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幸福只是一种传说浮生六记中芸的悲喜人生、唐一方(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内容提要:本文通过探测浮生六记的女主角陈芸在婚姻生活中的细微点滴,还原出她幸福与悲剧交融的人生,寻求产生幸福和造成悲剧的原因从而证明沈陈婚姐盛传于世的幸福外表下其实蕴藏着悲伤的底色,我们应该以平常心来看待这段以性灵相契著称的婚姻。关键词:幸福契合天真悲剧引子u 为对浮生六记的醉心钟爱,便往江南一行,寻觅沈复和陈芸曾经双宿双栖的踪迹。当枪浪亭的一湾秀水、绿树红门出现在面前时,心里有一个激动的声音在喊:“到了,到了,就要见到她了!”我在沧浪亭的周围疯狂寻我,那风丫那林、那水,都仿佛静静看待我的奔忙,就像它们曾经见过林语堂、俞平伯和
2、许许多多在沧浪亭间壁痴心寻觅的人一样。而沈复和陈芸的旧居早已涟漪散去,只能在沧浪亭的林间风声里遥想芸娘翩然而过的身影。我以为历史已经遗忘了他们,可是在乌镇的酿酒坊里,却赫然见到一排排半米高的酒坛,肚子上都贴着“三白酒”的纸签,白底黑字,墨色犹新。是沈三自吗?记得浮生六记里三白曾做过一年多的酒商,莫非这是他酿酒之地,还是后人借重了他的名号?偶然于苏州的街边小店发现一道小吃叫做“芸娘馄饨” ,包好的馄饨先在油锅炸过,再下汤锅烹煮。追问厨师这怎么跟芸娘扯上了关系,厨师也说不出所以然,突然灵光乍现:“是因为爱情要经历水深火热的煎熬!”这就是民间用自己的方式纪念着沈陈二人_,这就是老百姓用朴素的心情赞美
3、着他们的爱情。沈陈婚姻,自经林语堂、俞平伯等名人热情洋溢地推崇后,代表着中国文人功能前提下的倡导(诸如“回归古典” 、 “回归审美” 、 “走向体验”等等)和口号(诸如“回到深度,回到价值,回到意义”等等)更令人信服,也更具操作性,因为这种“意识到自身的局限, ,而又坚守“自身的学理花园”的学理批评立场,既可以安妥自己的灵魂,又可以在多元格局中突显学理批评的个性。它有向大众批评渗透的可能,但并不抱有取而代之的目的。这种把握了自身的批评,具有正视现实的诚实精神和自立于批评之林的勇气,它会洗去文学“审判官”的旧日铅华,也会卸去“玄奥” “媚俗, , “酷评”的新装扮,在“心灵”与“学理”的交相辉映
4、中,再塑文学批评的新形象,谱写文学批评的新乐章。,i=.鬓:(l)在此仅列举其中的部分文章:陈骏涛九十年代文学批评评议(东方文化2001 .1 ) ;周成平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困境与出路(江苏社会科学2001 .3);陈剑晖(英译本后,感,t 既地向友人说:“沈三白之妻芸娘,乃是人间最理想的女人,能以此殊为妻,真是三生有幸呢。 ”但是沈陈相偶,究竟是苦多于乐,还是乐多于苦?苦为何因?乐有何原?其实推敲之卞,才知世间并没有绝对的幸福。沈陈婚姻由乐到苦,最后落到妻亡子丧的收场,不是没有道理的。幸福来自契合翻阅很多世人对浮生六记的读后感触,大多着眼于沈陈二人清悠自然、不慕名利的日常生活,品诗论文、种花
5、植萍、对月饮酒、乡居消暑、偕游太湖, 闺房记乐记载的点点滴滴招惹起世人对性灵生活的极大赞美和兴趣,正所谓“真成烟火神仙矣穷。我以为,沈陈婚姻之乐来源于他们对人生幸福的追求是相通的,这从他们寄居萧爽楼之时的“四忌四取”可以直接看出。往来萧爽楼的文人雅客忌谈官宦升迁、公麻时事、八股时文、看牌掷色,取慷慨豪爽、凤流蕴藉、落拓不羁、澄静缄默。他们不仅不屑科举功名,而且还没有明清时很多文人醉心声色的陋习,不像性灵派的领袖袁枚就是一个女弟子成一群、留连烟花场中的风流娇客。沈复自己从不追求功名利禄,他“多情重诺,爽直不羁” ,看不惯“热闹场中卑鄙之状”而“易儒为贾” ,摇身一变成了酒贩,还南下广东销售江南特
