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株洲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5 年)第一章 规划总则第一节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株洲市市域范围,包括株洲市区天元、芦淞、荷塘、石峰、云龙五区及其下辖炎陵县、茶陵县、攸县、醴陵市、株洲县五县(市) ,共有 140个乡镇,2225 个行政村。市域总面积 11262 2,其中市区面积 535 2。第二节 规划时限一、近期:20112015 年(开发建设期)着重开发具有启动和引导功能的旅游项目,开发建设对整个株洲市旅游业发展能起到启动和辐射作用的炎帝陵、云峰湖、神农城等重点旅游项目,以此作为株洲旅游业的骨干脉络,初步形成株洲旅游特色。二、中期:20162020 年(发展开拓期)着重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开拓,完
2、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及配套旅游产品等各建设项目,应在进一步完善重点产品与重点项目、形成精品产品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储备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品序列,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初见成效。三、远期:20212025 年(整合提升期)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变动,对旅游产业结构体系进行整合、提升,逐步提高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的比重,提质增效,增强各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完善旅游支撑和保障体系。第三节 规划依据一、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9;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84;中华人
3、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98;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国务院,1994;风景名胜区条例 ,国务院,2006;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国务院,1998;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国发200941 号) ,国务院,2009;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 ,建设部,1993森林公园管理办法 ,林业部,1994;旅游发展规划管理暂行办法 ,国家旅游局,1999;湖南省旅游条例,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8。二、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
4、),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LY/T513295) ,林业部, 1996;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08-1999),建设部,1999;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18005-1999),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1999;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1-199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5-2003),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修订本) ,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实施细则 ,国家旅游局,2003;旅游涉外饭店星级的
5、划分及评定 (GB/T14308-2003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GB/T18973-2003 )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三、相关规划及文件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提升(2008-2020 年) ,湖南省人民政府,2008;湘江长沙株洲湘潭段生态经济带开发建设总体规划,湖南省人民政府,2003;“3+5”城市群综合交通体系发展规划(2008-2020 年) ,湖南省人民政府,2008;湖南省“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湖南省旅游局,2006;株洲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株洲市人民政府,2006;株洲市城市总体规划(2
6、006-2020 年),株洲市人民政府,2006;株洲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株洲市人民政府,2006;株洲市旅游升温战实施方案,株洲市人民政府,2010;株洲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株洲市旅游局,2006。四、统计资料和数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 ;湖南省统计年鉴 ;株洲市统计年鉴 。第四节 规划原则一、市场导向原则在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完善调控手段、规范调控方式、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同时,坚持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实现资源、资本与创新“三轮”驱动的发展模式。二、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发挥株洲市的经济建设成就、市场区位优势与资源环境优势,
