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步步高考前三个月】2017版高考语文(通用)配套课件 题型攻略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 把握语境精准翻译.ppt

上传人:无敌 文档编号:1100190 上传时间:2018-06-11 格式:PPT 页数:123 大小:1.8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步步高考前三个月】2017版高考语文(通用)配套课件 题型攻略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 把握语境精准翻译.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步步高考前三个月】2017版高考语文(通用)配套课件 题型攻略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 把握语境精准翻译.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步步高考前三个月】2017版高考语文(通用)配套课件 题型攻略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 把握语境精准翻译.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步步高考前三个月】2017版高考语文(通用)配套课件 题型攻略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 把握语境精准翻译.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3页
【步步高考前三个月】2017版高考语文(通用)配套课件 题型攻略 第二章 文言文阅读 把握语境精准翻译.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章文言文阅读,题型攻略文言翻译题:把握语境,精准翻译,1.强化翻译的语境意识,把握结合语境的要点。2.精准翻译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等得分点。,复习要点,栏目索引,强化规范 研究真题问答 体悟审答要点,突破题点 找准核心题点 精准细透突破,强化规范 研究真题问答 体悟审答要点,一、请认真研读课标卷近三年文言文翻译类试题,回答下列问题。,年份,篇目,试题,参考答案,考生现场答案,2014年新课标全国,旧唐书 于休烈传,(2)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而亲近贤才,屈身交接士人,荐举后辈,虽然位尊年高,一点倦怠的神色都没有。(得分点:亲贤、推毂、曾,译出大意),年份,篇目,

2、试题,参考答案,考生现场答案,2014年新课标全国,明史韩文传,(2)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韩文)当即与各位大臣一道拜伏宫阙上奏,奏章呈进,皇上惊哭不食,刘瑾等人大为恐惧。(得分点:伏阙、疏,译出大意),年份,篇目,试题,参考答案,考生现场答案,2015年全国,宋史孙傅传,(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斥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得分点:“不吾索”句式,庶或、济,译出大意),年份,篇目,试题,参考答案,考生现场答案,2015年全国,北史来护儿传,(1)陛下兴军旅,百姓易

3、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陛下兴起战事,易于引起百姓叹息怨恨。如今又要外出巡游,我很担心不合适。(得分点:军旅、咨怨、游幸,译出大意),年份,篇目,试题,参考答案,考生现场答案,2016年全国甲,明史陈登云传,(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其中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得分点:岂、胜、龃龉,译出大意),年份,篇目,试题,参考答案,考生现场答案,2016年全国乙,宋史曾公亮传,(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得分点:“锡”通假,

4、虔、安,译出大意),年份,篇目,试题,参考答案,考生现场答案,2016年全国乙,宋史曾公亮传,(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得分点:尝、救正、讥、固宠,译出大意),年份,篇目,试题,参考答案,考生现场答案,2016年全国丙,明史傅珪传,(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得分点:忠谠、报,译出大意),1.认真研读所要翻译的句子及其参考答案,你能发现它们有何特点?,答案选句全是叙事性语句。得分点主要设在实词上,兼及虚词及特

5、殊句式,对“保持句意正确”要求高。个别实词译起来稍有难度,如2016年全国甲卷第(1)句中的“龃龉”。以直译为主,极少数地方要求意译。,答案,2.请比较考生现场答案与参考答案,你能发现考生现场答案存在什么问题吗?请结合现场答案说明。,答案,答案书写过于潦草,辨认不清,或出现错别字。如把2016年全国乙卷第(2)句中的“救正”翻译成“匡服”,而不是“匡扶”。得分意识不强,缺少对重点词语的落实。如2016年全国甲卷第(1)句,考生只是翻译出大意,却缺少对“岂”“龃龉”等字词的准确翻译。缺少语境意识,理解错误或缺少对原文省略成分的补充。如把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第(2)句中的“帝惊泣不食”翻译成“皇

