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谈时代散文的阅读与鉴赏.doc

上传人:精品资料 文档编号:10977209 上传时间:2020-01-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时代散文的阅读与鉴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谈时代散文的阅读与鉴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谈时代散文的阅读与鉴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谈时代散文的阅读与鉴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谈时代散文的阅读与鉴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谈时代散文的阅读与鉴赏李自庆摘要:时代散文是用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文辞建筑美的意象,由美的意象组成美的意境引领读者去享受。时代散文有不同的类型,从形式到内涵,各有侧重,千姿百态,不同的散文类型,又有不同的审美要求,只要把握住了这个不同类型散文的审美要求,才能采用适当的鉴赏的方法解读,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美的享受。 关键词:时代;散文;阅读;鉴赏 散文“热”成为这个时代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这里姑且称之为时代散文。它主要是指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所形成的反映时代变迁,以歌颂新时代、新生活、新变化为题裁的一种新的散文文体。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社会正从一元的社会走向多元的社

2、会,社会的转型带来了社会的分化,以及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分化,文化自身也发生分化,由此带来文化多元和价值多元的局面。文学艺术向来是时代精神的面相,二十一世纪新文学的演变正是时代和社会变迁、人们思想变迁的真实写照。这个时代的时代特征和人们的精神特征经由散文这种最具个性的文体承载并传达出来,不仅具有真实性而且具有现场感,最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时下中国人的生存状态、精神状态和巨变心态。因为,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其特点便在于它的自由和无格式。它赋予作者完全的自由,勿需受任何文体学的规则束缚,人们的感情与才情在散文里可以避开任何结构和组织,以它本来的样子任意显现。因此,散文是人类精神的一种自由表达。 文学鉴赏

3、就是读者为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对文学作品所进行的带有创造性的感知、想像、理解和评价活动,它能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审美享受是文学鉴赏的本质属性之一,有无审美享受是判定某一阅读活动是否是文学鉴赏的一个标志。因此,一般的阅读文学作品并不就是文学鉴赏。而所谓审美享受,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精神的愉悦,当某个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他的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诸多心理功能被调动起来,处于无障碍状态,从而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超脱和愉悦,那么,他也就获得了审美享受,他的阅读也就成了文学鉴赏。同样,当今散文被称之为时代散文,它是用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文辞建筑美的意象,由美的意象组成美的意境引领读者去享受的。

4、散文的构成,从语言、意象到意蕴,是多层面的;散文的内涵组合是从思想感情、认识价值到艺术审美,又是多侧面的、全息性的。不同的散文类型,从形式到内涵,各有侧重,千姿百态;不同的散文类型,又有不同的审美要求。只有把握住了这个不同类型散文的审美要求,才能采用适当的鉴赏方法解读,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美的享受。根据审美要求,可以将时代散文划分成如下类型进行鉴赏。 1、求事赋形,品味意趣类。这是散文中最基础的,数量比例很大的一种类型,即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记人记事来写情写意的记叙散文。它写起来又不像小说、影视、戏剧那样有完整的事件,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只是一鳞半爪的人物故事、碎片短章的情节,对于这类文

5、章要求是赋形、品味意趣。如果只是停留在人物、事情的表面,把它当故事来解读,而忽略了对于文本中所包含的情趣、意趣进行深入的体察,那无异于买椟还珠。如:苏叶的纸雁儿是一篇回忆父亲的散文,文中写道:“我父亲去世,整整十个年头了。其实,父亲不能看见我已有多年。他双目有疾,白内障,渐渐地终至失明,连光感都没有了。他听广播、听新闻、听京戏。父亲是个细心、慈爱的人。他自尊、又尊重别人。他好像很怕打搅了世界,很怕烦扰了家人。给老年人摘除白内障,是近十年来愈臻成熟的一项医术。十多年前,国内也有一两处地方可以开刀。可是父亲执意不肯,大约也是怕麻烦人。他要我找一些用不着的书给他,他一张一张将书页拆散,然后摸索着,折