7、以永续利用为前提,在有效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旅游的经济、社会和生态贡献率,促进产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三、产业互动原则充分发挥旅游对关联产业的强大带动力、对提升城市和区域知名度、打造城市和区域“名片”的独特作用的同时,注重与相关规划的紧密衔接,强调旅游产业与城镇建设、与其它产业发展和布局的综合协调,促进旅游业与工农业、商贸服务、科教信息、文化体育和城乡基础设施业的资源共享,实现互动互促的旅游产业循环经济模式。四、品牌运作原则充分认识株洲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性质和特点,深度挖掘地方特色,创新利用各类资源,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品牌化的旅游
8、产品。五、区域协作原则建立以城市(镇)为中心、分工协作的区域旅游协作区,促进旅游客流、资金流、信息流跨县流动;从跨市区层面,积极推动长株潭地区以及湖南省旅游业发展,实现资源与市场共享、综合效益最大化。第二章 旅游业发展的背景与现状第一节 旅游业发展的宏观背景一、世界旅游业发展趋势(一)世界经济中的支柱产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国际和平环境的来临、世界经济的日益繁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第三产业中的旅游业迅速崛起,在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后,如今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富活力的新兴产业,也是产业规模和产业效益最高的经济产业之一。全球国际旅游人数从 1950 年的2528.2 万增长到
9、 2008 年 9.27 亿人次,年均增长 6.41%;国际旅游收入则从 21亿美元增长到 9000 亿美元以上,年均增长 11.01%。根据世界旅游理事会发表的年度报告,自 1992 年起,旅游业就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产业,不论从它的总收入、就业、增值、投资和纳税方面,还是旅游业的发展对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的重大贡献方面。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世界性的旅游消费需求将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据估计,到 2020 年,全球仅国际旅游人数将达到16 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将达 2 万亿美元。旅游业作为世界支柱产业是当之无愧的。(二)世界旅游重心东移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欧美等发达
10、国家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国际旅游业中仍将占主导地位。但是,随着世界经济重心的东移,亚太地区旅游业迅速发展,并已成为世界旅游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世界旅游业的区域重心逐渐向亚太地区转移。21 世纪既是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更是“亚太世纪” 。这一变化趋势,形成了我国国际旅游的黄金时机。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势必为湖南带来大量的客源,加速湖南旅游业的发展。在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化共同发展的影响下,旅游市场竞争日益国际化,区域性集团竞争将愈演愈烈,旅游的区域协作将成为大势所趋。这些变化趋势,将对未来株州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严峻的挑战。二、中国旅游业发展趋势(一)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我国旅游业虽
11、起步较晚,但发展的势头强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和带薪假日及双休制的实施,极大促进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目前,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并已被各地列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和龙头产业。我国入境旅游、出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三大旅游市场全面快速增长,其中,2008 年来华旅游入境游客达 1.30 亿人次,是 1978 年(180.92 万人次)的 71.85倍,年均增长 23.83%;国际旅游外汇收入 408.43 亿美元,是 1978 年(2.63 亿美元)
12、的 155.30 倍,年均增长 28.69%。2008 年国内旅游人数 17.12 亿人次,是 1985 年(2.4 亿人次)7.13 倍,年均增长 8.92%;国内旅游收入 8749.30 亿元人民币,是 1985 年(80 亿元人民币) ,年均增长 22.64%。2008 年旅游业总收入 1.16 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年 GDP 的 3.69%。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许多地方的支柱产业。(二)刺激旅游消费是当前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世界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加快发展旅游业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旅游消费是最终消费、综合性消费、可持续消费、多层次消费,在社
13、会总需求中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中占有重要地位。旅游消费对交通、商业、餐饮、文化等产业都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还可以促进国际金融、信息咨询、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当前,我国旅游消费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加快发展旅游业,对于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居民消费,扩大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旅游业在面临巨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中最主要是客源市场竞争问题。我国正处于未来国际旅游市场竞争的漩涡中心亚太地区的前沿,将面临着许多周边国家如泰国、新加坡、日本等强劲对手与我国争夺欧美及中东等远距离客源,以及欧美旅游业发达地区与我国争夺周边国家的国际客
