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二氧化碳的循环教案.doc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105461 上传时间:2018-06-1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氧化碳的循环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二氧化碳的循环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二氧化碳的循环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二氧化碳的循环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二氧化碳的循环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二氧化碳的循环教案篇一:二氧化碳教案第三节 大自然中的二氧化碳1234篇二:二氧化碳教案科 学 探 究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案例案例情景描述:教学流程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 在我们生活的大气中,CO2 占体积的 0.03%,如果空气中缺少 CO2 可以吗?而空气中 CO2 过多又会导致什么后果?(多媒体播放 CO2 的循环图)2: 缺少 CO2 地球上绿色植物就不能完成光合作用。CO2 过多会导致温室效应。【 学生对该问题感觉惊奇,接着纷纷举手。设置该问题的目的是了解 CO2 的重要性,增加环境保护的知识。 】(很好,大家的知识面比较广。既然 CO2 对我们生活影响很大,我们应该了解学习

2、 CO2 的性质。同学们将从下面实验中去观察分析 CO2 的性质。 )二、学生自由探究分析CO2 的性质。1、提供实验器材:每小组有 4 集气瓶 CO2、装满 CO2 的塑料瓶、水、阶梯状蜡烛、火柴、烧杯、澄清石灰水。请大家利用这些器材从实(转载自: www.BdfQy.Com 千 叶帆 文摘:二氧化碳的循环教案)验中了解 CO2 的性质。2、探究:(学生小组实验)【 学生们兴趣浓厚,纷纷开始实验,由于前面学习了 H2 和 O2的性质,所以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及实验方法探究分析。教师围绕在小组周围观察,与学生一起分析,共同探究,实验中学生偏离太远时帮助他们回到主题上来。 】3、实验交流:通过

3、刚才的实验,你们发现 CO2 的什么性质?是从什么现象中发现的? (小组代表回答)性质 1:CO2 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闻到并看到的 )性质 2:CO2 密度比空气大。( 装 CO2 的集气瓶瓶口朝上,正放在桌子上)(把 CO2 倒入烧杯,把阶梯状蜡烛点燃放入,蜡烛熄灭)性质 3:CO2 不能燃烧,也不帮助燃烧。 (燃烧的火柴放了集气瓶中,火柴熄灭)(阶梯状蜡烛点燃放入烧杯,CO2 倒入烧杯,蜡烛自下而上熄灭)性质 4:CO2 溶于水。 (把水加入到装满 CO2 的塑料瓶中,上下振荡后塑料瓶扁了,因为气体溶于水,塑料瓶中 CO2 减少,压强减小,大气压把塑料瓶压扁了)性质 5:CO2 能与澄

4、清石灰水反应。 (把澄清石灰水到入瓶中,发现石灰水变浑浊)【 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发现,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观察问题。指导学生讨论性质时,教师多进行鼓励,并适当进行纠正。帮助整理知识时,例如物理性质引导学生从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去分析,使知识更具有科学性。 】【 介绍石灰水溶质是 Ca(OH)2,沉淀是 CaCO3,CO2 与石灰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2+ Ca(OH)2= CaCO3 2O。 】【 但是性质 4 其它小组相互看到或在老师指点下才完成的。但是上述实验能够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从实验现象获得结论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验动手能力。 】三、进一步合作探究,研讨CO2

5、 的化学性质:1、问题引入:CO2 除了上述性质外,还会变魔术,取 2 支试管,各加 3 毫升的石蕊试液,然后向其中一支通 CO2。介绍石蕊是一种有机色素,本身是紫色,遇到有些物质变红色,它可以制成石蕊试纸或溶解在水中配成石蕊试液。(学生观察)2、提出问题:是什么使石蕊试液变红?3、建立假设:(学生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学生猜测 1:可能是 CO2 使石蕊变红;学生猜测 2:可能是 CO2 与水的生成物使石蕊试液变红;学生猜测 3:可能是放在空气中时间长了变红;学生猜测 4:可能是水使石蕊试液变红;学生分析:我认为不可能是水使它变红的,因为石蕊试液是溶液,里面本来就有水。也不可能是空气,因为

6、石蕊试液原来放在空气中都没有变色。我认为应该可能是 CO2 或 CO2 与水的生成物使石蕊试液变红。【 学生之间的讨论很热烈,思考问题非常清晰, 】【 培养学生的猜测和假设能力,虽然学生有些猜测是不科学的,教师点评时应适当鼓励其积极性】4、设计实验:小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假设,需要什么器材?小组代表回答方案一:用石蕊试纸放到装有 CO2 瓶中,观察其是否变色;(器材:装 CO2 集气瓶、石蕊试纸、镊子)方案二:用湿的石蕊试纸放到装有 CO2 瓶中,观察其是否变色;(器材:装 CO2 集气瓶、石蕊试纸、镊子、滴管)方案三:用滴管吸取溶有 CO2 的水,滴到石蕊上,观察是否变色(器材:装 CO

