 年教育总经费及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之间的分配结构变化情24况 。由图 1 可知,自 1990 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悄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90 年代初期,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相
29、对倾向于高等教育,高等学校以 200 万左右的在校生数,在财政性教育经费中占据了 22%;而初等教育的在校生数在90 年代初期为 1.2 亿以上,其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仅为32%。此时,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占总的财政性教育经费的份额高于高等教育总经费占全国教育总经费的比重,说明高等教育对财政性经费的依赖程度高于教育系统总体,相反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总经费占全国教育总经费的比重则高于其在财政性经费中的占比,显示当时国家财政对初等和中等教育的负担程度偏低 。当时我国教育财政体制属于国家对高等教育经费包得过多,相对而言对基础教育投资不够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的逐步推行, 90 年代中期以前高
30、教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重以及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占总的财政性经费的比重都在下降,在 1996 到 1998 年之间,高等教育总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重超过了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而这一时点与高校全面实现招生收费并轨的时间 1997 年基本吻合 。在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大幅扩张,高等教育快速进入大众化阶段,在此过程中高等教育总经费在全国教育总经费中的比重也大幅提升,从 1996 年的 16%提高到了 2004 年的 31%,显著高于初等教育的 25%,但从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来看,高等教育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一直未超过 23%,仍显著低于初等教育 30%以上的水平 。财政
31、性高等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重与高等教育总经费占全国教育总教育经费的比重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显示出我国高等教育对财政性经费的依赖程度逐渐下降,或者说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分配越来越倾向于初等教育 。总之,通过过去 20 年的教育财政体制改革,我国公共教育财政的投资重点已经由偏重支持高等教育逐渐转变为强调支持基础教育,初等教育的私人负担比例降低,而高等教育由国家负担转型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体制 。由于各级教育经费占总体的比例受教育规模结构的变化比较敏感,因此另一种反映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的方法是设法控制教育规模因素,就各级教育生均经费的指标进行比较 。但教育生均成本的经济性差异决定了经济发展水平和
32、国民收入水平不同的国家教育生均经费的水平差距也很大,为了使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生均成本之间的对比更有意义,将生均经费与该国经济发达程度(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代表)相联系,定义各级教育的生均经费指数(生均经费除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这种方法能够比较好地控制教育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早期有研究比较了 1980 年代中期亚洲部分国家各级教育的生均成本指数,发现中国的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生均成本指数分别为 6.7%、22.6%和 199.2%,而研究涉及的亚洲国家平均水平分别为 9.9%、18.5%和 148.9%,研究显示当时中国初等教育的生均成本水平显著偏低,说明
33、了初等教育的投资严重不足,与此相反,高等教育的生均成本指数则明显偏高 。研究结果暗示中国生均成本指数的合理变动方向为初等教育提高生均成本指数而高等教育则应降低生均成本指数 。其后几十年的发展过程,基本体现了这一趋势 。自 80 年代中期至 2008 年,我国初等教育生均成本指数基本上一直处于提高之中,而高等教育则处于降低之中( 2000年高等教育生均成本指数大幅度反弹,可能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并轨之后,新增加的经费收入来源有效地缓解了高等教育经费紧张程度) 。截至 2008 年,我国初等教育的生均成本指数为15%,如果参考 OECD国家的标准,可以预期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
34、,我国小学生的生均成本指数变动方向为提高的可能性较大;而高等教育则相反,未来长期的变动方向应当是继续降低 。表 3 是我国部分年度三级教育的生均成本指数 。表 3 部分年度我国三级教育生均成本指数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中国 1980 年代中期 * 6.7% 22.6% 199.2%中国 1990 年 6.5% 15.1% 188.7%中国 1995 年 9.4% 21.0% 164.1%中国 2000 年 10.1% 19.5% 203.3%中国 2005 年 13.0% 20.6% 107.0%中国 2008 年 15.0% 22.3% 76.1%2007 年 OECD国家平均 # 2
35、0% 24% 40%2007 年欧盟 19 国平均 # 19% 24% 38%中国中等教育为普通中学的数字; * 数据来源: Jee- PengTanand Alain Mingat. Education in Asia. The World Bank 1990; # 数据来源: Education at a Glance. OECD 2010;中国其他年份数据由各年度 中国教育经费统计资料 、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 和 中国统计年鉴 中人均 GDP 数字计算所得 .三 、教育经费的支出 (使用) 结构在教育机构内部,按照教育经费支出的用途,或其购置和支付的商品与服务的性质类别,教育经费可以划分
36、为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两个部分 。经常性支出指那些为了维持教育服务而需要的,经常地花费在那些当年消耗掉的商品和服务方面的支出,一定金额以下的小型仪器设备支出,也属于经常性支出 。资本性支出指花费在使用期限一年以上的资产的支出,包括基建 、建筑物大修 、购置或更新大型设备的支出 。教育经费的支出 (使用) 结构即指在教育总投资中,经常性经费与资本性支出所占的比重,以及在经常性经费中,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所占比例 。在中国现行的教育经费统计体系中,教育经费支出分为事业性支出和基本建设支出两部分 。教育事业费指用于维持教育经常性活动所必须的费用,教育基本建设支出反映各级发展和改革部门集中安排用于学校
37、购置固定资产 、土地和无形资产,以及购建基础设施 、大型修缮所发生的支出以及与之配套完成上述项目的非财政预算内资金支出,不包括财政预算内配套资金 。教育事业性经费支出分个人和公用两部分 。个人部分包括 :反映学校或单位开支的在职职工和临时聘用人员的各类劳动报酬,以及为上述人员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的 “工资福利支出 ”,以及反映政府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25表 4 我国分地区地方小学事业经费中个人部分占比情况2008 2006 2004 2002 4 个年度平均 02- 08 降幅 事业经费年平均增速广东 70.50% 66.35% 63.49% 64.57% 66.23% - 5.93% 35.