14、源的双重竞争的严峻局面。在这种发展背景下,湖南旅游业将面对国际国内双重市场的竞争。尽快树立全球竞争意识,积极寻求区域协作伙伴,增强竞争实力,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第二节 旅游业发展的微观背景一、湖南社会经济及旅游业发展现状(一)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湖南地处南北交通要冲,东接江西,西连贵州、四川、重庆,南与广东、广西为临,北同湖北接壤,位于东南沿海与内陆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境内京广、枝柳、浙赣、湘黔、湘桂、长石等铁路贯通南北,连接东西。又有洞庭湖沟通长江,水运通江达海,是辐射周边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优越的地理区位提高了湖南的可进入性。2008 年末,全省总面积 21.1875 万 km2,总人口
15、 6845.2 万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中等偏上。湖南是我国典型的农业大省,农业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不仅有先进的种植业,而且有比较发达的畜牧业、林业和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 “十五”期间,湖南提出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三化”战略,并将工业化置于优先发展的核心地位,促进湖南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卷烟加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行业发展,加快湖南逐步从工业“弱省”迈向工业“强省”转变。(二)旅游业发展现状湖南地处中国东部沿海与中西部的过渡地带,复杂的地理环境以及悠久的文化历史孕育了湖南丰富的旅游资源。优美的山水风光以及瑰丽的名胜古迹遍布三湘四水,既拥有世界奇观的武陵源砂岩
16、峰林地貌,又具有我国五大名山之一的衡山,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宋代四大书院之一、被誉为“千年学府”的岳麓书院等等。旅游资源拥有量在全国均属前列,并且知名度高,类型组合良好,为湖南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湖南旅游业发展迅速,已逐步实现了由“传统的外事接待型、事业型向产业型,从小旅游向大旅游、从起步定向到快速发展”的跨越,旅游业发展大幅度提高,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2006 年湖南省委做出了“培育壮大湖南旅游支柱产业”的重大战略决策,并将这一决定正式写入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旅游业已经成为两型社会建设重点发展的产业。2009 年全省接待入境游客 130.87
17、万人次,实现入境旅游收入 6.73 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 15934.16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 1053.52 亿元。旅游总收入1099.47 亿元,同比增长 29.08%,旅游产业成为继机械、石化、食品、有色、文化、轻工产业之后又一个千亿元产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湖南旅游业已经初具规模。根据湖南省统计资料显示, 2008 年,全省拥有旅游星级饭店 569 家,居全国第八位;客房数 5.97万间,在全国排名第九位,从业人员 5.69 万人,营业收入 65.4 亿元;旅行社624 家,实现营业收入 38.8 亿元;全省共有等级旅游区(点)126 处,其中,4A 级及以上旅游区(点)38 家
18、。由此可见,湖南旅游业已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然也应该看到,湖南旅游在全国的地位仍较低。2008年,来湖南旅游的国际游客人数111.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6.17亿美元,在全国居中上水平,这与湖南作为我国旅游资源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因此,如何挖掘旅游发展潜力以吸引更多的入境旅游者,是湖南今后面临巨大挑战。二、长株潭城市群社会经济及旅游业发展现状(一)社会经济发展现状长株潭城市群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包括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土地面积 2.8 万 km2,2008 年末总人口达 1310 万。三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且两两相距不到 50km,是湖南省经济发展的
19、核心增长极,被誉为湖南的“金三角”。1997 年,湖南省做出了推进长株潭经济一体化的决策;2006 年,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列为促进中部崛起重点发展的城市群之一;2007 年 12 月,国家正式批准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城市群地处我国南方“十字路口”的枢纽位置,沿海向内地的过渡地带, 位于“长三角” 经济区和 “珠三角”经济区结合部,是支撑沿海、沿江开放地区的后方基地和促进内地开发的先导城市,是我国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桥梁和纽带。长株潭城市群交通发达,铁路、公路、空运、水运优势明显,交通线路、交通工具及其交通停靠中转设施建设均已初具规模, 目前
20、已基本形成了一个机场(黄花国际机场) 、四条主要铁路(京广、湘黔、浙赣、长石) 、三条主要高速公路(京珠、长张、潭邵) 、四条国道主干线(106、107、319、320) 及湘江水路等构成的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城市综合交通网络,旅游可进入性显著提高。在航空运输方面,湖南省是中部地区开通国际航线航班最多的省份。据统计,长沙黄花机场的航线已覆盖到境内外56个城市,定期航线达75 条,每周有近90 个国际航班进出,每天出入境旅客达到2500 人次左右。这些国际直达航班的开通为长株潭地区带来了大量的境外客源。2009年黄花机场旅客吞吐量1128万人次,成为全国第11个跨入“千万级机场俱乐部”行列的机场
