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筑设计说明1.项目背景荆州市图书馆位于沙北新区荆州市行政中心南侧,东临江汉路,南接荆沙大道,西侧为荆州市文化中心入口景观广场,北面为市政广场景观水系。图书馆总建筑面积:22467 平方米,建筑高度:23.4 米。2.设计构思图书馆设计力图融入主体周边环境并与之发生积极的关系,北侧大体量的行政服务中心塔楼及裙楼成为图书馆在城市总体空间对话上的参照。图书馆建筑高度控制在 24 米,面宽控制在 72 米,试图在建筑体量控制上形成与行政中心组成的一主两次的城市空间关系。在设计思路上,图书馆采用“堆砌的书籍”为基本设想,建筑形体通过几个“书本”的交接堆砌形成“回”字型中庭布局。在南侧入口空间,通过顶层
2、抽柱处理,形成图书馆的入口空廊,在丰富入口层次的同时,大大加强建筑面向市民广场的整体性。图书馆空间除了满足图书馆一般的主要功能外,同时设计师在空间的布局设计上增加图书馆与读者的互动,利用空间在水平、垂直方位的融合实现空间的流动设计。科学报告厅位于图书馆东侧,设单独的对外入口和贵宾入口。在立面设计上,设计在不同立面通过不同方式加以整合,立面上的大量开窗布局结合窗外的独特格栅设计,使得建筑内外各楼层外瞭具有良好的中央景观视野。图书馆入口设置通高门庭,架空庭院与内庭的屋顶平台形成一个立体化的庭院布局。在平面布局上,交通空间和服务空间相对集中,使得平面具有良好的灵活性,以适应未来建筑功能变化的需求。3
3、.交通组织3.1 车行流线整个图书馆用地范围设计两个车行出入口,分别从江汉路和市政文化中心内部道路引进,满足消防需求,为解决图书馆车辆的停放需求,在靠近科学报告厅侧布置部分地面停车位,大量停车靠文化中心地下车库解决。3.2 人行流线图书馆主入口面向荆沙大道,在东侧的会议中心设有单独的入口及贵宾入口。图书馆办公及后勤入口布置在图书馆的北侧,各股人流 流线不交叉。4.建筑功能图书馆地下一层布置设备用房等,一层为入口层,布置入口门庭,目录检索、出纳、信息服务中心、自助借阅、科学会议厅、多功能展厅等。后勤管理及文献采编中心等布置在建筑北侧。读者通过楼梯进入二层内部庭院,二层布置中文期刊、报纸、特色文献
4、等开架阅览室。由二层内部庭院通过楼梯上三层,布置社科、中文、外文、自然等开架阅览区。四层沿庭院布置多媒体、视频、艺术、工具书等开架阅览室,五层布置基本藏书库及图书馆办公服务区等。5.智能化生态设计5.1 新型遮阳:结合荆州当地气候环境,图书馆外窗采用横向的精细遮阳百叶设计,夏季降低太阳辐射,冬季增强日照得热,不仅含有丰富的文化意念和现代气息,也是一种新型的遮阳系统:保证了建筑的遮阳、通风、采光、视觉等物理性能;5.2 绿色照明:充分利用自然采光代替人工照明,地下室采用光导技术,尽可能利用日间的自然光。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采用节能、长寿、环保光源。5.3 地源热泵技术:图书馆采用地埋管地源热泵空调
5、系统:所提供热量和制冷量占采暖空调总需求量的比例 50%以上。5.4 运营管理智能化:图书馆设置了综合布线系统、BA 系统、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能源管理系统、变电所后台管理系统,满足现代化办公以及节能的需求。5.5 室内环境设计: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图书馆室内空间拥有有良好的物理环境,自然采光设计也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要求。通过以上绿色建筑的综合解决方案,本项目可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 50378-2006 中的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6文化中心经济技术指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编号名称 面积 单位 备注1 总用地面积 203000 m2 2 地上总建筑面积 65228 m2 不含地下室3 容积率 0
6、.32 4 建筑基底面积 15930 m2 5 建筑密度 7.8 % 6 绿化率 44.5 % 地面停车 124 辆 7停车位总计 1486 辆 地下停车 1362 辆 图书馆 22467 m2地上建筑面积 20265 m2 其中地下建筑面积 2135 m2青少年及工人文化宫 21930 m2 青少年宫 6950,工人文化宫 149808规划馆及档案馆 20780 m2 规划馆 9995,档案馆 10785结构设计说明1、设计依据1.1 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 50 年。1.2 自然条件1.风荷载:基本风压值 0.30kN/m2(n=50 年) ;2.雪荷载:基本雪压值 0.40 kN/m2(