6、产。这跟他出身的“衣冠之家”不相协调,所以他第二次还想南下的时候沈父就不允了,让他就“青浦杨明府之聘, ,仍操旧业。第二次逐三白夫妻出门的时候沈父骂三白“不思习上,滥伍小人, ,应该包含有对三白两度弃儒从商、有辱斯文的不满。难得的是芸对三白并没有科举仕途的诸多要求,新婚时兰白因为思念她而肄习回家时,她没有半句正统的话来责备他,而是“握手未通片语,两人魂魄恍恍然化烟成雾“,欣然随沈复去“我取轩”课书论古、品月评花、饮酒射覆,沈复以为“人间之乐,无过于此矣” ,乐不会是独享,陈芸也必当深得其乐。而传统的妇德,从乐羊子妻断布的故事到薛宝钗灌输贾宝玉“谈讲谈讲那些仕途经济”川的话,甚至明清时期的一些言
7、情小说, 驻春园 、 玉娇梨等,里面的女主角都是鼓励男主角以求学中举为业,因为丈夫的举业对她们的人生关系重大。 驻春园里的曾云娥恋上了隔壁的黄玉史,可是想到“日下正值秋令,已近场期,日在楼头缠绕,宁不乱彼精神,致荒举业” ,于是“不复登楼气2)弄到黄生相思成疾。 玉娇梨里卢梦梨劝苏友白上京赶考时说:“千秋才美,固不需于富贵,然天下所重者,功名也。何必汲汲做儿女情痴之态,以误丈夫事业?”(”相较之下,陈芸的淡泊功名更显难得。陈芸对文墨有一种天生的兴趣和颖慧, “学语时,口授琵琶行),即能成诵伙“于书麓中得琵琶行 ,挨字而认,始识字伙“刺绣之暇,渐通吟咏,有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之句” 。这样的
8、资质不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子能有的,三白对她的钟情也是因为发现她才思隽秀,兰心慧质,能够跟他一起课书论古,还一样爱好收藏破书残画。不但癖好相同, “(芸)且能察眼意,懂眉语,一举一动,示之以色,无不头头是道” ,两个人连收购残卷、讨价还价之时都能一唱一和,这份默契宁不让人心醉?芸有两次提到过对将来的美好设想, “侯妾鬓斑之后,虽不能远游五岳,而近地之虎阜、灵岩,南至西湖,北至平山,尽可偕游” ,这是她对逍遥白由的向往;“他年当与君卜筑于此,买饶屋菜园十亩,课仆枢,植瓜蔬,以供薪水。君画我绣,以为诗酒之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做远游记也” ,这是她对淡泊自适的向往。这两个向往都得到了沈复的“深然
9、之“。“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我不知道芸怎会有这样的慧根,竟然完全不以名利为意,贫士的生括她也可以操持得省俭雅洁,颇有情趣。这在闲情记趣中多有记载,在萧爽楼“以白纸糊壁”亮室,以旧竹帘“遮栏饰观”;居华宅时芸“教其家做活花屏” ,使藤本香草盘延其上以遮暑气;寓扬州时仿效船家之台级间隔以增加小屋的空间感。芸还“善不费之 r厨” ,自做衣物,置梅花碟将六色小菜小份分装供三白小饮,食完再添,好看又不浪费。为了维持两人这种闲适自然的生活,陈芸可谓用尽了巧慧心思, “拔钗沽酒,不动声色” 。对功名利禄的淡漠,对诗书文墨的钟爱,对自然闲趣的陶醉,沈陈婚姻最初的美满就在于他们拥有一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0、他们的相遇让两个人性格中的不羁浪漫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尤其是沈复对陈芸的宽容诱导,渐渐在日常生活中把陈芸最深层的性格完全释放了出来。如“芸初缄默,喜听余议论,余调共言,如蟋蟀之用纤草,渐能发议”川认至于强夫吃瓜,联句时“漱涎涕泪,笑倒余怀” ,在太湖小船上“欣然畅饮,不觉酩 AT“已经不复低眉顺眼的闺中人传统形象了。南京大学的程章灿先生说陈芸与沈复的关系其实是一种亦妻亦妓亦友的关系(浮生六记中芸的形象分析 ,收于明清文学与性别研究),第 846 页),颇为贴切。我们常说一个成功的妻子要同时是丈夫的情人、母亲和女儿,做得到的不多,芸绝对是其中一个。操持家务,让沈复衣食无缺,精心安排,雇锅担去
