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唐诗五首》导学案[1].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1039630 上传时间:2020-02-0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诗五首》导学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唐诗五首》导学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唐诗五首》导学案[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唐诗五首》导学案[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唐诗五首》导学案[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北滘中学高一语文科导学案 编号: 班级: 小组: 姓名: 1唐诗五首 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格律。2、体会每首诗独特的艺术风格。3、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1、了解每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进一步了解王维、王昌龄、杜甫、刘禹锡、李商隐的诗歌的艺术风格。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学习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1、山居秋暝一、学习目标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二、内容导读空 山 新 雨后, 天气 晚 来 秋。 空山:空空旷的山谷中刚刚下过

2、雨,傍晚的天气清爽,秋意可人。旷的山谷。新雨:刚刚下过的雨。明月 松间 照,清 泉 石 上流。明月初升,清澈的月光透过松 树的枝叶洒满山野,清冽的泉水撞激山石淙淙作响(此句和下句都。省略了介词“ 于”)竹 喧 归浣女, 莲 动 下 渔舟。洗衣女们回来了,说笑声回荡 竹林,湖塘里,荷花摇动不已,那是打鱼船过来了.( 喧:喧哗,喧闹。浣女:洗衣女子。莲:莲花,荷花。渔舟:打鱼船。)随意春 芳 歇,王孙 自可留。任凭春花春草枯黄消失,游子在这风景如画的秋山中自可留住。( 随意:任凭。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失。王孙:游子的 别称。 楚辞招隐士中有“王 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诗人反其意而用之

3、,暗示归隐的心愿。三、整体感知1、诗歌哪些是写景,哪些是抒情?诗人写了哪些景?主旨句是哪一句?时间 、地点、天气(背景) 自然之景(月、松、泉、石 )人文之景:(浣女、渔舟) 抒情:愿望、追求2、王维:字摩诘,唐代(盛唐)著名山水诗人。早期因不满朝政而屡遭贬谪,半官半隐,消极遁世。后期隐居蓝田,拜佛念经(佛教徒) ,弹琴赋诗,世称 “诗佛” 。其诗清幽恬静,朴素自然,达到“诗中有画” (苏轼语)的境界。其山水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 “王孟” 。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

4、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 ,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日傍晚北滘中学高一语文科导学案 编号: 班级: 小组: 姓名: 2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这首诗描绘山中秋日傍晚幽静、淳美而清新活泼的的自然风景,表现出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诗人乐于归隐的生活意趣,在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氛围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四、重点分析1、苏轼评王维的诗为: “诗中有画”,以本诗的中间两联分析王维诗的这一特点.提示

5、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幽明净的山林晚景图,也可以 说 是一幅淳朴和谐的山居生活图。例如: “明月松间 照”。 (暮色苍 茫,皎 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动静相 衬(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视 听兼有( 有声有色) 俯仰结合。2、山中“春芳”将尽,是什么吸引诗人独 “留”山中?独留 “空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追求?为什么有这样的追求?提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即对清静闲适的隐居生活的追求。3、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提示宁静、空明 无人( 无达官 贵人) 无声(无尘世喧嚣)。例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

6、语响。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4、颈联按通常的说法应是“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 ”,这里诗人为什么先说 “竹喧”“莲动”而后说“归浣女” “下渔舟”?提示 首先是为了押韵的需要,符合近体诗的格律要求。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和诗情画意。诗人先写“ 竹喧”“莲动 ”,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 纷披,才 发现浣女、莲舟。这样“竹喧”“ 莲动”置前,可以突出山间景物的神奇美妙,产生“ 未见 其人,先 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更添情趣。 五、小结:文学常识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兴起和发展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_开创了田园诗派。_开创了山水诗派。 到唐代