6、帝受到惊吓不停地哭泣吃饭”;2015年全国卷第(1)句的翻译,因未能理清句意关系,导致“深恐非宜”的主语成了“陛下”,误读了句意。回避难点,照搬原句词语。如2015年全国卷第(1)句对“咨怨”“车驾”的翻译,2016年全国乙卷第(1)句对“锡”字的翻译。,二、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并体悟课标卷翻译题的特点和要求,力避考生现场答案中存在的问题。1.蔡京每为帝言,今泉币所积赢五千万,和足以广乐,富足以备礼,于是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作大晟乐,制定命宝。大兴工役。两河之民,愁困不聊生,而京僴然自以为稷、契、周、召也。又欲广宫室求上宠媚,召童贯辈五人,风以禁中逼侧之状。贯俱听命,各视力所

7、致,争以侈丽高广相夸尚。(选自宋史奸臣传蔡京传),译文:_,(蔡京)又想扩大宫室规模以求皇帝的恩宠,召童贯等五人,暗示说宫中狭窄简陋。(关键词:“广”“辈”“风”“禁中”),答案,参考译文,蔡京常对皇上说,现今国家钱币多达五千万缗,和足以广乐,富足以备礼,于是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作大晟乐,制定命宝。大兴土木徭役。两河人民,愁困不聊生,而蔡京竟以稷、契、周公、召公自居。(蔡京)又想扩大宫室规模以求皇帝的恩宠,召童贯等五人,暗示说宫中狭窄简陋。童贯等都听命于他,他们各显神通,争相以堂皇奢侈为得意。,参考译文,2.卢柔字子刚。少孤,为叔母所养,抚视甚于其子。柔尽心温清,亦同己亲。宗族叹重

8、之。性聪敏,好学,未弱冠,解属文。司徒、临淮王彧见而器之,以女妻焉。 (选自周书卢柔传)译文:_,他性格聪明机敏,喜爱学习,不到二十岁,懂得撰写文章。(关键词:“弱冠”“解”“属文”),答案,参考译文,返回,卢柔字子刚。幼年时父母去世,被叔母收养,叔母抚养看待他比亲生儿子还好。卢柔尽心孝顺叔母,也同自己的母亲一样。宗族的人都感叹看重他。他性格聪明机敏,喜爱学习,不到二十岁,懂得撰写文章。司徒、临淮王彧见到他而器重他,把女儿嫁给他。,参考译文,返回,突破题点 找准核心题点 精准细透突破,核心题点一:全面把握语境,一、高度认识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坚决改掉脱离语境翻译的坏习惯语境即言语环境,分为内部

9、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社会背景、知识积累、情理事理等)。文言文中所说的语境主要是内部语境,主要是文段语境和句子语境,很少涉及像现代文阅读中的全篇语境。文言语境在翻译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激活、锁定学生已有的文言文知识积累,更在于:1.确定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并借此判定特殊句式(尤其是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和意念被动句),推测疑难词语含义。,2.结合语境推断被省略的成分和代词具体指代的对象。3.保证文意通顺,避免“见字生义”“刻意硬译”等常见问题。语境对于翻译来说如此重要,可是在平时学习乃至考试中,学生的语境意识非常淡薄乃至没有。这其中有个客观因素,就是在考试时被翻译的语句一般放在文言文阅读题的最后

10、,与原文相对分开了,于是考生只盯着这个句子想,即使明知翻译不通也还是硬译,就是不知道把这个句子代入原文中去读、去思考。这可能是考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坏习惯吧!因此,必须改掉这个坏习惯,真正做到让“字回到词中、词回到句中、句回到段中、段回到篇中”。,二、联系语境翻译的着力点(一)关注文段内容1.记叙性文段(1)人物身份、性格和人物间关系例1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孙)堪字子稺,河南缑氏人也。明经学,有志操,清白贞正,爱士大夫,然一毫未尝取于人,以节介气勇自行。王莽末,兵革并起,宗族老弱在营保间,堪尝力战陷敌,无所回避,数被创刃,宗族赖之,(4分)郡中咸服其义勇。(选自后汉书儒林列传下