11、郊外赏花野炊满足沈复的愿望,被斥逐时镇定安排儿女事宜,强颜欢笑,是为母亲;女扮男装共游花照节,争论佛手茉莉之香、腐乳卤瓜之臭时的俏皮敏捷,还有邀月畅饮,拜祷月老,是为情人;向三白讨教古文、古诗之道,芸遭斥逐时三白担心她有短见,略有女儿相。沈陈婚姻的后期则完全是“贫贱夫妻百事哀”了, “始则移东补西,继则左支右 ft, 11 ,甚至到了“隆冬无裘,挺身而过”的地步。闲适自然的生活理想已经被迫崩溃。但是即便过着“中馈缺乏” 、 “三日所进,不敷一日所出”的贫苦生活,芸也朱尝稍涉怨尤”这既是因为她对三白的爱、从夫的传统思想,也是因为她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平常心。告别子女离家之时,她对女儿青君说:“汝母命
12、苦,兼亦情痴,故遭此颠沛。幸汝父待我厚,此去可无他虑。 ”临终之时,她亦感慨道:“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厂沈复在开篇时就说“天之厚我可谓至矣” ,其实想想他们过的那种“颠沛流离” 、 “焦劳困苦”的生活,依然觉得老天厚待,可见在他们心中,能够遇到一个趣味相投、情意相悦的伴侣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其他种种不幸,都是过眼云烟,不足挂怀。二、在幽闺自怜我统计了一张浮生六记的年表,惊讶地发现沈陈鸿案相庄二十三年,真正在一起的时间不过八九年,而且从 1796 年芸因憨园事愤激致病到 1803 年芸撒手人寰这七年间,他们是尝尽了生活的苦楚,尽管未涉怨尤,但艰难扶持也不算是乐事。他们在一起真正无忧无
13、虑的欢乐时光分成抢浪亭和萧爽楼两段,从沈复的记述和陈芸临终前的话可知, “若布衣暖,菜饭饱,一室雍雍,优游泉石,如沧浪亨、萧爽楼之处境,真成烟灭神仙矣。 ”可是加在一起也不足两年,所以这段令一世人倾羡不已的爱情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尽管从林语堂到俞平伯总是强调他们的生活乐趣、他们的性灵和情调。陈芸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在赞美陈芸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她的一生是悲剧的,虽然有一个柑亲相爱的夫婿,但是其实婚后大多数时间是她在家跟婆婆度过的。婆婆虽然是她的亲姑姑,但似乎关系融洽的时间并不长。婚后五年陈芸就因为代写家书事遭沈母猜疑,婚后十年更是因I.N 悄替沈父纳妾一事彻)布得罪了沈母。浮生六记中对芸
14、的这段生活并未提及,因为那种日子不为沈复所见所知,可是那对芸来说,每一天可都是实实在在,从晨到昏的啊!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芸是如何的小心翼翼、诚惶诚恐。 “芸作新妇,初甚缄默,终日无怒容,与之言,微笑而已。事上以敬,处下以和,井井然未尝稍失。每见朝嗽上窗,即披衣急起,如有人呼促者然” 。沈复在身边的时候,她的小心压抑还可以用夫妻间的愉悦来协调,还可以偶尔随沈复出门,我想这也是她为什么会明知一些事不该做却依然要去做的原因,像女扮男装、撒谎出游绝对不符合当时妇德的标准。在太湖上见到“凤帆沙鸟,水天一色, ,的景色时,她感叹:“想闺中人有终身不能见此者。 ”可以看出她对自己“闺中人”的身份是遗憾的
15、,可是当沈复不在的时候她就完全是一干被囚禁的闺中人了,本性不得伸展自然更是抑郁。芸的性格是不诉怨言的,而且那个时代的女性是羞于%11;80;k1, r45!l,gdllfx“lstk0 s1Ah c “-5=roq*i7UMMIAtet,girx 1rrr ?LIt )931 MjiT-,Lu, Wt % , ;JQT,TIPAW “-ltvtquStfmvmol偷带陈芸去近地一游,还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匙的。临终之时陈芸说自己的病“始因弟亡母丧,悲痛过甚;继为情感,后由忿激, , 悲痛”和“忿激”都好理解,“忿激”是由于憨园言而无信,辜负了她一番知己相交的心肠,而她把“情感 ,放在“忿激 ,之