6、呀折,对角折,对边折,翻角折,翻边折,等到父亲去世,我收拾他的床铺,一掀褥子,我发现棕绷上有一扎一扎用细绳子捆起来的纸工制品!有雁儿、鸟儿折得精巧细致”。文末作者这样写道:“我没有父亲了,我这一辈子已无法补赎我对他的歉疚了!我常常感觉到我心上这一道深渊,它提醒着我,对人,尤其是对残疾人,少一些冷淡,多一些关切;少一些自私,多一些爱护,让人类在扶危互济中,奋发向前而去。”文章的大部分篇幅是在回忆父亲生前给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而文末的几句话语最值得品味,因为它包含了文章的深刻意趣、情趣和作者对人生的心灵顿悟,细细品味便有一种为人责任、道德情感、文学的滋养深含其中,品味至此,可谓达到更高层次的鉴

7、赏,从而获得了更优、更佳的审美享受。 2、披文入境,把握意象类。这是写景状物类散文,这类散文,形、声、色、味、状态、神韵皆美,是最受鉴赏者喜爱的一类。鉴赏此类文本,既要求鉴赏者能感受物象、物境,从文本中,获得怡神悦目的审美感受,又要求鉴赏者能够披文入境,深切感受画面、物境中所包含的神韵,寻找到平平常常的山川风物、花鸟虫鱼所寄寓的深层意蕴。当然,也还需要鉴赏者的联想与想象,通过联想、想象来补充作者故意用简语传达的、故意省略空白的、故意含蓄遮掩而没有说明白的那部分含义,用想像来构拟作者没有明说的那种意趣。如:钱钟书的窗一文中写道:“世界上屋子全有门,而不开窗的屋子我们还看得到。这指示出窗比门代表更

8、高的人类进化阶段。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屋子的本意,只像鸟窠兽窟,准备人回来过夜的,把门关上,算是保护。但是墙上开了窗子,收入光明和空气,使我们白天不必到户外去,关了门也可生活。屋子在人生里因此增添了意义,不只是避风雨、过夜的地方,并且有了陈设,挂着书画,是我们从早到晚思想、工作、娱乐、演示人生悲喜剧的场子。门是人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屋子本是人造了为躲避自然的胁害,而向四垛墙,一个屋顶里,窗引诱了一角天进来,驯服了它,给人利用,好比我们笼络野马变为家畜一样。从此我闪在屋子里就能和自然接触不必去找光明,换空气,光明和空气会来找我们。所以,人对于自然的胜利,窗也是一个。

9、”作者进一步联想到:“我常想,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了我们的内心,眼睛往往跟着心在转,所以孟子认为相人莫良于眸子。”作者再进一步用想像的方法写道:“梅特林克戏剧里的情人接吻时不闭眼,可以看见对方有多少吻要从心里上升到嘴边。我们跟戴黑眼镜的人说话,总觉得捉摸不住他的用意,仿佛他以假面具相对,就是如此。”作者进一步又联想到:“有时,关窗和闭眼也有连带关系,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给与你什么满足,你想回到故乡,你要看见跟你分离的亲友,你只有睡觉,闭了眼向梦里寻去,于是你起来便关了窗。因为只是春天,还留着残冷,窗子也不能整天整夜不关的。”是的,窗子有

10、开有关,这便是正常功能,若只开不关,那便是失职。这最后的一段话语作者并没有说明其中关窗的真正含义,这就要求鉴赏者用想像来构拟作者没有明说的那种意趣。当然,这种意趣或深层的意蕴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得其乐而已。3、依意而行,感受情韵类。这是抒情类散文。这类散文有两种不同的情韵。一种是直抒胸臆,作者在一种充盈着激情的话语铺展中任凭情意驱遣,随意流走。如:张抗抗在地下森林断想一文中写道:“几千年过去了 ,几万年过去了,进入了人类文明时代。终于有一天,人们在昔日的死火山口发现了一个奇迹,一个生命史上的奇迹 幽暗的峡谷里竟然柞木苍郁,松树成林,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只因为