11、),解析本题4分,“陷敌”1分,“无所”1分,大意2分。得分点“陷敌”“无所”是翻译的难点所在,学生很容易将“陷敌”误译为“陷入敌人的包围中”,而将“无所回避”误译为“没有地方躲避”,这些错误的出现缘于学生对孙堪身份及性格特点的忽视。文段一开始就介绍了孙堪有学问、有志操、有勇气的儒者形象,尤其从“以节介气勇自行”及后文“郡中咸服其义勇”的效果看,这是一个英勇无畏而得以为人所认可的勇者形象。因此,“陷敌”应译为“攻入敌阵”,而“无所回避”应译为“没有什么逃避的(或:全然不逃避)”。这里的“陷”与“冲锋陷,阵”的“陷”同义,表示主动攻入,而不是被动沦陷;“无所”本是课内积累的复音虚词,如鸿门宴中的

12、“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学生如果能充分关注语境,便能将脑海中这“休眠”的文言知识“唤醒”,做到学以致用。全句应翻译为:孙堪曾经全力迎战而攻入敌阵,他全然不逃避,多次受伤,宗族的人都依靠他(脱险)。,例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014年高考广东卷节选) 天长县鞫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益牢。将论囚,敞曰:“冤也。”亲按问之。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3分)相传以为神明。 (选自宋史刘敞传),解析本题3分,补出“知”后的省略成分“刘敞”1分,大意2分。要补准“刘敞”这一省略成分,学生必须关注人物

13、关系。从“敞见而察其冤”“敞曰:冤也。亲按问之”两处可见刘敞一开始便察觉到王甲的冤情,并一直坚持自己的判断,后来还亲自审问来为他洗清冤情。当事人王甲也明白“能为己直”的人只有刘敞,才敢以实情相告。全句应翻译为:王甲知道刘敞能为自己伸冤,才敢告知真相,原来杀人的,是姓陈的富人。,译文:_,即时小练,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韦敻,字敬远,京兆杜陵人。(魏)太祖经纶王业,侧席求贤,闻夐养高不仕,虚心致悦,遣使辟之,虽情逾甚至,而竟不能屈。弥以重之,亦弗之夺也。(选自周书卷三十一),(魏太祖)派使者前往征召他,尽管情感表达感人至深,但最终不能使韦夐屈服(屈身、屈就)。(魏太祖)因此更加

14、敬重他,也不能强迫改变他的志向。(关键点:辟、屈、重,“弗之夺也”句式,省略的主语),答案,2.(2016北京)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求制衡山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

15、七月,,译文:_,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取材于管子轻重),(衡山之君)心里估量没有武器来应对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关键点:应、奉、归,补充主语),参考译文,答案,桓公问管仲说:“我想要寻求控制衡山国的办法,对这件事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您可派人高价收购衡山国的兵器,燕国、代国一定跟着您去买兵器。秦国、赵国听说这件事后,一定同您争着买,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天下争相购买它,衡山国的兵器一定涨价十倍以上。”桓公说:“可以。”于是派人到衡山求购兵器,不敢讨价还价。齐国在

16、衡山收购兵器十个月以后,燕、代两国听说了这件事,果然也派人到衡山求购兵器。燕、代两国求购三个月以后,秦国听说了这件事,果然也派人到衡山求购兵器。衡山的国君告诉他的相国说:“天下各国,参考译文,参考译文,都争相购买我国兵器,将兵器的价格提高二十倍以上。”衡山国的百姓放弃农耕,学习制造兵器的技巧。齐国就派隰朋到赵国买粮。赵国卖粮每石十五钱,隰朋收购粮食每石五十钱。天下各国听说了这件事,都运粮到齐国来卖。齐国用十七个月的时间收购兵器,用五个月的时间收购粮食,就封闭关隘,不和衡山国来往使臣(与衡山国断绝了关系)。燕、代、秦三国也立即召唤它们的使者回国。衡山国的兵器已经卖光,鲁国侵占了衡山国的南部,齐国

