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外国建筑史,欧洲中世纪建筑,拜占庭的建筑 圣索菲亚大教堂 东欧的小教堂,欧洲中世纪建筑 主要内容,拜占庭的建筑拜占庭原是古希腊与罗马的殖民城市。其建筑按国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前期:即兴盛时期(4-6世纪),主要是按古罗马城的样子来建设君士坦丁堡。在6世纪出现了规模宏大的以一个穹隆为中心圣索菲亚大教堂。,二、中期:(7-12世纪),由于外敌相继入侵,国土缩小,建筑减少,规模也大不如前。其特点是占地少而向高发展,中央大穹隆没有了,改为几个小穹隆群,并着重于装饰,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 三、后期:(13-15世纪),十字军的数次东征使拜年占庭帝国大受损失。这时建筑既不多,也没有什么新创造,后来
2、在土耳其入主后大多破损无存。,圣索菲亚大教堂拜占庭建筑最光辉的代表是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是拜占庭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碑。圣索菲亚教堂是集中式的,东西长77.0米,南北长71.0米。布局属于以穹隆覆盖的巴西利卡式。中央穹隆突出,四面体量相仿但有侧重,前面有一个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二道门庭,末端有半圆神龛。,中央大穹隆,直径32.6米,穹顶离地54.8米,通过帆拱支承在四个大柱敦上。其横推力由东西两个半穹顶及南北各两个大柱墩来平衡。内部空间丰富多变,穹隆之下,与柱之间,大小空间前后上下相互渗透,穹隆底部密排着一圈40个窗洞,光线射入时形成的幻影,使大穹隆显得轻巧凌空。教堂内
3、部空间曲折多变,饰有金底的彩色玻璃镶嵌画。,圣索菲亚大教堂,水平切口和四个发券之间所余下的四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成为帆拱,东欧的小教堂除了圣索菲亚教堂,拜占庭没有重大的建筑活动。教学的规模都很小,穹顶直径最大的也不超过6米。不过,这些教堂的外形有改进,穹顶逐渐饱满起来,举起在鼓座之上,统率整体而成为中心,真正形成了垂直轴线,完成了集中式的构图,这体形远比早期的舒展、匀称。在俄罗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等正教国家,都流行这种教堂。,华西里.伯拉仁内教堂,格拉尼查茨教堂,加洛林修道院,西欧中世纪建筑早在罗马帝国的末期,西欧的经济已经十分破败衰落。5世纪,大举涌来的落后民族,踏遍了西欧各地
4、,把它淹没在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之中。在一片荒芜之中,形成了封建制度。教会利用人民的苦难,宣传禁欲主义,愚昧和迷信。因此,5-10世纪,西欧的建筑极不发达,在小小的、闭关自守的封建领地里,罗马那种大型的公共建筑物和宗教建筑物,都是不需要的,相应的结构技术和艺术经验,也都失传了。修道院是当时唯一质量比较好的建筑物,也很粗糙。,可是,封建制度毕竟比奴隶制进步。以手工业工匠和商人为主体的市民们展开了对封建领主的斗争,争取城市的独立解放。同时,也展开了市民文化对天主教神学教条的斗争。建筑也进入了新阶段。城市的自由工匠们掌握了比古罗马的奴隶们娴熟得多的手工技艺。建筑中人力物力的经济性远比古罗马的高。除了教
5、堂外,各种公共建筑物也逐渐多了起来,城市市民为城市的独立或自治同封建主的斗争,以及市民文化同宗教神学的斗争,也在建筑中鲜明地表现出来。,封建制建筑大体上分二个时期:一、10-12世纪以教堂为代表的“罗马风”建筑二、12-15世纪西欧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罗马风建筑早期基督教建筑是同拜占廷建筑同时发展起来的。包括古罗马迁都后帝国西部,分裂后的西罗马帝国与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长达三百余年的西欧封建混战时期的建筑。,公元9世纪左右。西欧一度统一后又分裂成为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和英格兰等十几个民族国家,并正式进入封建社会。这时的经济属自然经济,社会秩序较稳定,于是,具有各民族特色的文化在各国发展起