21、。此外,2007 年1月长株潭城际公交正式开通, 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建设明显加速。目前,长株潭三市已成为湖南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要素聚集能力最强、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走廊和城市群。2008 年,长株潭地区生产总值 4565.31 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 40.9%,比上年提高 3.2 个百分点;增长 14.5%,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 1.7 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省的 50以上;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占全省的 46.4%和42.8%,此外还集中了全省 3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全省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重要生产要素的核心富集区。长株潭地区发达的区域经
22、济不仅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尤其是旅游业发展,而且还是湖南国内旅游最主要的客源输出地。(二)旅游业发展现状湖南是旅游资源大省,长株潭地区是湖南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区, 自然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长沙市有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古迹建筑、休闲求知健身、购物等6大类旅游资源,39种基本类型,544处景点(区) ;株洲市旅游资源有8个主类,31个亚类,54个基本类型,其中各类有价值的旅游资源区(点)约100余处;湘潭市旅游资源大体有6主类,40余种基本类型,约600处景区(点) 。丰富的旅游资源为该区域旅游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长株潭地区各类旅游资源
23、中,红色旅游资源占据突出地位。区域内有众多伟人名人故居,如毛泽东家乡韶山,刘少奇家乡宁乡花明楼,彭德怀家乡乌石,而近、现代的革命先驱和军事将领如黄公略、李立三、左权、陈赓、谭政、谭震林、耿飚、杨得志、宋时轮等也都诞生在这块热土上;有革命纪念地,如长沙浏阳秋收起义旧址、株洲茶陵县工农兵政府纪念地、炎陵红军标语楼等。而韶山,更作为革命摇篮、领袖故里,被列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42010 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的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的培育重点区。长株潭地区旅游资源不仅数量丰、种类齐、密度大,品位高,而且特色鲜明、组合优良、知名度高,是湖南旅游业的中
24、心和重轴,号称湖南旅游“金三角”地带。据统计,截止到2009 年1月底,长株潭地区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个, 4A景区13个,3A 景区 10个,国家森林公园5个,国家水利风景区4个,国家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地质公园1 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 处(见表2-1) 。湖南共有10个国家级优秀旅游城市,长株潭地区就占了5个。表2-1 长株潭地区国家级旅游资源列表类型 长沙 株洲 湘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 韶山风景名胜区国家4A景区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长沙世界之窗、长沙海底世界、刘少奇纪念馆、长沙市天新阁、雷锋炎帝陵景区、茶陵云阳山景区韶山毛泽东故居、韶山滴水洞景区、彭德怀纪念馆纪
25、念馆、湖南省博物馆、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3A景区 石燕湖、浏阳道吾山、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纪念馆、杨开慧纪念馆、千龙湖生态旅游区大京风景区、工农兵政府旧址、酒埠江-仙人桥旅游区农博园国家森林公园 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云阳山国家森林公园、神农谷国家森林公园东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 桃源洞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水利风景区 千龙湖生态度假村、长沙湘江水利风景区酒埠江水利风景区 水府水利风景区国家地质公园 酒埠江国家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旧址、铜官窑遗址、黄兴故居、黄兴墓、刘少奇故居、岳麓书院、谭嗣同故居、炭河里遗址、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旧址、中共湘区委员
26、会旧址、蔡锷墓炎帝陵 韶山毛泽东故居、彭德怀故居、齐白石故居、东山书院旧址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表2-2 长株潭地区国家级旅游资源占湖南省的比例类型 长株潭地区(个)湖南省(个)长株潭地区占湖南省比例(%)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2 10 20.0国家4A景区 13 36 36.1国家3A景区 9 54 16.7国家森林公园 5 29 17.2国家自然保护区 1 15 6.7国家水利风景区 4 16 25.0国家地质公园 1 6 16.7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 61 26.2近年来,长株潭地区旅游业发展迅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素质不断提升,旅游产业实力居湖南省前列。2007 年长株潭
27、地区共接待入境旅游者527115 万人次,国内旅游者3868 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32459.79 万美元,旅游业总收入达299.84 亿元,上述四项指标分别占全省的43.72 %、35.89 %、50.55 %和40.93 (见表2-3) 。2008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93.65 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48.67%,其中长沙、株洲、湘潭的旅游综合收入分别为3000.98 亿元、909.5亿元、654.76 亿元, 各占其城市地方生产总值的 10.0%、5.34%及6.85%,是名副其实的湖南旅游产业中心。表2-3 2007年长株潭地区旅游业发展指标类型 长沙 株洲 湘潭 三市合计 湖南省