17、侵占了衡山国的北部。(衡山之君)心里估量没有武器来应对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2)事件经过,例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014年高考广东卷节选) 刘敞字原父。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4分)”译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选自宋史刘敞传),解析本题4分,“径”1分,“故”1分,大意2分。得分点“径”“故”是翻译的难点,同时,如果大意分中的1分落在“易”上,“易”也成为一个难点。要突破这些难点,便要梳

18、理文段中的事件经过。“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交代了刘敞出使契丹行走的路线,以及契丹人选择这条路线的意图。而“敞质译人曰”的“质”表明刘敞对既定路线的不满,“何为故道此”的“故”译为“故意”,与质问的语气相符,内容上与契丹人“欲夸示险远”的意图相应,而下文“译相顾骇愧”也正显示出契丹人,意图被识破后的尴尬。刘敞认为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线是“自松亭趋柳河”,这条路“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径”与原路线“回屈”的情况相反,当译为“直”;“易”与“险”相反,当译为“平坦”;而“不数日可抵中京”则与“殆千里”“远”的情况相反。可见,刘敞的确熟悉

19、两地的山川道路,他的质疑是有充分的事实依据的。全句应翻译为:(道路)非常直并且容易行走,用不了几天就可以抵达中京,为什么故意走这条道路呢?,即时小练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临川靖惠王宏,字宣达,文帝第六子,武帝之介弟也。宏妾弟吴法寿性粗狡,恃宏无所畏忌,辄杀人。死家诉,有敕严讨。法寿在宏府内,无如之何。武帝制宏出之,即日偿辜。南司奏免宏司徒、骠骑、扬州刺史。武帝注曰:“爱宏者兄弟私亲,免宏者王者正法,所奏可。”十七年,帝将幸光宅寺,有士伏于骡骑航待帝夜出。帝将行,心动,乃于朱雀航过。事发,称为宏所使。帝泣谓宏曰:“我人才胜汝百倍,当此犹恐颠坠,汝何为者。我非不能为周公、汉文

20、,念汝愚故。”宏顿首曰:“无是,无是。”于是以罪免。 (选自南史卷五十一,有删改),译文:_,(1)死家诉,有敕严讨。法寿在宏府内,无如之何。,死者家属告状,梁武帝下诏严加追讨。吴法寿躲入萧宏的府第,有关部门无计可施。,译文:_,(2)我人才胜汝百倍,当此犹恐颠坠,汝何为者。我非不能为周公、汉文,念汝愚故。,我的才能胜过你一百倍,做天子还恐怕会被推翻,你如何能行呢?我不是不能像周公、汉文帝那样(诛杀兄弟),只是考虑你愚笨的缘故。,参考译文,答案,临川靖惠王萧宏,字宣达,是文帝的第六个儿子,武帝的弟弟。萧宏的妾弟吴法寿性情粗横狡猾,倚仗萧宏的势力无所畏忌,随意杀人。死者家属告状,梁武帝下诏严加追

21、讨。吴法寿躲入萧宏的府第,有关部门无计可施。梁武帝亲自下旨命令萧宏将人交出,当天就为死者偿命。南司上奏请求免除萧宏的司徒、骠骑、扬州刺史职务。武帝批注道:“爱惜萧宏是兄弟私亲,免除萧宏职务是王者正法,所奏准可。”天监十七年,梁武帝将驾临光宅寺,有一个武士潜伏在骡骑航等待梁武帝夜晚出行。梁武帝将要走时,心有所动,就从朱雀航经过。事情暴露后,,参考译文,参考译文,武士供称是受到萧宏的指使。梁武帝流着泪对萧宏说:“我的才能胜过你一百倍,做天子还恐怕会被推翻,你如何能行呢?我不是不能像周公、汉文帝那样(诛杀兄弟),只是考虑你愚笨的缘故。”萧宏叩头说:“绝无此事,绝无此事。”于是因罪被免官。,2.议论性

22、文段议论性文段语境的把握,首先要把文段中观点与材料两部分区分开,理清段内层次关系;其次要注意前后句子间的并列、因果、转折、假设关系;最后要把握住句子内部的事理逻辑。,例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014年高考湖南卷节选) 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3分)圣人为屋以居,冀免乎二者之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选自明杜琼雪屋记),解析本题3分,“木”“土”的活用1分,“颠”1分,大意1分。得分点“颠”是难点所在,学生可能会误译为“癫狂”“颠簸”,而正解当为“跌落”。依据前文“巢于木”的提示,这“木处”便是在