7、,以_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人继承陶渊明田园诗、谢灵运山水诗的传统并融会了两家的特点,从而形成了_,并达到文学史上的颠峰状态。2、从军行一、学习目标了解王昌龄及唐朝边塞诗的特点。背诵并默写这首诗。二、内容导读青海 长 云 暗 雪山, 孤城遥望 玉门关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遮暗了 终年积雪的祁连山, 远远 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长云:多云,漫天皆云。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青海:即今青海湖。孤城:指玉门 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 “遥望孤城玉门关” 。) 黄沙 百战 穿金甲, 不破 楼兰 终不还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将士们 身经百

8、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他北滘中学高一语文科导学案 编号: 班级: 小组: 姓名: 3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穿:磨破。金甲: 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破楼 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 边区的敌人。 )三、整体感知从军行为乐府旧题,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王昌龄的从军行共有七首,这里所选的是第四首。1、诗歌所描绘的边塞戍守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如何?谈谈这首诗的意境,那句表现战士的情怀?。首句写出边塞的荒凉艰苦,边 地之荒凉,写景壮 阔悲凉。虚写(1、2 句想象夸张) 实写(黄沙 战场 荒凉萧瑟)。意境 阔大悲壮(1、 2 句情景

9、交融 3、4 句直接抒情 ) “不破楼兰终不还”表现战士 坚定的决心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用一终 字,而使人 读之凄然。 一、 二句在悲壮、开阔而又迷朦暗淡的景中渗透戍边将士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及生活上孤独、艰苦之感。二、 四句直接抒发感情。在惨烈的 战斗中,金甲尽管磨穿,但将士报国壮志并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 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发出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2、王昌龄(698约 757) ,字少伯,唐代著名诗人。唐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天宝元年(742)迁江宁丞,后贬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故后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安史之乱起,在流离途中,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擅长绝句,有“

10、七绝圣手” 、 “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其边塞、闺情及送别之作深厚婉丽、风神摇曳,为后人所赞誉。在文学史上,是被划分到边塞诗派中的。虽然他的边塞诗歌数量不多,但却几乎篇篇是上乘佳作。主要诗作:出塞 芙蓉楼送辛渐 闺怨 塞下曲等。王诗歌既有热情讴歌将士们爱国豪情和昂扬斗志。又有写守戍将士思乡的忧愁与痛苦的。 边塞诗交织着英雄气概与儿女心肠,极悲凉慷慨,又有缠绵婉转之情,集中反映盛唐时代积极进取的精神。边塞诗派:以擅写边塞战争、塞上风光、仕途坎坷内容而得名。始于六朝及初唐,盛于开元、天宝年间。高适、岑参成就最高,故又称高岑诗派。王之涣、王翰、王昌龄、崔颢、李颀等名列此派。四、重点分析1、这首诗悲壮

11、苍凉,这与诗中色彩的巧妙运用大有关系,请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 :波光粼粼的青海湖,澄碧若翠;皑皑的雪山,如银蟒曼舞;阴云飞涌,墨色顿至,在这里, “青”“黑”“白”三色齐涌画面,构成一幅 层次分明的丹青国画,在这幅画中,诗人不仅充分发挥了色彩的对比作用,而且突出了光 线明暗的作用。雪山的银辉,向人们呈现出一种洁白纯净的美,而“ 长云 ”之后的一个“暗”字凌空一笔又涂上了淡黑色,使画面由明暗对照构成了阴沉的战争氛围和苍凉境界。将 “色”和“光”交织起来,用暗色弱光来渲染冷色的苍凉感,故这里的色彩光线已不 仅仅是自然景物的属性,色彩光线的描写也不只是起美化画面的作用,他们已融入丰富的感受和情

12、绪,色彩 实际上已从形象的属性上升 为独立的形象。此句实际上是采用以色彩传情的写法,达成情景交融的佳句。诗人在诗的开篇便准确地把握戍边将士跃动的新绿,又赋之以恰当的色彩和光 线,使 诗歌 艺术画面的气象恢宏开阔,情调悲凉壮美,意境深邃高远,鲜明地体现出生活在盛唐时代人 们所共有的精神特征。2、 从军行第三句“黄沙百战穿金甲”概括力非常强,并与第四句形成鲜明对照。请作具体解释。这七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戍 边时间之漫长, 战事之频 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尽管如此,可将士们意志更加坚强,誓死卫国,与 “不破楼兰终不还”形成鲜明对照。3、虚实结合是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这首诗谈谈。“青海

