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一章 社会学导论一、 什么是社会学Sociology 的含义:关于社会的理论或学说,也就是对社会的研究。什么是社会?戴维-波普诺的定义:社会学是对人类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二、 社会学研究什么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具体研究内容:文化社会化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分层与流动社区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集体行动与社会运动现代化三、 社会学的学科特点1. 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2. 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3. 社会学的科学性4. 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四、
2、 社会学的由来与发展1. 孔德(Comte)的实证社会学2. 涂尔干(Emile Durkheim,又译迪尔凯姆)对社会学的学科化3. 当代社会学及其主要范式1. 孔德(Comte)的实证社会学1839 年出版的实证哲学教程 ,第一次提出“社会学”这个名词以及关于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提出人类社会发展三阶段论神学阶段(虚构阶段) ;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 ;科学阶段(实证阶段) 。2. 涂尔干对社会学的学科化涂尔干将社会学真正发展为一门经验性的社会科学学科提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例如他的自杀论 ,四种自杀类型:利他型自杀 利己型自杀失范型自杀宿命型自杀3.当代社会学及其主要范式(1
3、)自然主义或实证主义社会学基本假设:社会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具有类似自然现象的规律性追求理论、概念和变量的精确性以及研究目的和结论上的价值无涉。(2)人本主义或反实证主义社会学假设:社会是人的产物,社会是与自然界不同的存在,社会的存在依赖于人们所赋予它的意义。追求人文关怀(3)反思社会学关注的是社会学这门学科本身的问题:社会学应该当作什么?社会学本身遇到了什么问题?社会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什么?2五、 为什么要学社会学1. 社会学的想象力社会学能提供一种看待社会的特殊角度“社会学的想象力”就是意识到个人问题演变为公共问题的能力,就是不断穿梭于个人与社会之间,就是将个人既是为独一无二的人物,又
4、视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部分及其产物。2. 社会学的实用性学习社会学可以使我们得到考察世界的技术与方法,这可以有助于与社会无关的职业,有助于做出日常生活中的决策。第二章 文化一、文化的含义与特征(一)文化的含义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二)文化的特征1.人为创造性 2.后天习得性 3.共享性 4.象征性 5.传递性 6。变迁性(三)文化的类型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根据文化存在形态的不同)物质文化: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采用原材料、自然资源加工制造而成,能够发挥特殊功能的有形实体非物质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指导人们的言行
5、举止、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整合的符号、价值、规范等。2.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根据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影响、被接受的广泛程度)主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被人们普遍接受与认可,并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的文化。亚文化:只为某些特定的人群、群体接受的文化。反文化:当亚文化对抗、排斥主文化的价值规范、生活方式及其标准时,就演变为反文化。3、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根据不同社会阶层对文化的需求与创造)精英文化:社会上层阶级的文化。与精英文化相对的是大众文化,它是一种为普遍的大众接受与共享的平民文化。二、文化的构成与功能(一)文化的要素1、符号符号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共同使用、指示或表达自身意义以