23、树上住,既是在高处,就有跌落下来的危险。学生译为“癫狂”可能是由“病”推测出来的,但这不符合事理逻辑,“住在高处”与“人精神疯癫”无法建立因果联系。学生译为“颠簸”或是“摇晃”,与“在树上住”有一点点联系,但依然不合理,因为“圣人为屋以居,冀免乎二者之患而已矣”,这句中的“患”是“灾祸”的意思,“颠簸”不足以成为“灾祸”,“跌落”才是让人们害怕的事。全句应翻译为: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译文:_,即时小练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臣亦闻古之善观人国者,如良医之切脉,知其受病之处而逆其必殒之期,初不为肥瘦而易其智。官渡之师,袁绍未遂弱也,曹操见之以为终且自毙者,

24、以嫡庶不定而知之也。咸阳之都,会稽之游,秦尚自强也,高祖见之以为当如是矣,项籍见之以为可取而代之者,以民怨已深而知之。盖国之亡,未有如民怨、嫡庶不定之酷,虏今并有之,欲不亡何待!臣故曰“形与势异”。惟陛下实深察之。(选自美芹十论),国家灭亡时,一般没有像百姓心怀不满、没有确定嫡子还是庶子接班这样残酷的,但是敌人现在这两种情况都有,想不灭亡还等待什么时候!,参考译文,答案,我又听说古时候善于观察别人国家的人,就像优秀的医生切脉一样,知道病人生病之处并且能预料到他死亡的日期,一点也不因为这病人的胖或瘦就改变自己的诊断。官渡之战时,袁绍的军队并没有立即减弱,曹操见了袁绍,认为袁绍最终一定会自取灭亡,

25、是从袁绍还未确定嫡子还是庶子接班的问题上看出来的。秦始皇在咸阳建都,到会稽游玩,那时秦王朝还很强大,可是刘邦见了就认为今后自己也应当像这样,项籍见了就认为自己可以取而代之,这是从当时百姓心怀不满已深的现象中看出来的。国家灭亡时,一般没有像百姓心怀不满、没有确定嫡子还是庶子接班这样残酷的,但是敌人现在这两种情况都有,想不灭亡还等待什么时候!所以我说“形与势不同”。希望陛下实实在在地仔细考虑这件事。,参考译文,(二)关注句子结构关注句子结构即要关注句子内部词语的搭配,以辨明词性或活用的情况。如果上下文语境中有对称结构,也需要重视和关注,它能帮助我们辨明词性或推断词义。,1.句内搭配例 阅读下面的文

26、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014年高考辽宁卷节选) 承、楚间有樊梁、新开、白马三湖,贼张敌万注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5分) (选自宋史赵立传)注 张敌万:盗贼首领。,解析本题5分,“窟穴”1分,“通”1分,“梗”1分,大意2分。要落实得分点“窟穴”,需关注句内词语搭配。“贼张敌万窟穴其间”一句中没有动词,该句句式上既然不是判断句,就必然要有一个词活用为谓语动词。“贼张敌万”适合作主语;“其间”是方位词,常作状语;名词“窟穴”便承担起动词的职责,译为“建造巢穴”;“其间”前需相应地补充介词“于”,介宾结构作后置状语修饰“窟穴”。全句应翻译为: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巢穴,赵立坚决

27、不跟他往来,所以楚州运粮的道路更加阻塞。,2.句间对称例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世之称者,曰谨厚、曰廉静、曰退让。三者名之至美者也,而不知此乡曲之行,非所谓大人者也。大人之职,在于经国家,安社稷,有刚毅大节,为人主畏惮;有深谋远识,为天下长计;合则留,不合以义去。身之便安,不暇计也;世之指摘,不敢逃也。(3分) (选自名实说),解析本题3分,“身”1分,“指摘”1分,大意1分。“指摘”这一动词沿用至今,比较容易翻译;“世”也相应地译为能实施批评行为的“世人”。而得分点“身”容易被误译为“身体”,这是对句间对称关注不够。“身之便安”和“世之指摘”对称,“身”和“世”都应指人,与“