13、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就是虚写,写的是想象中的景象: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 隐隐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北滘中学高一语文科导学案 编号: 班级: 小组: 姓名: 4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试想,若不用虚写,怎能展现如此阔大的景象?这种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 为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起到了很好的 烘托作用。3、登高1、学习目标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深的苦痛与忧思。2、内容导读风急天高 猿啸哀, 渚清 沙白 鸟飞回。天高风急,猿猴啼叫,哀声不绝,小岛边水清,岛上沙白,鸟在急风中盘旋。(猿啸:猿猴啼叫

14、。渚:水中小洲。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无边 落木萧萧 下, 不尽 长江 滚滚 来。无边的树木萧萧地飘飞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腾而来。(落木:落叶。萧萧:象声词,风吹落叶之声。不尽:指长江无尽之水。 )万里 悲秋 长作客,百年 多病 独 登 台。离家万里,独自悲伤,长年异乡,到年老疾病 缠身独自登上高台。(万里:诗人离家万里,四处漂泊。常作客:羁旅异乡。百年:指到了晚年。 )艰难苦恨 繁 霜 鬓, 潦倒 新停浊酒杯。历尽艰难苦恨,两鬓白发如霜日 渐增多,疾病 缠身困顿潦倒,最近戒酒。 (艰难:指国运和自身的艰难。繁霜鬓:两鬓白发 不断增多,酒停杯。 繁, 动词 ,增多。新停:

15、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 )三、整体感知1、本诗前两联写景,写了哪些景?这些景有怎样的特点?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诗人为何而悲?本诗前两联写登高见闻。 (让学生根据内容适度展开)。透过 “急“高“ 哀“清“白“ 无边“不尽“等形容词 ,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夔州秋天冷静凄凉的特征,这凄清萧条的秋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悲凉的情感基调。诗人此时离乡万里、时值悲秋、常年漂泊、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身逢战乱、忧国忧民。2、杜甫(721770) ,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 ,寄居巩县(今河南巩县) ,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跻身世界文化名人之列。世称杜工部、杜拾遗、 “诗圣” 。与李白成莫逆

16、之交。35 岁起困居长安,屡试不第,生活艰辛屈辱。安史之乱投奔肃宗,曾被安禄山俘虏,目睹叛军暴行。后因直谏被贬,不久弃官西去,客秦州,寓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暮年健康状况恶化,住无定所,一直在水上漂泊,卒于湘江舟中。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后世称为“诗史“。杜甫身逢战乱,从 48 岁开始,一直到 58岁去世为止, 11 年中,一直在外漂零。 登高一诗写于大历二年( 767)秋,当时诗人住在夔州。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17、。杨论称赞此诗未“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四、重点分析1、诗中最关键的字是哪一个字?整首诗歌“悲”字是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大有高屋建瓴之形,坂上走丸之气势,这 “悲”字是诗人感时伤怀思想的直接北滘中学高一语文科导学案 编号: 班级: 小组: 姓名: 5流露,是诗人忧国忧民感情的充分体 现, 这种质朴而博大的胸 怀,让人品读咀嚼,至再至三,掩卷深思,叹惋无穷!2、面对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滚滚东流的“ 不尽长江 ” 诗人会产生怎样的感慨?颔联为什么被称为“古

18、今名句” ?这两句诗给我们勾画出一幅极其广阔深远的图景。落叶的“萧萧“之声,长江的“ 滚滚“之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其状物之工,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更为重要的是,在写景的同 时,深沉地抒发了诗人自己的情怀。叶落意味一年将尽,会引起韶光易逝的感觉;或许,这又加重了他的乡愁,他会这样问自己,这长年漂泊的生涯何时能了?而 长江“ 不尽“,亘古如斯,甚至会使他超越时间的限制,连想到 历代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要“ 长望千秋一洒泪“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透 过沉郁悲凉的对句, 显示诗 人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 建瓴走坂“ 百川 东注“ 的磅礴气势。难 怪前人把它誉为“ 古今独步“ 的“ 句

