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1历史必考题型大盘点.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1077358 上传时间:2020-02-0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历史必考题型大盘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1历史必考题型大盘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1历史必考题型大盘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1历史必考题型大盘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1历史必考题型大盘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 年高考历史必考考点题型大盘点(一)一.宗法制【命题分析】 宗法制是新课标增加的内容,在近三年高考中都命制过选择题,如2010 年广东卷从“中孝观念源远流长”考查宗法制,2009 年山东卷从红楼梦中贾母区别对待贾宝玉与林黛玉考查宗法制,天津和宁夏卷直接考查宗法制的内容和影响。在 2011年高考命题中,可能从宗法制的内容、对后世的影响、与分封制的关系等角度考查,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命题动向 1】 春秋公羊传中主张“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主张“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 ”两者共同论述的制度是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礼乐制度【解题探

2、究】 C 此题考查西周政治制度。 “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即为嫡长子继承制;“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 ”意为天定则无异议,人定则有争议,只有长幼嫡庶为天注定,综合可知选择 C 项宗法制。【命题动向 2】国家统计局 2010 年 2 月 25 日发布 2009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至 2009 年末全国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为 119.45100,这也就意味着在中国重男轻女的观念仍然存在,下列对这种观念形成的历史原因的表述中最恰当的是A宗法制 B科举制 C井田制 D世袭制【解题探究】A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它长期影响了中国人的

3、性别关系,使重男轻女现象长期存在。故正确选项为 A 项。【命题动向 3】 江苏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2009 年 5 月 1 8 日,世界刘氏宗亲会馆在沛县落成,大批海内外刘姓子弟前来寻根问祖,联谊交流。这一事件与下列思想观念具有一致性的是A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孔子)B “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一心,同心则同志” (左丘明)C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 (项羽)D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解题探究】B 选项 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选自孔子论语 ,大意是: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选项 B 选自左丘明国语 ,大意是:姓相同德行就相同,德行相同心就相同,心相同志向就相同。 (

4、异姓可通婚,同姓不可通婚)反映了家庭婚姻方面的内容,强调宗亲观念与同姓不婚的关系。选项 C 项羽说:富贵后不回故乡,正如穿着锦绣衣服在夜里行走,反映了他志得意满,意欲回乡炫耀的迫切心情,说明他战略上的短视和他“小富即安”的弱点。选项 D 反映了杜甫思念故乡、亲人的情感。根据题意选 B 项。【提分必备】同学们在备考中,要很好掌握宗法制的含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和影响(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起来)。另外,观察一些社会风俗文化现象,有意识地运用宗法制知识加以理解分析。二.科举制【命题分析】在近

5、几年高考中,2010 年浙江卷命制一道选择题直接考查了科举制的含义,2009 年上海卷命制一道选择题考查科举制的内容,2008 年上海命制了一道选择题和全国大纲版文综命制了一道材料解析题。2011 年高考可能对科举制实施的原因、发展历程、重要影响命制选择题,地方卷命制材料解析题的可能性比较大。【命题动向 1】 “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 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生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 ”下列选项中属于对材料的正确理解是A九品中正制依然是主要的选官制度 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真正执行C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

6、选拔 D唐代官员必须是科举出身【解题探究】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B、D 两项结论不符合史实,明显错误;九品中正制在隋朝已被废除,故 A 项错误;根据“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可知选项 C 正确。【命题动向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县郡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材料二 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

7、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 ”材料三 隋朝已开始公开的文官考试制度,唐接着予以斟酌地采行,只是三年一度的会试至宋始成为定规。这种公开的考试足以打破过去的世族垄断。因着准备考试的读物标准化,雕版印刷出现于公元 600 年前后,即可能受此影响。只是如此一来,中国人民今后受官僚管制的程度也愈深。唐朝的文官集团有 18805 个建制的职位,加上其他辅助人员,案牍之士与军官一并计算凡受薪者共 368668 人,这在中世纪是一个极可观的数目。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些。(