16、前,当是指对沈复长年的思念和独守空闺的囚禁感也是令她忧郁成疾的原因。试问两年的神仙生活和二十年的或忧郁或穷苦比较起来,究竟有多少人愿意选择这样的人生搭配?闺房记乐不过是一段很快烟消云散的梦境罢了。三、陈芸不妒之谜陈芸的热衷于为三白纳妾,一直是学者文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谜题。沈母年纪那么大了,尚且为了一个小妾吃酸拈醋,陈芸怎么会深明大义到了近乎不合情理的地步呢?由三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在纳妾这件事上,沈复与陈芸有完全不同的态度。1782 年重阳夜、陈芸在家中看戏,相中了一个女伶兰官,引给沈复看,沈复却挑毛病说太胖,又拿杨玉环的例子否决了芸“肥者有福相”的说法;沈复在粤东识得妓女喜儿,相交四月,鸭儿欲索五
17、百金,强他纳了喜儿,沈复“患其扰,遂图归计”;陈芸看中了憨园是“美而韵者” ,沈复骇日:“此非金屋不能贮,穷措大岂敢生此妄想哉?”当憨园为有力者夺去时,陈芸呜咽难过,沈复完全不在乎,安慰她说:“锦衣玉食者未必能安于荆钗布裙也,与其后悔,莫若无成。 ”沈复自己并没有纳妾的意思,只是陈芸一直非常热心地为他张罗。他们家并没有金屋藏娇的能力,陈芸又育有一子一女,不致无后。为什么她坚持要这么做呢?芸临终之时,沈复提到“卿病八年” ,八年之前正是17 95 年,芸憨初遇之时,芸的血疾也是此后大发到“刀圭无效” 、 “骨瘦形销”的地步。其实她的血疾早在弟亡母丧的时候就有了,在 1792 年沈陈二人被逐出家门
18、的时候,沈复提到“芸以母亡弟出,不愿往依族中” ,可见她的病更在此之前。芸的身体有点像林黛玉,自小就虚弱的。她少年时作的诗句“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 ,沈复见了就说“恐其福泽不深”;在有喜庆之日, “满室鲜衣,芸独通体素淡” , “削肩长项,瘦不露骨” , “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 ,沈复想表达的是芸的清新素雅,但这些描写却分明让我们看到了芸的一种病态美;芸平时喜吃茶饱饭、乳腐、卤瓜,都是些没什么营养的东西,还说“腐取其价廉而可粥可饭,幼时食惯” ,她四岁失去父亲,-“家徒壁立” ,大一点就靠刺绣供养母亲和弟弟,作为长女和长姐,她在饮食上肯定只能苛刻自己的了,所以她的身体底子本来就很弱
19、。这就是芸执意为沈复纳妾的第一大原因一一她在生理需求上满足不了沈复,尤其是在染上血疾之后。而沈复不肯接受也是怕伤害她,想证明自己的爱情是纯洁真挚的,不是为了情欲。其实那个时代男人眠花宿柳是很正常的,沈复在粤东就曾留连花船四月,而且笔下道来还颇有一种风流韵事的自得,所谓“半年一觉扬帮梦,赢得花船薄幸名”是也。况且沈复并不是一个欲望很强的人,他在粤东四月只相交了一个妓女,不像其他同伴“今翠明红,甚至一招两妓, o在清朝,夫妻之间的闺房之乐都已经是忌讳了,床第之事更是不便提及,所以沈复当然不会把这个原因写出来,而且或许他自己对这个原因都不甚了了。因为爱夫、从夫的思想在芸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闲情记趣
20、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沈复栽种杜鹃, “以芸惜枝怜叶,不忍畅剪,故难成树。其他盆玩皆然” 。这应该是真的,是芸的天性。可以想象,这些花草因为沈复喜爱,都由芸代为照料,难成树者,非其不能,性不忍也。然而,为了变着法子给沈复取乐,她竟能想出颇与自己天性相违的点子来:“虫死色不变。觅蝗螂之属,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一个连花草枝叶都不忍心裁剪的人,此时,就不顾及虫儿们的性命了吗?不是的。她自己也说rn 作俑罪过耳” ,虽然表面上轻描淡写,但内b 深处未必不是痛心的。我们可以推想,即使在夫妻生活中觉得身体不爽,陈芸也不会忍心违逆沈复的意思,所以沈复会