28、三市所占 比例(%)入境旅游人数(人次) 475615 21847 29688 527150 1205713 43.72国内旅游人数(万人次) 2511 476 881 3868 10777 35.89旅游外汇收入(万美元) 30429.7 606.69 1413.4 32459.79 64217.6 50.55国内旅游收入(亿元) 204.60 30.67 40.86 276.13 681.54 40.52旅游业总收入(亿元) 226.84 31.11 41.39 299.84 732.71 40.93星级饭店(家) 116 36 23 175 585 29.91旅行社(个) 176 44
29、25 245 611 40.10资料来源:2008年湖南省统计年鉴。长株潭城市群旅游服务接待能力也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和规模。星级饭店的发展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星级饭店尤其是高星级饭店的数量以及客房数量占全省近1/3。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长株潭地区共有星级饭店175家, 占全省29.91%;床位数共144099张,占全省29.94%。其中,长株潭地区共有五星级及四星级饭店38家,占全省总量的49.35%,接近一半左右。该区域星级饭店的分布明显不均衡,多数高星级饭店集中分布在长沙,湘潭与株洲相对较少。在接待游客方面,长沙的能力明显高于其他两市,其接待过夜人次数超过株洲和湘潭两市总和。2007年,
30、 长株潭地区星级饭店接待1281.52万人次的过夜旅游者,收入167.49亿元,占全省1/3多。表2-4 2007年长株潭地区星级饭店及旅行社数量类型 长沙 株洲 湘潭 三市合计 湖南省 三市所占比例(%)星级饭店总数(家) 116 36 23 175 585 29.91五星级(家) 6 1 1 8 11 72.73四星级(家) 21 5 4 30 66 45.45三星级(家) 58 13 5 76 210 36.19二星级(家) 28 17 13 58 298 19.46旅行社(个) 176 44 25 245 611 40.10资料来源:2008年湖南省统计年鉴。表2-5 2007年长株潭
31、地区星级饭店经营状况区域 床位数(张) 出租率(%) 过夜人次数(万/人次)过夜人均花费(元/人/天)过夜收入(亿元)长沙 85524 85.22 681.36 622.39 118.37株洲 28098 78.63 307.19 427.28 26.38湘潭 30477 72.90 292.97 402.73 22.74三市合计 144099 1281.52 167.49湖南省 481220 79.17 4997.86 453.83 489.08三市所占比例(%) 29.94 25.64 34.252008年,长株潭城市群旅行社数量共245 家,占全省总量的40.1%,其中大部分旅行社分布在
32、长沙市,其他两市数量较少。首家境外品牌旅行社香港永安国际旅行社落户长沙,提升了长株潭城市群旅行社国际化水平。以岳麓山、韶山、炎帝陵为代表的旅游景区(点) 建设也有了的较好基础。2008 年,长株潭城市群旅游景区的游客总量达到 5081.92 万人次,比2005 年增长39.25%,占全省游客总量的39.96%。三、株洲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株洲,位于湖南省东部,湘江中游,北望武汉,南瞰广州,东接赣、浙、沪,西连云、贵、川,是湖南经济最发达的长、株、潭“金三角”的重要节点。全市总面积约 1.13 万 km2,其中城区面积 535km2;总人口 370 万人,市区人口68 万。株洲市是我国湘东地区“长
33、株潭”城市密集区的重要组成城市之一,重要的交通枢纽。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工业中心的功能非常突出,是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改革开放30 年,株洲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至2007 年底,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均居全省前列,工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居全省第一,外贸出口连续8年居全省第一。经济综合实力、财政总收人、一般性预算收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等均居全省第二位。第三节 株洲市旅游业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伴随全国和湖南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株洲市立足优越的区位、便利的交通和组合良好的旅游资源等优势,积极开拓旅游业务,建设
34、酒店宾馆,设立旅行社,拓展旅游市场,走上了旅游良性发展之路。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十五”时期的大发展,株洲市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步形成旅游产业体系,进入初步发展到加速发展的转变时期。一、株洲市旅游业发展特点(一)旅游产业初具规模株洲市旅游业起步较晚,经过多年发展,旅游产业已经具备一定的产业规模,并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湖南统计年鉴显示,1999年,株洲市接待国内游客2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88亿元;接待海外游客人数5831人次。至2008 年, 株洲市接待国内游客人数达到70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10800万元,接待海外游客37448人次,旅游外汇收入达
35、到1148.45万美元,旅游业总收入为41.860946亿元,相当于当年株洲市GDP(909.5亿元)的4.6%, 旅游业已经成为株洲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尽管株洲市旅游产业初具规模,但是,与湖南其他旅游发达地区相比,株洲市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仍处在中下游水平,旅游发展存在一定差距(具体如表2-6 ) 。 2008年,湖南省接待国内游客最多的前三位城市是长沙市、岳阳市和衡阳市,分别接待国内游客2774万、1182万和109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依次为2241900万元、578800万元和620200万元,值得注意的是张家界虽然仅接待778万国内游客,但创造全省第二位国内旅游收入。接待境外游
