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络发展与政治现代化研究摘要:政治沟通是指对政治信息的接收、选择、储存、传送、分析和处理的过程,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途径影响政府公共决策与公共管理的过程,两者与民主化和政治稳定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的整体转型,阶层出现了分化,阶层分化首先是利益的分化,各阶层都有着强烈的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的愿望,这时就需要各政治主体之间进行大量的、迅速的、高质量的、 “生动活泼”的交换活动,才能达到“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为了积极适应这一要求,就要对现存的政治沟通和政治参的制度、渠道、形式、结构进行优化和重新建构。要积极发挥现代新闻媒体(电视、网络、广播、报纸、新闻媒体等多种媒体)在政
2、治沟通和政治参与中的作用,其中网络作为最新的一类媒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网络媒体具有即时性、海量性、全球性、互动性、多媒体性,网络媒体既具有大众传播的优势,又兼具小(窄)众化、分众化传播的特点,通过强大的信息技术正把不同的媒体形态融合,体现了媒体变革最明显的特征。关键词:政治沟通;网络;媒体1 网络政治的发展情况和特征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全球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普及。尤其到了2l世纪,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处于世界任何角落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登录到同一个平台上,共享这个平台上的各种信息资源。这张虚拟的计算机网络把各种不同肤色,不同政治、文化和经济背
3、景的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把人类带入到网络的新时代。11网络政治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互联网是经济发展的产物,起初主要应用在科技和经济领域,仅仅是作为一个技术交流与沟通的平台。然而随着网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网络的互联性、快捷性逐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交际方式,并逐步渗透到人类的政治生活中,涉及了更多的权力和利益、强权与民主等范畴。12网络政治的起源和发展中国网络政治是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兴起,随着中国互联网业务的广泛开通,上网人数逐年猛增,网络政治也逐渐发展起来。人们开始习惯于利用网络获取实时政治信息,追踪重大政治事件的发展,并利用网络渠道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与他人进行各
4、种政治意见的交流。早在 1997 年,由于在印尼暴乱中发生了残害当地华人的政治事件,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中国网民立即行动起来,通过网络号召全世界华人发起声势浩大的网上声讨浪潮,及时把残害华人的真相公之于众。又如,1999 年 5 月 8 日“我驻南使馆被炸事件”发生之后,数百万网民同时上网关注事态的进展,并通过网络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声讨美国暴行。自此之后,网民们自觉把网络作为参与重大政治事件的主要途径。同时,中国政府认识到网络具有快捷的信息传递功能和强大的舆论宣传功能,提出要积极利用网络传播为政治服务。 “江泽民同志在 2001 年初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指出:要高度重视互联网的
5、舆论,积极发展、充分利用、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不断增强网上宣传的影响力和战斗力,使之成为思想工作的新阵地,对外宣传的新渠道。 同年 7 月 11 日,党中央强调:各地各部门的领导干部必须加紧学习网络化知识,党的建设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群众工作,也都应适应信息化网络化的特点。 ”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中国网络政治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并在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3 网络政治的含义及特征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出现了一些与互联网有关的政治学概念,例如:Cyberpolitics(网络政治学),PoliticsOiltheNet(网络
6、政治),Cybel“Democracy(网络民主),DigitalDemocracy(数字民主),ElectronicDemocracy(电子民主)等。从词源构成上看,网络政治学是由网络(cyber)和政治学(politics)两个词组合成的。由于网络政治是以网络为载体的,基于互联网本身的特性,使得网络政治与传统政治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1)虚拟性虚拟的网络空间决定了网络政治的虚拟性。在网络空间里,网络政治的主体是虚拟的网络人,每个参与者都是借助于虚拟的网络空间进行以数字信号形式呈现的一系列活动,包括政治参与活动。在这个空间里,人们可以发布表达自己政见的文章;可以参与政治问题的讨论;可以向政府
7、部门反映社会现实问题和表达自己的诉求等。网络政治虽然在形式上是虚拟的,但在功能效应上却是真实的,它是对现实政治世界的一种反应,是人类凭借网络技术在政治感知和政治行为上的延伸。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政治也是一种现实存在,不过它是以虚拟的方式存在而已。(2)直接性网络政治突破了传统政治中地域局限、空间局限、以及沟通方式和信息获取途径等一些障碍因素,开辟了一条公民直接参与政治活动的渠道。网络为民众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从网络上获取政治信息非常便捷,从而促进了人们参与政治活动的愿望和能力。网民不再需要由他人或其他机构代表自己,可以亲自在通过网络即时表达自己的意见、观点。网络政治还可以实现电子投票和电子选举,