6、外事物的东西。2、语言有口头语和书面语之分,它是一套象征符号的系统,也是最便捷、最有效的沟通工具,利用它人们可以进行信息交流与情感传递。3、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关于如何区分对与错、好与坏、违背意愿或符合意愿的观念。4、规范规范是调节人们行为、关系的准则。(二)文化的结构1、文化的功能结构文化特质,也称文化元素,它是能够独立发挥功能的最小文化单位。文化丛,由一组意义相连、功能协调并共同发挥作用的文化元素组成的更大的功能单位。文化模式,文化的形成、发展是一个整合的动态过程,一些文化特质被选择、吸收,逐渐趋向合法化、制度化,另一些被抑制、排除、摒弃,文化的这种内聚、整合逐渐形成了
7、一种内部构成各个部分协调稳定的模式。2、文化的空间结构文化中心 指文化特质在地理位置上分布最集中的地方,他通过文化扩散对文化区产生影响。文化区域 指文化特征与生活方式上具有同质性的某一特定区域。文化圈 指由存在程度不一的相同或相通之处的若干文化模式组成的更大范围,并可突破空间阻隔3进行文化交融的空间布局。文化边际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扩散、传播、交流、融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交叉、渗透地带,即文化边际。(三)文化的变迁文化变迁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纵向上,表现为文化的传递与继替;横向上,表现为文化的整合与冲突。(一) 文化的整合与冲突1、文化的传播与采借 2、文化融合 3
8、、文化冲突(二) 文化的传递与继替(三) 消费文化的兴起第三章 社会化一、什么是社会化(socialization)?社会化即个人通过与社会的互动,获得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二、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1、人的生物性(1)较长的依赖生活期(2)独特的语言、思维及学习能力2、人的社会性(1)阶层(2)文化三、社会化的类型1、初始社会化主要发生在儿童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2、预期社会化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预期社会化发生在青春时期。3、发展社
9、会化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4、逆向社会化社会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后者就是逆向社会化。5、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四、社会化的环境因素1、家庭2、学校3、朋辈群体4、工作组织5、大众传媒五、有关社会化的理论(人格发展理论)1、查尔斯-霍顿-库利(cooley,1864-1929)的“镜中我”自我作为一种社会产物,它的出现三个阶段:首先,我们有觉察到我们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到别人对我们行为的评价。第三,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
10、评价我们的行为。简单地说,我们根据想象别人对我们自己行为及外表的感觉来理解自我。由于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可以是对他人是如何想象我们自己的反映,因此库利就称这种自我为“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 。2、乔治-赫伯特-米德(Mead,1863-1931 )的“角色借用”理论4米德将自我分为两个部分:“主我(I) ”和“客我(Me ) ”。主我包括每个人自发的,独一无二的, “自然”特征。客我是自我的社会部分对社会要求的内化和对那些要求的个人意识。自我的发展过程就是主我和客我之间的一个连续不断的互动过程。米德认为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借用” ,即把自己想象为处于他人的角色或地位,从而发
11、展起从他人的角度看待自我与世界的能力。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Freud,1856-1939 )的无意识理论强调人格形成过程中的生物因素,特别是性的因素。他认为人格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受无意识驱动的。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4、艾里克-埃里克森(Erikson,1902-1994 )的“认同危机 ”理论 关注更为理性的自我的世界,将自我的发展分为八个心里阶段。在成长的每个阶段,如果个人不能很好地对周围环境所提出的特定社会要求作出反应,就会出现认同危机,给以后的社会化过程留下隐患。5、让-皮亚杰(piaget)的“ 认知发展”理
12、论皮亚杰关注人的认知的发展,或者说人们学会思考的途径。皮亚杰对我们认识社会化过程的主要贡献是,他描述了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是如何思考的。第四章 社会结构一、社会结构的含义社会结构,就是指一个群体或一个社会中各要素相互关联的方式。二、社会结构的单位1、地位(status)地位指的是在某一群体或社会中某一确定的社会位置。自致地位(achieved status)和先赋地位(ascribed status)2、角色(role )角色指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角色集 角色冲突3、社会群体和组织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共同认同和团结感的人所组成的集合。组织是规模较大且更具结构化的
