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张志和唐代诗人生平简介.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1013111 上传时间:2020-01-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志和唐代诗人生平简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张志和唐代诗人生平简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张志和唐代诗人生平简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张志和 - 唐代诗人 张志和(732 年 -774 年) ,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祁门县 灯塔乡张村庇人,祖籍浙江金华,先祖湖州长兴房塘。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职。后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弃官弃家,浪迹江湖。唐肃宗曾赐给他奴、婢各一,称“渔童 “和“ 樵青“,张志和遂偕婢隐居于太湖流域的东西苕溪与霅溪一带,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渔樵为乐。唐大历九年(774 年),张志和应时湖州刺史颜真卿的邀请,前往湖州拜会颜真卿,同年冬十二月,和颜真卿等东游平望驿时,不慎在平望莺脰湖落水身亡。著作

2、有玄真子十二卷三万字,大易十五卷,有渔夫词五首、诗七首传世。人物生平折叠少年成名张志和坐像 开元二十年(732年)正月初一,张志和在京城长安行馆诞生,因娠前其母梦见有神仙献灵龟吞服,取名龟龄。张志和童年聪明伶俐,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就能做文章,且过目成诵。开元二十七年(739 年),张志和跟随父亲在翰林院游玩,翰林院宋学士以锦林文集戏之,张志和过目成诵,传为佳话。唐玄宗听说后亲自出题试考,张志和对答如流,玄宗甚感奇异,赐优养翰林院。天宝六年(747 年),16 岁的张志和因在道术方面的一技之长,被李亨赏重,增补京兆户籍,游历太学。渔歌子,曲牌名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3、 青箬笠, 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本名龟龄,字子同,金华(今属浙江)人。生卒年不详。唐肃宗时待诏翰林。后因事被贬,绝意仕进,隐居江湖间。自号玄真子,又自称烟波钓徒。著书亦名玄真子 。 【释词】 不须:不想。 归:回去,回家。【注释】 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 ,大概是民间的渔歌。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 ,这是第一首。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 “子” 即是 “曲子”的简称。 西塞山:

4、即道士矶,在湖北大冶县长江边。 鳜(音贵 )鱼 :俗称“花鱼”、 “桂鱼”。 箬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简单的意思】 白鹭从西塞山前飞过,桃花开了,流水潺潺,鲫鱼又鲜又肥。 “我 ”带着青色的斗笠,穿着绿色的蓑衣,不管有斜风还是有细雨, “我”都不回家。【品评】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 “西塞山前”点明地点, “白鹭 ”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 意思是说 :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

5、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 “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

6、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当依陆游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辞 所谓 西塞山前白鹭风者。 ”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 ”(徐俯 鹧鸪天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徐俯鹧鸪天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 ”亦以西塞山在长江边.渔歌子 张志和 关于“不须归”的原因从表面看“不须归”的原因是什么,事实上“不须归”的原因是什么表面上是因为斜风细雨不能打湿衣服,所以不需归。 而实际上是因为陶醉在大自然美丽的景色中了,所以不需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