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川藏公路历史她被喻为“天路”,半个世纪以来,她将“世界屋脊”与“天府之国”紧密连接,支撑起千山万壑的高原交通网这一“世界第八大奇迹”,成为西藏社会民生幸福、经济建设、长治久安的腾飞“翅膀”。她就是川藏公路。她孕育于 1950 年 4 月,诞生于 1954 年 12 月 25 日;她是世界上海拔落差最大的公路,最高点和最低点落差超过 4500 米;她是世界上地质结构最多样的公路,覆盖高山、盆地、高原、丘陵、平原、洼地、湿地等地貌;她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危险的公路,一半“江南天堂”一半“冰雪地狱”。她被喻为“天路”,半个世纪以来,她将“世界屋脊”与“天府之国”紧密连接,支撑起千山万壑的高原交通网这一
2、“世界第八大奇迹”,成为西藏社会民生幸福、经济建设、长治久安的腾飞“翅膀”。她就是川藏公路。8000 万年前,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在惊天动地之中,青藏高原从古特蒂斯海骤然升起,定格在 8 千米的高度,成为“世界屋脊”。从卫星地图上看,“世界屋脊”与“天府之国”被中国西南边陲一条蜿蜒崎岖的“线条”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她就是川藏公路。二十四道拐,跃起葱茏四百旋。古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今有“川藏线、险若闯鬼关”。川藏公路素有“二十四道拐,跃起葱茏四百旋”之说。她复线全长 3176 公里,途经 6 个地市州、34 个县,沿途翻越二郎山、折多山、东达山、怒江山、雀儿山、色齐拉等 21 座冰峰雪岭,
3、横跨岷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五大水系 14 条大河,平均海拔 3500 多米,部分路段终年积雪,人迹罕至,冬季含氧量仅有内地 60%左右。川藏公路是在千百年前的川藏茶马古道逶迤在横断山区和西藏高原崇山峻岭之间的交通驿道基础之上修建而成的。而古道又分“大、小路”,故川藏公路也分为南北两线:北线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成都出发,经盛产皇家“贡茶”的“雨城”雅安,由新都桥镇东俄洛乡直接进甘孜后,经道孚、炉霍、甘孜、德格过岗嘎金沙江大桥入藏,再经江达、昌都抵南北线交合点邦达后(南北线间由昌都到邦达的 169 公里国道 214相连),经波密、八一往拉萨,全程 2413 公里
4、。此线即为 “小北线”。另一条北线是从成都出发北上在映秀镇往西,在汶川与国道 213 分路,穿过卧龙自然保护区,翻越终年云雾缭绕、海拔 4523 米的巴郎山,经小金,抵丹巴。进入甘孜后,沿“小北线”,从刷经寺经马尔康至昌都,向西经类乌齐、巴青、索县、那曲、当雄、八井到达拉萨(国道 317 组成部分),全长 2412 公里。此线即“大北线”。北线新都桥至德格一线,基本上是沿鲜水河、雅砻江而上,时有草场、峡谷、河水、河原等地形,迂回于高山巨壑和湖泽谷地之间,穿过莽莽原始森林和无数险峻地段。其中丹巴是“嘉绒”藏族的主要分布区,塔公草原(也称毛垭大草原)一带风光和人文见长,道孚、炉霍等地民居冠绝康区乃
5、至整个藏区,甘孜县河谷是康区优良的农区,寺院林立,而马尼干戈、新路海一带自然风光优美,德格是整个藏区的文化中心。沿途最高点是海拔 4916 米的雀儿山,景色奇丽,冰峰雪山美若云中仙子。石渠有康区最美的草原,沿途高原湖泊、雪山、温泉密布,极少有外来人涉足。南线从雅安起与国道 108 分道,向西翻越二郎山,沿途越过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上游,经雅江、理塘、巴塘过竹巴笼金沙江大桥入藏,再经芒康、左贡、邦达、八宿、然乌、波密、林芝、墨竹工卡、达孜抵拉萨,全长 2554 公里。南线相对北线而言所经过的地方,多为人口相对密集的地区。沿线都为高山峡谷,风景更为秀丽,有独特的风土人情。其雅安至康
6、定段处于川西高原,也即青藏高原东南低缘,特别是在雅安天全县境内曾有“川藏公路第一险”之称的二郎山,地势逐步抬升,山河走势呈南北线纵向分布,公路基本是越山再沿河,再越山再沿河往西挺进。二郎山高 3437 米,1999 年 12 月 7 日(2001 年 1 月 11 日正是通车)隧道通行以后不再有“天险”之称,但越山后,泸定至康定间的瓦斯河一段,雨季时柏油路面常被漫涨的河水淹没和冲毁,并时有泥石流。 出了“揉杂着藏、汉建筑风格”的康定辖区,即翻越山口海拔4298 米的折多山。此山是地理分界线,西面为高原隆起地带,有雅砻江,东面为高山峡谷地带,有大渡河。折多山由于受两大水系的强烈切割,地形高差大,
7、沟壑密布,山岭纵横,且林木茂密、气候温润,带有典型的亚热带温湿谷地特征以东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茂密,夏季多雨,冬季多雪;以西属亚寒带季风气候与高原大陆性气候的交揉区,温和偏寒,亦多降雨,缓坡为草,低谷为林。折多山至巴塘一线海拔 4000 米左右,由东往西有剪子弯山、高尔寺山和海子山等平缓高山(目前各穿山隧道建设工作正稳步推进)。途经最高海拔 4700 米、地处毛垭大草原的、有 “世界高城”之称的理塘后,往西至巴塘逐渐进入所谓“两山夹一江,两江夹一山”的金沙江东岸谷地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在此区域近 300 公里的范围内呈平行竞流之势,故有层峦叠嶂,沟壑深布,“十里不
8、同天”之说。过竹巴笼金沙江大桥后,川藏线进入着名的南北纵向横段山脉三山三江地带,公路由此进入了长达 800 余公里的,呈不断上升的“漕沟状地质破碎路段”雨季,诸如“死亡谷”海通沟等处,肆虐的泥石流及山体滑坡令大地几成“蠕动状”,其威力足以使车行此地的人惊心动魄。南线最高山口是东达拉山,海拔超过 5000 米。从高入云天,白雪皑皑的山口极目远眺,川藏路和澜沧江似两条晶亮的丝带,在千山万壑之间,时隐时现,引人遐想。 翻过“西藏江南”林芝县境内的色季拉山口后,全为沥青路,通途直至拉萨。 每一个路碑下,都长眠一位烈士的身躯 ,“在修筑川藏线的 3 年时间里,牺牲的官兵为 4963 人。”这盘桓地球之巅的“锈死钢丝”“虫蛀麻绳”,是为人类所仰视惊叹、用忠魂默默厮守的英雄线,是烈士鲜血浸泡、用忠骨脊梁支撑的生命线3176 公里,每一个路碑下,都长眠一位烈士的身躯,每一米川藏线,都由烈士的生命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