38、99%上海 65.48% 66.67% 61.85% 72.29% 66.57% 6.81% 44.44%北京 58.14% 69.39% 72.00% 72.07% 67.90% 13.93% 47.49%重庆 69.44% 65.22% 73.97% 80.87% 72.38% 11.42% 46.86%宁夏 60.87% 76.75% 78.06% 76.59% 73.07% 15.72% 55.26%四川 64.76% 71.03% 77.39% 79.96% 73.28% 15.20% 49.60%陕西 69.61% 70.59% 78.54% 79.40% 74.54% 9.80%
39、 56.29%浙江 71.28% 76.52% 76.36% 76.37% 75.13% 5.08% 43.66%海南 74.07% 72.41% 78.86% 77.35% 75.67% 3.28% 54.22%全国 73.25% 75.78% 77.24% 78.49% 76.19% 5.25% 44.50%湖北 73.00% 75.81% 77.59% 80.00% 76.60% 7.00% 38.90%甘肃 73.08% 74.42% 79.63% 80.90% 77.00% 7.82% 53.87%湖南 72.79% 76.00% 80.07% 79.22% 77.02% 6.43%
40、 43.32%辽宁 79.82% 73.97% 74.81% 80.16% 77.19% 0.33% 46.38%出的 “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 ”。公用部分包括:反映学校或单位购买商品和服务支出 (不包括用于购置固定资产的支出) 的 “商品和服务支出 ”;以及反映非各级部门集中安排用于学校购置固定资产 、土地和无形资产,以及购建基础设施 、大型修缮所发生的支出的 “其他资本性支出 ”。影响教育事业费 、教育基建投资占教育总投资比重的因素: 1、教育规模的变化趋势 。在教育基建支出中,从宏观上可以划分为新增设施的支出以及更新替换原有设施的费用,若一个教育系统规模扩大速度较快,则需要更多新增设施
41、的经费,基建经费比重就会较高,反之亦然,特别地,当一个教育系统或子系统整体规模不再扩大甚至缩小,基本不需要为新增学生而增加校舍等设施,教育基建支出主要用于原有校舍设施的更新,则基建经费的比重就会较低 。2、教育投资总量所决定的教育投资的充足程度 。如果一国教育经费总量紧张,应当首先保证教育事业费以确保教育系统的正常运行,新建和更新校舍等设施的速度就会放缓,因此教育基建投资的比重就会比较低 。当教育经费供给增加,在满足教育系统正常运行的同时,才有余力顾及教育系统的发展和质量提高所需要的基础设施投资 。3、教育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 。初等 、中等和高等教育的结构也影响教育经费的使用结构,一般来说,高
42、等教育对物质技术条件要求较高;而理工科相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说也需要更多的物质资本投资 。影响教育经常性经费内部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比重的因素: 1、教育经费的充足程度 。在教育经常性经费中人员性支出最具刚性,如果教育经费紧张,则会首先保证人员经费,公用经费比重较低;随着经费紧张程度的缓解,政府和学校管理者才会较多考虑进行公务业务活动以及设备购置活动,公用经费比重才会提高 。2、师生比,这一因素主要是通过教师人数的多少来影响人员经费所占比重的 。3、教师的工资水平 。在教育事业费总量和教师人数一定的前提下,教师工资水平越高人员经费比重越大;反之则小 。4、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教育技术条件 。随着科学
43、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条件要求提高,新技术新设备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必备条件,非人员经费占事业费的比重会随之上升 。一般来说,在既定的情况下,教育系统的高效平稳运行需要教育事业费和基建投资 、事业费中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配比应当维持在某种范围内,若基建投资比例长期过低则校舍等基础设施紧张老旧,不利于教育的正常运行和质量的提高,而基建占比过高,投资过度则会造成设备闲置 、资源浪费;同样,若事业经费中人员经费占比过高,则教育业务所需的正常消耗得不到保障,会制约和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相反,若人员经费占比过低则说明学校在教师的数量或质量的投入方面与公用经费的投入不配套 。根据教育经费使用结构的这些变化规律
44、,可以利用这一指标来监测或估计一个教育系统或子系统的经费紧张程度,也可以从此角度来反映一个教育系统存在的困难或问题,还可以用来解释历史现象或对未来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 。例如有研究人员对 2003 年中国部分高水平大学和部分世界一流大学的经费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当年因为扩张速度快导致基建需求大,因此我国高校经费中基建经费的比重偏高,未来合理的变动方向为降低;同样,由于我国高校当时的高生师比和低工资状况,因此总经费中人员支出的比重偏低,合理的变化方向应是提高 。经济学中的恩格尔定律揭示了家庭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随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降低的现象,因此该比例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家庭生活水平或一个