6、来。这时的建筑除基督教堂外,还有封建城堡与教会修道院等。其规模远不及古罗马建筑,设计施工也较粗糙,但建筑材料大多来自古罗马废墟,建筑艺术上继承了古罗马的半圆形拱券结构,形式上又略有古罗马的风格,故称为罗马风建筑。它所创造的扶壁,肋骨拱与束柱在结构与形式上都对后来的建筑影响很大。,早期的教堂的建筑者主要是修道士,教堂不事装饰,也不讲求比例,反对偶像崇拜,连耶稣基督的雕像都没有。墙垣和支柱十分厚重,砖筑很粗糙,沉重封闭,毫无生气。后期,随着城市手工业、商业和兴起,出现了由世俗工匠建造的城市教堂,表现出追求感性美的强烈愿望。教堂内的装饰逐渐增多,追求构图完整统一,教堂的整体和局部的匀称和谐等也大有进
7、步、砌工精致多了。,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教堂罗马风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就是12-15世纪西欧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哥特”原是参加覆灭罗马奴隶制的日耳曼“蛮族”之一,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反对封建神权,提倡复活古罗马文化,乃把当时的建筑风格称为“哥特”,以表示对它的否定。,哥特建筑就是欧洲封建城市经济占主导地位时期的建筑。公元10世纪以后,随着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和商业和逐渐活跃,在一些交通要道、关隘、渡口及教堂和城堡附近,形成了许多手工业工人与商人聚集起来的城市,并到12世纪大多通过赎买或武装斗争从封建领主和教会手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自治权。这时期的建筑仍以教堂为主,但反映城市经济特点的城市广
8、场、市政厅、手工业行会等也不少,市民住宅也大有发展,建筑风格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而是以尖券(来自东方)、尖形肋骨拱顶、坡度很大的两坡屋面和教堂中的钟楼、扶壁、束柱、花空棂等为其特点。,兰斯主教堂1211-1290年建,法兰西国王的加冕教堂,主教堂内设有主教座,每个教区只有一所。该教堂以形体匀称、装饰纤巧著称。教堂前后建了百余年,由于墩柱形式与装饰主题一致,格调统一。,亚眠主教堂1220-1288年建,中厅系典型的法国哥特式,宽约15米,高约43米,由于起伏交错的尖形肋骨交叉拱与把柱墩造成束柱的样面,看上去比真实的还要 高。,科隆主教堂始建于1248年,欧洲北部最大的哥特式,平面14384米
9、,西面的一对八角形塔楼建于1842-1880年,高达150余米,体态硕大,中厅宽12.6米,高46米。教堂内外布满雕刻与小尖塔等装饰,垂直向上感很强。,夏尔特尔主教堂1194-1260年,西面两座塔楼建造时间相差400年,形式也各不相同。,飞扶壁,哥特建筑的结构特点,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NOTRE-Dame)座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天主教教堂几百年来,她一直是法国宗教、政治和民众生活中重大事件和典礼仪式的表演场所。同时由于巴黎圣母院与其它景点不同,是免费参观的,
10、因此国内外游客蜂拥而至。,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歌特式”教堂,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圣母院的正外立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它被壁柱纵向分隔为三大块;三条装饰带又将它横向划分为三部分,其中,最下面有三个内凹的门洞。门洞上方是所谓的“国王廊”,上有分别代表以色列和犹太国历代国王的二十八尊雕塑。,巴黎圣母院的建造全部采用石材,其特点是高耸挺拔,辉煌壮丽,整个建筑庄严和谐。正面塔楼高68米,屋顶正中直插蓝天的尖塔高达90余米。底层有3座并排的桃形大门,中间门上是最后的审判浮雕。南北两门上为圣母子浮雕。教堂内大厅可容纳9000人。 巴黎圣母院所在的
11、位置为巴黎的核心,巴黎的先民高卢罗马人,最早就是在这里建立了巴黎的城市雏形,所以至今计算巴黎到法国全国各地的里程都是以巴黎圣母院为起点的。,教堂内部极为朴素,几乎没有什么装饰。大厅可容纳9000人,其中1500人可坐在讲台上。厅内的大管风琴也很有名,共有6000根音管,音色浑厚响亮,特别适合奏圣歌和悲壮的乐曲。曾经有许多重大的典礼在这里举行,例如宣读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赞美诗,又如197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将军的葬礼等。,巴黎圣母院是一座石头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被誉为一级由巨大的石头组成的交响乐。虽然这是一幢宗教建筑,但它闪烁着法国人民的智慧,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在1
