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讲 青年教师如何进行班级管理一、班级管理的概念 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活动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教学质量,任何一个好的学校都会把班级管理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而主要对象是学生,班级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管理;班级管理的主要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班级管理是一种组织活动过程,它体现了教师和学
2、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 二、班级管理的内容 班集体是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重要场所,班级管理是以班集体为基础展开的因此,建设培养良好的班集体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工作,也是班主任工作成果的体现。 1.班级组织建设 2.班级制度管理 3.班级教学管理 4.班级活动管理 三、班级管理的功能和目的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四、农村小学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班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误区 1.认识上的误区不能正确理解班级管理的意蕴及其作用 17 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论述了班级
3、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班级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因此,对班级进行管理就成为必然且具有重要意义。班级管理顾名思义就是班级管理者运用教育管理学的相关理论,结合班级特点,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方法,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教育为手段,以培养人才为目标,对班级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指挥、控制等综合性管理活动。班级管理是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服务的,良好的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离开了班级管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就无法正常开展,教书育人的目标就难以实现1 。班级管理是为学生成长成材服务的,班级管理简而言之就是对人的管理,良好的班级管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而良
4、好的班级氛围又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学生树立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责任感等。 2、学校班级管理上的误区 (1).工作模式上的不足 长期以来,人们对班级的管理仅停留在“纪律&成绩”的层面上。即班级管理从属于应试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服从于学生学习成绩;班主任工作服从于总的教学工作安排。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学生服从老师;老师服从教学;教学服从成绩。评优选先则为:只要遵规守纪,成绩拔尖就是优生;若班集体违纪少,成绩拔尖就是优秀班级。从而对那些发展全面,能力较强,情操高尚自觉性高的学生;对那些注重德育实效,进步较大,创有特色的班级则不闻不问,在这种思
5、想指导下,人们选班主任时那些对学生比较严厉,经验丰富,吃苦耐劳的老师就格外受到青睐。 (2).管理方法陈旧 过分依赖制度管理,忽视对学生的成长教育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班级可能会在学校的各项考核中获得好评。迫于班级管理者的淫威,学生会中规中矩,但是他们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没有创新的机会,缺少创新意识,失去个性,这与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特长”的目标背道而驰。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强调纪律、照章办事本没错,但漠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来管理学生却不是明智的科学的管理办法。班级管理的对象是人,是有着思想意识的学生。小学生基本上都处于心理上的不成熟期,其人生观和世界观尚未形成,依赖性强、自律
6、性差、逆反心理大,这就要求班级管理者要正确引导教育,除进行制度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进行道德观、价值观、行为规范、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等的教育。过分注重对后进生的批评教育,忽视“抓两头、带中间” 由于目前大部分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此有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懒散、自律性较差,而这部分学生常常会不断地犯小错误,如上课迟到、旷课、上课不专心、作业不能及时完成等。因此,许多班级管理者往往把班级管理工作就只定位在批评教育这部分后进生上,忽视对尖子生的引导和对中间生的带动,整天疲于奔命而管理效果欠佳,恨铁不成钢。学生性格相迥,家境不同,经历各异,要想把这样的班级大家庭管理好, “眉毛胡子一把抓”是行不通的,这就需
7、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材施教,科学分析,整体把握,真正落实“抓两头、带中间”的策略。首先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情况,针对每位学生的具体问题,正确分析,对症下药。然后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学生实施分层激励。对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应引导其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对于后进生则应实行“赏识教育” ,尽量发现学生的“闪亮点” ,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继续努力,聚沙成塔,逐渐改掉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缺点。这样既有助于班级良好学风的养成,又有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 过分重视智育,忽视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工业化逐渐向信息化过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化,由从业型向创业型转化,这就决