28、世人”相对的便是“自身”。全句应翻译为:自己的安适,无暇考虑;世人的批评,不敢逃避。,译文:_,即时小练,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孔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又云:“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约合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选自颜氏家训治家),俭省,说的是合乎礼的节省;吝啬,说的是对那些处于困难危急情境的人也不体恤。(关键点:“之谓”为宾语前置),参考译文,答案,孔子说:“奢侈了就会变得不恭顺,节俭了就会显得鄙陋。与其不恭顺,还不如鄙陋一些。”又说:“如

29、果有周公那样的才能和美德,如果他既骄傲又吝啬,那么他其他各方面(的优点)也就不值得一提了。”这样说来是可以俭省而不可以吝啬了。俭省,说的是合乎礼的节省;吝啬,说的是对那些处于困难危急情境的人也不体恤。现在往往是讲施舍就显得奢侈,讲节俭就显得吝啬;如果能够做到施舍而不奢侈,俭省而不吝啬,那就可以了。,参考译文,6.(2015重庆)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里有徐先生若虚者,郡大姓也。年十五举进士,即谢归业医。人有一方之良,一言之善,必重币不远数百里而师之,以必得乃止。历数十年,其学大成,著易简归一数十卷。(选自元揭傒斯赠医者汤伯高序),译文:_,(只要)别人有一个好的药方,有一句有

30、价值的(医学)见解,必定携重金不远数百里去拜他为师,一定要得到才罢休。(关键点:“一方之良”“一言之善”为定语后置;“重币”“师”,根据句中语法搭配关系,活用为动词,译为“携重金”“拜为师”),答案,(三)特别关注从人物对话中截取片段要求翻译的语句的语境从人物对话中截取语句翻译,是命题者较通行的做法,考生对这样的语句的语境关注远远不够,以致出现译不准、改变原意的情况。如何关注这类语句的语境呢?1.了解说话人对话前后语境,如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说这番话的,是对谁说的,对话之后的结果如何,等等。2.关注该语句所在“说话”中的语境,如它的前面是什么内容,后面是什么内容,说话的目的是什么。尤其是句中人称

31、代词和省略内容,避免把说话者的人称搞错,如句中代词“之”本该译为“我”却译成了“他”等。,即时小练,7.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殷峤,字开山,雍州鄠县人。神龙初,再迁给事中。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不臣之迹,反为三思所陷,中宗即令杀之。时方盛夏,上表曰:“月将诬构良善,故违制命,准其情状,诚合严诛。但今朱夏在辰,天道生长,即从明戮,有乖时令。谨按月令:夏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公其思之,伏愿详依国典。许至秋分,则知恤刑之规,冠于千载;哀矜之惠,洽乎四海。”中宗纳峤所奏,遂令决杖,配流岭

32、表。(选自旧唐书殷峤传),译文:_,怎可以违背时令而进行杀戮,以至于伤害和气?君主的举动必须记载于史书,陛下还是考虑一下,希望详细依照国家法典。关键点:“行戮”(“进行杀戮”“施行死刑”)、“其”(“还是”等)、“伏愿”(“私下希望”“我跪地希望”等),保持文意通顺,参考译文,答案,殷峤,字开山,雍州鄠县人。神龙初年,殷峤两次升任给事中。当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发武三思的不轨行为,反而被武三思诬陷,中宗立即命令杀掉韦月将。当时正值盛夏,殷峤上表说:“韦月将诬告忠臣,有意违背诏命,依据他的情状,的确应当严厉诛杀。但如今是酷夏季节,天道让万物生长,在这时公开杀戮,违背了时令。谨依照月令:夏行秋令,则