36、客最多三个城市是长沙市、张家界市和岳阳市,分别接待369044人次、265862人次和141648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分别为36304.47万元、12148.61万元和3350.55万元。表 2-6 2008 年湖南省主要市州旅游业基本情况市州 接待国内游客(万人次)国内旅游总收入(万元)接待境外游客(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万美元)全省 12719 8088400 1110221 61741.75长沙市 2774 2241900 369044 36304.47株洲市 700 410800 37448 1148.45湘潭市 964 443100 27159 773.56衡阳市 1095 620200
37、 49085 2139.56邵阳市 423 231300 187 5.69岳阳市 1182 578800 141648 3350.55常德市 923 451300 78160 2208.46张家界市 778 743800 265862 12148.61益阳市 859 472600 47638 1337.52郴州市 934 576100 47774 1131.84永州市 736 333100 3405 109.57怀化市 457 262200 171 3.30娄底市 450 316300 5970 162.41湘西自治州 444 406900 36670 917.75资料来源:2009 年湖南省
38、统计年鉴。(二)旅游设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经过多年发展,株洲市旅游接待设施及服务设施日益完善,旅游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从饭店业来看,株洲市星级饭店数量从 2002 年的 17 家增加 2008 年 38 家,6 年增长 1 倍多,成为湖南省饭店设施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2008 年,株洲市星级饭店数量仅次于长沙(121 家) 、张家界市(81 家) 、岳阳市(53 家)和常德市(50 家) ,在湖南省主要市州中名列第五。表 2-7 2002-2008 年株州市星级饭店数量变化(单位 家) 年份 合计 五星级 四星级 三星级 二星级2002 17 0 1 8 820
39、03 18 1 1 7 92004 23 1 2 6 142005 27 * * * *2006 29 1 2 10 162007 36 1 5 13 172008 38 1 5 13 19资料来源:2009 年湖南省统计年鉴。2002 年株洲市旅行社共 32 家,2008 年增加至 44 家,6 年增长 27.3%,居全省第二。株洲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字号旅游等级景区 (点)7 个,等级景区数量位列全省中游;旅游车队 4 家,旅游从业人员近 8.2 万人。(三)旅游资源得到初步开发和利用,初步形成“古绿”为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旅游资源是建设旅游景区(点)的基础,旅游景区(点)则是旅游活动的载体和
40、区域旅游的主要吸引,通过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景区(点) ,增强区域旅游的吸引力,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株洲拥有比较丰富和独特的旅游资源,改革开放以来,这些旅游资源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利用,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特色和吸引力的旅游景区(点) ,初步形成了以“炎帝陵酒埠江风景区为代表的古绿旅游产品系列。酒 埠 江 风 景 区于 2005 年 12 月 被 国 土 资 源 部 批 准 为 国 家 地 质 公 园 , 2008 年 12 月 正 式 建成 , 是 以 岩 溶 地 貌 为 特 色 的 自 然 风 景 区 。 近年来,该景区又陆续开发了酒仙湖、宝宁寺、白龙洞、仙人桥
41、、桃花谷以及洪秀全纪念馆等多处旅游景点,攸县酒埠江风景区已经成为株州市旅游一个新亮点。另外,茶陵古城墙完成一部分维修,桃源洞国家森林公园修葺游道数十公里,逼供沿路开发珠帘瀑布、黑龙潭等景点,以及株洲县的空洲岛、大京风景区以及仙庾岭的建成,为株州旅游的近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株洲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旅游资源的开发及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各地差别较大,地区发展不平衡,株州县、攸县和炎陵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醴陵和茶陵相对落后。2009年,攸县共接待游客 272万人次,增长10%,旅游总收入5.8亿元,增长11.5%,带动相关产业
42、增收1.95亿元。同年,炎陵全年共接待游客10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7.8%,实现门票收入2178万元,同口径比较增长48%,实现旅游综合总收入3.12亿元,比上年增长41.8%。目前,除炎帝陵、茶陵云阳山及工农兵政府旧址、酒埠江旅游区等风景区因资金投入高、开发早而发展水平较高外,其它众多的旅游景区(点) ,由于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总体发展水平比较低。(二)旅游资源深度有待于进一步挖掘目前,株洲市旅游资源得到一定程度开发,炎帝陵景区在国内享有一定知名度,并逐步形成以“古、绿、红、蓝”为特色旅游产品系列。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株洲市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还处于初始期,地方文化挖掘不足
43、,对区域旅游经济的带动作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如神龙谷虽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但是部分区域尚处于原始未开发地区,道路狭窄、崎岖,甚至部分地段无路可循;茶陵古城墙文化内涵丰富,却仅修复一小段,而且城墙周边区域古城风貌荡然无存,只有个别地方可以保存原始古城风貌。茶陵县的工农兵政府旧址,因为资金原因,直至2007 年才修复并对外开放。炎陵县的红军标语墙有些已经脱落、模糊或损坏,但是也因为资金问题,直至2007 年才开始修建博物馆,统一对标语进行保护。(三)旅游精品项目缺乏,组合产品优势不强株洲旅游资源丰富,具有一定的品位和特色,旅游区位也十分优越,目前已开发的也有几十处,但开发程度较低,缺乏亮点、精品项目