11、它集于井底一般的深谷之中,而又黑森森不见阳光,有人便为它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叫做地下森林。 ”“如果它早已变成漂亮的小湖,绮丽的深潭,也许早就免除了这地下的一切艰辛。但是,它不愿意。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弃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它在黑暗中苦苦挣扎向上,爱生命竟爱得那样热烈真挚。尽管阳光一千次对它背过脸去,它却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顶,得到了自己期待和希望已久的荣光 那不是人们赞美,而是它无私地奉献给人们的伟岸的成材!坚硬、挺直、决无半分媚骨。 ”鉴赏这类文本要求鉴赏者有一种直觉感,投注到文本中,去与作者的情绪作相互的交流与渗透,设身处地去体验、感受作者的情感。然

12、后达到与作者同喜悦、同哀悲的情境状态,随文本情绪的起伏跌宕而震荡流变。另一种是依附抒情。这类文本与用酣畅淋漓的直抒胸臆打动人的文本不同,主要是以情韵悠长、蕴涵丰厚来感染人。如:薛尔康的 含羞草一文所写道:“它那精细如镂的小叶片是葱翠的、舒坦的、脉脉含情,索求着温煦的阳光、清新的空气。但谁用手指触碰它,哪怕只是轻轻地一点,就会羞涩地合扰,羞涩中透出一丝儿娇嗔,仿佛在责怨你为什么要搅扰它的安宁哩!随后,整个叶片竟会耷垂下去,犹如一声发自内心的沉重的叹息。不一会儿,许是以为不安的骚扰业已消逝,许是眷念于虽有不测却是美好的世界,带着莫名的惶惑又舒展开翠嫩的叶片。不料,又是手指无端的一惹,于是,它迫不及

13、待地合扰了,这一次像是受到捉弄和侮辱,那情形不再是娇嗔,而是带着愠怒了。 ”“我不由对含羞草寄予深切的同情,它竟是一个历尽劫难的受难者!它是渺小的,当大自然滥施暴虐之时,它不能像松柏那样,呐喊着抗击雷电的鞭笞,只有收缩起身子,沉默于风雨的摧残,可咒的生活造就了可悲的求生方式。坚贞不屈的松柏固然值得称颂,但我们能无情地指责含羞草的软弱吗?于它来说,这种软弱正显示着生命的坚韧呢!因为,它始终热爱着生活,坚信着未来,才能在屈辱中倔强的生存。假如,我们不能宽宥它的软弱,那么有一点一定可以得到人们的谅解:它没有背叛自己、背叛信仰,它活着,只是为了奉献不凋的青葱。 ”“含羞草就是这样触动着我的心旌。从此,

14、我不愿再去逗弄它,谁忍心为了自己的一时得趣,而让一个不幸的生命颤栗在惶恐之中,重新沉落到不堪回顾的以往呢?” “让它的过去永远在记忆中消逝吧,给它安宁、给它愉悦、给它阳光和春风,那么,它的绿色便时时刻刻属于世界了。既然心灵的创伤是生活烙上的,那么再沉重的伤口也应由生活来治愈,我想。 ”对于这些依附于叙事、写景来抒写情怀的文本,要求鉴赏者要知事知景,寻找感人之处,把握文本的情意核心。 摘要:文学,顾名思义是文人之学、文字之学、文化之学、文章之学的总和。文学的润物、潜移、默化之功用在于启迪人的心智、灵魂和精神。明辨是非、善恶和因果关系是文学界不争的事实。针对目前学生在社会经济大背景下的心有旁骛的趋