13、群体。群体中的结构水平,群体内的亲密程度,群体中的不平等与差异4、宏观社会结构社会设置(或者社会制度,social institution)社区、社会和世界体系三、关于社会的两种理论视角1、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奥古斯特-孔德和赫伯特-斯宾塞迪尔凯姆塔尔科特-帕森斯罗伯特-默顿2、冲突论的理论视角马克思主义冲突论拉尔夫-达伦多夫赖特-米尔斯四、中国的社会结构帝国体制的社会结构改革前的社会结构改革后的社会结构第五章 社会互动与社会网络一、社会互动(一)社会互动的含义社会互动,简称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或人们对他人的行动和反应过程。5(二)社会互动理论1、符号互动论(1)乔治-赫伯特-米
14、德(George Herbert Mead )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主要观点: 只有在交流各方赋予自己行动以意义,而且理解或者寻求理解他人给出的意义的情况下才能叫真正的交流。 人可以与一个内在的自我进行交流。 站在互动对象的角度来想象自己。(2)布鲁默(Herter Blumer)提出的“符号互动论”一词互动论的三个基本假设: 人们在面对事情时,是根据事情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来决定如何行事的。 这些事情的意义来自与一个人与自己同伴之间的社会互动。 人在应对自己所遇到的事情时,会使用一套解释步骤,而这些意义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处理和调整的。(3)符号互动论的四项主题体现人的特色的世界不仅是物质的、客
15、观的世界,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号的、象征的世界。生活,情境,乃至社会,都是每时每地在演化、在调整、在生成。 动论研究的焦点既不在个人,也不在社会本身,而在于协调行动。 极介入经验世界。2、拟剧论艾文-戈夫曼(Eving Goffman)提出拟剧论 基本观点:每一个社会情境都被看作一个戏剧舞台,行动者在舞台上表演着真实生活的戏剧。 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就是人们在他人面前制造自身形象的过程。 前台和后台 前台由三个部分组成场景,外表,举止 在后台,行动者可以稍事放松、调整,并准备和操演前台所需的表演。 有意忽视 为了避免尴尬,观众通常会忽视表演者在表演中的过失,帮
16、助表演者保全脸面。3、常人方法学(本土方法论)代表人物:哈罗德-加芬克尔( Hariod Garfinkel)分析的是普通人处理日常生活社会互动的基本方法。关注的问题:对于特定的情境所暗含的背景与意义为何有着相同的理解人们。破坏实验(四) 社会互动的形式1、 交换2、 合作3、 冲突4、 竞争5、 强制6、 非语言互动 身体语言 空间距离二、社会网络(一)社会网络的概念1、定义社会网络指一群特定的个人之间的一中独特的联系,处在社会网络中的成员一般互相认同,有团结感,他们之间因为某些共同的目标、利益与期望而保持着一定的互动。2、社会网络的功能影响个人许多重要的选择与决定亲密感和归属感的来源影响人
17、们的地位获得(二)有关社会网络的研究1、网络资源观强调嵌入社会网络中的社会资源代表人物:林南62、弱关系力量假设和嵌入性的概念代表人物: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3、强关系力量假设代表人物:边艳杰第六章 群体与组织一、社会群体(一)社会群体的性质1、定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具有认同感和团结感的集合体。2、社会群体的分类(1)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根据群体中社会关系的规范化程度来划分)正式群体及其内部关系是按正式的社会规范建立起来并受正式规范所制约的。非正式群体及其内部关系具有非规范的特点。(2)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根据群体成员见关系的亲密程度)初级群体是指成员间有着面对面的直接交
18、往,具有密切的人际关系和较浓厚的感情色彩的群体。次级群体是指人们为实现特定目标,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而结成具有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3)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根据群体成员的归属来划分)所属群体:指成员所在的群体。参照群体:被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对成员的态度、认识发生重大影响的非所属群体。(4)内群体与外群体(根据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来划分)内群体: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其中的群体。外群体:泛指内群体成员之外的其他任何“别人”的结合。(二)群体结构1、群体规模小群体,二人群体,三人群体,大群体2、群体规范群体规范规定了成员应该如何行动以及