8、2)材料二中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这一制度到东汉时期出现了什么变化?(3)材料三中提到的“文官考试制度”是指什么?其建立的标志是什么?(4)孙中山先生称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请评述其观点。【解题探究】此题围绕古代选官制度展开。第(1)问,在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以及社会转型的现实基础上,从材料中逐项归纳出答案。答第(2)问“变化”时,要提到“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发展”以及“门第族望”成为选官新的依据。第(3)问比较基础,根据教材内容直接作答即可。第(4)问考查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审题时要注意转换思堆,实际上本题就是要答科举制度实施的意义

9、,答题时要注意全面、准确。【参考答案】(1)原因:宗法世族的削弱;士阶层的崛起;私学的产生;战国时期新人才观的提出县郡制和谷禄制的推行。(2)制度;察举制度。变化:随着地方豪强势力和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发展起来,察举制度在选才标准上不再重人才和声望,而是将门第族望作为选举的主要依据,结果选出了一些不学无术的官员。(3)科举制度。标志。隋炀帝始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形成。(4)孙中山先生肯定了科举考试的进步作用,表现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形成了卓有效率的文官制度;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具有一定的公

10、平公正性;为中外选拔人才和官员选拔制度提供了借鉴,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提分必备】除了掌握科举制的内容和影响外,还要梳理清楚中国古代三大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原因及其规律。另外要正确认识科举制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作用,能较好地比较分析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近代西方文官制度、中国现代公务员考试的异同点。三、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命题分析】2010 年天津卷和浙江卷考查耕犁技术,2009 年宁夏卷通过“有年”的含义考查农业生产。可以相信,在 2011 年高考命题中仍会是考查的重点,考查的角度应是各个时期耕作方式(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技术)、牛耕发展(西汉推广耦犁、犁壁、唐朝曲辕犁)、灌溉

11、工具(翻车、筒车)、小农经济的含义。【命题动向 1】 战国时期, 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 ”这一记载不能说明我国古代自耕农经济A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应运而生 B生产规模狭小且性别分工简单C以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为特征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解题探究】A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特点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没有反映生产工具的变革,故此题应该选择 A 项。【命题动向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

12、的一场革命。国史概要材料二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 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注:铁搭:农具名。有 4 至 6 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 ) 太湖地区农业史材料三 新设备(注:广告图片。19 世纪末。农业设备在变化。从美国传入第一批收割机、蒸汽脱粒机、割草机。机械化减轻了农民的劳动,然而取代了大量劳力。)材料四 在 18、19 世纪,农业飞速发展:更合理的轮作制,粮食产量提高,用了新机器,以及对牲畜品种与农业技术

13、的改革。与城市化相关的人口爆炸需要日益增多的食品,于是人们便进行集约耕作,甚至扩大耕种面积。这些变化往往来自荷兰或英国,被称作“农业革命” ,然而这些改变并不像工业上的变化那么迅猛,所以称之为“农业变革” 较为妥贴。田野上可以看见新的农业机器,出现了蒸汽脱粒机。在英国,传统农民已经消失,从此土地由农业工人或小耕作者耕种。1850 年左右,将农民系于土地之上并迫使他们耕种土地的封建制在西欧已基本上消失 由于农业产量的提高和运输业的发展,欧洲人口的食物得到改善,周期性缺粮情况越来越少,但发展并不均衡。农业变革使工业化更充满活力。农业的盈余创造了资本,资本再次投入运输业与工业,促进了新技术在欧洲的传

14、播。材料三、四摘自欧洲史(1)依据材料一中的图一和图二,并将两者联系起来,说明古代中国农耕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变化。(2)依据材料二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及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 (3)依据材料三、四概括说明 18 至 19 世纪欧洲发生“农业革命”的主要原因及对欧洲带来的影响。(4)怎样理解材料一与材料四所述的农业领域中的“革命”?【解题探究】第(1)问根据东汉“二牛抬杠” (耦犁)到唐代曲辕犁回答农业的发展概况,可以联想到犁耕区域的不断扩大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第(2)问需要紧贴材料,根据阅读、理解说明耕作变化的表现和原因。材料二共 4 句话,逐一分析、判别。 “可

