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人间布鲁菌病流行特征变化及防控策略布鲁菌病是由布鲁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近年来我国已经得到控制的人间布鲁菌病疫情迅速回升波及全国 20 多个省区,其流行特征及防控策略也发生了变化。关键词 布鲁菌病;流行特征;防控策略布鲁菌病(Brucellosis,布病)是由布鲁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是目前世界上危害最大的人畜共患病之一1。该病的真实发病率尚不清楚,流行地区的布病发病率从低于0.01/10 万到大于 200/10 万2,据 WHO 估计全世界年新发病人约有 50 万3 。我国人畜间布病也波及 28 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4。尽管该病的病死率极低,但严重威胁着动物饲养、兽
2、医、肉品加工等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并给畜牧生产造成重大损失,还会影响旅游业及国际贸易的发展58。自 1995 年起,我国已经得到控制的人间布病疫情开始回升,2000 年以来,人间布病疫情迅速攀升,波及全国 20 多个省区9。我国乃至全球布病的疫情现状与结核病相似,被列为再度肆虐的传染病10。1. 我国布病的流行特征变化1.1 1950-2008 年全国布病发病率动态变化 我国人间布病疫情以 20 世纪 5060 年代最为严重,于 1957-1963 年、1969-1971 年出现 2 次流行高峰,发病率分别波动在 1.17/10万1.77/10 万和 1.20/10 万1.23/10 万之间,
3、疫区范围波及全国 28 个省( 区)11, 12。在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期曾得到较好控制,1992 年全国仅报告布病病例 219 例,发病率为0.02/万,是我国历史上最低水平 13。但从 1995 年发病率开始回升,进入 2000 年以后发病率更是迅速攀升,部分省区出现暴发和流行14。据统计, 1996-2005 年,全国人间布病发病率上升了 1617 倍5。2005 年发病率上升至 1.40/10 万,新发病例为 18416 例,发病数首次超过历史发病人数最多的 1963 年(12097 例)12。2006(20279 例) 和 2007 年(21195 例15)的报告病例数上升至
4、全国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数顺位的第 10 位16。2008(27767 例)年发病数顺位上升至第 8 位16。这种状况在所有法定报告传染病中极其罕见,说明了当前布病疫情的严重性和防治的迫切性9, 14 。1.2 地理分布发展变化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我国布病主要疫区集中于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和宁夏 5 大牧区;80 年代以后,牧区的布病疫情虽然有一定波动,但半农半牧区和农区的省份布病疫情呈明显上升趋势,如山西,陕西、吉林、辽宁、山东等省份的布病感染率及患病率皆与牧区相近,甚至稍高于牧区17。90 年代以后,布病疫情反弹,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山西、黑龙江、河北、吉林、辽宁、陕西、河南、新
5、疆、山东等 10 余个省份,与 80 年代以前的地理分布类似9。值得一提的是内蒙古发病率自 2004 年开始升至我国 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第 1 位,其发病率远远高于其他省份,成为我国布病最严重的地区15, 16, 18, 19。1.3 优势菌种的变化 我国布鲁菌的流行主要表现为以羊种菌为主的混合感染,但随着时间和地域的改变仍表现为不同的特点:80 年代以前,从人畜中分到羊种菌占60.00%70.00%,牛种菌占 20.00%25.00%,猪种菌不足 10.00%,此时为布病流行较重时期。80 年代以后,布病疫情处于低发阶段,从人畜中分到的羊种菌仅占 30.00%,牛种菌占 40.0
6、0%以上,猪种菌占 20.00%,其余为犬种菌和绵羊附睾种菌 20。内蒙古哲里木盟(现通辽市)流行优势菌种的鉴定也表明, 80 年代后羊种菌仅占 28.50%,牛种菌占 57.10%21。90 年代以后布病疫情回升,从人畜中分到布氏菌 220 株中羊种菌占79.10%,牛种菌和猪种菌则分别下降为 12.20%和 0.45%17,不但羊种菌成为流行区的优势菌种,且大多数是强毒菌,包括羊 1 型,少数羊 2 型和羊 3 型22,人的感染率则达14%(其他省区则介于 1%5%之间),同时表现出明显的职业特点,其中畜牧业者和兽医感染率最高,占 19%20%,肉品屠宰加工和毛皮业者占 11%12%,农民
7、约占 5%,学生则低于 1%23。这说明,当人畜布病明显回升时,羊种布氏菌又成为流行的优势菌种。1.4 疫区类型的变化 布病疫区如果以省区为单位,既往几乎无一个省区为单一菌种流行区,都是混合菌种流行区。大多数省区是以羊种菌为优势菌种,混有牛和(或) 猪种菌感染24。2005 年以来,内蒙古和新疆为牛羊菌种混合感染,而在山东、山西、陕西、河北、浙江、广东、吉林、辽宁、北京、香港等省区仅分离出羊种菌,分离出的菌型多为强毒菌株菌型,与当前愈演愈烈的疫情形式吻合。不同年代分离出布氏菌种所占比例的变化,既反映了流行优势种的改变,又反映了流行形式的变化。近年来在北京市和江苏省的实验动物和宠物犬中分离出犬种