19、违规意味着什么。威廉-福特- 怀特(William Foote Whyte)的街角社会3、群体角色(三)群体的运作1、决策指在群体活动中,群体针对遇到的问题而作出判断和决定的过程。群体决策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定向阶段,群体被引到问题上来,并对一些事实进行分析。第二阶段,评价阶段,成员对问题作出估计,并对他人的观点作出反映。第三阶段,群体开始谈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达成共识的斗争中,产生了派系也建立了情感,并作出最后决定。第四阶段,群体试图重新回复到开始时和谐关系,保证继续团结。2、遵从(conformity)指与习惯、规则或普遍意见一致的行动。风险转移二、社会组织组织就是精心设计的以达到特定目
20、标的社会群体。1、 组织的特征劳动分工与权威分配7权利相对集中于领导手中组织成员的可替代性 组织的非人格化特征2、 组织的结构(1) 正式结构是指导组织成员活动的一套明确陈述的规定、纪律和程序。包括规章、法规、内部细则、命令和达成目标的时间表等。(2) 非正式结构是由群体成员的互动所形成的人际关系。3、 一种特殊的组织结构科层制一种运作于明确规章制度基础上的等级权威结构。科层制的特点“组织结构等级制权责分明基于专业技术资格之上的人员用工制度规章制度对工作人员的严格约束。 奖惩制度4、 组织的过程(1) 制度化一个组织成功地吸纳到了成员并且得到了他们的信赖,能够富有成效地实现其目标,因而在相对稳
21、定的结构中,在一整套目标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有序的运作模式的过程。制度化的负面效应:目标置换(goal displacement)(2)组织的五个阶段:产生、成长、成熟、衰落和消亡5、 组织的变迁组织变迁的动力既来自组织内部,也来自组织外部。第七章 社会制度一、社会制度概述(一)社会制度的基本含义社会规范:在一定的弹性空间内对社会行动提供方向、明确限度、控制偏离的文化手段。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社会需要,在各个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里具有稳定性的一套相互联结的社会规范体系。(二)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1、规范系统可以将规范理解为权利安排与行动准则的总和。2、策略系统一个社会
22、制度的运作,是社会成员在权利安排的基础上,依据具体情况灵活采取行动的过程。3、知识系统制度在运行时必须依赖由各种可以宣传的知识与“默会的知识”所构成的知识系统。4、组织系统社会制度的运行都要通过组织系统去落实。组织系统主要包括组织首脑,职能部门,组织成员三部分。5、设施系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符号性的设施,如国旗、国徽,另一类是实物性设施,如经济制度的货币,教育制度的学校等。(三)社会制度的运行分析1、功能分析社会制度的创设和维系时为了满足人的基本社会需要。功能分析的要点:8第一, 区分社会制度的产生原因和客观后果,将分析重点放在客观后果上。第二, 辨识社会制度客观后果的多重性和复杂性。社会制度
23、的显功能是制度行为者所设计或能够预料到的制度后果。社会制度的潜功能是制度行为者未曾预料到的制度后果。社会制度的正功能是能够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促进社会整合的制度后果。社会制度的反功能是无法满足特定期待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2、机制分析机制分析是对社会制度的运作过程进行具体分析,关注的是导向结果的过程,会把事先设计中的不确定性以及结果中的不可见性都展现出来,由此去挖掘社会本身的隐秘所在。机制分析的要点:第一,记录相关事件的独特性,耐心收集各种原始材料,关注伴随着每个开端的诸多细节和偶然事件,对事件的反复出现与断裂保持敏感。第二,重点放在对灵活的非正式制度与变化多端的权力策略和技术的
24、分析上。第三, 不仅关注已经发生的事件,而且关注曾经被尝试、具有潜在可能性的事件;不仅关注记忆,而且关注遗忘;不仅关注发声,而且关注沉默。第四, 通过爆发的时刻去揭示错综复杂的力量关系;通过日常生活被触动、被冒犯、被侵略的时刻去展现模糊不清的日常生活。二、主要的社会制度(一)家庭(二)经济1、经济制度的内涵经济制度是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生产和分配的制度化体系。基本构成要素:第一, 分工是经济制度的基础条件。第二, 产权是经济制度的核心内容。第三, 市场和计划是经济制度的调解方式。第四, 契约是经济制度的保障手段。2、经济制度的基本类型根据产权的不同,分为三张基本类型:(1)私有产权的经济制度(2)
25、公有产权的经济制度(3)混合经济制度 (三)政治1、对权力分析的三种模式(1)传统的利益冲突模式关注的核心是社会行动者之间可观察到的利益冲突,也即两人之间的支配关系。(2) 权威合法化模式由帕森斯等人倡导,关注的核心具有合法性的权利,也即将强制与认同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共同行动的能力。(3) 生产运作模式福柯提出来的,要点:权力具有多种形态,而不仅仅局限于政治领域;权力是作为关系出现的策略,而不是一种可以被占有、被分配的实体性的物。权力首先是生产性的实践,而不仅仅是压制性的外在控制;权力与知识之间存在着微妙复杂的关系;对权力的分析不应该只看到宏大的权力,而应充分考虑权力的微观运作。2、权威的三中类