44、,区域旅游组合优势尚未形成。例如神龙谷,真正开发利用的仅占很少一部分,大部分区域仍处于未开发状态,开发程度也停留在初级开发阶段,项目单调、陈旧,主题和特色不鲜明,缺乏发展后劲。同时,株洲市其他大部分旅游景点的开发都是各自经营,缺乏统一规划布局,彼此间缺乏有机联系和整合,尚未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和市场共享的旅游系统,导致吸引力不高,游客停留时间短,直接影响到株洲市旅游整体效益的提高。(四)旅游宣传和促销力度不足根据旅游市场调查及访谈表明,株洲游客中大多是由单位组织、旅行社组织或通过亲友介绍而来株洲旅游的,朋友、亲友推荐占相当比重,这说明株洲旅游的形象主要依靠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来建立,利用电视、报纸
45、、电话、广播、网络等大众公共媒体的广告宣传投入很少,同时也反映株洲旅游市场发展潜力很大。 (五)旅游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旅游业属于服务性行业,服务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尤其是在旅游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吸引和留住游客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株洲市饭店业、旅行社业以及景点、景区业等整体服务水平较低,服务意识不强,直接影响到游客满意程度,造成游客回头率较低。在旅游调查过程中发现,饭店服务人员缺乏主动服务意识,即使客人需要服务时,饭店服务人员服务态度冷漠,效率低下。加强旅游服务人员素质教育,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是株洲市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第四节 规划编制意义一、区域经济发展的
46、必然选择旅游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带动性广、辐射性强、吸附性大,在现代社会已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最直接、最稳定的推动力,尤其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加快发展旅游业对于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株洲市旅游资源相对丰富,但是有些县市由于交通不便,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加快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株州市人民尽快脱贫富。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带动服务行业、交通电信、城乡建设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就业机会,增加区域人民收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二、“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
47、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旅游产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全面提升长株潭城市群旅游竞争力,加快旅游产业的发展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两型社会”建设的内在要求。旅游业属于资源能源损耗少、环境污染小、关联度高、带动性强、需求弹性大、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国内外实践表明,旅游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化产业。株洲市凭借丰富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以及优良的山水风光,完全有可能建设成为湖南省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成为真正的“两型”产业,对“两型社会”的建设具有真正的示范作用。三、政府高度重视2007年,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旅游产业大省的战略目标,连续两年召开高规格的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会议,并从推
48、进富民强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把旅游业确立为支柱产业,做出了“培育壮大湖南旅游支柱产业”的重大决策,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重要文件。湖南省旅游局也为长株潭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认为长株潭地区应肩负着湖南旅游业发展领跑的责任,旅游工作的首要目标是做大产业、做优行业,要进一步发挥优势带动功能, 做大做强长株潭城市群,打造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大力促进全省旅游产业的发展。株洲市政府也相继推出了一系列的旅游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旅游产业的发展,并做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了株洲市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并于2010年
49、初再次发布株州市旅游升温战实施方案。这些有利于旅游发展政策,需要从全局上对旅游业发展做出整体部署,从整个区域角度制订株州市旅游业发展规划势在必行。第三章 旅游资源及其评价第一节 旅游资源分类一、株洲市旅游资源分类根据国标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本规划组对株洲市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统计与分类,株洲市的旅游资源共有 8 主类、31 亚类、54 个基本类型、211 个旅游资源单体。其中地文景观类 22 处占 10.4%,水域风光类 19处占 9.0%,生物景观类 30 处占 14.2%,天象与气候类 5 处占 2.4%,遗址、遗物类 7 处占 3.3%,建筑与设施类 105 处占 49.8%,旅游商品类 21 处占 10.0% ,人文活动类 2 处占 0.9 %,具体见表 3-1、3-2。表 31 株洲旅游资源单体统计表主类 亚 类 基 本 类 型 单 体 名 称 基本类型数量 位 置造型山 狮子岩 1 炎陵县神龟逸事 株洲县线锁双龙 株洲县天上人间 株洲县月亮山 株洲县仙人石 茶陵县老君岩 茶陵县造型山体与石体 象形石龙脑石7炎陵县蚀余景观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