15、能产生的直接影响”一问需要思路开阔,属于稍难题。第(3)问 18 至 19 世纪欧洲发生“农业革命”的主要原因也需要紧密结合材料,从材料中概括出答案。 “对欧洲带来的影响”可以按照材料概括出来的内容一一回答。第(4)问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主要是要求联系到铁器、牛耕推广后封建生产关系出现这一结论上。欧洲农业革命主要指是农业生产工具的巨大变革。【参考答案】 (1)农耕技术逐步普及:耕作技术不断进步,犁的改进更适合地区土质特点和耕作的需要。(2)牛耕大量退出,江东犁被铁搭取代,人力取代畜力。因为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使用牛耕成本高。耕作技术上出现倒退,农业难有突破;农业占用大量劳动力,不利于资

16、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3)原因:轮作制使农业产量提高;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对牲畜品种的改良和农业技术改革;城市化带来食品需求大增。影响:食物增加,缺粮得到缓解;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在西欧逐渐消失;农业人口减少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农业革命为工业提供原料和资本。(4)材料一农业革命是指中国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使用,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取代井田制,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成为中国传统的经济形式。材料四农业革命是指农业机械化,解放农村劳动力,如英国圈地运动,雇佣农业工人,属于资本主义农业。【提分必备】 第一,掌握好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发展演变;第二,弄清楚小农经济的含义,并区分与自然经济之间

17、的关系;第三,注意明清时期,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商品经济发展、货币地租出现、土地租佃制出现等)。四、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命题分析】近几年对此知识点的考查力度比较大,既有选择题,也有材料解析题。在2011 年高考中仍会是考查的重点,命制选择题和材料综合题都有可能,考查的角度可能是市坊的变迁、货币的变化、商业发展的影响、商帮等。1唐朝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记载:“(江贼)水劫不便,逢遇草市,泊舟津口,便行陆劫。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便,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提取的信息有唐朝时商品经济的繁荣 乡村集市在江淮出现 交

18、易者财货缺乏安全保障 这一时期唐朝政局动荡A B C D【解题探究】A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草市指的是乡村集市,已经出现在江淮,而且乡村草市规模大,说明这一时期农村的商品经济很繁荣,也就说明了唐朝时商品经济的繁荣。水贼劫杀客商,而且非常频繁,从而使交易者财货缺乏安全保障,进一步说明社会治安不好,而社会治安长期不好,实际上说明了这一时期政局动荡。【命题动向 2】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 有钱神也怕,无钱鬼亦欺。选自明朝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材料二 孙阳春在万历年间(15731619 年)弃儒经商,他的商业信誉极好,明朝灭亡后, “有持万历间所发之钱券, 往易货物, 肆中人立付之, 不迟疑

19、” 。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 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如往酒中掺水, 甚至妄称所卖的酒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 在鸡的肚中塞沙, 往猪肉和鸡肉中注水, 伪造古董和家谱等。选自明清史散论材料三 地方商帮在经营活动中, 总结出许多谚语, 例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 “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选自明清晋商的经营文化(1) 请你为上述材料确定一个较为恰当的历史主题。(2) 指出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哪两种不同商业经营现象并从经济文化方面简要分析其原因。(3) 依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商业经营活动及其理念的认识。【解题探究】该题主要考查了中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问题,以商业发展为切入点考察

20、了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商业经营的理念。第(1)问,抓住“经商” “信誉” “酒中掺水” “伪造” ,即可获得答案。第(2)问,现象可结合解答第(1)问获得的信息组织答案,第二问“原因”注意从经济文化方面分析。第(3)问,从商业活动的正确作法谈认识。【参考答案】 (1)明清商业诚信问题。(2)经营现象:诚实守信,注重声誉。掺假造假,骗取钱财。原因: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追求财富,一部分人遵守传统道德,合法经营但有的人为谋取暴利,坑蒙拐骗。(3)商业活动要遵守诚信,奉行商业道德,取信于民;要重视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要树立顾客至上的思想,持续发展;要提高文化素质,营造良好的商业气氛。【提分必备】第

