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夜归鹿门歌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1、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一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 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
2、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吧。 二、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地位: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第二掌门人,与第一掌门人王维并称“王孟”。以其籍贯襄阳,故世称“ 孟襄阳”;以其一生未仕, 隐居鹿门山,故世又称 “孟山人”。生平:少有大志,然仕途潦倒困顿,一生怀才不遇,布衣终身,后隐居鹿门山。人格: 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刚直不阿,卓然独立;独善其身,清白高尚。诗歌:体裁:擅长五绝和七律。 2题材:山水田园之美,隐居之乐,羁旅之愁。语言:清淡质朴,含蓄隽永。 风格:清远幽美,自然平淡,超凡脱俗。诗集: 孟浩然集名篇过故人庄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春晓等。2、背景介
3、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三、诗歌内容赏析 请回答文章中有哪些景的描写?思考:按照时间和空间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请找出两
4、个场景中的意象。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两个场景。明确:钟声 渡头 黄昏江景图 月亮 烟树 岩扉 松径 月夜山景图画面一:黄昏江景图1、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及其活动?黄昏;渔梁渡头;人们争渡回家,我归鹿门。2、诗人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诗人所见所闻各有什么特点?诗人心情感受如何?钟声、喧闹声;争渡情景;钟声显示了山寺的安宁僻静,渡头的喧哗声显示了尘世的杂乱喧闹;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隐然可见。33、此处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诗人什么感情?动静结合、对比;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与世无争、向往隐居、怡然自得之情。 (悠然的钟声 嘈杂的人声 佛门清静 尘世纷繁)画面二:月夜山
5、景图思考: 1、 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地点、人物及其活动?夜晚;鹿门山栖隐处;诗人上鹿门山回隐居处。2、行走在鹿门山路上,诗人见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境分析)月亮 皎洁清冷烟树 树影朦胧 静景岩扉 幽深僻静 寂静松径 清静寂寥 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的形象神情 欣喜 沉醉 迷恋感情 对隐逸生活的喜爱四、合作探究1、全诗体现作者怎么样的感情?答:表现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怡然自得的心情2、诗中所写 “夜归” 的“归途”实际上是在写什么?诗歌中: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隐逸的道路。 3、这首诗除了诗人隐逸的志趣与超然自得外,你还
6、能读出什么感情?除了抒发对隐逸生活的喜爱外,还 有一种孤寂无奈之情。4七、深入探究诗眼题型、提问:对“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答:“争”字写得好。 “争”为“争夺”之意。 “争”字描写了诗人听到山寺传来黄昏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场面。表达了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2、怎样理解诗歌最后两句的意思,能否把“惟”换成“还”?答:不能。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营造了一个非常清幽的自然环境,但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人在活动, “惟有幽人夜来去” 。这就使人在这幅高士隐居图中,除了感受到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外,还感受到在这种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进仕无望
7、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八、拓展训练1. C 对尘世生活的留恋2.结合全诗,试赏析本诗的对比艺术。前四句中, “山寺” 句以钟鸣 衬托 隐居地环境的清幽,而这又与争渡的喧嚣 形成鲜明的对比;三四句人“向江村” ,而我却“归鹿门”,更是表现了诗人与世人的相异之处。后四句中,静态的环境描写与动态的人物描摹形成对比,比出了诗人与前贤的相通之处,表现了诗人对于先贤的仰慕之情,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小结: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了归隐的情怀志趣,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了一种独到的意境。知识积累【赏山水田园诗方法 常用术语】思想内
8、容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归(退)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5语言特点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解题思路:什么景 意境 情感 答案构成:描摹图景,意境特点,手法或表达效果 知作者。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1 析物象。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 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 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 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所以,准确把握了山水田园形象
9、的特征有助于进 一步深入了解作者的寓意,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2 看表达 描写景物的角度:高低、远近、明暗、俯仰、绘形、绘声、绘色。 描写景物的技巧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点面结合 虚实相生 (化虚为实)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拟人 3 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或物) 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4 明主旨: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 渴望归隐 向往田园 厌恶官场 憎恶黑暗 远离尘俗 闲比较阅读夜归鹿门歌和归嵩山作 ,说说两首诗的异同同:都写归隐途中的景色和心境。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契合,景物和感受诗意地结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 异:1. 孟诗着墨轻淡,多用白描,比王诗更显淳朴;王诗“诗中有画”,色彩光泽更为丰富。2. 孟诗整个诗境显得平淡自然、优美 恬淡、脱尽尘世烟火。王诗意境充满变化:归山之始的悠然自得,归隐途中的黯淡凄凉,归到嵩山的恬静澹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