26、型9由韦伯提出(1) 传统型权威它是历史上最普遍、由习俗所赋予的权威,如世袭君主制。(2) 魅力型权威它是由于特殊的个人魅力和超凡的才能而为人们所拥戴、追随的权威。(3) 法理型权威它是由理性的、成文的规则或法律所赋予的权威。3、三种政权形式(1)独裁主义(authoritarianism)它是指由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来掌握权利的政权。特点:在这种政权中,意识形态不起重要作用,大众动员程度低,权力运作没有宪法和程序的基础,公民权受到高度压制。(2)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它是指由一个政党来统治的政权。特点:极权主义政权掌握了深入监控社会各个方面的现代技术手段,广泛运用了意识形态
27、宣传工具,社会动员程度很高,高度压制公民权。(3)民主政权是指权力源于被统治者的认可,而且公民有权参与实际决策过程的政权。特点:所有公民都有平等的参政权,多党竞争,司法独立,保障人身权利以及包括结社、言论、出版、思想和迁移在内的自由。(四)教育1、教育:从功能主义角度看教育的功能:(1)人格塑造 (2)文化传播(3)筛选 (4)革新2、教育:从冲突论角度看教育既是实现平等的手段,又是强化不平等的渠道。布迪厄指出,学校实际上是为社会等级制提供证明的极为重要的制度机制,是社会支配关系的再生产机制。第八章 家庭、婚姻与性别一、家庭(一)不同视野下的家庭家庭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由于婚姻、血缘或认领
28、关系而构成的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1. 功能主义的观点家庭的功能: 性需求的满足与规范 种族延续 社会化 情感的温暖 经济的合作2. 冲突论观点强调家庭中两性的竞争,指出家庭的历史就是女人被男人统治的历史。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分析了家庭的演变过程:血缘家庭 普那路亚家庭 对偶制家庭 专偶制家庭“个体婚制在历史上绝不是作为男女之间的和好而出现的,更不是作为这种和好的最高形式而出现的。恰好相反,它是作为女性被男性奴役,作为整个史前时代所未有的两性冲突的宣告而出现的。 ”(二)家庭的结构家庭的结构是指家庭成员的组成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身份和角色的关系。1、 按照家庭成员所担当的家庭身份
29、的演变,家庭可分为出身家庭和生殖家庭。在出身家庭中,家庭成员主要以子女的身份出现,他们在此出身并进行大部分的社会化。在生殖家庭中,家庭成员主要以父母的身份出现,他们结婚生子,组建新的家庭。2、 按照家庭成员的关系与规模,家庭可以分为核心家庭和扩大家庭核心家庭又称小家庭,其家庭成员主要包括一对已婚夫妇及未婚子女。10扩大家庭是由一个核心家庭或一个以上核心家庭再加上其他亲属而组成的家庭。3、 按照家庭中权力分配的不同,家庭可以分为父权家庭、母权家庭和平权家庭父权家庭通常是指最年长的男性成员居于统治地位的家庭。母权家庭通常是指最年长的女性成员居于统治地位的家庭。平权家庭是指丈夫和妻子的权力大致平等的
30、家庭。4、按照婚后夫妻居住地点的不同,家庭可以分为从夫居、从妻居以及单居制。从夫居是指婚后女方到丈夫家居住。从妻居是指婚后男方到妻子家居住。单居制是指男女双方结婚后不与任何一方的父母住在一起,而是单独居住。5、按照婚姻形式的不同,家庭可以分为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以及一妻多夫。6、按照选择配偶的情况,家庭可以分为实行族内婚制和实行族外婚制的家庭。有些群体期待或要求其成员与同一群体的成员通婚,这为族内婚制。有些群体期待或要求其成员与该群体外的成员通婚,这位族外婚制。7、按照世系相传和财产继承的方式,家庭分为父系制、母系制和双系制。在父系制下,世系和继承都是按照家庭中男性一方传下来,女性不被允许继承。
31、在母系制下,世系和继承都是按照家庭中女性一方传下来,男性不被允许继承。在双系制下,世系和继承按照家庭中双方的血统进行。二、婚姻婚姻是社会赞成的一种配偶方式,通常涉及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的性行为和经济上的合作。1、 乱伦禁忌一种很强的道德禁律,禁止特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发生性关系。2、 内婚制和外婚制内婚制:同一群体中的人才能结婚。外婚制:规定要同自己群体之外的人通婚。3、 同类婚指具有社会特征的人之间的婚姻方式。4、 多偶制婚姻里同时涉及不止一个男人或女人的叫多偶制,包括一夫多妻和一妻多夫。5、 离婚和再婚三、性别(一)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1、生理性别指的是生物特征,分为女性(female)和男
32、性(male)两类。社会性别指的是以社会性的方式建构出来的社会身份和期待,而在建构时往往会比照真实或家乡的生理性别特征。它也分为两类:女性特质(feminine)和男性特质(masculine) ,或妇女(woman) 和男人(man) 。2、生理性别差异染色体 荷尔蒙3、性别角色性(sex),性别(gender)性别角色是作为男性或作为女性相联系的社会角色。性别角色是由文化决定。性别角色社会化(二)有关性别与不平等的理论1、功能论功能主义着往往把传统的性别角色看成是有助于社会的有效运行的。根据功能主义的观点,现代男性和女性的性别角色源于早期社会所形成的劳动分工,这种分工是建立在性别差异的基础