21、一,弄清楚各个时期商业发展情况;第二,注意明清时期的商帮,分析商帮形成原因及其在商业发展上影响;第三,要分析唐宋时期“坊” “市”的区别;第四,重要抓住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消极影响。五、辛亥革命【命题分析】 2010 年高考对此知识点命制了三道选择题(安徽卷考查辛亥革命的兴起、全国大纲版文综考查了辛亥革命对农村的影响小、重庆卷考查宋教仁领导国民党竞选国会)和一道材料解析题(江苏卷从政治、思想和社会生活等角度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力度很大。由于 2011 年是辛亥革命 100 周年纪念,属于周年大事,应该是命题的重点,会重点考查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和历史意义。【命题动向 1】 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

22、运动中写道“说明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之后,河南洛阳嵩县的绿林好汉们议论开了,有的人说:先杀洛阳知府,再杀河南巡抚,赶走北京皇帝,孙文坐了天下,我们都要当官,没有人敢说我们是土匪啦! ”由此可见,基层同盟会员宣传三民主义的突出重点和弱点分别是A民族主义,民权主义 B民权主义,民族主义C民族主义,民生主义 D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解题探究】A 从绿林好汉们的话中可以了解到,他们认为的革命是推翻清王朝统治,然后革命者当皇帝、大官,享受福贵。说明宣传中同盟会员强调推翻清王朝统治(民族主义) ,而忽略三民主义中有关民权方面的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不是原先的封建王朝,人们享有民主、自由等权利)【命题动向

23、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11 年)在长沙,我第一次看到报纸 民力报(注:应为民立报 ,作者系音译),那是一份民族革命的报纸,刊载着一个名叫黄兴的湖南人领导的广州反清起义和七十二烈士殉难的消息。我深受这篇报道的感动,发现民力报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材料。我激动之下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堂的墙上。这是我第一次发表政见,思想还有些糊涂。所以我在文章里提出,把孙中山从日本请回来当新政府的总统,康有为当国务总理,梁启超当外交部长!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毛泽东自述材料二 近二三十年来,多数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现代化涉及经济、政治

24、、思想等方面,就近代中国而言,现代化所要解决的主要是三大问题,即政治民主化、经济现代化、思想和社会生活现代化。(1)据材料一,毛泽东在“第一次发表政见”时赞成在中国实行什么政体?毛泽东为什么说自己当时“思想还有些糊涂”?(2)按照材料二中的研究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3)材料一是口述史料,如果利用这一史料来研究历史,你有何看法?(4)材料二表明我国的近代史研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解题探究】第(1)问据材料信息概括归纳。第(2)问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评价。第(3)问考查如何运用口述史料研究历史。第(4)问分析原因时结合新时期的历史作答。【参考答案】(1

25、)赞成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分不清立宪派与革命派的不同主张。(2)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进行政治民主化建设;奖励发展实业,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进了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大力推行剪辫和放足,改用阳历,增添新节日,促进社会生活现代化。(3)材料一为毛泽东本人口述历史,因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但口述史料受口述者及记述者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因而具有不确定性及片面性;口述史料最好与第一手史料(或原始史料)配合使用。(4)注重用现代化史观研究近代历史。经济建设的需要,思想进一步解放,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吸收外国史学研究成果。【提分必备】从近年高考试题来看,对辛亥革命影响的考

26、查比较多,因此要加强辛亥革命影响的复习,注意多角度(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习俗等)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要注意与必修三中“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一课结合起来。六、抗日战争【命题分析】 2010 年对抗日战争命制了两道选择题 (北京卷考查全民抗战、天津卷考查抗战民族觉醒)和一道材料解析题(山东卷通过滇缅公路考查抗战),2009 年命制 5 道选择题(福建卷考查八路军抗战、山东卷考查日本全面侵华、广东卷考查抗战期间国共合作、安徽卷考查中共抗战、四川卷考查抗战精神),2008 年命制了一道材料解析题(江苏卷中国抗战和日本投降)。2011 年也定是命题的重点,考查的切入点可能是国共第

27、二次合作建立、国共两党对抗战的贡献(如卢沟桥抗战、淞沪会战、抗日根据地、百团大战等)、日本法西斯的罪行以及中国抗战的历史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世界反法西斯胜利的作用、抗战精神。【命题动向1】 (2011届巢湖检测)抗战时期,八路军发动了一场重大的战役,有力地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蒋介石专门发来贺电:“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 。据此,你认为此战役是A.淞沪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解题探究】D 这一战役是八路军打的,由此可排除A、C。蒋介石的贺电是1940年发的,发生在这年的战役是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发生的