33、会使低湿的地方发生水涝,庄稼不能成熟。陛下承受天命,中兴圣业,将弘扬伏羲、轩辕的风范,而光大史册的美名,怎可以违背时令而进行杀戮,以至于伤害和气?君主的举动必须记载于史书,陛下还是考虑一下,希望详细依照国家法典。允许等到秋分处决,以使陛下审慎用刑罚的规范,光照千载;又使陛下哀怜的仁惠,遍及四海。”中宗采纳了殷峤的表奏,便下令对韦月将处以杖刑,流放岭外。,参考译文,8.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贾黯,字直孺,邓州穰人。黯自以年少遭遇,备位谏官,果于言事。时言者或论事亡状注,辄戒励穷诘。黯奏:“谏官、御史,迹既疏远,未尝预闻时政,不免采于传闻,一有失言,而诘难沮辱随之,非所以开广言路。

34、请如唐太宗用王珪、魏徵故事,每执政奏事,听谏官一人随入。”,时帝初即位,王广渊、周孟阳以藩邸之旧,数召对。黯言:“俊义满朝,未有一被召者,独亲近一二旧人,示天下以不广。请如太宗故事,召侍从馆阁之臣,以备顾问。”帝尝从容谓黯曰:“朕欲用人,少可任者。”黯对:“天下未尝乏人,顾所用如何尔。”退而上五事:一、知人之明,二、养育以渐,三、材不求备,四、以类荐举,五、择取自代。(选自宋史列传第六十一)注 状:状文。,译文:_,(1)请如唐太宗用王珪、魏徵故事,每执政奏事,听谏官一人随入。,请求像唐太宗任用王珪、魏徵进谏旧例,每当执政上奏言事,任凭谏官一人随时进入。(关键点:如、用、故事、每、听),译文:

35、_,(2)帝尝从容谓黯曰:“朕欲用人,少可任者。”黯对:“天下未尝乏人,顾所用如何尔。”,皇帝曾经私下对贾黯说:“我想任用人才,但很少有可以任用的人。”贾黯回答说:“天下从来就不缺少人才,只不过是如何使用罢了。”(关键点:尝、者、乏、顾、尔),参考译文,答案,贾黯,字直孺,邓州穰县人。贾黯以他少年时的遭遇,担任谏官,敢于上书言事。这时进谏者有的论事没有状文,就严厉警告不断地责问。贾黯上奏说:“谏官、御史,既然已被朝廷疏远,不曾参预朝廷政事,不免利用一些传闻,一旦有不符之处,朝廷就对他们加以责难阻挠辱骂,这不是广开言路的办法。请求像唐太宗任用王珪、魏徵进谏旧例,每当执政上奏言事,任凭谏官一人随时

36、进入。”英宗即位之初,王广渊、周孟阳由于是先朝旧臣,多次被英宗召见问对。贾黯说:“满朝的贤才之臣,没有一个被召见,单独对一两位先,参考译文,参考译文,朝旧臣表示亲近,这是向天下表示本朝不宏大。请求像太宗过去一样,召见侍从馆阁大臣,来作为顾问。”皇帝曾经私下对贾黯说:“我想任用人才,但很少有可以任用的人。”贾黯回答说:“天下从来就不缺少人才,只不过是如何使用罢了。”退朝后贾黯就五件事给英宗上书:一、了解人才的才智,二、逐步培养人才,三、不要对人才求全责备,四、按条例推举人才,五、有所选择地加以任用。,(四)将译好的句子代入语境检验,看看是否合乎文理、事理、情理,是否与上下文连贯衔接、顺畅得当,核

37、心题点二:精准翻译三大“得分点”,一、精准翻译关键实词(一)审题要审出关键实词说到审题,似乎与文言翻译不搭界。其实,文言翻译也有个审题问题。所谓文言翻译审题,就是一审语境,审该句的外部语境(上下文),审该句的内部语境(句意重点和句间关系);二审采分点,只有审出采分点,才知道在哪里应该格外注意,才能得分。就实词而言,哪些实词可能成为采分点呢?,1.从词性上看,首先是动词,其次是形容词、名词。另外,代词也不可忽视。2.从频率上看,120个常用实词和其他次常用实词(以课本出现的居多)常作为采分点。3.从特殊性来看,与现代汉语同形的词语(如“妻子”“前进”“亲信”)可能是重要实词;用其本来意思实在讲不