19、中化境“。3、诗歌的后两联主要抒发诗人的“悲秋“愁绪,“悲“从何来?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明确:“悲秋“之情来自:常年作客异 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以及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诗歌为我 们展现了一个具有忧国伤时伟大情操的诗人形象。艺术特色:沉郁顿挫:“沉郁者,意也;顿挫者,法也。 ”(清人吴瞻泰杜诗提要 )沉郁:作品中意境的深远和情调的浑厚。 (与主题内容有关) 顿挫:本指一种舞蹈动作,在诗歌创作上则是形容一种有节奏的思想感情的震荡。 (与谋篇、结构、遣词造句的技巧有关)4、石头城一、学习目标体味寓情于景的手法。背诵并默写这首诗。二、内容导读山 围

20、故国 周遭在, 潮 打空城寂寞回。石头山环绕的六朝古都依然 还在, 长江的波涛拍打空城无声退去。淮 水东边 旧时 月, 夜深 还 过 女墙来。秦淮河东边悬挂着旧时的月亮,夜深 时还要照过城墙上的矮 墙。三、整体感知1、本诗中写得是什么样的景?作者的感情如何?全诗句句写景,句句都融合着 诗人的故国萧条冷落的深沉感慨。 物是: 山 潮 月 人非: 故国 空城 女 墙这首诗通篇都是写景,以凄凉的基 调寄寓着国运衰微的感慨。前两句“ 故国”“空城”后宜作一顿,以示六代帝王之都已成空城之意, “在”“回”二字系诗人感慨所在,宜重读。后两句借月抒怀,重音须落在“ 旧时月 ”和“还过”上,要有讽喻现实的意思

21、。 一、二句写空城四周的景色:东 、南、西三面依旧绵亘着高低起伏的群山,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北面的江水依旧拍打着城根,而后带着寂寞的心情退回,仿佛在叹息昔日的繁华已经化为乌有。 三、四句借月来点明“空城”的原因。 “旧 时月” 照见过六朝统治者在秦淮河游乐的情景(初唐诗人张若虚“今月曾经照古人”),现在它越过女墙,看到一座萧瑟凄凉的空城。意境:空寂。诗人在貌似平 实的写景中,借六朝的覆 灭讽喻现实 ,寓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和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统治者以前 车之覆为鉴。北滘中学高一语文科导学案 编号: 班级: 小组: 姓名: 62、刘禹锡:(772842)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现在河

22、南洛阳)人。唐顺宗永贞元年(805 年),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 (现在湖南常德)司马。此后 23 年的贬谪生涯中,多次迁徙,元和十年(815 年),被召至京,游玄都观,写诗讽刺新权贵,表现刚直倔强精神。其学习民歌写成的竹枝词 等诗具有新鲜活泼,健康开朗,其中竹枝 (六)中“道是无晴(情)却有晴(情) ”句为著名的双关语。 刘禹锡写石头城时,唐帝国已日益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宦官专权,地方藩镇势力又有所抬头。所以他写诗的目的是讽喻现实,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慨。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四、重点分析1、在写景中寄寓感情是本诗的特点,试分析。景:石

23、头城,故国没落荒凉 沉寂的群山, 带凉意的潮声,朦胧的月夜情: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 伤。感 叹世事盛衰无常。2、以“潮打空城寂寞回” “夜深还过女墙来”两句,对本诗的手法作简要分析。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形象、引人遐想。写出江潮有意,旧月多情,无情的却是历史的沧桑和人的命运的感慨。手法上以写景寄寓感慨。小结:这是一首咏石头城的七言绝句。石头城即金陵城。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清凉山。南京的江山形胜,素有“虎踞龙盘”之称,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建都之地。六代豪奢,醉生梦死,追欢逐乐,诗家称之为“金粉六朝” 。但由于荒淫误国,这一个一个朝代皆灭亡得极快, “悲恨相续” 。这“虎踞龙盘”的六朝豪华