28、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命题动向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1895 年 3 月),李鸿章同其子李经方、美国顾问科士达到达日本马关(今下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外相陆奥宗光进行谈判日方还威胁一旦谈判破裂,就将重新开战,并攻打北京。随同前往的美国顾问也与日本配合,劝李鸿章妥协。在日、美的胁迫下,李鸿章接受了日本的要求,于三月二十三日(4 月 17 日),与日本代表签订了丧杈辱国的马关条约 。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 自九一八事变后不到一百天,日军占领了我国东北三省约 80 万平方公里的土 地1932 年 3 月 1 日,日本一手炮制的伪“满洲国”登场日军在东

29、北扩大进攻并阴谋炮制伪“满洲国”之时,又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以压迫蒋介石政府并转移国际视线1935 年 9 月 24 日,日本在华驻屯军司令官多田骏露骨地宣称,要“改变和树立华北政治机构”塘沽协定 何梅协定 秦土协定 ,炮制冀东及内蒙伪政权等(我国现代史总称“华北事变”),正是上述侵略方针的实施。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材料三 在二战结束 50 周年的时刻,我们愿向全世界所有在战争中的受难者,表示哀悼。我们回顾世界现代史上殖民统治和侵略的种种行为,我们承认过去进行这类行为和给其他国家公民特别是亚洲人民所造成的痛苦的事实,深表遗憾。我们作为国会议员,必须放弃我们对这场战争的不同观点,吸取教训,协助

30、建设一个和平的国际社会。日本众议员 1995 年 6 月 9 日终战决议(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关条约里哪一条款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最为不利。从当时的国际背景分析美国胁迫中国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的国内形势分析日本在 20 世纪 30 年代加速侵华的原因指出中国赢得抗战胜利的最主要原因。(3)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日本众议院 1995 年 6 月 9 日的终战决议为什么是错误的?【解题探究】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以来中日关系的发展。第(1)问考查马关条约签订的国际背景以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考生结合材料即可回答。第(2)问考查 20世纪 30

31、 年代日本侵华的原因,要从当时的国内背景进行分析。第(3)问从材料中没有出现对侵略战争的认识等字眼进行说明,是为侵略历史的歪曲的角度分析说明。【参考答案】 (1)不利条款: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2 分)原因: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欧美列强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美国希望通过日本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2)原因:国共内战使日本有机可乘。主要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实行全民族抗战。(3)决议连谢罪、道歉、发动侵略战争的字样都不肯写上,说明没有认罪的诚意和否认日本侵略历史;决议使用“种种行为”和“所有受难者”等含糊词语,回避日本

32、发动侵略战争的性质;决议鼓吹放弃“对这场战争的不同观点,吸取教训” ,以历史观和战争观为歪曲历史辩解。【提分必备】要很好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史实以及日本侵略军所犯下的罪行,在此基础上,正确分析两个战场在抗战中的意义,要能运用相关史实反驳日本有关这场战争的错误观点,要能世界反法西斯的角度分析中国抗战历史地位。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 1954 年宪法【命题分析】近几年对此知识点考查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在 2011 年的高考命题中,切入点可能是人大制度确立的原因和意义,1954 年宪法制定的背景、内容以及与共同纲领的异同,或从整个中国近代宪政发展历程,命制选择题与材料解析题的

33、可能性都比较大。【命题动向1】 1954年,周恩来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今后需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作为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这段话的背景是A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B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C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解题探究】C 注意1954年这一特定时间,这一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全国人大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政协代行人大职权的过渡状态从此结束。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发展它的积极作用。【命题动向 2】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宪政制度的建设

34、则是政治文明的重要体现和保障。根据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认为:“兴民权、开议院”是国家富强的根本,是“治国之大经,为政之公理” ,实行了君主立宪, “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摘自中国近代史陈旭麓主编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立法权属于参议院,行政权属于总统和内阁,司法权属于法院,国民享有人身、财产、言论、信仰等自由,拥有选举被选举、请愿、诉讼等权利,。资产阶级的财产所有权、经营权受到临时政府保护。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