8、菌,该种菌毒力较弱,感染人机会少,在国外偶有感染人的报道,我国犬种菌方面研究很少9。1.5 感染人群的变化 近年来,我国布病受感染人群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2 大特点:一是青少年感染人数上升,二是非职业人群感染率上升,但布氏菌感染率的职业特点仍然存在9。80 年代以前,牧民、兽医、屠宰场和毛皮场的工人、饲养员等职业人群的布病感染率在10.020.0之间,其他非职业人群的感染率为 0.54.5。80 年代以后,这些职业人群感染率几乎都低于 5.0(个别职业人群除外 ),而其他非职业人群如农民、干部、学生等的布病感染率也处于 2.34.7之间,即非职业人群的布病感染率相对来说呈上升趋势25。1.6 流
9、行形式的变化 当前的布病流行形式与 20 世纪 5060 年代相比明显不同,如今大规模的暴发或流行被小范围、点状分散的流行形式所替代,这为防治带来较大困难22。1.7 高发地区的关联性 近年来布病发病的特点之一就是高发地区的关联性9。内蒙古的中、东部一直是布病高发区,其 2 个 3 省交界处蒙黑吉和蒙晋冀的 6 个市(地州盟) 也都是布病高发区。蒙黑吉交界处的 3 个市(地州盟) 分别为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山西省大同市、河北省张家口市,蒙晋冀交界处的 3 个市(地州盟) 分别为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和吉林省松原市。2006 年这 6 个市(地州盟) 的病例报告数占全国总数的一半,其中
10、山西省大同市、河北省张家口市、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和吉林省松原市均是所属各省报告病例数最多的市(地州盟),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和呼伦贝尔市的报告病例数分别居于全区的第2 位和第 3 位。2 疫情上升的原因近年来我国布病疫情迅速上升,回升的势头愈演愈烈,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5, 10, 14, 16, 2628:( 1) 淘汰病畜措施不力,传染源没有彻底根除。 (2) 畜牧业的迅速发展,牲畜流动频繁。 (3) 畜间免疫措施不到位。 (4) 乳、肉等畜产品监督、管理、消毒减弱。 (5) 国际国内的旅游业发展对某些疾病的传播和扩大提供了一定机遇。 (6) 环境气候的改变:如厄尔尼诺现象导致低温、大风雪及旱涝等
11、灾害,为布病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7)布病防治知识宣传力度不到位,个人防护意识较差。 (8) 防治经费投入相对不足。3 防治措施由于布病是家畜为主要传染源的人畜共患病,因此我国对布病的预防和控制,始终采取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畜 3 个环节的综合控制措施,该措施曾经取得显著成效。针对布病再次肆虐,近年的布病控制应继续采取以检疫、淘汰疫畜、免疫畜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2,具体措施如下12, 14, 28, 29:(1) 加强对传染源的控制与管理,检疫、隔离和淘汰病畜,免疫健康畜:在检疫、隔离和淘汰疫畜上,应根据病畜种类、数量等具体情况采取措施。有条件的地方对检出的阳性畜要全部捕杀,对健康畜
12、实施免疫,这是控制布病疫情的根本性措施12。 (2) 人间菌苗免疫:在人间疫情较重的地区,可对重点职业人群进行免疫。 (3) 加强食品检疫和消毒。 (4) 加强布病监测工作:加强监测点工作力度,人间和畜间监测应同时进行。及时发现布病暴发疫情并迅速处理,以控制布病疫情的蔓延。(5) 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布病防治知识。 (6) 增加防治经费,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7) 布鲁菌病几乎不发生人与人之间的水平传播,主要是由于人接触感染布鲁菌的动物或其产物而被感染,因此加强动物布鲁菌病的研究对人间布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意义。4 小结目前布病在我国已经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预防和控制人畜布病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9。当前我国人间布病疫情大幅回升,出现了新的流行趋势,即布病疫区从牧区向半农半牧区、农区及城市蔓延,高发地区存在明显的关联性;流行形式以多而散的点状流行代替了大规模的暴发流行;强毒菌株菌型的羊种菌重新成为流行的优势菌种;除牧民、兽医等职业人群受侵外,农民已成为最主要的受侵人群,青少年感染人数上升等。这些新流行趋势都给防制工作带来困难5。在布病的防治工作中,应当始终坚持 “预防为主”的防疫原则,继续采取以检疫、淘汰疫畜、免疫畜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