33、之上的。2、冲突论和女性主义的观点冲突论:经济和技术力量的发展导致了性别角色安排的改变,男性统治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要特征。女性主义的批判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11(1) 西蒙-德-波芙娃(Simon de Beauvior )的第二性 妇女所拥有的身体和心理是被建构出来的,妇女所面临的社会和文化也是被建构出来的,这两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强化了妇女的从属地位。(2) 弗里丹(B.Friedan)的女性的奥秘波芙娃试图确定男性支配的起源,弗里丹要问的是为什么妇女自己始终接受此等、无权、受剥削的地位。她的回答是,使她们成为受害者的并不是她们自己的生物原因,而是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女性的奥秘(fem
34、inine mystuques) 。(3) 米莉特(K.Millett)的性的政治如果波芙娃指出了男性支配的男性体系,在军事、工业、技术、大学、科学、政府和金融等社会各条权力途径上,权力完全操纵在男性手中,正是借助于这样一种制度,女性处于男性的控制之下。第九章 社会问题一、社会问题概述(一)社会问题的界定1、社会问题的界定社会问题既是一种客观的行为,即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又含有较强的主观意识,是为大多数社会成员视为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2、社会问题的特征普遍性 复杂性 时间性 空间性3、社会问题的类型1)按社会问题发生的领域来划分,可将社会问题分为政治性社会问题,经济性社会问题,文化性社会问题和
35、日常生活中的社会问题。也可以分为社会性的社会问题,制度性的社会问题和个人性的社会问题。2)按社会问题的具体表现形式来划分,可分为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劳工问题,贫困问题,教育问题,家庭问题,犯罪问题,腐败问题,等等。3)按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来划分,可分为结构失调性社会问题与功能失调性社会问题(二)有关社会问题的研究视角1、社会病理学是 20 世纪初期美国一些社会学者所持有的观点,其理论基础是斯宾塞的有机体类比法。社会被看成是一个结构复杂的有机体,凡妨碍有机体正常运行的情况皆可视为社会问题。2、社会解组论盛行于 19181935 年间,关注的不是个人而是社会规则,强调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该
36、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组织系统,某些事件的出现改变了系统的某些部分的功能,其他部分必须重新协调以适应这种变化,各部分缺乏适应或适应不良就会产生社会解组现象,逐渐造成社会问题。3、价值冲突论价值冲突论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源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价值和利益冲突。4、 偏差行为论所谓偏差行为,是指社会成员的行为偏离了某地位所规定的角色行为,违反了社会所期望的规范。两种观点:社会提供给人们的机会不均等产生偏差行为偏差行为是不恰当的社会化的结果。5、 标签论标签论来自米德的互动理论,侧重与从主观方面探讨问题。偏差行为并非个人行动的本质,而是他人利用规则制裁犯罪者而产生的结果,偏差
37、行为亦即被贴上标签的行为。6、 社会建构主义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产生的。该理论认为,社会问题的出现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强调围绕社会问题的界定、解释、解决的过程产生的不同行动者之间的互动。7、 批判理论批判理论的主要着眼点放在宏观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与阶级关系等方面。该理论认为,社会问题之12所以成为问题,完全是有统治阶级或政治权力和其他强权一手造成的,社会问题的产生的根源是不平等、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二、若干社会问题分析(一)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的概念环境问题主要是指生态环境问题,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由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问题,又称原生环境问题,如火山爆发、地震等导致的环境破坏;另一种是由人类