38、通的通假字可能是重要实词;符合活用规律的词语(如两个名词连用,主谓之间的名词,带了宾语的名词、形容词)可能是重要实词;较难理解,需要借助推断的实词可能是重要实词。在确认这些实词为采分点后,就用一些特殊符号(如着重号)标出,以便在翻译中落实。,(二)精准翻译五类关键实词1.精准翻译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十分重要的得分点,考试中将其设为采分点的频率相当高。它有两种情况:一是单音节的同形异义词,如“走”“谷”“金”等,译时要特别把其古今义区别开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二是类似今天双音节词的同形异义词,如“祖父”“妻子”“其实”等,一般情况下要把它当成两个词拆分开来翻译。,译文:_,即时小练 9,阅读下

39、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杜镐,字文周,常州无锡人。幼好学,博贯经史。太宗观书秘阁,询镐经义,进对称旨,即日改虞部员外郎,加赐金帛。再迁驾部员外郎,与朱昂、刘承珪编次馆阁书籍。事毕,赐金紫,改直秘阁。会修太祖实录,命镐检讨故事,以备访问。 (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五),事情完成后,杜镐被赏赐金鱼袋和紫衣,改任在秘阁当值。正赶上编修太祖实录,(皇帝)命杜镐搜集整理太祖以往的事迹,以备查访询问。(关键点:“直”,当值;“会”,恰逢、正赶上;“检讨”,整理、查核;“故事”,旧例,以往的事迹;“访问”,查访询问),答案,参考译文,杜镐,字文周,常州无锡人。杜镐自幼好学,博通经史。太宗在秘阁读书,向杜

40、镐询问经书的含义,杜镐的回答都很符合太宗的心意,当天就改任杜镐为虞部员外郎,并赏赐给他金帛。皇帝又升他为驾部员外郎,与朱昂、刘承珪按照次序编排皇家馆阁所藏书籍。事情完成后,杜镐被赏赐金鱼袋和紫衣,改任在秘阁当值。正赶上编修太祖实录,(皇帝)命杜镐搜集整理太祖以往的事迹,以备查访询问。,参考译文,2.精准翻译活用实词翻译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命题者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碰到活用词,其法有二:一是根据语法准确判断。首先要学会语法分析。如名词活用为动词,有多种语法特征:两个名词连用,其一必活用为动词;“而”前或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之”前“所”后、副词后的名词必活用为动词,等等。然后再联系具体语境进

41、行分析,确定其词类活用的类型,并据此推断其意义。,二是译到位。何谓译到位?即必须用一套用语把它在语境中的词性连同词义译出来。例如,(1)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两种译法。一是换词法,用现代汉语的动词去换古代汉语的名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译为“杀”。二是扩充法,将原单音节名词扩充为一个现代汉语双音节动词。如“沛公军霸上”,“军”译为“驻军”。(2)名词作状语,一般要带“用”“在”“像”的词语。(3)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可译为“使(动词)”或“以为”(或“认为是”)。(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必须在其后加上相应的名词(人或物)。,即时小练 10,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蔡道宪,字元白,晋江人。崇祯十年进士。为长沙推官。吉王府宗人恣为奸,道宪先治而后启王。王召责之,抗声曰:“今四海鼎沸,寇盗日滋。王不爱民,一旦铤而走险,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王悟,谢遣之。 十六年五月,张献忠陷武昌,长沙大震。湖广巡抚王聚奎远驻袁州,惮贼不敢进。道宪亦请移岳,聚奎不从。贼果以八月陷岳州,直犯长沙。先是,巡按御史刘熙祚令道宪募兵,得壮丁五千训练之,皆可用。至是亲将之,与总兵官尹先民等扼罗塘河。聚奎闻贼逼,大惧,撤兵还城。道宪曰:“去长沙六十里有险,可栅以守,毋使贼逾此。”又不从。(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