12、70多年前的一天,雨果在巴黎圣母院的北钟楼的一个暗角里,发现墙上刻着一个希腊单词:命运。这个单词触动了他的灵魂,激发了他的灵感,于是写下了巴黎圣母院这部与这座教堂一样不朽的著作。于是,巴黎圣母院就与卡西莫多和爱斯美拉达的故事一起驻留于人们的脑海,成为人们欲罢不能的向往。,马克思在谈到天主教堂时说:巨大的形象震撼人心,使人吃惊。“这些庞然大物以宛若天然生成的体量物质志影响人的精神。精神在物质的重量下感到压抑,而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点。”,意大利的比萨主教堂比萨主教堂,它的钟塔和洗礼堂,是意大利中世纪最重要的建筑群之一。它是为纪念1062年打败阿拉伯人,攻占巴勒摩而造的。主教堂是拉丁十字式的,全长
13、95米,有四排柱子。中厅用木桁架,侧廊用十字拱。正面高约32米,有四层空券廊作装饰,形体和光影都有丰富的变化。,钟塔(1174年)在主教堂东南20多米,圆形,直径大约16米,高8层,中间6层围着空券廊,后来,由于基础不均匀沉降。塔身开始逐年倾斜。但由于结构的合理性和设计施工的高超技艺,塔体本身并未遭到破坏,并一直流传至今,历时近千年。也就是享誉世界的比萨斜塔。,威尼斯的总督府威尼斯当时是海上强国,地中海贸易之王。总督府是威尼斯打败尽敌热那亚和土耳其的重大胜利的纪念之物。建于1309年-1424年,是欧洲中世纪最美丽的建筑物之一。,总督府的主要成就在南立面和西立面的构图。立面最高约25米,分为二
14、层。第一层券廊,圆柱粗壮有力。最上层的高度约占整个高度的二分之一,除了相距很远的几个窗子之外,全是实墙,墙面用小块的白色和玫瑰色的大理石片贴成斜方格的席纹图集,没有砌筑感,从而消除了重量感。这一处理方式,虽然受到伊斯兰建筑的影响。这个立面构图极富独创性,奇光异影,世界建筑史中几乎没有可以类比的例子。它们好像是盛妆浓饰的,却又天真纯朴,它们好象是端庄凝重的,却又快活轻俏,似乎时时在变化着它的性格。,西班牙的伊斯兰建筑8世纪初,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占领比利尼斯半岛,并从西亚带来当时先进的建筑物类型,型制和手法,10世纪后,伊斯兰国家分裂,被西班牙天主教徒逐个消灭。但伊斯兰的建筑,由于水平远高于当
15、时西班牙天主教地区的,所以对西班牙建筑保持着很强烈的影响。,西班牙格兰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是伊斯兰世界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所宫殿。它位于一个地势险要的小山上,有一圈3500米长的红石围墙蜿蜒于浓荫之中,沿墙耸立着高高低低的方塔。围墙的大门叫公正门,在南边,君主在这里审理诉讼。宫殿偏于北面,它以两个互相垂直的长方形院子为中心,南北向的叫石榴院,以朝觐仪式为主,比较肃穆。东西向的叫狮子院,比较奢华,是后妃们住的地方。,建造阿尔罕布拉宫的时候,西班牙的伊斯兰国家已经十分窘蹙。格兰纳达王国臣服于西班牙的天主教君主,偏安一隅,屈辱求存。面临着不可挽回的没落,一种无可奈何的哀愁笼罩着宫廷。这就造成了阿尔罕布
16、拉宫的艺术风格,精致而柔靡,绚丽而忧郁,亲切而惝恍。,阿尔罕布拉宫,外国建筑史,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绝对君权时期的建筑,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绝对君权时期的建筑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 春讯佛罗伦萨主教堂 的穹顶 美第奇府邸 巴洛克建筑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商堡 宫廷建筑 绝对君权的纪念碑 君权衰退与洛可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绝对君权时期的建筑西欧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14世纪从意大利开始,15世纪以后遍及各地,所谓的“文艺复兴”运动,即是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运动;在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国家,国王联合资产阶级,挫败了大封建领主,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在德国发生了宗教改革运