45、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 。与此类似,在教育经费中弹性较小的人员经费支出占事业经费的比重应也存在与教育教育经费充足程度之间的数量关系 。若此现象成立,则在同等条件下,人员经费占事业经费的比重能够作为反映教育机构或教育子系统的经费充裕程度的内部间接指标 。以小学为例,部分年度我国各地区地方小学事业费中个人部分占比情况如表 4 所示:26表 4 显示,多年来我国各地区地方小学人员经费占事业经费比重呈现出了发达省份低,贫困省份高的现象,其中人员经费占比最低的为广东 、上海 、北京等东部发达省份和地区,而占比最高的为西藏 、云南 、广西 、青海等西部省区 。某些西部省区在 2006 到 08 年间该比例
46、出现了大幅度的变化,可能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的制定和实施有关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在气候 、地理条件 、人口分布等方面的差异巨大,而这些因素都可能对教育事业费的支出结构产生影响,因此利用横截面数据,用单一因素来解释人员经费占比水平可能并不可行 。但观察各地区地方小学人员经费占事业费比例的变动,发现从 2002 年至2008 年我国地方小学事业费中人员经费总体处于下降趋势,其下降幅度与当地区教育事业费增速之间可能存在关联 。将 2002年至 2008 年人员经费占比的降幅作为因变量,以 6 年间教育事业费平均年增速作为解释变量,进行通过原点的线性回
47、归,所得结果如表 5 所示:表 5 人员经费占比降幅与事业经费年增速回归结果模型非标准化系数 标准系数t Sig.B 标准误差 试用版1 事业经费年增速 .138 .018 .812 7.625 .000a.因变量 :人员经费占比降幅 ;b.通过原点的线性回归 ;c.R 方 =0.66.表 5 的结果表明,在 2002 年至 2008 年我国各地区的地方小学事业费中人员经费占比的降幅与事业经费年增速间存在相关关系,事业经费增速越快,人员经费占比降幅越大,事业经费年增速每提高 10%,人员经费占比下降 1.38 个百分点 。从侧面验证了教育经费充足与人员经费比例之间的关系,即事业经费越紧张,人员
48、经费在其中占比越高,随着事业经费紧张程度的缓解,人员经费占比会有所下降,事业经费增速越快,人员经费占比下降越多 。该分析证明了在我国地方小学中,人员经费占事业经费的比重能够作为反映教育子系统的经费充裕程度的指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政府财力的持续增长,以及包括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内的各项政策措施的推行,未来我国教育经费的供给将继续增加,教育经费紧张状况将进一步缓解 。在经费的使用结构方面,对于基础教育来说,从总体上说人员经费的占比将会进一步有所降低 。但具体到不同发达程度的地区,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从 2002 年至 2008 年地方小学人员经费占比的数据可以看出类似广东 、上海
49、等发达地区可能由于经费已经达到某种充足程度,因此人员经费占比并不一定会继续下降,或者变动的幅度不大,但对于西部贫困地区来说,随着经费供给的增加,这一比例的下降空间相对较大 。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情况可能较为复杂,一些经费紧张的院校随着经费供给的增加将会出现人员经费占比的下降,但对于经费相对充裕的院校来说,随着教师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人事分配体制的改革,未来有可能出现人员经费占比提高的现象 。参 考 文 献1刘彦伟 ,胡晓阳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我国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结构的变动 J.高等教育研究 ,2005,(6).2马新平 .我国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分析与国际比较 J.商业时代 (原名商业经济研究) ,2010 ,(27).3顾清扬 .关于我国教育经费分配结构的比较研究 J.教育与经济 ,1990,(1).4胡瑞文 .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研究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451.河南 71.35% 75.89% 80.54% 82.05% 77.46% 10.70% 48.92%山东 75.50% 76.67% 78.47% 79.27% 77.48% 3.77% 46.78%福建 76.19% 77.14% 78.18% 78.47% 77.50% 2.28% 36.06%山西 73.74% 78.57% 7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