24、之都,也就荒凉下来了。刘禹锡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罢归洛阳,路过金陵,见昔日豪华胜地,已成了一座“空城” ,感慨万分,于是写下了这首怀古诗篇。5、锦瑟1、学习目标体会诗歌朦胧的意境,理解诗歌中表露的诗人的情怀。化典入诗和华美的语言。2、由李商隐名句导入 夕阳无限好 身无彩凤双飞翼 何当共剪西窗 烛 春蚕到死丝方尽3、内容导读锦 瑟无端 五十弦, 一弦 一柱 思 华年。装饰精美的瑟无来由的就有五十条弦,每弹琴一曲都思念着那青春年 华。(锦瑟:装饰精美的瑟。无端:没有根据、来由。五十弦:古瑟弦数五十。一弦一柱:指弹奏乐器。弦、柱均用作动词。华年:美好的年)月。庄生 晓 梦 迷 蝴蝶, 望帝 春

25、心 托杜 鹃。我像庄周梦蝶一般,沉迷于自由美好的境界,把自己淳挚的爱心托付给啼血的杜鹃。(庄生晓梦迷蝴蝶:语出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 为周与?” 庄生,即庄周。望帝:传说古代蜀帝名杜宇,死后魂化杜鹃,又名子规,啼声甚哀。 这里用来表达殷切的思念。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 日暖 玉生烟。我的眼泪流泻不止,依稀望见蓝 田山上紫玉化成的轻烟。 (沧 海月明珠有泪:此句化用南海鲛人的故事。 博物志 卷二云:“ 南海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 废织绩,其眼能泣珠。”蓝田:据长安志载:“ 蓝田山在长安县东南三十里,其山产玉,又名玉山。 ”

26、另据搜神记载:“吴王夫差小女紫玉与韩重相爱,欲嫁未成,气 结而亡。后韩重前往祭吊,紫玉显形,韩重欲北滘中学高一语文科导学案 编号: 班级: 小组: 姓名: 7抱,化烟而逝。 ”)此 情 可待 成追忆,只是 当时 已 惘然这种情感不是今日才有,只是在当时就已经惘然若失了。 (此情:指悲 欢离合之情。可待:岂待。惘然:即惘然若失。 )四、整体感知1、你认为本诗的主旨是什么?明确:本诗的内容有很多争议,取一比 较合理的解释是:本 诗为李商隐晚年追叙生平,自伤身世之辞。如诗人执著一念的的美好情感的破 灭;或自己卓越才德不 为世用的悲哀等。有咏物诗 、悼亡诗(对亡妻的深情悼念)、爱情诗(思念而不能相聚的

27、痛苦)、自况诗(自伤身世)等。2、李商隐(约 813约 858)晚唐 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山。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 人,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其终身坎坷的身世,李商隐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典 丽精工。有一 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但有的作品 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 ,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 艺术特色。 锦瑟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 858 年)。这年诗人 46 岁。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给人迷惘的感觉。“义山的锦瑟 、 碧城 、 圣女祠等诗,

28、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四、重点分析1、诗人由“五十弦“ 的“锦瑟“ 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诗人由“五十弦 “的“锦瑟“想到了年已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的美好的青年时期。这其中运用了传统的比 兴手法。2、典丽精工是李商隐诗歌的特点之一。在诗中的颔联和颈联用的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请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明确:四个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怅惘、悲 伤的内心情感。诗中美好的境界是什么,殷切的思念是