7、n=50 年) ;3.设计基本温度:最低-4、+36;4.抗震设防烈度:6 度。1.3 主要法规和标准1.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2001) 2.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 (GB50153-2008)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2012) 4.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2008)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10) 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 8.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186-2010)9.空间网格结构技术规程 (JGJ7-2010) 1
8、0.钢骨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YB9082-2006)11.其它有关现行的国家和湖北省地方有关规范、规程及规定。2、分类等级2.1 根据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2001)的规定,均为二级。2.2 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2.3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2008)的有关规定,图书馆为乙类。2.4 建筑基础设计等级根据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11)的规定,图书馆为乙级。3、结构选型和设计3.1 基本概况本项目位于沙北新区,荆沙大道以北,灌云路以南,园林路和
9、江汉路之间,主体建筑为 5 层框架结构。 3.2 图书馆图书馆平面 96.0m72.0m,地下 1 层,地上 5 层、阶梯学术报告厅 1 层,建筑高度 23.4m。图书馆上部及地下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楼板采用双向密肋楼盖体系。局部较大跨度梁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局部大悬挑采用型钢桁架悬挑。地下室为单层地下室,主要功能为设备用房和学术报告厅。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3.4 结构计算软件3.4.1 本工程将采用 PKPM(新规范版)进行结构整体分析,MIDAS/Building (新规范版)进行校核。3.4.2 分析内容包含结构整体分析、楼盖舒适度分析、大地震安全分析静力弹塑性分析等
10、。3.5 基础选型参照体育中心地质勘察报告,本工程图书馆拟采用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基础,为保证基础设计的经济性,采用桩底后注浆施工工艺,桩端持力层为卵石层;综合地下室拟采用筏板基础或小直径钻孔灌注桩基础。具体基础选型应根据地质勘察报告结合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和施工技术条件选择。4、主要结构材料4.1 钢筋:HPB300 及 HRB400。4.2.钢绞线、钢索:1860MPa 级 s15.2 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4.3 型钢:Q345B 及 Q235B 钢材及 Q345GJ-C(用于重要部位及壁厚25mm 厚钢板处) 。4.4 隔墙材料:轻钢龙骨轻质隔墙和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给排水设计说明:一