17、动,然后蔓延到全欧。农民和城市贫民的起义更是风起云涌。,15-16世纪,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建筑成就最高,在西欧占主导地位。在16世纪后半叶渐趋衰落,而法国宫廷文化却于此时形成。17世纪,它的宫廷文化领袖全欧,为君权服务的古典主义俨然成了欧洲建筑的“正宗”。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启蒙运动又开辟了文化和建筑的新时期,同样也产生了全欧洲的影响。,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意大利在中世纪就建立了一批独立的、经济繁荣的城市共和国。到14、15世纪,在佛罗伦萨、热那亚等地,资本主义制度萌芽了,产生了早期的资产阶级,也随之展开了新的思想文化的斗争。斗争的锋芒所向,就是肯定人生,否定现实的宗教神学。而新兴资产阶段
18、斗争的武器,就是古希腊、古罗马的思想文化。它们是面向现实人生的。虽然被基督教会禁锢了千年之久,遭到野蛮的破坏,但断金碎玉,光辉不减。,新知识分子重新认识了它的价值。拜占庭灭亡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人们意识到,教会神学的统治竟是那样的愚昧和黑暗。意大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这种艺术繁荣象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回光反照,以后就再也不曾达到了,因此,被称为“文艺复兴”。实质上是资产阶级借助古典古代的“幽灵”同基督宗教神学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资产阶级革命。,春讯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史开始的,是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
19、,主教堂是13世纪末行会从贵族手中夺取了政权后,作为共和政体的纪念碑而建造的。八边形的歌坛,对边宽度是42.2米,预计要用穹顶覆盖。这在当时,技术上十分困难,不仅跨度大,而且墙高超过了五十米,连脚手架的模架都是很艰巨的工程。其设计师,佰鲁乃列斯基,出身于行会工匠,精通机械、铸工是杰出的雕刻家和工艺家,在透视学和数学方面都有过建树,是文艺复兴时代所特有的那种多才多艺的巨人。,为了突出穹顶,砌了12米高的一段鼓座,连同采光亭在内,总高107米,成了整个城市轮廓线的中心,即便在今天,这个高度也是一幢超高层的建筑,足以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在当时,这是建筑历史上的一次大幅度的进步,标志着文艺复兴
20、时期创造者的英风豪气。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被公正地认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第一个作品,新时代的第一朵报春花。,巴齐礼拜堂,伯鲁乃列斯基设计的佛罗伦萨的巴齐礼拜堂也是15世纪前半叶很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它的型制是借鉴了拜占庭的。正中是一个直径10.9m的穹顶,左右各有一段筒形拱,同大穹顶一起覆盖一间长方形的大厅。,巴齐礼拜堂(伯鲁乃列斯基),美第奇府邸15世纪30年代,佛罗伦萨的经济开始衰落,银行家美狄奇(Medici)家族建立了独裁政权。文艺复兴的新文化转向书斋和宫廷。染了上贵族色彩。大量的豪华府邸迅速建立起来。这些府邸一反市民建筑的清新明快。追求欺人的威势。,美狄奇府邸的墙垣,仿照中世纪一些
21、寨堡的样子,底层的大石块只略经粗凿,表面起伏20厘米,砌缝很宽。二层的石块虽然平整,但砌缝仍有8厘米宽。三层没有砌缝。它的形象很沉重。为了追求壮观的形式,沿街立面是屏风式的,同内部房间很不协调。底层的窗台很高,勒脚前有一道凸台,给亲兵们坐,反映着城市内部尖锐的斗争。它高将近27米,檐口挑出1.85米。,美狄奇府邸,巴洛克建筑17世纪意大利的建筑现象十分复杂,形式新异。不顾结构逻辑,采用非理性组合,打破建筑,雕刻与绘画的界限,使用贵重材料,充满了装饰。因为这时期的建筑突破了古典的、文艺复兴的“常规”,所以被称为“巴洛克”(Baroque)式建筑。原意是畸形的珍珠。 罗马 耶苏会教堂 平面略呈十字