15、势,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尽最大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文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体会并欣赏文学作品和文学内涵的美感。 关键词:文学;意义;文学课; 现状;改革 1. 文学的意义 文学,顾名思义是文人之学、文字之学、文化之学、文章之学的总和。文学的润物、潜移、默化之功用在于启迪人的心智、灵魂和精神。明辨是非、善恶和因果关系是文学界不争的事实。鲁迅在日本求学的时候就认为,文学可以改变国民性,文学能够拯救心灵和社会。这是人文思想的一种理想:它比拯救 “身命”更为深入和深刻,因为“生命”之剥离不外乎行尸走肉了。 “盖使举世惟知识是崇,人生必大归于枯寂,如是既久,则美上之情感漓,明敏之思想失,所谓科学,亦同趋于

16、无有矣。 ”鲁迅在上世纪初写的科学史教篇1中的这番话对科学与信仰、理性与感性的对立的辩证思考,对当今的文学衰退的现实又何尝不是精辟独到的价值判断呢?无论在何朝何代,社会都是在一种制约与反制约的行程中发展、前进;这种相互制约的形式、过程、时间决定了其成败的大小和深浅,只是时间长短问题而已。科学与文学是一种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的辩证的哲学关系,它们是一对永远都不能分离的鱼水关系,即便鱼儿会有跃出水面的时候,流水也会有干枯的旱季。北大教授钱理群说过“认识世界需要两双眼睛,一双是科学的眼睛,一双是文学的眼睛”2。我觉得 ,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拥有一只文学的眼睛和一只科学的眼睛来完整地平衡地全方位地观看和感

17、知世界,否则就成了独眼龙,看待问题都会流于片面和偏执,造成身体和人性的残疾,可能会引发人生诸多的悲剧和恶果。自然科学多是以具体实物为研究对象的,而人文科学则是以文字来承载意识形态思想的,所以说文学是文字的艺术,是思想的载体,是了解社会的窗口。如果像很多人认为的文学没有实用性,那么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定会有某种程度的“昏厥”乃至“休克”。长期的重理轻文的恶果已经通过很多实例显现出来了。往前推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特别是德、日法西斯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屠杀人类,以及原子弹等大规模杀伤武器的出现和使用,充分显示了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面性;而人类为此付出的惨痛代价,也显示过度的功利理性是可能损害甚至毁灭人

18、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曾几何人们的信仰真空导致了法轮功的死孽(肆虐),人们对物质极度的贪欲引发了“杀死“(SARS),这是社会对于人类中科学与文化极度失衡的自然报复,“身命”与“生命”的两脚重心无以支撑,人必倒无疑。人大郑杭生教授认为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对社会进步的作用上看,两者可谓相互补充,殊途同归。由于自然科学对社会进步的作用是显性的、直接的、相对快速的,所以容易得到承认。可以说,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的自然科学作为“硬科学”具有更直接的“硬作用”。而社会科学对社会进步的作用则多半是隐性的、间接的、相对慢速的,它要经过更多的环节转化为生产力。正是这些“软性”,使社会科学成为“软科学”。社会科学与

19、自然科学本来是“合则双美,离则两伤”的关系。具体说来,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是相互支撑、相互补充的。从学科构成上看,人类的知识大厦本来就是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两根支柱支撑着的,两者必须保持平衡。如果两根支柱一短一长或抽掉其中的一根,知识大厦就会倒塌。所以,无论是缺少自然科学还是缺少社会科学都会造成科学的不完整,造成“残疾科学”3。 2.文学课的现状 2006 年高等学校德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文学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德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德语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4由此

20、可见,要实现大纲的要求在教学中必须将文学史和文学作品两者并重,史料结合。大纲也将外语专业教学中的外语文学课作为外语专业学习的主修课程。但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因为教学内容过多以及时间安排太少,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上述所以的教学内容。常常是在学期结束时,教学内容还停留在浪漫主义时期,或者尚未完成 18 世纪小说,这样学生对作家和作品的理解支离破碎,就无法形成对文学史的框架理解。 只是从上世纪后期由于社会外部环境和我国高校内部结构的影响,我国经济大潮的浪头过于勇猛,几乎淹没了承载着社会文化的文学潮流。 学生把学习的热情转向与经济市场关系较大、有助于就业的实用性课程,如经济德语、旅游德语、外贸德语