21、说:“我两人伉俪正笃,何必外求?”陈芸只好自己解决这个向题,使想出了纳妾的办法。试问如果不是这样,芸有什么理由出嫁两年就想给丈夫纳妾呢?古人纳妾一般都有功用上的原因,清人陈裴之纳王紫湘是因为他的妻子汪端产后多病,又欲修明人诗二集, “心耗体屏,不克仰事俯育”c4,且因裴之的父亲也多病才纳的;董小宛色艺双绝,冒襄还接受得很勉强, “越二十七日,(冒襄)凡二十七辞。姬惟坚以身从”c5,因为当时冒家并不需要一个妾,其实后来小宛操家、避乱、侍疾,也跟紫湘是一样的作用;就连沈父纳妾都是因为老了,想找一个人照顾生活起居。如果只是一时泄欲,实在是没有必要讨一个人进家门,增添许多麻烦。陈芸幽居在家,能够结识到
22、亲戚以外的女子的机会非常少,而沈家的家长肯定不会认为沈复有纳妾的必要,不会帮忙物色,所以从兰官到憨园,十来年间浮生六记中没有类似的记载。香港岭南大学的郑奠子先生认为芸娘痴心为三白图求憨园是因为她爱美和多情的天性,憨园的“美而韵”正好符合她的审美情趣,她跟憨园的“欢同旧识”更让她对这份同性友谊满怀热情。(浮生六记中陈芸的情深之累 ,收于明清文学与性别研究 ,第 859 页)诚然,陈芸对憨园是非常满意和喜爱的,那一年间,她们应该互有探望,因为最后憨园“为有力者夺去”的消息也是她“往探始知之”的。她在家“无日不谈憨园” ,甚至为这一情感慰藉,素有的血疾都“年余未发” 。但是应该注意到的是,她为三白纳
23、妾的想法在先、识得憨园在后,憨园造成的悲剧只是一个偶然,而她想为三白纳妾却有其必然的原因为什么陈芸没有嫉妒之心呢?这又是一个难解之处,因为这不只表现在她热心觅妾上。有一次她与沈复和一个船家女素云在太湖上开怀畅饮,射覆为令, “芸笑挽素云置余怀,日:请君摸索畅怀” 。一个妻子笑盈盈地主动把其他女人推人丈夫怀中,也难怪鲁夫人会误以为那是两个妓女了,从中也折射出陈芸的做法是不合时俗的。但是这却正好符合陈芸颇有几分脱俗不羁的性格,陈芸最要好的两个女性王二姑“痴憨善饮” ,俞六姑“豪爽善谈, ,物以类聚,可见陈芸自己的本性也是慷慨豪爽的,否则也不会在太湖上酩配大醉。陈芸又素性大方,视金珠首饰如敝履,三白
24、的弟媳催妆时偶缺珠花,芸就“出其纳采所受者” ,连脾岖都替她可惜。明清时期颇多纯情小说中都有两个才女共侍一夫的故事,像玉娇梨不驻春园 、 飞花艳想等,女主角都是颜色如花、才情似雪的佳人,都是倾心相慕对方的诗才,愿效蛾皇、女英。沈复说陈芸, 将效笠翁之怜香伴 V, I怜香伴中崔笺云和曹语花的心情就是“真色何曾忌色,真才始解怜才”cc,。陈芸略通文墨,可以跟三白课书论古,又爱好书画,情趣高雅,自然不会做自认庸俗的事。香碗楼忆语中陈裴之说“姬与余情爱甚*11 衬而耻为伎嫉之行州伙陈芸从不嫉妒未免不是因为她对自己的地位,对沈复的爱情充满着信心。就像林黛主会吃宝钗的醋,却不吃袭人的醋,就是因为金玉良缘威
25、胁到木石前盟的地位,而袭人对她并没有影响。陈芸对沈复的信心来源于日常相处的默契融洽,即使在生理上她不能很好的取悦沈复,但是在精神上他们却堪称完美的一对。冯梦龙说过, “夫情近于淫,而淫实非情口今纵欲之夫,获新而置旧;妒色之妇,因脾而虐夫,情安在乎!惟淫心未除故耳。 ,(8)奥托.魏宁格性别与性格中说:“性欲在肉体接近例一增长,而爱情在对方不在眼前时愈益强烈。),()可见情跟欲是可以分开来看的,欲是一种来去自如的本能,而真正的爱情以纠缠于心的思念为特征。沈复对陈芸可以说是无时或忘,即使在华灯笙歌的粤东,面对香脂艳粉,他也是叹惜芸稀同来,选择妓女还要选“身材状貌有类余妇芸娘”的。都说贪新是男人的本
