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的解析Page 1 of 6关于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的解析论文A research on the positive content of the political apathy13 普本人力 2 班 凌鑫 1340330063 孙畅 1340330077张茜 1340330086 胡艳 1340330087引例(中国当代政治冷漠现象的由来)有空翻一翻史记 ,发现里头无论是本纪、表、书、还是世家、列传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充斥着大大小小的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 史记是中国的第一部“正史” , 因其作者司马迁的特殊身世成就了这样一部既非批判性又非歌颂性的著作,故其所载史实的可信度在历
2、代“正史”中是最高的。但这就极易给后人留下这样一个印象,即中国人热衷。由于史记在史学界的巨大影响力,后世的史学家们争相模仿,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中国历史,便有了这样一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文字:什么“学而优则仕” 、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很显然,这些都是士大夫们所关心的,但在基础教育远未普及的封建时代,广大劳动人民并不关注这些文绉绉的“豪言壮语” ,他们最关心的是一家人的衣食住行、眼前的二亩地,他们的最高理想是桃花源记里面所描绘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无政府境界。但现实往往不能如愿,皇权所及之处,老百姓常常被苛捐杂税
3、压得喘不过气来,一旦遇到荒年吃不上饭,就有一些胆大的农民起来造反;但即便是造反,农民起义军最感兴趣的也还是“苟富贵,毋相忘” 、 “均贫富” 、 “开仓放粮”这些“看得见”的经济纲领,却从未延伸至“更高层次”的政治体制层面。 这就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政治冷漠症,其病灶是小农的鼠目寸光;它不仅遗传,而且极具传染性 你冷漠,我也冷漠,大家渐渐都学会了“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理他人瓦上霜” 。试想一下,连街坊、邻居有事都不肯帮忙,对待玄而又玄、远而又远的国家、民族就可想而知了。不过,在某一特定的历史前题下,中国人的政治冷漠症也有可能奇迹般地“痊愈” ,但接下来便是其后遗症 政治幼稚病的大发作。数不清的农民暴
4、动,失败后政府加大力度的欺压百姓,百姓则对政府政策更加冷漠 ,更少的关心国家政治生活,而变得眼前的现实利益最重要,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都可以放一边,我想,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中国每遇外族入侵汉奸总是层出不穷的关键症结所在吧。近百年来,中国屡遭日本欺辱,也有这方面的原因。现在有人认为十年“文革”是中国人政治热情最为高涨的时期。其实不然, “文革”是中国人政治冷漠症的必然结果,是政治冷漠症的后遗症 政治幼稚病的全面爆发。明明是荒谬绝伦的政策,明明是惨无人道的迫害,但许多目光短浅的人对此不仅视若罔闻,甚至还积极支持、参与,而另一些居心叵测的人则将“文革”视为争权夺利或公报私仇的大好机会。结果“聪明”反被
5、“聪明”误, “失去理智”的中国人最后都分批分次地尝到了自酿的苦果。时至今日,中国人的政治冷漠症依然存在,就连海外华人也不能幸免。在一个法制相对健全的民主国家里,这一民族遗传病倒也无伤大雅 海外华人个个“闷声发大财” ,一门心思赚钱,大多成了富人,往往比“原住民”还要风光。然而世事难料,印尼政局说变就变,无权无势的印尼华侨成了暴徒们泄愤的工具。继六十年代印尼排华事件之后,1998年 5 月,大批印尼华侨被抢、被奸、被杀。印尼华侨在两次浩劫之后痛定思痛,纷纷行动起来,组建自己的政党,打点高层政治人物 好在这还不算晚,可早点动作不是更好吗?关于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的解析Page 2 of 6中国人的
6、政治冷漠症由来已久,至于什么时候形成的,又是怎样漫延开来的,无从考证。但这种瘟疫的阴霾笼罩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上,给本已死气沉沉的中国历史,凭添了许多的悲凉。在封建帝王的眼里,老百姓是一种财富,同这片古老土地上的一切资源一样,谁抢到江山,就归谁所有。统治者们把人民比做“树苗” 、 “雏鸟”或“水”什么的,就是没把老百姓当作“人” 。 可咱们老百姓也不争气,总是逆来顺受,自轻自贱,在残酷的压榨下只会苟且偷生。虽然人们常在梦里憧憬这一切,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唯一能做的也只是一边感叹“苟政猛于虎” ,一边盼着“圣主” 、 “明君” 、 “真命天子”快快出现。所以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并没有赢得多少民间的尊
7、崇,倒是激起了历代君王们的一致愤怒。中国最伟大的民本主义思想家却得不到中国人的真心拥护,真不知这倒底是谁的悲哀。难怪连一向崇尚民主的孙中山在革命屡屡受挫之后,也不得不如此勉励进步青年 “你们要实行自己的宗旨,不要处处迁就民意,甚至与民意相反,也是势所不恤。 ”因为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非暴力革命不足以动摇。纵观我们的封建史,不难发现,普遍患有政治冷漠症的中国人是世上最驯良、最易统治的族类 只要给他们饱饭吃,他们一般都不会有什么非份之想,对他们而言,这时便是“太平盛世”了。只可惜这种政治冷漠症纵容了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们,试问有哪个独裁者不想骑在老百姓的脖子上随心所欲呢?于是中国人的命运便在