35、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摘自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 概括材料一的核心观点?据所学知识说明其实践的结局并分析造成此结局的原因?(2) 据材料一、二概括 20 世纪初中国宪政发展的特点?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推进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3) 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相比,材料三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4) 从中国近现代宪政的结局可以得到哪些启示?【解题探究】 第(1)问,第一问根据材料可知是考查维新派的核心观点,不难回答。

36、维新派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在变法措施中并未体现,这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顽固势力的反对。原因可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封建顽固势力等方面回答。第(2)问中的第一问根据维新派与革命派的主张,不难回答。第二问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回答即可。第(3)问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比较。最大不同在于性质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第(4)问从材料一、二的结局我们可以看到,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宪政;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是民主宪政的基础。从材料三 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反映出人民当家作主。【参考答案】 (1)观点:实行君主立宪是国家富强的根本。结局

37、:未能在戊戌变法的措施得到体现。原因: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和妥协,不敢真正实践;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阻挠。(2)特点:由君主立宪到共和宪政。作用: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3)特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体现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原则,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的是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4)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宪政;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是民主宪政的基础;只有在新中国才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分必备】掌握好 1954 年全国人大召开的背景和意义,梳

38、理中国近代宪政发展历程(君主立宪、 临时约法 共同纲领 ,1954 年宪法)并分析其发展规律及认识。另外,结合文革等政治运动,分析理解 1954 年宪法没有很好执行的原因和危害性。八、新中国外交的外交成就【命题分析】这一知识点新中国外交中占有重要地位,考查力度也比较大。2011 年是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40 周年和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9 周年,属于周年大事。2011 年高考命题角度可能是新中国未分选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亚非会议,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和意义,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原因和影响,上海合作组织。【命题动向 1】 1972

39、年,周恩来在欢迎尼克松访华的宴会上说:“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 ”对材料信息解读准确的是交换意见的基本原则是求同存异。 分歧主要指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共同点就是指双方如何处理台湾问题 新的开始指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A B C D【解题探究】A 1972 年中美还未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故错误。 “努力寻找共同点”是指双方共同利益,不全面。【命题动向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49 年 6 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你们一边倒。 正是这样。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

40、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民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材料二 (1949 年 12 月,毛泽东访苏)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斯大林 70 寿辰庆典,同斯大林会谈有关两国关系问题及其他问题;二是处理 1945 年同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这个条约是二战后,美、苏、英三国首脑背着中国所达成的有损中国利益的雅尔塔协定的产物(1950 年 2 月)两国外长正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 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即由中苏共管改为中国管理,修正了雅尔塔协定以及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

41、和国的协定)。(注:1979 年 4 月3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作出决定,条约于1980 年 4 月 11 日期满后不再延长。)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1)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当时的国际形势,简要分析新中国成立初,中国人民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而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的原因。(2)简要分析中国政府在 1979 年做出不再延长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决定的原因。(3)你如何认识“一边倒”外交方针?【解题探究】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的中苏关系。第(1)问注意从新中国成立时的国际国内环境的角度分析;第(2)问可从 70 年代中苏关系的现状和国际大环境的角度分析;第(

42、3)问注意结合新中国成立时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考虑,也要注意这种意识形态外交的局限。【参考答案】 (1)在中国近代,西方列强大肆侵略和掠夺中国,破坏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的革命活动,阻挠中国走向独立和发展的道路;在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曾经得到苏俄的支持。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是两大阵营尖锐对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竭力扼杀新生的政权。(2)中苏关系恶化,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实际上早已名存实亡。70 年代,中国与日、美等国关系不断改善,中国的国际处境发生了根本改变。(3)是新中国根据当时国内外的情况,为维护国家利益作出的正确选择;打破了美国孤立、扼制中国的企图;有利于中

