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弗莱的文化理论价值分析 弗莱的文化理论价值分析第一节 对海内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帮助当代著名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专家刘登翰先生认为,由于海外华文文学存在的客观事实,使 20 世纪中国文学的研究出现了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分流和整合的情势。他说: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例如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暂时分裂,或受到外力人为的切割,形成了相对迥异于母体社会的独立发展格局,却又涵盖在母体文化的合理发展逻辑之中,便可能在一定时期内造成这一民族或国家的共同文学,在不同生成环境中的分流。分流是离析的一种极端的形态,是在维系和延续共同母体文化的基础上,脱离了文学主体运动轨迹,而呈现出自己特殊形态和进程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存在。而整合则
2、体现共同母体文化的强大凝聚力,反映着民族的心理祈愿和社会的思潮动向。79p19所以,任何一种褊狭的区域性的眼光,都不能全面地概括中国文学丰富的发展形态,也不能将各种不同艺术创造和文学经验纳入于中华民族的文学宝库之中。80p19面对这种情况,在当代中国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关系的研究领域上,自然而然地就需要出现了一种能摆脱褊狭的区域性研究视角。而弗莱的文化理论恰好就提供了这样的一个视角文化视角。以文化视角去研究文学有两个突出的作用:一是把文学视为一个整体,能从人的本体与作家创作文本的宏观联系中全面把握文学作为人学内在发展规律。不论是本土文学还是海外华文文学,只要是同文同种,脱胎于同一文化母体的文学创
3、作,均可被视为一个文化的整体。像弗莱,他在批评的解剖中就曾以西方文学为例,描绘了人类文学发展的整个动态结构。他紧扣住人的本质,从人作为类的整个历史命运来探索文的本体发展线索的,从而改变了传统文学史描述中那种以一种外在的时间串起许多互不联系的文学现象的机械作法,而借助于原型的文化整合功能,超越打破文学的时代和地域的分界,在纷繁的文学现象中开掘出文学发展的内在结构,贯通了单个作品与文学整体的联系。由此可见,在对当代中国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分流、整合关系的考察中,通过文化视角,特别是原型的文化整合功能对其进行审视和把握,这对于我们的研究工作是十分有利的。二是深入探索了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形式在发展过程
4、中具有的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的规律性。众所周知,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包括了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获得的能力、习惯、从事物质和精神活动的方式及其全部的创造成果,它的发展不可能是短暂的、临时的或突然性的,而是以继承性作为自己演进的基础。每一历史阶段的人们都不是在一张白纸上进行文化创造的,都必须在充分继承前代人直接提供的现成文化成果和文化成就之后才有自己的新发展的。所以稳定性、持续性就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而文学,作为与文化整体最有亲缘关系的文化活动的形式之一,它的发展也就表现出相对稳定、连贯、持续的特点。而对于这一点,弗莱的原型理论就作了开创性的贡献。他写道:神话原型作为产生于某一民族原始文化土壤中的
5、集体心理结构,由于它在该民族文化发展上的原创性地位,使它必然隐含或泛化于后世民族文化的种种创造活动及其成果之中。若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而言,神话原型作为一种原始文化心理的凝固结构,所包含的象征意义和联想作用为该民族成员所熟悉,所以能够对该民族成员的接受活动产生最广泛、最深刻的共鸣效果和热烈的、强大的呼唤启示功能。而这,又反过来决定和影响了它在该民族后世文学创作之中得以最深广、最持久的延续和发展。在历史的延伸过程中,虽然现实的因素会不断地渗透、融合,但是,由于原型的本原性意蕴,使其能不断地丰富。因此,只要我们揭示隐含于文学史中的原型的文化意蕴,就可能会比较容易地把握一个民族文学发展的精神线索,就可能
6、对它发展的特殊规律作出合理的、科学的阐释。由此可见,借助某种文化视角对当代中国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的相互发展过中民族传统文化所起的原始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影响的考察、审视,便于比较合理地阐述和诠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影响深广的人类精神文化自审发展的特殊规律在 20 世纪世界华文文学中所起的特殊作用和发挥的特别功能。fan【】第二节 对当代中国文化诗学建设的启示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界一度把苏联式的纯社会政治批评奉为至尊,最终将文学沦为政治的传声筒,而一旦警醒之后,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盲目引进西方的各种思潮与理论,短短的二、三十年就已经把西方数百年的文学理论及学派在中国大陆上重演了一遍。中国文学现象