8、避免了代议制、委托代理等制度的弊端,从而可以更好地实现每个公民直接参与政治活动。(3)开放性互联网具有无边界无中心的分散式结构,网络世界互通互联的特性缩短了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信仰的人们之间的距离,网络平台上一切信息的产生、流通、获取都是开放的,共享的。任何人只要拥有上网的设备和条件,就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言论,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和参与公共决策。(4)平等性在虚拟世界中的平等要比现实世界中的平等更容易实现,在网络上,隐匿了人们在现实社会中的身份、地位、贫富的差异,只要自己愿意,任何人都可以超越身份和时空的障碍,自由的进行政治信息的交流,自由地发表和传播自己的政治言论,从而实现了机
9、会的人人均等。(5)便捷性与传统的政治参与方式相比,网络政治参与具有更为便捷的特点。政治事件的发生、各方面的政治意见及态度、政治决策等一系列与政治有关的活动和内容,在网络上的传播速度非常迅速,人们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反映也更加敏捷。在网上,人们只需轻点鼠标,输入数据,就可以随时参加各种政治活动,节省了时间成本,也省去了现实政治参与中的一些不必要的繁琐。(6)廉价性网络信息技术突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界限,改变了过去单一的信息传播渠道,形成了多中心、开放式、交互性的信息传播渠道,真正实现了信息的大范围的低成本获取。与传统媒体相比,普通民众能够更加从容地以较低成本选择和获取政治信息。而且,随着计算机性能的
10、提高和价格的不断降低,家用电脑会越来越普及,网络会越来越简便,费用也会越来越低廉。2 网络发展与政治现代化的关系2.1 拓展网络新领域是思想政治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在企业逐步深化改革改制的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加强与改进,如何实现现代化的课题被更加紧迫地提了出来。笔者认为,开拓网络新领域是当前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也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步伐日益加快,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广泛、直接、深入地影响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对于社会意识形态、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行为的影响呈快速增强的趋势。由于西方国家占有网络发展、
11、传播手段等方面明显的先发优势,西方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地利用网络这一“第四媒体”发动“心战” ,进行“西化” 、 “分化”的意识形态渗透,因此,我们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互联网已成为传播思想文化的新载体,开展意识形态斗争的新舞台,也成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短兵相接的新阵地。当前,我们要高度重视开拓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领域,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网上做”的方法和规律,逐步加大“网上做”的力度。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网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功效,两者应当相互促进、相互补充,而不能相互取代。就目前的现状而言, “网下做”仍然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由于网络的功效更多地体现于信息的传
12、播和舆论的导向上,而诸如理想信念这样的深层次思想教育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针对性思想教育还必须主要通过“网下”的“面对面”的思想政治工作来完成。二是要研究和处理好“硬件”与“软件”的关系。我们既要舍得在“硬件”上作投入,又要注意开发应用软件,并实现资源共享,形成规模效应。三是要研究和处理好“局域”与“广域”的关系。对于一个具体的单位来说,重点还是应当放在局域网建设上,重点发挥好局域网的作用。四是要研究和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在开拓网络新领域方面,我们一定要有战略眼光并舍得投入。就网络建设的投入产出比而言,开拓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新领域,其实还是很经济高效的。五是要研究和处理好“继承”与
13、“创新”的关系。尽管我们正在开拓网络新领域,但作为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的思想政治工作,有许多好传统、好方法在新形势下仍然具有生命力,值得我们很好地继承和发扬。我们要大胆创新,不创新就难以适应新形势,但创新并不排斥继承。创新应当是继承基础上的扬弃与开拓。总而言之,只要我们认清方向,不畏艰难,抓住机遇,敢于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不仅不会被削弱,反而会更有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将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得到有力的技术支持,从而加快其发展进程。思想政治工作也必将在开拓新领域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得到切实的加强与改进。2.2 互联网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双重影响及对策2.2.1 互联网发展对中国政治
14、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1互联网对推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具有积极意义。首先,互联网改善了民主参与的技术手段。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民主作为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种政治体制而存在的可能性,使公民能够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互联网作为新的政治参与途径,在技术手段上无疑显现出独有的优势。公民可以利用互联网的网上论坛,就政治问题各抒己见;也可以与政府官员直接对话,如人民网的“强国论坛” ,网民可以直接与主持人对话,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互联网还可以使社会弱势群体参与民主决策。网上表决使全民公决不再是一项耗资巨大而难以实现的工程。同时,互联网也为我国各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以及党政领导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