8、中国帝王们的喜怒哀乐间被决定了。当一个接一个的灾难降临时,谁也不会去究其根源,防范于未然。人民不是“听天由命” ,便是“铤而走险” 。新的王朝上台了, “辉煌”一阵儿,又蜕变成旧的王朝,然后又由更新的王朝来替代。就这样,有草吃便吃,没草吃就忍就熬,盼着下一个“太平盛世” ,中国老百姓只愿做沉默的羔羊。然而, “开元盛世”也就二十八年, “康乾盛世”不过百来年,这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 。于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便在“一治一乱”的循环往复中永无止境地上演着一幕又一幕的人间悲喜剧。 一、政治冷漠的含义政治冷漠是与政治参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在很多情况下也被称为“政治不参与” ,主要是指选
9、民对自己所处政治体系的政治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参与政治活动。政治冷漠的出现意味着民众对政治的热情不再,而政治参与也会相应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一般来说,政治冷漠往往在政治系统经历了激烈政治变迁后运作趋于稳定时出现。政治冷漠的出现也意味着政党政治的运作模式和政党的动员系统都要进行相应调整,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否则政党的发展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二、政治冷漠的特征1.不作为性:就政治行为而言,政治冷漠的突出特征就是行为主体长期游离于政治行为之外,不参与政治活动,表现为一种不作为性。2.普遍性:大量经验研究表明,政治冷漠现象普遍存在于不同经济、制度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在被视为民主典范
10、的古希腊城邦国家,成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的人却并非都卷入政治关系之中。在我国,对政治持无所关于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的解析Page 3 of 6谓和漠不关心态度的人比例占到很大,这其中包括学生、农民、甚至是一些知识分子等各行各业。3.底层性:经验研究同时发现,政治冷漠人群基本分布在社会底层,他们绝大多数属于社会的弱势或边缘群体,倾向于不参加正规组织、不了解政治事务、不愿参加政治投票,对政治漠然视之。这部分人由于占有的社会资源较少,与经济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比起来心理上有种相对剥夺感。三、政治冷漠的成因分析以中国情况分析(一)公民个体角度的原因第一,当公民对当前政治制度很满意,高度相信政治体系的合法性
11、、稳定性和决策能力,认为自己无需参与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利益,符合自己的意愿,并且得到一个满意的结局,那这个人很可能不会参与政治。第二,当选民在面对无差别的候选人时,他们往往会认为参与是无意义的。选民在做出一些选择时,往往表达了自己对于候选人或者候选政治事务的一种偏好,而明显的舍弃了不利于自己的选择。第三,社会中也存在着相当一部分公民他们之所以选择政治冷漠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即缺乏民主意识。我们的国家有数千年的非民主历史,君主制情节在民间根深蒂固,尤其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以“三纲五常” 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要求人们以一方服从另一方为前提。第四,与缺乏民主意识一样,对政治知识的缺乏和不熟悉也会导致公民与政
12、治事务的疏离。(二)制度层面的原因第一,参与机会的不平等第二,参与结果不平等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冷漠现象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稳定与公民的政治参与密切相关。改革20多年以来,我国公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群体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都有较大的提升,实际参与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考察一国公民政治参与水平,不但要看其政治参与的广度,更要看其政治参与的深度,看公民参与政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以及实际效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生中存在较为突出的“政治冷漠”现象。当代大学生总体政治参与水平有所提升并表现出独有特点,但在具体参与过程和实践中“政治冷漠”现象表现突出。大学生在不同时期的政治参与当代青年,特别是20世纪