26、性,沈复深情如斯,陈芸白然相信他不是浅薄的纵欲之夫,相信他们的情投意合是没有人可以替代的,也就不会做妒色之妇了。大方、高雅和自信,我想这就是陈芸能够笑着把别的女人推到沈复怀中的原因吧。四、芸两遭斥逐的原因一个这么我见犹怜、深明大义的女子为什么会两次被公婆赶出象门呢?我想这恐怕是陈芸自己都想不明白的问题。第二次离家的时候陈芸叮嘱女儿青君:“汝至汝家须尽妇道,勿似汝母” ,临终时芸泣日:“一平素又多过虑满望努力做一名好媳妇,而不能得,以至头眩、怔忡诸症毕贰君之不得亲心,流离颠沛,皆由妾故。 ”可见没有做成一个受公婆喜爱的媳妇是芸一生耿耿于怀的心病。陈芸出嫁之初,事事小心,时时警醒,格守妇道,一言一
27、行举手投足都十分在意口“芸作新妇,初甚缄默,终日无怒容,与之言,微笑而已。事上以敬,处下以和,井井然未尝稍失。每见朝墩上窗,即披衣急起,如有人呼促者然”;“余性爽直,落拓不羁,芸若腐儒,迁拘多礼,偶为披衣整袖,必连声道:得罪!或递巾授扇,必起身来接, o 所以那个时候,沈母还是比较喜欢她的,至少沈复带她去我取轩和金母桥郊外消暑盘桓沈母都同意了,还在菊花盛开之时“欣然来观,持赘对菊,赏玩竟日” 。后来的变化虽然有公婆的不查和武断,但陈芸处事说话确实也有天真不当之处。陈芸拿出珠花给沈复的弟媳催妆时用,本来是一件取悦于人的好事,可是她偏偏要讲一番道理, “凡为妇人,已属纯阴,珠乃纯阴之精,用为首饰,
28、阳气全克矣,何贵焉?, 大家庭人多口杂,此话不难传人弟妇耳中,试问弟妇拿到那朵珠花时是会心怀感激呢,还是心生怨毒?所谓一举 4;1kfYMT, _嫌沈母,而是“托言邻女之嬉游者, ,她想如果沈父不中意,就不用让沈母知道了。结果事情成了,她又想脱离千系,说是沈父“素所合意者, ,前后矛盾,沈母性本多疑(陈一珊一翼 M* IRA-听在耳里,一定不好受。所以她又想了一个办法,寄书沈复叫他“密嘱姚托言思家,妾当令其家父母到扬接取, ,以求、卸责” 。一谁料这封信竟被沈父拆阅,自然怒不可遏了。虽然逐书上的理由是背夫借债、谗谤小叔和对长辈称呼不敬,但是我认为最直接、最不可饶恕的理由应该是陈芸想带走他的妾,
29、所以沈复会单把书信上的这一段列出来,说明他也认识到了这个理由的重要性。接下来结盟憨园再一次表现出陈芸处事的天真简单。一开始张闲憨拿憨园之母、浙妓冷香的咏柳絮诗来索和时, “芸微其人而置之” ,可见在芸心中对妓女还是有些保持距离的。她也隐约感觉得到“结盟猖妓”是“不守闺训” ,可是为什么后来她对憨园那么偏爱,到了“无日不谈”的地步呢?其一,她确实跟憨园有一见如故的缘分,憨园“-涨秋水照人寒”的气质让她赞叹, “瓜期未破”的事实又让她觉得这件、麒有可行性;其二,沈复的表妹婿徐秀峰从粤东纳了一个妓女回来做妾,让她以为沈家也可以接受这样的事。可是她忘记了沈家是诗礼之家,徐家是商旅之家,沈复欲二度南下都
30、为沈父所阻,因为诗礼之家原本是看不起做买卖的。这种成见沈复自己没有,对夫君敬爱有加的陈芸自然跟他一致,不会觉得自己的家族比商旅之家要高一个等级。这就为后来引起沈父大怒埋下了隐患。其三,憨园的婚姻其实憨园自己做不了主,关键在于冷香,而要冷香同意又关键在于财力,这个简单的道理沈复都明白,可是陈芸却完全不为所扰。当沈复得知芸的打算时.,“骇日:此非金屋不能贮,穷措大岂敢生此妄想哉? ”一个“骇”字可见出沈复对陈芸居然会有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感到不可思议,芸却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笑着说:“我自爱之,子姑待之。 ”终于有了后来愿望落空、愤恨致疾的悲剧。芸的天真、简单和一点点的自以为是,让她一次又一次地惹恼翁
31、姑,把自己陷入辩无可辩、争无可争、左也是错、右也是错的境地,漂泊在外,贫病交加,最后客死异乡。自己没有得到一点家产,还拿出一半积蓄支持弟弟给父亲办丧事;南下贸易本来挣了钱,又因慷慨玩乐费去百余金:此是经济拮据的原因。珍爱兰花,有人欲分不允,结果被人用滚汤灌杀;夫妻恩爱甚笃, “同行并坐,初犹避人,久则不以为意” ,芸还女扮男装随沈复游玩;大家都认为失妻之间不“相视如仇” , “焉得白头偕老哉!”他们却偏偏如胶似漆:试图冲破栓桔的率真放 i 良之风势必触犯众怒。沈复和陈芸的一生究竟是幸还是不幸?我想这个问题只能由他们自己来回答,即使我们把他们的生活分析得再具体再透彻,也不能代替他们做出选择。如人