29、什么,诗人为什么而落泪,为什么而迷惘,都难以知晓,诗歌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扑溯迷离的意境。这恰恰给了人 们无穷无尽异彩纷呈的想象空 间。唐诗的发展1、诗歌漫长岁月从诗经算起,到唐代近体诗的出现,古诗经历了一千七百多年。先秦两汉建安魏晋南北朝隋代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 ,与散文并列的长河诗歌,以其丰富的精神营养,滋补历代人民的心田。 南朝齐梁时代诗人提出“使日常生活普遍诗化” ,从此,日常生活的诗化便成为我国文人诗的基本美学特征之一。2、旧体诗歌分“古诗” (古体诗) 、 “近体诗” 、 “词曲” 三类。3、唐诗是中国五七言古近体诗的高峰古体诗唐以前的诗(南朝“齐梁体”除外) ;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

30、称古体诗。近体诗南北朝齐梁时期已发端,唐初成熟。近体诗有四项基本要求:一是句数、字数有规定;二是按规定的韵部押韵;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间要求平仄对立和相粘;四是规定某些句子之间用词要对仗,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北滘中学高一语文科导学案 编号: 班级: 小组: 姓名: 8近体诗分两大类:(1)律诗,由八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律诗,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2)绝句,由四句组成,五字句的称五言绝句,七字句的称七言绝句。4、例近体诗形式特点山居秋暝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说明:近体诗又有 “律诗”

31、、 “绝句”之分,本诗八句,每句五字,是五言律诗;律诗每首四联,依次称为“首联” 、 “颔联” 、 “颈联” 、 “尾联” 。每联的上句叫“出句” ,下句叫“对句”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凡双数句都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可换韵。如本诗的“秋” 、 “流” 、 “舟” 、 “留” ;每句各字的平仄有严格要求,特别是 2、4、6 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5、唐朝繁荣背景五个因素,使唐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 从七世纪初建国到八世纪中叶安史之乱叛乱之前一百多年,经济上升导致文化繁荣,安史之乱后文化势头亦无停顿下来。这样的社会正是整个唐代文学艺术的温床。 隋唐统一“五胡十六国”

32、的分裂局面,民族交融,国际文化交流,提供养料和素材。 兼容并包各种思想、各民族文化,唐人思想活跃,写诗读诗有群众性基础。 科举制度促进诗歌创作。 经过八代先驱者努力,五七言古诗成熟,近体诗成型,诗人可自由采用、借鉴,驰骋才力,发抒性灵,扩大诗的反映面,提高诗的表现力。 6、唐诗发展的四个时期 孕育期初唐初唐诗歌是唐代诗歌走向兴盛的准备阶段。初唐大致是指从唐初到唐玄宗先天时期(618-712) 。初唐前期诗歌受南朝齐梁诗风的影响较大。贞观时期聚集在唐太宗周围的宫廷诗人虞世南、李百药等,他们的创作日趋宫廷化、贵族化,多是奉和应制之作。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 ,成为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典范。初唐后

33、期诗歌虽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出现了新的转机。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杰”的创作开创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新诗风,在内容题材、审美追求和风格上都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题材上,扩大了诗的表现范围,从宫廷走上市井,从风花雪月走上江山塞漠。风格上,显出雄伟的气势和开阔的胸怀。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陈子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转变唐代诗风的重要人物,他力反齐梁诗风,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的兴寄传统,并且实践了这个主张。初唐时期,作家一般都具有高度的自信,乐观进取和建功立业。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 在狱咏蝉(骆宾王)百花

34、争春期盛唐(高峰期,45 年)经历初唐百年孕育并综合历史文化之涵养,雄浑阔大的盛唐气象便应运而生。盛唐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期间五十余年,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国力昌盛,一大批慷慨党的激扬、乐观进取的之赞叹不已, “盛唐之音” 、 “盛唐风骨”的褒誉已将唐诗的成就作了恰当的表述。开明与开放是盛唐气象的根基。惟开明才能革旧布新云蒸霞蔚,惟开放才能百川汇海博大深邃。盛唐不过短短的五十年,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表现出雄浑、豪放的风格。如:“天生我材必有用 、 黄河之水天上来 、 大道如青天 、 明月出天山 ”等一种荒凉高亢的歌声,这就是盛唐气象。两派一: A、 雄