15、,提供了密切联系群众的广阔而又高效的渠道。一些研究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会议可以上网直播及时听取群众意见。如在编制“十五”计划纲要期间,国家计委通过在互联网上开设专栏等方式,征求到 l 万多条群众建议,并吸纳了其中 300 多条。在城市社区随着互联网普遍入户和家庭终端的普及,可以进行最广泛的民意测验和市民公决。今年两会期间。人们更能看到,互联网已成为公民重要的政治参与方式。其次,互联网使民意表达和公民政治参与获得巨大进展。扩大公民有序的参与政治,是二十一世纪初叶中国政治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是我们党代表人民利益的重要体现。政治参与是衡量政治体系民主化和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准之一。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
16、,一方面使私人之间的通信极为方便,另一方面使人们可以通过网站、论坛等方式,进行广泛的交流,打破了层级界限,且介入成本低。网民甚至可以构建起属于自己的虚拟社区。 “在大众传播史上你将第一次体验不必是有大资本的个人就能够接触广大的视听群。因特网把所有人都变成了出版发行人。这是革命性的转变。 ”互联网改善了公众难以公开表达民意的被动局面。通过论坛、聊天室等服务空间,网民可以随时就某一感兴趣的公共话题展开讨论。再次,互联网使政治决策更为民主化、科学化。政治决策权力是政治决策的基础。政治决策的基础是否具有公共性,政治决策能否广泛听取社会各阶层的意见和呼声,来自各社会阶层成员的意见能否及时反馈到决策层面前
17、,是衡量政治现代化和政治民主程度的重要指标。互联网的开放性、平等性、自由性和信息的传递、整合功能等使政治决策既提高了透明度,又趋向民主化、科学化,真正为决策层服务。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中,公众的意见对任何政府、政党和团体而言都至关重要。互联网给网民提供了直接参与政治决策的途径和手段,吸引网民参与政治决策,并激发公众对政治决策所涉及的问题的关注。如人民网、新华网等重要新闻网站均设立了论坛、民意调查等,征求网民的看法。互联网上的“在线政府” ,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开放政府” ,它扩大了公民的知情权,使公民获得的政务信息的可靠性和系统性不断增强,也使政府本身从凭借垄断信息来行使权力变为主要为公民提供信息
18、服务,公民有了更多的参与决策的条件。同时,政府也可以直接从互联网上获得更多信息,减少了由于中间环节层层过滤造成的失真,密切了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促进了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2互联网发展将有助于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政治文化是指根植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基础之上,为政治共同体成员在一定的社会现实中形成的,关于一定的政治活动、政治关系、政治形式、政治心理倾向、政治价值趋向的总和。政治文化建设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环节和核心内容,也是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首先,互联网对公民之间的政治关系起着促进作
19、用。互联网大大加强了公民之间、各种社会组织和社会群体之间的横向联系,形成了交互式的人际关系。网上交际迅猛发展,这种平等自由的思想交流具有即时性、开放性、广域性的特征。网上社团也开始出现,并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互动性、可变性。这都加强了公民间的沟通和理解,促进了各种具体利益的表达和聚合。有助于党和政府积极主动地做好引导和协调工作,有助于以平等协商的方式调整人际关系,解决社会矛盾,实行社会整合。同时,它也提供了了解社会政治心态、政治动向的重要渠道,及时掌握和分析由此获得的信息,有助于建立社会预警机制。另一方面,互联网使组织和个人传播自己思想的能力大大加强,如政府调控得当,互联网将成为组织政治队伍的重
20、要手段。其次,互联网的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文化。互联网有利于各种政治文化的共享。这将有利于我们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广泛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积极成果,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文化,并为政治思维的创新提供了充足的思想材料。再次,互联网有利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政治文化是现阶段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随着政府上网和国内网民人数的增加,互联网作为“第四传播媒体” ,使
21、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互联网在全国和全世界迅速传播,从而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助于社会文明的构建和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传播载体。通过网络传播,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促使我国公民形成了现代化所需要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3互联网对中国政治运作具有推动作用。这主要表现在有利于政府运行机制的完善和转变政府职能两个方面。从社会形态上说,网络基本上属于虚拟社会。由政府、法制和秩序构成的现实社会与匿名、无序和跨国界的网上虚拟社会的结合构成了我们今天新的社会形态。而虚拟政府则是网络化在社会政治领域的集中表现形式。随着网络化的深化,将极大地加