43、国的经济恢复发展和国家安全。 “一边倒”政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处理国家关系上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提分必备】对于新中国的外交成就,首先要划分为几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20 世纪 50年代中期、70 年代、新时期),然后弄清楚各个时期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并能分析这些成就所产生的重大意义。另外,还要重点梳理中国近现代史中中美关系的演变过程,并分析演变的原因和从中获得的认识。九、美国 1787 年宪法【命题分析】 对于此知识点,2010 年浙江高考命题了一道材料解析题,2009 年命制了三道选择题,其中天津卷考查了 1787 年宪法确立联邦制共和政体的作用,全国大纲版文综考查了 1787 年宪法

44、的主要原则,全国大纲版文综考查了 1787 年宪法的作用。2011 年高考命制材料解析题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可能将美国 1787 年宪法与启蒙思想、英国君主立宪制以及其他国家的宪法结合起来命制材料解析题。【命题动向 1】1787 年宪法“采取了比人类迄今所建立的任何政府所采取的还要多的防范和其他难以逾越的措施,以防止走向暴政” 。下列说法,符合此观点的是联邦政府内部分权制衡 立法权的再度分割 各州和中央政府之间分权制衡 南方与北方的分权制衡A B C D【解题探究】B 为防止专制独裁和暴政,l787 年宪法在权力结构中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在联邦政府内部,立法、行政、司法分属国会、 总统、

45、法院,并相互制约,故正确。立法权属于国会,但总统有否决权。故正确。在中央权力加强的同时,各州还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故正确。l787 年宪法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南方与北方的矛盾,并未体现南方与北方的分权制衡,故错误。【命题动向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一个普通的诚实的人也要比从古到今所有加冕的坏蛋有价值得多;国王是英国政体中压倒一切的部分,这一点是不必明说的。在英国,一个国王所能做的事情,往往不外乎是挑起战争和卖官鬻爵;直率地说,这使国家陷于贫穷和制造纷争如果美国的独立不能伴随一场对政府的原则和实践的革命,而单从它完成脱离英国而独立这一点来看,真是太渺小了。摘自 1776 年潘恩

46、常识材料二 这个“国家”没有国家元首,没有政府首脑,也没有一个真正的政府,这就难以巩固和发展独立战争的成果举凡制宪程序、建国方案、代表名额、议会形式和权力分配以及公民权利,都按照民主原则和先定程序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投票,共经过了 569次投票表决才最终制定出来。二百多年来,美国的宪法没有修改过一个字,而所有违究的或者有违宪嫌疑的行为都受到了惩罚或付出了代价。摘自易中天费城风云材料三1911 年 12 月 3 日,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制定,决定实行总统制1911 年 12 月 18 日,列强策划的南北议和开始1911 年 12 月 29 日,回国不久的孙文被选为临时大总统1912 年 1 月

47、 15 日,孙中山被迫同意,只要袁世凯赞成共和,孙中山即行解职,举袁为临时大总统1912 年 2 月 12 日,在袁世凯逼迫下,清帝退位1912 年 2 月 13 日,袁世凯声明赞成“共和” ,2 月 14 日,孙中山提出辞职1912 年 3 月 8 日,临时参议院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决定实行责任内阁制(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美人民斗争的目标。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划线部分的理解。(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美国 1787 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的背景。(3)美国 1787 年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两国近代政治民主化所起的作用差异极大。联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比

48、较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解题探究】第(1)问,注意结合北美独立战争的双重性质:即是一场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又是一次旨在确立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划线处否定了君主在美国存在的可能性,强调了国王存在的弊端,从这一角度分析理解即可。第(2)问,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全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回答即可。第(3)问,可从思想、政治革命成功与否、经济发展是否充分、法律制定过程等几方面进行比较说明。【参考答案】 (1)目标:摆脱英国殖民统治,争取独立;反对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理解:打消了北美人民对英国国王的幻想,激发人民斗志;但此时英国王权受法律和议会限制,这种君主立宪制是英国政治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保障。(2)背景:美国:独立战争胜利;邦联制下的美国内忧外困。中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决定实行总统制;南北议和达成协议,袁世凯代替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3)原因:思想条件不同:美国:启蒙思想长期宣传, 独立宣言发表;中国:封建思想浓厚,民主思想和宪政意识欠缺。政治前提不同:美国:独立战争成功,资产阶级掌握政权;中国:辛亥革命失败,始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定过程不同:美国:宪法制定时经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