35、浑派或称边塞诗派(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等) 清淡派或称田园诗派(王维、常建,储光羲等等)B、一高峰(李白) 俯仰天地的大气,昂扬奋发的情怀萧瑟秋风期中唐(69 年) 北滘中学高一语文科导学案 编号: 班级: 小组: 姓名: 9“安史之乱”刚刚过去,留下的是满目疮痍,四野萧条。 也正是在这段时期,王维、李白、杜甫等大诗人相继去世,活动在唐代宗大历年间、唐德宗贞元年间的诗坛上的,是较年轻的刘长卿、顾况、韦应物及被称为“大历十才子”的一批诗人。他们中大多数人是在富庶风流的盛唐时代度过了青春时光,又都目睹了安史之乱及战乱之后的破败萧条。都希望在这纷乱的现世中寻找一片宁静的绿地,在失望的心境中寻找

36、一种新的心理平衡。因此,佛、道两教的影响便日益在诗人心中加深,大量的诗歌都表现了一种审美上带有共通性的趋向,即通过描述自然山水的恬静、幽远、清冷甚至荒寂以表现对人生的感叹及个人内心的惆怅。代表元和年代诗歌主要成就的创作,像韩愈、李贺奇崛瑰丽的歌行,元稹、白居易平易流畅的乐府,刘禹锡、柳宗元充满情趣的民歌体和清峻明丽的七律等。中唐早期诗人有刘长卿、元结、顾况、韦应物、 “大历十才子” 、李益等。李益是中唐著明的边塞诗人。其中主要以白居易为代表的新乐府诗歌是中唐现实主义诗歌的主流派。韩愈诗,自成一种风格,以奇特雄伟为主。如: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 愈) 、 剑客 (贾岛) 、江雪 (柳宗元)

37、、 滁州西涧 (韦应物) 、A、杜甫忧国伤乱,开写实之风,抒家园之痛。风格:沉郁顿挫。 B、大历诗歌讽喻诗高潮,不亚于盛唐,唐诗第二次高潮。 (大历十才子:钱起、李端、司空曙、卢纶、韩翃、苗发、崔峒、耿湋、夏候审、吉中孚) 擅长五言律诗,内容浮而不实,感情沉挚深刻的少,但不失风神韵致。落日余晖期晚唐(83 年) 晚唐诗歌的总体风格是致力于艺术形式的精工雕琢,用苦闷象征代替功利目的,集中于感情和情绪心理的抒发,以哀怨悱恻为美,以悲凉萧瑟为美,以淡泊情思为美,以幽艳细腻为美,追求韵外之致。这种诗风形成的原因。首先是因为晚唐社会的混乱,政局走向逐渐崩溃,宦官专权、藩镇跋扈以及牛李两党的激烈斗争,严重

38、地削弱了唐王朝中央政权。在这样的政权中,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发生了新的变化,他们虽然仍眷念朝廷、关心朝政、怀抱希望,但已经失去信心,他们中的不少人对于政局、对于历史的思索,表现出这个时期特有的忧郁感。期间主要是杜牧、李商隐的创作。杜牧善于选取清新明朗、能给人以审美快感的景物,运用色彩鲜明而有飞动流走感的语言和绝句体的小诗加以表现,含蓄精练、情景交融。另一方面又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接受了唐王朝衰落的现实,在晚唐诗人中他第一个大量采用七绝的形式写作咏史诗。如江南春 、 泊秦淮 (杜牧) 。李商隐,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精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李贺诗的幻想象征,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艺术风貌;并且他还将人生感慨的抒写向着更深细隐微方面发展,善于用精致艳丽的艺术形式表达怅惘落寞的情绪,诗中充满了迷茫与悲凉的体验。如锦瑟、 夜雨寄北 (李商隐) 、 无题 。杜牧、李商隐世称“小李杜”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