7、及文学思潮需要借鉴外力的影响以求新求异,但是如果完全忽视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历史与特征,则会适得其反。西方的一些极端的纯形式的文学理论被中国学者盲目引进,也同样是不完备、不健全的。我们现在倡导的文化诗学就是想在尽可能的情况下避免狭隘、避免单一。正如弗莱格外重视对文学研究的内外兼修,认为真正的文学批评只有在自律与关怀的张力之中才能产生一样,中国的文化诗学也应是文学的外在研究与内在的剖析、感受完美结合的产物,而不是另一种决定论的、意图性的谬误。联系中国文学实际来讲,无论是中国古代还是现当代文学都与杜会、政治、文化紧密相关,它实际上已构成了中国历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学与历史、现实、文化的交融
8、成为整个中国文学的一种内在性格。所以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如果仅仅从文本出发,进行修辞性的批评,必然不能对之作出全面的解读。因此,必须用一种文化研究的方法对其文化语境进行细致的考察,既关注文学如何作为一个文化成分参与特定的历史语境,又关注文学在特定的历史语境发出了哪些独特的声音,批评不仅要分析各种文学话语和机制,而且必须分析文学话语机制的缘起和特殊的社会功能。因此,人们必须从两方面考虑它的社会本质:一方面是作为自为存在的艺术,另一方面则是它与社会的联系。艺术的这种双重本质显现于一切艺术现象中;这些现象本身则是变化和矛盾的。80p70这正是文化诗学的本质所存,既强调各种文化关系对文学的影响,也强调文学
9、的自律性。文化诗学是对文学文本自我解读和自我消解的文学理论的走向的反思。它也是对过去文学理论与意识形态诸形式的关系过于紧密的一种过激反映。这种自我解读和消解是历史之维与价值之维的双重失语。文化诗学在文学研究方法中倾向于接受各种研究途径的兼容并包,因此它能把历史的、美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等各种不同的观点联系起来,在诸多学科的文化视野中考察文学,它就必然打破文学的自闭性和消解性,使文学在更广阔的维度被多重解读,从而显示出比前人更为开阔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思路。但是只将文学置于人类文化的宏大背景和综合关系中予以考察还不是完整的文化诗学。文化诗学不仅强调他律,强调对超越于文学之外的学科的把握,或者说着
10、重于文学与其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外部研究;而且也强调文学的自律性,即重视文学本身种种规律的内部研究,应重视对文学审美性和情感性的关注,保持文学理论感性体悟的鲜活特性,这就意味着文化诗学也要立足于文学本身,说文学自己的话,从文学内部反观整个文化。唯其如此,才可能使文化诗学有别于以往单纯的社会批评与文本批评。综上所述,弗莱力图在自由与关怀、离心与向心的张力之中重建文学批评,这些都对我国建构文化诗学有着直接的借鉴意义,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引介、关注。解读弗莱的文论思想,尽量吸收其合理内核,建设我们自己的有特色的文学理论。 结 语综上所述,弗莱的文化理论可谓博大精深,既有宏观的自成体系的文学原型循环论,
11、也有直接干预当代文化诗学建设的理论主张,更有后现代的后殖民文学思想和新兴的文化人类学观点。所以仅仅把弗莱当作一位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远远不能概括弗莱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同时,弗莱学说对人类学、历史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各个领域的广泛揽胜,不仅体现了弗莱虚己以待,接纳学术百川的容量,而且更重要的是传达了他文化理论学说的主旨,即是将文本置于其对应的社会、宗教等文化语境中加以观照。因此,从广泛的意义上讲,弗莱应该是一位重要的文化理论家。现在,随着文化研究的崛起,弗莱文化理论的价值性将会进入中国理论家的视野。而事实上,对弗莱的文化理论的研究和吸收的确能对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的建设与文化研究提供有益的帮
12、助,尤其是在对海内外华文文学研究和当代文化诗学建设方面。当然,弗莱文化理论的价值还远远不止于此。而在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外来的理论除了要同本土的学术相融合,相适应外,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到本土的实践中去,否则将难以立足。因此除了本文所提及的实践方法外,能否找到更多的方法,这些都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注 释:4Northrop Frye. Anatomy of Criticism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57.56713叶舒宪. 神话原型批评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83240 王宁 . 弗莱研究:中国与西方C.