8、定了劳动者应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能不断更新的步伐,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决定了以后的小学在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更应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积极开展切实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锻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切莫陷入“高分低能”的泥潭。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传统的班级管理过分看重智育,以分数为中心,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以后的就业问题上,显然就与市场经济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格格不入。 (3).班级管理者管理理论底蕴薄弱 班级教育管理者需要掌握的理论涉及的范围很广,其中与班级管理联系密切的主要
9、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以及这些学科交叉研究产生的边缘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但是当前小学班级管理中缺乏理论的指导,班级管理者掌握的专业知识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甚至可以说仍停留在传统的师徒经验传递的水平上。 (二) 、优化班级管理的对策与思考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班级管理是维护学校秩序、保证教学质量、实现教书教人目标的基本保障。因此,班主任必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严细、严谨、严格地管理班级。 1.树立正确观念,增强管理意识 一位优秀的班级管理者肯定认为“我一定能教育好学生,管理好学生” 、 “我的班级一定会进步” ,这种
10、期望就是教师的教育管理观念,很少有人怀疑下述观点,即:教师的管理观念影响他们的知觉、判断,而这些又影响他们的管理行为。科学研究证明,教师的管理观念对他们的管理态度和管理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只有观念上的问题解决了,思想通了,才谈得上能力的培养。我们发现多数班主任缺乏正确的管理观,要么管之过严,影响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展,要么放任自流,一发而不可收。因此,学校领导要给予教师正确的管理观生成、发展有利条件,教师自身应增强管理的自主意识,在科学的管理思想指导下取得成果。同时,我们发现,造成班级管理中出现不足除了客观原因以外,与教师缺乏良好的师德也有着很大的关系。有的教师对本职工作不甚热爱,仅把
11、教师这一崇高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因而缺乏事业心和责任心;有的教师观念陈旧,缺乏教育平等意识,导致班级内部,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一些年轻教师工作的随意性很大,一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态度,导致师生关系恶化。马克思主义认为,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对班主任加强师德修养教育势在必行。2.更新班级管理方法,重视“以人为本” 班级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其管理对象思维灵活而心理素质又不太成熟,如果班级管理者不考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其学生素质具体情况,一味地批评教育,反而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无济于事。美国成功人士卡耐基说:“批评只会带来对方的反感,对于事情的解决没有一
12、点帮助。 ”魏书生让犯错误的学生唱一首歌作为补偿的方式班级管理者不妨试一试(1).运用全员激励法 所谓全员激励,是指激励全班每个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体力等各方面的潜能,实现个体的目标和班级总目标。它要求班级管理者要用同样的情感和尺度对待每个学生。对优秀的学生,不能“一俊遮百丑” ;对暂时后进的学生,不能一眼把他们看死,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其次,要善于用适当的班级目标激励所有成员。第三,要经常运用各种激励的教育方法。如“强化激励” ,它是指以表扬激励为主的正强化和以批评、处罚为辅的负强化。 (2).鼓励学生自主参与现在的学生自主意识较强,他们既是班级的被管理者,也是管理者,一旦他们
13、真正参与管理,班级管理效率将成倍提高,班级的发展将获得强大的原动力。它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以及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班级,如果只有管理者的积极性,只靠管理者单枪匹马的“管理” ,没有学生的积极性,班级就难以前进,管理者也就不可能有很高的工作效率。 (3).实行教管结合原则 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把班级的教育工作和对班级的管理工作辩证地统一起来。具体地说,就是班级管理者对学生既要坚持正面引导,耐心教育,又要凭借必要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约束其行为,实行严格教育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教育的实际效果。贯彻教管结合原则,首先要求管理者应当用科学的道
14、理和正面的事例,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调动其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使他们在思想、品德、学业、生活等方面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其次,管理者要引导学生制订必要的规章制度。如勤学习、守纪律、讲卫生、爱护公物,按时作息,等。并要认真执行,经常检查,及时总结,进行评比。制订各项规章制度,是实现班级目标的一种科学的管理,也是实现班级管理达到预期效果的保证。管理者在制订班级规章制度时,应当注意下面几点:第一,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参与制订工作,使班级的教育与管理活动变为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使教育与自我教育,管理与自我管理结合。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教、自管的主体作用,才可能使班级的教育管理工作上一