38、不合理活动引起的问题,又称次生环境问题,其中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类是不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导致的生态破坏,一类是城市化和农工业告诉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2、目前世界及中国的环境问题(二)贫困问题1、贫困问题的含义与类型1)贫困的含义从抽象意义上说,一般是指个人或家庭缺乏必要的资源,因而不能达到一个社会的基本生活水准。2)贫困的类型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缺乏起码的资源以维持最低的生活需求,甚至难以生存。相对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所拥有的资源虽然可以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但是不足以达到一个社会的平均水平的状况。长期贫困和暂时贫困长期贫困是指个人或家庭无法摆脱贫困地位的一种情形,暂时贫困是指
39、在特定时期内陷于贫困的状况。制度性贫困、区域性贫困和阶层性贫困制度性贫困是指由于社会制度决定了生活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区域、不同群体和个人之间的不平等分配,从而导致了特定地区、区域、群体或个人处于贫困状态。区域性贫困是指在相同的制度安排下,由于各个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发育程度方面的差异,从而导致了特定区域生活资源供给的相对缺乏,贫困人群相对集中。阶层性贫困是指在相同的制度安排下,在大约均质的空间区域或行政区划内,某些群体、家庭或个人,由于身体素质差,文化程度不高家庭劳动力少,生活资料不足,缺少社会关系等原因而导致竞争生活资源的能力较差,从而陷于贫困状态。2、关于贫困的理论1)个人主义观点将贫困的
40、原因归因于个人2)结构主义理论包括功能论、冲突论和转型论功能论:贫困是所有社会都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他的普遍存在证明了其自身的合理性,即他对社会系统一定发挥着某种功能,满足着社会运行的某种需要。冲突论:社会中的贫困现象主要是各种社会资源分配不平等的结。转型论:特定的社会转型过程也可以改变贫困者的构成,制造新的贫困阶层。3)贫困文化论该理论认为贫困本身实际上表现为一种自我维持的文化体系,也即贫困文化。穷人由于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结果形成了一套特定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这种类型的亚文化一旦形成,会代代相传,从而贫困本身也就得以在此种文化制约下不断延续。4)建构主义的观点呼吁对现有的贫困研
41、究进行反思,主张采用建构主义视角深入解析贫困问题的界定过程及其影响,倡导行动取向的研究策略。3、中国的贫困问题1)现状2)反贫困措施(三)弱势群体与社会排斥问题1、弱势群体的含义13是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人群。2、弱势群体的特征1)生物特征一是指那些在生命周期中处于非生产或依赖性阶段的人群,如老人和儿童。二是指由于一些特殊的事件,使得生命有机体处于低度自我维持状态的人群,如残疾人。2)社会性特征一是指生产、政治、社会活动等的低参与者;二是指个人较低的自我满足能力和交换能力。3、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1)社会结构的不合理、不公平2)社会福利制度的不完备
42、、不健全4、社会排斥与弱势群体社会排斥是指把握属于某些群体的人排斥在社会主流之外的一种机制,使其丧失平等参与的机会。针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排斥,是指社会主导群体在社会意识和政策法规等不同层面上对边缘化的弱势群体进行的社会排斥。第十章 越轨与社会控制一、越轨一)越轨的含义越轨,是指违反或偏离某个群体或社会的重要规范的行为。1、 与越轨有关的几个概念1) 越轨行为中的反常行为与不遵从行为反常行为是指接受社会规范的合法性但事实上却违反规范的行为。多数犯罪行为可以归为反常越轨行为。不遵从行为是指不接受现存社会规范的合理性而刻意冒犯和反叛的行为。2) 越轨行为与犯罪行为虽然大多数犯罪行为是越轨行为,但不是所
43、有的越轨行为都是犯罪行为。2、 越轨的功能1) 越轨的正功能越轨有助于澄清并明确社会规范。 越轨能增进群体的团结。 越轨能带来社会的变迁。 越轨有时能使人更愿意遵从。2) 越轨的负功能 越轨强化人们不遵从的动机 越轨带来不确定性和风险 二)有关越轨的分析视角1、生物学视角强调人的生理特征与越轨行为的联系。2、心理学视角从人们的心理学因素寻找社会越轨的原因,四种不同的观点:1) 越轨行为与人的性格类型有关。2) 越轨行为与社会学习有关。3) 越轨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挫折。4) 越轨行为与人格结构的内部不平衡有关。3、 社会学视角社会学的视角强调社会环境、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与越轨行为的关系。生物学
44、和心理学视角都是关于人的理论,而社会学视角是关于情境的理论。关于人的理论试图解释,越轨者同其他人的不同之处在哪里,而关于情境的理论则试图断定,哪一种情境更容易使一个普通人违反社会的规范。1) 社会失范理论由默顿于 1938 年提出,默顿的理论建立在涂尔干失范概念的基础之上。失范是指人们用社会认为合法的手段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化目标时发生的,人们在面对这类不能实现自身文化目标情形时,一个共同的反应就是越轨行为。14默顿指出,人可能以五种方式对社会失范的困境作出反应: 遵从 革新 仪式行为 退却主义 反叛 ,除了遵从,其他四种类型都属于不同程度的越轨行为。 2) 文化传递理论该理论认为,就其本身而言,