21、等,在某种意义上忽略对传统德语文学的重视和学习。当时绝大多数的外语学院为迎合重商主义的社会倾向纷纷开设此类课程,相应地缩减了文学课程的课时和内容,高校校园中的空气弥漫着“经商蓬勃、赚钱多多”的思想理念和社会实践。在市场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下大学生群体明显地出现功利化和世俗化趋势。主干课程沦落到选修课程的地位,并越发显得可有可无。学生课余时间除了完成既定的作业外,多数在忙于参与各种各样的社团和事务活动,根本没时间或不想读文学书,即使需要阅读也就是看个梗概,满足于“知道”而已。整个社会乃至校园人心浮躁,无法从容专心地阅读经典文学作品。 当前,外语教材,以德语为例,在这几年的改编中也删减了很多的文学内

22、容继而增加了许多适合目前经济形势所需的大众化和概念化内容。因而在教材的选编上也存在着急功近利的趋势。这样,学生的阅读量相应减少,词汇量也跟不上,对于仅有的两节文学课上阅读作品中产生如此多的生词望而生畏及至厌倦疏离。其次,我们的学生是专修外语的,文学课要到大学三年级才开设,中文底蕴和修养多数比不上中文系的学生,对外语语言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如古希腊罗马文化、西方圣经文化和宗教政治文化,了解不够,这也多多少少地影响了学生学习文学作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当然这一切的发生有其社会、政治、历史和经济等根源,有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此就不做更多的讨论了。然而随着社会时代

23、的发展和变迁,人们也逐渐意识到缺少人文精神的社会终究是畸形的不完美的。在近来几十年的社会发展和探索中,不乏有志的人文之士不断地呼吁“人文精神的回归和复兴”。最近几年的读史学诗热就体现了人们对中国文化的饥渴程度。这种矫枉过正的社会发展态势必然能触动人们多少有些麻木的的心灵,搅乱人们看似平静的灵魂,促使人们对一些事物做更多的思索和付诸一定的实践。那么,文学的功用和实用也就充分和有效地体现出来了,社会也会更和谐美好进步地发展。3.文学课的改革尝试 3.1 细微着手 北大的钱理群教授认为对文学的理解很简单,就是心灵、语言、美感。针对目前学生在社会经济大背景下的心有旁骛的趋势,教师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尽最

24、大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文学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体会并欣赏文字和文学内涵的美感。首先,教师可以从兴趣点和简易处着手,由浅入深,由简到难,由表及里地循序渐进,让学生产生想阅读想深入的愿望。 曾经有位教授在讲授德国表现主义文学时期著名作家都柏林的作品“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时,先从电影了解开始,让学生先仔细观看影片的片头部分,然后针对所看情节对主人公进行预测:他从哪出来?为何会在那里? 他要去哪?他原来做了些什么? 现在又要去干什么?此段的整个环境展现渲染了主人公的什么心态?等等。这样在师生之间,观赏、提问、回答渐进式反复了几次,学生在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充分开动了脑筋,活跃了思维,大家你一言,我一句,相互补充,相互辉映,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影片开头的理解和欣赏,课后学生们感觉这堂课上得很有意义,很有趣味,很有收获,也激发了他们去看完并阅读这部作品的热切愿望。可以说,这堂课达到了文学课的基本目的:引领学生,鉴赏作品,触动心灵,社会残酷,改革社会。当然,这是文学的最高境界了。能否实现,另当别论,但最起码,让欣赏者有所触动和感念,做了更深入的思考:社会为何会这样?个人能做些什么? 摘自: 时代文学理论学术版 2009 年第 03 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