13、90年代的大学生出生和成长于改革时代,感受着改革所带来的成效和阵痛,期盼着承担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实现个人价值的和谐统一,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激烈碰撞,他们在具备我国现阶段公民政治参与基本特征的同时,其参与意识和参与行为也表现关于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的解析Page 4 of 6出与其他社会群体以及其他时期的青年学生所不同的特点。其特征和主要表现体现为以下几方面:1、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认同支持改革,政治参与更趋务实和理性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的关键时期正值我国深入推进改革和加快民主政治建设的阶段,处于社会进步发展对个人特别是青年一
14、代自身素质的要求日益提升的年代,他们是经济、政治、教育等改革的受益者,对党、国家、政府的方针政策有较高的认同感;同时,青年人所特有的不易满足感和批判精神,以及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公民政治参与的环境氛围,又促使他们对政府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关心国家的建设、改革和发展,政治参与的意识较强。从调查还可看出,大学生关注国家大事的同时,更关注与自己生存发展直接相关的改革,表现出务实化的特点2、激情政治参与较多,理性政治参与较少,参与行为理性化色彩较重20世纪90年代大学生与其他年代的青年学生一样最易因为国家命运和民族盛衰而激情荡漾,在香港、澳门回归、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足球出线特别
15、是我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炸事件发生后,大学生自发或有组织地采取集会、游行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在这种有组织、 “理性”的激情参与成为20世纪90年代大学生政治参与主要部分的同时,他们却在自觉或不自觉、主动或被动地回避常规的、主渠道的理性政治参与,表现为漠视甚至主动放弃政治投票和政治选举的权利;消极地参与党团组织的活动,一方面递交入党申请书保持高比例,入党人数增加,另一方面,入党动机功利色彩严重,入党后放松对自身的要求;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热衷于对社会政治现实漠然评价而不采取必要的政治表达;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局限于直接有利于自身成长的文化科技活动,政治学习研究和关注社会现实的政治类社团
16、和社会实践活动贫乏。3、政治认知和政治行为之间存在较大偏差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能对某一政治价值判断做出正确的评价,有一定的政治参与基础,却往往在实际参与行为上有偏差,推翻自己的评价,表现得知行不一。在各种调查中,青年学生反映最强烈的社会问题是“贪污腐败” ,总是把“反腐败”作为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在实际生活中青年却有“轻度腐败”的潜意识。他们中有53.61%的人表示:如果行贿能够解决目前急需解决的奖学金、入党、就业等问题,自己“肯定会” (18.82%)和“可能会”(34,79%)行贿;还有21.6%的人对此持模糊态度,回答“说不清” 。这种价值取向的两重性和价值判断的矛盾性,直接
17、影响到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实际水平和成效。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价值两重性只能表明某些主导政治价值观念还未在青年的思想意识中真正内化,这也正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4、互联网为大学生参与政治提供了新的平台,但有效理性参与较少“网络的分权、平等和能力需求等特征,在削弱传统政治控制的同时,明显拓宽了政治参与的内涵”作为掌握运用网络最多的大学生群体,已经开始利用遍布网络的论坛、BBS 等发表政治言论、表明政治观点,以表达政治情绪和立场。网络化成为大学生生活方式的同时,却也是大学生接受激进知识分子政治鼓动较少的时期,某种程度上,网络已成为传播政治信息、引发政治讨论的主要渠道,很多政治事件以及后续的争论都是最先
18、在网上成为大学生的关注热点的。但同时不容忽视的是,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在网上关注更多的却是充斥其中的休闲甚至低级的内容,各大学的校园网论坛上关于时事政治的帖子却关于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的解析Page 5 of 6较少,点击率和跟贴也很低,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政治的冷漠。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其对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稳定进步发展以及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远大于正面作用。正面作用:政治冷漠是大学生对极端过度的意识形态渲染的反感和游离,“文革”时期那种人为的政治狂热和强迫性的过度政治参与以及脱离实际的思想灌输已深为当代大学生所不屑,他们甚至不能理解上一代
19、的师兄师姐如何会因自身激情或社会鼓动而采取过激的行动参与政治,这是当代大学生学会自己思考、理性行事的进步体现。负面作用:从大学生自身成长角度看,大学生作为最具知识基础和创新意识的青年是未来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如果长期任一味的政治冷漠或只对密切关系自身利益的政治现实感兴趣的现实持续下去,势必导致其社会责任感、政治责任感愈加缺失,难以唤醒对政治乃至对社会的必要热情,形成政治人才的匮乏。另外,由于政治冷漠导致政治参与意识淡漠、政治参与能力下降,势必影响未来中国政治人才素质,直接导致中国政治水平的滑坡。这既是中国政治发展的损失,也是对青年自身成长的不负责。从与中国政治改革和民主政治发展关系角度来看,