45、失范并不一定导致越轨,要想变成越轨者,人们必须有机会学习越轨,越轨在某些区域,被作为一种文化持续的传递给其成员。3) 冲突理论无权无势的人之所以越轨频率高,是因为社会规范与法律是社会权势集团参与制定的,并没有反映出他们认同的目标和价值以及看待事物的方式。 文化冲突 阶级冲突4) 标签理论标签理论集中探讨了越轨的过程而非原因,它强调越轨是相对的这一事实,一个行为及其违反者只有当被他人标签为越轨时才变成越轨。埃德文-雷梅特是最先研究标签理论的社会学家之一,他区分了两种越轨:初级越轨和次级越轨,并探讨了越轨的过程。二、社会控制一)社会控制的概念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
46、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二)社会控制的类型1、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正式控制又称制度化控制,是指以明文规定的形式向社会成员说明“什么可为” “什么不可为”的控制类型,如政权、法律、纪律、规章以及各种具体的社会政策等等。非正式控制又称非制度控制,是指以风俗、习惯的形式控制社会成员的控制类型。2、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外在控制是社会依靠社会力量促使社会成员服从社会规范的控制类型,它以社会力量的强制性作为其发挥作用的基础。内在控制又称自我控制,是指社会成员在内化社会规范的基础上,自觉地用社会规范约束和检点自己的价值观与
47、行为方式。3、积极性控制与消极性控制积极性控制是指运用舆论。宣传、教育等措施引导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预防社会越轨行为的发生。消极性控制是指运用惩罚的手段对已经产生的社会越轨行为进行制裁。三)社会控制的功能1、正功能保持社会稳定 维持社会秩序 促进社会发展2、负功能僵化的社会控制模式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会产生和扩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的正常秩序 片面的社会控制会妨碍社会的发展四)社会控制体系1、正式控制1)法律包括法令、法案、决议、命令等具体形式,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力推行的社会规范体系。法律的约束力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法律是由国家机关制定,以国家政权作为后
48、盾,有强制力的司法机构保证实施。法律的规定是严明的,它对违反行为的度量界线明确国家的法律一经制定实行,就对其国民普遍试用。2)政权政权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用国家机器实行阶级统治的权力形式,具体表现形式是从中央到地方的各15级政权机构政府。政权的社会控制作用的实现是以法律作为基础的,它凭借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专政工具,对损害国家利益、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行为进行制裁。2、非正式控制1)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由习惯而来,经过人们相互模仿,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和行为模式。2)伦理道德伦理道德是指人类共同创造并共同遵从的,涉及人伦关系、次序以及善恶、是非、正义与非正义评价的行为
49、规范和价值体系的总和。3) 宗教信仰和主义信仰信仰是社会控制的一种特殊手段。它是指人们对某种非现实力量或某种价值体系无限信服和崇尚,甘愿受其支配甚至为之献身。4) 社会舆论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使用带有价值判断的社会评价等方式,使人们在无形之中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从而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三、越轨与社会控制1、越轨的内在社会控制主要是通过将社会规范内化的方式来实施控制。2、越轨的外在社会控制主要是指通过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机制对越轨行为实施的控制。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一、 社会分层概述一) 什么是社会分层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意即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等级层次。二) 韦伯关于分层的三个标准韦伯分层理论的核心是划分社会层次结构的的三个标准:财富经济标准,声望社会标准,权力政治标准。财富是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中的生活机遇(life chance) 。生活机遇就是个人用其经济收入来交换商品或劳务的能力。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