22、快政府上网的步伐,促进政府运行机制的完善。一是办公方式的自动化,而无纸办公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是检验办公自动化的指标。二是管理功能的服务化,政府的许多管理职能如企业注册、税收征收、户籍登记、政府采购乃至行政审批等等都可通过网上实现。三是决策过程的民主化。政府要不断提高决策过程的公开民主程度,而利用信息网络化手段完成的决策过程科学、透明,便于理解,易于执行,如网上办理议案提案、网上征询公民对政府规范性文件草案的意见等就是最好的例证。四是监督机制的规范化。信息网络化手段减少了人为因素,使暗箱操作露出痕迹,从而为预防并消除腐败现象提供了良好基础。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网络化要求政府认清自己的职能和能力,
23、建立一个权力、职能、规模和行为都受法律限制,并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的政府。因此,网络化对政府职能的转变起着催化剂的作用。目前,适应 WTO 和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政府职能正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利用网络化的契机,有力地加强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了管理服务职能,改进了行政管理组织、方式和行为,使政务由神秘、封闭转为透明、公开,并为社会提供平等公平的信息资源,从而扩大了政府的服务职能,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促进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2.2.2、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中国政治发展带来的挑战1对我国政治民主建设的挑战。首先,互联网的发展可能导致严重的无政府状态。网络导致了国家作用的弱化,网上政治活动成
24、为各种政治力量实现其政治目的的重要手段和有力武器。其次,互联网给政治谣言、恶意诽谤等有害的政治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提供了技术手段。再次由于互联网比其他方式要便宜得多(建一个政治性网站只需花几百或几千美元,如果有志愿者帮忙还可以不花钱),传播速度快而且可以及时更新宣传内容,且可以绕过新闻媒体的过滤,原汁原味地向潜在的支持者传播,直接与受众见面。所以互联网是一条正在被各式各样的活动分子迅速发现的途径,是一个可以用来动员支持、筹集资金和施加影响的异乎寻常的工具。这些现象和行为都有可能会影响中国政治民主建设。2对我国政治文化发展的挑战。首先,文化是一种“软权力” ,与“硬权力”一样,是构成国家权力的基本支
25、柱。最早明确提出“软权力”概念的美国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家约瑟夫纳伊说:“我们的价值观是软权力的重要源泉。硬权力和软权力皆至关重要。但在信息时代,软权力正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影响力” 。鉴于文化因素的 El 益重要,西方势力一直注重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支持下,西方国家以信息传播的形式,向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扩张、文化渗透,这场被称为“无硝烟的战争” ,已愈演愈烈。西方国家凭借互联网上的强大优势,大力推行这种文化战略,实施文化侵略和文化殖民。其次,互联网已成为西方文化思想、意识形态传播渗透的主要源头。现在,网络相关产品绝大部分来自美国,美式英语是通用的互联
26、网语言,网上 95以上的信息是英语内容。网上传播的也都是美式商业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面临着被同化、被湮灭的危险。最后, “从文化的角度看,全球化意味着全世界大多数国家不仅包括欧洲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亚洲国家,总之,全世界大多数国家 各自的特性受到威胁” 。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毫无例外地受到了严重的挑战。3对我国政治稳定的挑战。网络无时间限制,公民在网上可以充分享受自由。但如果缺乏有效的控制和规范,极有可能因“自由”过度而使社会处于无序状态。不仅造成政府宏观失控,信息资源浪费,影响经济发展效率,甚至会导致政府失灵,引发社会矛盾,影响国家的稳定。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变化社
27、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曾经用相当篇幅来阐述后发展国家必须控制政治参与的道理。他说,当政治制度化还不够成熟时,失去控制的政治参与必然导致政治动乱的来临。同时,网络化在带来滚滚商机的背后是导致网络犯罪的大量出现,如网上贩毒、网上妓院、网上赌博等。更有甚者利用自己发明的新技术直接进入网站进行犯罪。如窃取有关网站的重要信息,故意制造电脑病毒破坏干扰网站,伪造信用卡或窃取他人信用卡密码等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国家的政治稳定。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地域广,且各地发展不平衡,从而给互联网管理带来了困难。这也使一些不法网户有违法犯罪之机可乘。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制止,则极不利于我国的政治稳定。4对国家安全的挑战。随
28、着计算机的普遍应用,网络已成为国家控制经济和安全不可缺少的技术工具。它的安全、持续的运转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先决条件。当今世界,可以说许多国家的整个军用和民用基础设施都越来越依赖网络。虽然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功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着,但新的漏洞和弱点也随之产生。据塞门铁克公司在 2003 年 3 月所发布的互联网安全威胁报告指出:2002 年全球互联网新增 2524 个漏洞,比 2001 年增长 3815 ,平均每天记载出现 7 个安全漏洞!该报告还指出更为严重的是,60的有记载的漏洞都非常容易被利用。如果这些漏洞被怀有敌意的黑客或恐怖分子利用,那它带给国家的危害将是毁灭性的。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运用,除了上述隐性挑战外,国家还可能面临着一种新的战争形态 网络信息战,它直接威胁本质意义上的国家安全。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网络作为社会控制系统的中枢。由于对网络的极度依赖,建立在一个技术始终不完美的信息平台上,使得人们产生了极大的安全焦虑。从海湾战争到科索沃战争,再到2003 年的美伊战争,信息战正显得越来越重要,也给国家的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