7、2 集气瓶、石蕊试纸、镊子、滴管)师生共同评价方案的科学性,教师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小组实验,并填表。 )【 启迪学生的探究思维,建立正确设计实验思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各小组进行交流,将自己的做法和结论告诉大家)6、分析实验,得出结论: CO2 与水的生成物使石蕊试液变红。7、解决新问题: CO2 与水的生成物是什么?教师演示将稀盐酸、稀硫酸分别加入到紫色石蕊试液中,石蕊试液变红,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所以 H2O+ CO2= H2CO3 碳酸使石蕊变红。教师继续演示把变红的石蕊试液加热,观察到什么,为什么? (学生观察)发现溶液由 紫。碳酸不存在。分析:H2CO3 =H2O+ CO

8、2( 紫的原因)【 这部分是个难点,学生第一次遇到这种内容不可能自己去探究这个问题,所以就设置变魔术这个情景来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去探究该问题。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然后借助多媒体分析微观世界,利用动画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四、从生活中获得知识,解决新问题1、展示真实情景:在意大利有个 “死狗洞”它有个奥妙,为什么出现这个情况? (多媒体放映“死狗洞”的秘密)2、师生共同探究:学生马上能回答 CO2 不能供人类呼吸,且CO2 密度大,下面较多,上面较少。教师围绕中心问题提问,CO2 不能供给人呼吸,怎么设计实验证明?人们平时进入深洞及地窖前应该怎么办?(小组讨论,小

9、组代表回答。 )把小白鼠放在密封的玻璃钟罩内,或用苍蝇、蝗虫放在装满CO2 的瓶中。进入深洞及地窖前应该带蜡烛、火把、小猫、小猫做试验。(课后学生完成) (对于学生回答,教师表示赞赏,并用掌声表示鼓励)引导学生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拉近生活与知识的距离3、提出问题:如何证明一瓶无色气体是 CO2?4、设计实验:(学生小组先讨论,代表回答)方法 1:用灭火实验来试验,观察蜡烛是否熄灭;方法 2: 倒入澄清石灰水试验,观察石灰水是否浑浊;方法 3:在瓶中加入石蕊试验,观察是否变红色;方法 4:在瓶中加入蝗虫,观察蝗虫是否死亡;方法 5:?学生相互点评,分析可行性,哪种方法最好最科学。最后确定倒入澄清石

10、灰水试验。【 学生之间的互评,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学习兴趣】5、学生实验:把澄清石灰水到入瓶中,振荡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无色气体是 CO2五、课后小结师:假如你是 CO2,写一拟人化文章(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大家好,我是 CO2,我的父母是碳和氧气,我有个兄弟是 CO,朋友是 CaCO3、H2CO3 ,仇人是火,我的特点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虽然我比较重,但我会溶于水,而且会和水形成碳酸,我有个脾气就是和火势不两立,我可以去灭火,但我不给人类呼吸,可是我却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会给植物提供光合作用的原料,地球才会有氧气。【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及语言表达能力】六、课后继续探究1、

11、设计实验:CO2 密度比空气大。2、课后上网收集有关 CO2 的其它性质。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表现非常活跃,积极思考,思路开阔,小组合作也非常好。学生能够把原来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例如 H2 和 O2 的性质实验)应用到探究 CO2 的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我感觉到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之后,学生很需要一些机会将知识应用与实际,老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通过探究活动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还可以掌握学习方法。上课,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是教会学生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后,不仅在课堂上学习会事半功倍,而且在遇到新问

12、题时,也会有很好的方法。例如本节课的难点是 CO2 与水的生成物碳酸,它使石蕊试液变红。在设计解决这个问题时,就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形式,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在课本中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 ,但是形成的探索能力是永远的。这节课虽然经过多次修改,但是还是有几个问题值得探讨:时间问题:45 分钟很紧张。探究对 CO2 物理性质是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准备实验仪器;还是在老师提供有限的仪器下完成。前者方法好,但是时间紧张,课堂容量就少了。实验安排:目前班级人数较多,分组实验时,纪律比较难以管理,在相互观察实验时容易打破实验仪器。个别现象:有一些学生在

13、课堂发言少,很少参加交流活动,如何培养这些学生的参与篇三:二氧化碳教案奇妙的二氧化碳作者:肖 欢单位 :湖北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新课程标准沪教版九年级(上)化学教材第二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习开启化学之门进入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中第三节有关元素与化合物的化学知识学习的重要内容,它是我们继学习氧气后第二次系统学习到物质的性质,因此它是打好知识基础开启学生智力的重要课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内容的趣味性,CO2 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可以让学生从中能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以及实践性,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

14、“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的要求,加强环境教育,关注环境问题,体现了知识与社会、生活、健康、环境的联系,符合 STS 教育目标。 2.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及二氧化碳对生命活动的影响;2.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3 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 )过程与方法1.学会观察、叙述并记录有关化学实验的现象,并得出有关结论;2.初步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温室效应,了解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作用;2.增强环保意识。3.教学重点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

15、质 4.教学难点理解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二、学情分析经过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第二节的学习,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化学仪器,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但是初中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对化学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学习体系以及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管理和引导。因此做好每一个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探究情景提供动手练习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教学方法根据本节课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主要采取的是实验探究法,通过提问,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得出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进行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学习;通过交流与讨论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二氧化碳的认识以及学习的趣味性;通过复习法连接新旧知识,【 过渡】温室效应就如同夏天的时候穿着件大棉袄,阻住了我们身体热量的散发,所以我们会感觉很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高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