32、饮水,冷暖自知,再次面对这本缠绵徘恻、婉约柔美的小书,我仿佛看到了他们深情 La *的眼神和淡然自若的微笑,在数百年的梦里涟漪上飘啊飘。“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或许所有的人生都是悲喜交集,所有的幸福都只是一种遥远的传说。五、结语浮生六记是一本会让人醉土好久的书,俞平伯说它“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 “),林语堂说从中看到了中国处一世哲学的精华,就是“the enjoyment of nature came 讯 as a vital part of theirspiritual experience(享受自然成为精神生活中生动的一部分) 川。沈陈二人诗意灿烂、坚贞不渝
33、的爱情是全书的精华,多少人希望老去之时能够像陈芸那样说上一句:“知己如君,得婿如此,我已此生无憾。 ”又有多少人渴望能够像沈复一样遇上这样一位慧质兰心、情深似海的伴侣。林语堂 i5经济上之迫夺,二也;小人煽动其间,三也。 ”, 而尤以一为原因之根本,所谓“多情重诺,爽直不羁,转因之为累”是也。沈复夫妻会典钗借钱予人,事后都不省记;逢麓瓢魏(1)红楼梦 ,曹雪芹、高鄂著,沈阳出版社 1998 年 6月第 2 版,第 291 页(2)驻春园 ,吴航野客编次,李致忠校点,春风文艺出版社 1985 年 1。月版,第王 2 页。(3)传世孤本之 L4(飞花艳想)、(玉娇梨)合本),金城出版社 2000
34、年 5 月版,第 156 页。(4)(浮生六记)(外三种) ,(清)沈复等著,金性尧、金文男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 5 月版,第 115 页, 香碗楼忆语 。(5)(浮生六记)(外三种) ,(清)沈复等著,金性尧、金文男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年 5 月版第 9 页, 影梅庵忆语 。(6)明清文学与性别研究从张宏生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年 10 月版,第 868 页。(7)(浮生六记)(外三种) ,(清)沈复等著,金性尧、金文男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年 5 月版,第 133 页, 香碗楼忆语) o(8)冯梦龙研究 ,聂付生著,学林出版社,2002 年 12月版,第
35、 74 页。(外冯梦龙研究 ,聂付生著,学林出版社,2002 年 12月版,第 74 页。(10)俞平伯散文选集 ,王保生编,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3年 4 月版,第 16 页, 重刊(浮生六记)序 。(1I)生活的艺术(英文版),林语堂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年 IO 月版,第 288 页。(12)生活的艺术(英文版),林语堂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年 10 月版,第 288 页。(13)俞平伯散文选集 ,王保生编,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3年 4 月版,第 16 页, 重刊浮生六记)序 。(14)俞平伯序跋集 ,生活卜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 0 月版,第 27 页。责任编辑:程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