15、个新的台阶。第二,所订的规章制度要明确具体,宽严恰当,便于记忆,利于执行,使之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第三,所订的规章制度要多从积极方面鼓励,避免以消极方面限制防范,不应当简单地与“禁令” 、 “处罚”划等号。第四,规章制度一经制订,就要坚决执行,不能随意放松要求。(4).管理者要情通理达 现代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班级管理说到底是对学生的管理。青少年学生具有丰富情感,对他们的管理与教育必须有感情的激发和熏陶。同时,青少年学生又是单纯幼稚的。对他们的管理与教育还必须讲道理、摆事实、循循善诱,启发诱导,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贯彻情通理达原则,首先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人们常常有这样一种说法,即:
16、三分制度管理,七分感情管理。所谓感情管理,具体表现是四个“心”:思想上关心学生的进步,学习上细心地指导,生活上热心地照顾,遇到困难能耐心地帮助。其次要晓之以理。管理者要善于利用科学的道理和有说服力的典型事例,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由事入理,由浅入深地向他们讲清道理,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第三,要科学地处理好“情”与“理”的辩证关系,既不要“有理无情” ,也不要“以情代理” ,而是要将情理有机地“化合” ,做到情中有理。理中含情,情理交融。也就是说,要管理制度上要严明,要公正,要一丝不苟,体现一种“刚性” ;而在情感上则要宽和,善解人意,待人之诚,体现一种“柔性” 。(5).在班级中实行平行管理 在
17、班级中,除了师生之间的垂直关系外,还有同学之间的平行关系。所谓平行管理原则,是指管理者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地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以收到更好的管理效果。(6).坚持学校家庭协调一致 协调一致是指班级管理者主动组织协调班级各方面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共同合作,步调一致地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影响学生成长和班级管理的主要因素是家庭、社会和学校。小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家庭中,家长的生活方式,家长的一言一行,无不给孩子的道德品质、思想行为打上深深的烙印。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社会对他们的影响日益增强,对班级管理工作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因此,班级管理者应
18、当广泛地联系家庭、社会以及学校内部各方面的力量,使之密切合作,相互补充,形成对班级学生进行综合管理的合力网络。因此,学校每学期应组织召开 23 次的家长座谈会,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利用每学期的家长座谈会,使家长明白自己的职责:仅有望子成龙的愿望是不够的,要积极行动起来,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的言传身教、言行举止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从不看书读报的家长,要求孩子自觉地去学习功课是很难办到的。另外,在家长座谈会上,不仅要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榜样的力量,还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敬业精神也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家长爱岗敬业、肯于吃苦、甘于奉献
19、,就会影响着孩子朝着热爱集体、认真做事、严格要求自己的方向去发展。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如果能充分利用家长的力量,学校、家庭共同配合,发挥各自的特点和教育优势,形成育人的合力,那么,不仅能推动班级管理工作,有助于良好班风、班纪和学风的形成,还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培养出真正高素质的人才。3.着眼实践,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 、 “学校即社会” ,最好的教育就是从做中学,即 “从生活中学习” 、 “从经验中学习” 。这实际上就是强调学生实践,从实践中得到锻炼,从实践中学习。小学教育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实施素质教育,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
20、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以经成为日后小学的重任,这关系到社会建设的全局,必须引起小学班级管理者的高度重视。4.更新班级管理观念,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班级管理者应该具有教育学、教育管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应的理论知识,同时作为班主任,还应具备爱心、耐心、宽容、承受挫折、知难而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等特有的心理素质。并把先进的班级管理理论运用于班级管理实践,指导班级管理。鉴于今后小学培养目标的特点,在小学班级管理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学生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而且更应该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反对应试教育模式下只重智的教育行为结束语 小学班级管理诸多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能力的全面提高,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对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高度重视。一方面,作为班级的教育管理者,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要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同时树立正确的教育管理观念,根据班级教育管理的规律指导班级管理的实践,提高班级管理的实效。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班级、班主任工作的研究。要认真分析班级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