13、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9141516诺思洛普弗莱. 现代百年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0 Meletinsky, E.M. The Poetics of MythM. Garland Publishing, Inc, 1998.175051525354555667吴持哲. 诺思洛普弗莱文论选集C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0诺思洛普 弗莱: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4茨维坦 托多洛夫. 批评的批评 M. 北京:三联书店,2002.25陈萍 . 只有批评之路敞开J. 国外文学, 2001.26西蒙社林. 文化研究读本
14、 M. 路特利支出版社,1993.27282931布朗科高加普编. 神话加拿大M. 莱加斯出版社公司,1997.30佳亚特里斯皮瓦克 . 后殖民理性批判M. 哈佛大学出版社,1999.33奥斯瓦尔德 斯宾格勒. 西方的没落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 3563Northrop Frye. Fearful Symmetry: A Study of ,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47.3642444546Robert D.Denham. Northrop Frye on Culture and literature M. Chica
15、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8.37Harcourt. Fables of Identity: Studies on Poetic MythologyM. Nep; .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6.41詹 乔弗雷泽. 金枝M. 上海: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43叶莫 梅列金斯基 . 神话的诗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47容格. 心理学与文学M. 北京: 三联书店,1987.484973 冯川. 神话人格容格 M. 长江文艺出版社,1996.57Northrop Frye. The
16、 Educated ImaginationM. Toronto: Canadian Broadcasting Corp, 1963.58 Imre Salusinszky. Criticism in SocietyM. Methuen Co. Ltd, 1987.596465恩斯特卡西尔. 符号 神话 文化M. 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606668 诺思洛普弗莱. 批评的剖析M. 南昌: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6970萧兵.(楚辞九歌 东君)新解J ,南京师院学报,1979.71王泽龙 . 中国现代主义诗潮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72 许嘉路. 古代汉语(上)M. 北
17、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74 黄子平. 沉思的老树的精灵M. 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75叶舒宪 . 英雄与太阳中国上古诗的原型重构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7677赖干坚. 西方文学批评方法评介M.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1986.78冀同. 卡夫卡作品的三个神话原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1996.7980 公仲、江冰. 走向新世纪第六界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现代络通讯产生前的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基础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基本上都是农业社会。即使以资本主义社会来说,如果从 15 世纪末、16 世纪初它诞生时算起
18、,也已经有 500 余年的历史,其间,至少也有 250 余年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业社会。18 世纪中叶,发生了第一次产业革命,资本主义以大机器生产为基础,开始了工业化,也就开始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到 19 世纪下半期,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化,进入了工业社会。从那以后,工业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已经成为了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这时,在工业社会的内部,又在为新的大转变准备条件。到 80 年代后期,这个新的大转变终于到来,这就是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人类社会的这种大变化,其基本推动力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在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底下,生产基本上是
19、依靠人力、人的传统经验和技能;到工业社会,生产力有了飞跃发展,人们得以使用各种机器来代替人的体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生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使生产力又有了新的飞跃,人们掌握了新的生产工具,即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设备,借助计算机,人脑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80 年代后期以来,新科学技术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高科技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西方社会开始进入信息社会。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设备,开始取代传统的机器,成为新的劳动资料,发达国家也开始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时代,或者说进入一个新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在此之前,西方有些学者早就提出了发
20、达的工业社会将会产生新的变化、转变为新的社会形态的观点。这种在当时尚属于未来社会的形态或者被称之为后工业社会,或者被称之为信息社会。有人认为,在美国,这个大转变早在 50 年代中期即已完成,其标志是,1956 年,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从事技术、管理和事务工作的白领工人人数超过蓝领工人人数;次年,前苏联又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前者表明人类历史上从事信息处理的人数已经开始超过了直接从事劳动生产的人数,后者则表明利用人造卫星实现全球通讯成为可能。这些,虽然都还只能算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前奏,因为计算机在当时虽已问世,但尚未在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中普及,人造地球卫星和其他高技术虽然已经出现
21、,尚处于实验阶段,还没有形成新的高科技产业,但毕竟标志着人类已经开始在向信息时代迈进。而与时俱进的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人工智能理论则奠定了信息科学的理论基础。而且,新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各项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信息业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现代社会的先驱产业。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在 20 世纪 40 年代就已经开始形成。1945 年,美籍匈牙利人 J冯 诺伊曼等人提出存储程序的概念,形成冯 诺伊曼机的设计思想。 1946 年,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存储程序式的电子数字计算机 ENIAC。1948 年,美国 CE香农等人发表通信的数学理论奠定了信息论的基础。美国 N维纳的控制论一书出版,标志着控制论
22、学科的诞生。1950 年,英国的 AM图灵发表计算机和智力,提出将思维赋予机器的观点。这些,都为信息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厚实的理论基础。能够在高速公路上奔驰的汽车已经设计制造出来,道路也就显得格外重要。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要材料就是光纤。光纤通信是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迅速发展的新型技术和新兴产业。1970 年,美国康宁玻璃公司首次研制出可用于通信的损耗较低的光纤。同年,日、美也实现了半导体激光器在室温下的连续工作,为光纤通信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光源,从而开始了光纤通信迅速发展的时代。6 年后,第一代光纤通信系统在美国的亚特兰大进行了现场实验,随后,很快进入实用化阶段。到 80 年代,光纤通信在使用的光波长和光纤结构上又进行了几次大的变革,最终进入了在通信中大量使用的时代。从此以后,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人工智能理论的诸多成果都在计算机的日益发展集中展现出来并且日新月异,与光纤通信技术的成果一道为以现代络通讯作为表征的信息社会的来临作好了准备。如果说第一台计算机的问世兴起了第一次信息革命,那么说以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形成为标志的、计算机运用的络化和多媒体化,则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信息革命,它为人类文明开创了一个崭新的纪元。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