22、形,但外形不同于一般。如正面的壁柱是成对排列的,在中厅外墙与侧廊外墙之间有一对大卷涡以及中央入口处的山花是双重的等等。故耶苏会教堂有第一座巴洛克建筑之称。,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继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法国的古典主义建筑成了欧洲建筑发展的主流。古典主义建筑是法国绝对君权时期的宫廷建筑潮流。,商堡商堡原为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的猎庄和离宫,是经历英法百年战争后,法王统一全国后的第一座真正的宫廷建筑物。民族国家的第一座建筑纪念物,代表着一个新时期的开始。平面布局和造型还保持着中世纪传统的特点,有角楼、护壕和吊桥,屋顶参差复杂。但其布局和造型上的对称、墙面的水平划分与细部的线脚处理,则受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
23、响。,宫廷建筑宫廷建筑中,柱式构图比较严谨。最重要的是枫丹白露宫、鲁佛尔宫和丢勒里宫。 现在是巴黎的市中心,一个四合院。拟建的丢勒里宫在它的西侧,南北长267米,东西宽165米,横分为三个院落,中央院落长113米,宽89米。左右两个稍窄一点,纵横二条轴线十分明确。丢勒里宫大部是一层的,有阁楼。南北立面作五段划分,东西立面作九段划分。凸出部分是个竖长方形,装饰集中在凸出部分。这些凸出部分,是由中世纪的碉堡塔楼演变而来,后来成为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重要特点之一。,绝对君权的纪念碑宫廷建筑是古典主义最主要的代表,集中在巴黎。古典主义建筑的胜利是在同意大利的巴洛克建筑反复交锋后才获得的。鲁佛尔宫与立面的
24、设计竞赛,是这场交锋的战场。17世纪六十年代初,宫廷决定重新建鲁佛尔宫的东立面,起初法国建筑师按照古典主义原则作了一些设计,送到意大利征求意见,被几个红极一时的巴洛克建筑师否定了,而意大利建筑师的方案,也没有被宫廷选中。最终法国建筑师说服宫廷,采用了一个典型的古典主义设计方案,它完整地体现了古典主义的各项原则。,鲁佛尔宫东廊,四合院原是法国文艺复兴成期的作品,风格属巴洛克式的,其立面有明显的水平向划分,每隔数开间便有一竖向构图,上部有半圆形山花,正中部分特宽,三角形山花上还有方窟窿,装饰很多。东廊长183米,高28米,构图采用横三段纵三段的手法。横向底层结实沉重,中层是虚实相映的柱廊,顶部是水
25、平向厚檐,各部分比例依次2:3:1。纵向实际上分五段,以柱廊为主,但两端及中央采用了凯旋门式的构图,中央部分则上有山花。柱廊采用双柱以增加其刚强感。造型轮廊整齐,庄重雄伟,被称为是理性美的代表,后广为欧洲各国王公所模仿。,凡尔赛宫法国绝对君权最重要的纪念碑是凡尔赛宫(Verssaues),它不仅是君主的宫殿,而且是国家的中心。是当时欧洲最大的王宫,位于巴黎西南凡尔赛城。凡尔赛宫原为法王的猎庄,1661年路易十四进行扩建,到路易十五时期才完成,王宫包括宫殿、花园与放射形大道三部分。宫殿南北总长约400米,中央部分供国王与王后起居与工作,南翼为王子、亲王与王妃命妇之用,北翼为王权办公处并有教堂、剧
26、院等等。建筑风格属古典主义。立面为纵,横三段处理,上面点缀有许多装饰与雕像,内部装修极其奢侈豪华。,居中的国王接待厅,即著名的镜廊,长73米,宽10米,上面的角形拱顶高13米,是富有创造性的大厅。厅内侧墙上镶有17面大镜子,与对面的法国式落地窗和从窗户引入的花园景色相映成辉。宫前大花园自1667前起由勒诺特设计建造,面积6.7平方公里,纵轴长3公里。园内道路、树木、水池、亭台、花圃、喷泉等均呈几何形,有它的主轴、次轴、对景等等,并点缀有各色雕像,成为法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三条放射形大道事实上只有一条是通巴黎的,但在观感上使凡尔赛宫有如是整个巴黎,甚至是整个法国的集中点。,凡尔赛宫,君权衰退与洛可可就象在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出现了巴洛克一样,法国在古典主义之后出现了洛可可。 洛可可装饰主要表现在室内,追求柔媚细腻的情调,题材常为蚌壳、卷涡、水草及其它植物等曲线形花纹,局部点缀以人物。 它反映着贵族们苍白无聊的生活和娇弱敏感的心情,他们受不了古典主义的严肃的理性和巴洛克的喧嚣的放肆。他们要的是更娇媚、更温软、更细腻而且也更锁碎纤巧的风格。洛可可装饰的代表作是巴黎苏比斯府邸的客厅。,巴黎苏比斯府邸的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