20、中国目前改革急需进一步深入,而青年作为最具批评意识和改革精神的社会成员,理应站在改革的潮头,发挥自身本应源源不断地推动力促使改革不断推向深入,以带动固守己利的其他利益群体主动有效参与改革。而此时大学生盲目的大范围的政治冷漠恰恰起到削减民众政治热情的作用,带来全社会的政治道德和社会责任滑坡,表现为一种潜在地对政治体制的离心离德和不信任感,这对急需凝聚社会力量推动改革深入的政府无异于雪上加霜。 从与社会和政治稳定的关系角度来看,一方面积极充分理性的政治参与在变革和转型的政治发展时期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解决民众关注问题、监督政府人员依法行政,特别是对防止腐败和社会不公现象滋生以及惩治
21、腐败和社会丑恶势力都具有重要价值。而以大学生为代表的民众的政治冷漠在导致改革动力不足的同时还会加剧问题的滋生,从而形成政府不力、民众满意度低、政治冷漠程度加深的恶性循环,对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造成冲击。四、如何应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冷漠现象加强我国政治参与的法治化建设、创造公民参与政治的良好环境和氛围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需求和发展方向。我们要清醒认识到,这些进步对于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的需要以及公民日益提高的政治参与的内在需求还有较大距离,特别是对于全面扭转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冷漠倾向还显不足。要从根本上解决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不强、动力不足、行为不力的局面,还需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共同努
22、力。首先,国家要加强政治制度化和法治化建设,促进政治参与的法治化,疏通参与渠道,健全政治参与制度,有效地吸收和疏导公众日益扩大的政治参与需求。按照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的观点,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不稳定,即在政治参与需求和实践加大的情况下,如果不加强政治制度化建设,必然导致政治的不稳定。简单说,第一,政治参与法治化是民主权利的法治化,即通过参与立法。第二,政治参与的法治化可以实现政治参与秩序化。第三,政治关于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的解析Page 6 of 6参与法治化可以实现最大的社会公正。第四,政治参与法治化可以促进权力的规范运行。其次,社会要为公民和大学生参与政治营造良好宽松的环境和氛围。要
23、发挥新闻媒体、互联网络以及其它各类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以达到使公民及时了解掌握政府决策信息、背景和资料,合理反映不同利益群体的意愿要求,促进其间的理解和宽容,防止公共权力违背公众意志的结果。政治团体特别是党团组织要发挥代表和带动作用,要掌握青年学生思想动态,建立必要有效的预警系统,反映青年学生的利益,创造疏通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渠道,增加大学生参与实践、参与政治的机会,并要提出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合理正面的要求。再次,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教育和引导。学校要强化素质教育的理念,要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放在首位来抓,通过第一课堂的教育和第二课堂特别是社会实践的感染,帮助大学生树立巩固正确的世
24、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提升他们的政治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学校要加强对党员、团员和骨干同学的思想教育,要帮助大学生认识作为公民应该参与的投票、选举等政治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也是关键的,20 世纪 90 年代的大学生自身要从国家民族命运、社会进步发展、个人成长成才的高度深切认识政治冷漠的严重性和危害,在行使政治权利的同时,要主动担负政治参与的义务。要主动回应民主政治化和政治参与法治化的前进趋势,努力培养自身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参与意识,从身边做起,实现当代大学生的“再政治化” ,勇于担负时代和民族赋予的政治使命和历史使命。唯此,中国的政治改革才能得以深化,中国的政治社会稳定才能得以实现,大学生成为真正的栋梁之材才能不落空谈。五、结语1、一个政治制度的有效运转依赖于人们政治参与和政治冷漠的平衡。2、单纯的讲高政治参与好还是政治冷漠好都是有失偏颇的。3、在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既不能放纵政治参与无序发展导致政治狂热,也不能不加反思制度问题而逼民众于冷漠的一隅。4、 政治参与的理想状态是良好的制度环境下民众适度有序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