11、、设计依据:1、建设单位提供的招标文件及设计基础资料。2、建筑专业提供的设计图纸及其它专业提供的有关资料。3、项目设计采用现行的主要设计规范、标准:建筑给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2003)(2009 年版)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084-2001 (2005 年版) 大空间智能型主动喷水灭火系统技术规程CECS263:2009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 (GB 50555-2010)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 年版)二、给水设计:1、给水用水量统计:办公生活用水量按 50 升
12、/人.日,展览参观用水量按 5 升/顾客. 次,剧院用水量按 5 升/座. 次,教育培训用水量按 10 升/人.日,其它未预见水量按 10%计。生活总用水量为 121.7 m 3/日,最大时用水量为 18.2m3/时。2、给水系统设计:生活用水为城市自来水,分别由城市道路接两个 DN150 引入管,为保证室外消火栓用水,要求有 DN200 给水管在室外形成环网,当其中一条进水管发生故障时,其它进水管应仍能保证消防时用水量,且环管的交汇点设一定的阀门组。根据城市供水管网的供水压力、建筑物各部分的使用功能及卫生器具对静水压的要求,生活给水系统充分利用城市管网压力,对压力不足部分,由地下生活加压泵变
13、频供水。三、排水设计:1、排水体制:排水体制采用生活排水和雨水分流制。2、生活排水设计:本项目为公共建筑,生活排水量按生活给水用水定额计,本项目生活污水最高日排水量为 121.7m3/日,最大时排水量为 18.2m3/时。生活污水主要为卫生间生活污水,卫生间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管网,送至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排放。 四、雨水设计屋面雨水量按当地暴雨降雨强度公式计算,设计重现期取 P=10,屋面径流系数取 =0.9。屋面雨水采用重力流进行设计,由雨水斗、雨水立管收集后,排至底层出户,排入室外雨水管网。 (雨水收集回用见后)室外场地雨水排水设计重现期取 P=5,地面综合径流系数取 =0
14、.45。本项目雨水在道路边由雨水口收集,进入雨水排水系统,并就近排入周边市政雨水管。本项目雨水排水量为 0.m3/s。五、消火栓系统设计1、消防用水量:本项目图书馆为 5 层 24 米以下的重要文化建筑,按现行“建规” , 室外消火栓用水量 30 升/秒,室内消火栓用水量为 20 升/秒,火灾延续时间为 2 小时。2、消火栓消防系统设计本建筑全面布置消火栓,消火栓的布置确保任一着火点两股水栓同时到达,每个消火栓消防流量为 5 升/秒,射流充实水柱为 13 米,每个消火栓箱内设有启动消防泵的消防按钮和警铃。消火栓消给水系统为临时高压系统,在地下室内设 410m3 消防水池,储存 2 小时消火栓用
15、水量(324m3)、1 小时自动喷淋用水量(122m3) 和 1 小时大空间智能型主动喷水用水量(94m3),地下泵房设消火栓消防专用加压泵两台。屋顶设置消防专用水高位水箱(贮水量为 18 m3)供给火灾初期灭火用水及维持管网平时压力。在室外设有水泵接合器 2 套。3、自动喷淋给水系统本项目除吊顶下高度不超过 12 米的位置、不宜用水扑救的电气设备用房和卫生间等场所外,均设置闭式自动喷水灭火装置,地下泵房设恒压泵,屋顶设有消防高位水箱和气压罐对该系统稳压。并设 6 套湿式报警装置,每层每个分区自喷系统设信号阀和水流指示器,末端设检试阀,采用开式排水管路。4、大空间智能型主动喷水灭火系统本建筑展
16、厅大堂和展厅吊顶下高度大于 12 米,不超过 25 米的场所,均设置标准型自动扫描射水高空水泡的大空间智能型主动喷水灭火系统,自动扫描射水高空水泡的大空间智能型主动喷水灭火系统,采用一个探测器控制一个水泡,设计流量 26L/s。大空间智能型主动喷水灭火系统为临时高压系统,地下泵房内设有专用消防泵两台供系统用水,设屋顶消防水箱,地下泵房消防稳压设备供给火灾初期灭火用水及维持管网平时所需压力。在室外地面设一套 SQS150-A 型消防水泵接合器与系统管网相连。5、气体灭火和建筑灭火器:本项目图书馆高低压变配电间和档案室等重要设备室分别设置七氟丙烷气体灭火系统。档案室等防护区,灭火设计浓度采用 8%
17、,设计喷放时间不应大于 8s;高低压配电房防护区,灭火设计浓度采用 9%,设计喷放时间不应大于 10s。本项目图书馆的书库和展览阅览室按严重危险级配置建筑灭火器,其他各处均按中危险级配置建筑灭火器。严重危险级部分每个消火栓箱处设置两具 MF/ABC5(3A)手提式灭火器,其他各处每个消火栓箱处设置两具 MF/ABC3(2A)手提式灭火器。六、节能、节水措施1、生活给水系统地下室至三层由城市管网直接供水,充分利用市政供水压力。2、选用节水型卫生洁具及配水件。(1).办公套间卫生间坐便器采用容积为 6L 的二档冲洗水箱。(2).公共卫生间采用感应式水嘴和感应式小便器冲洗阀。3、室外设总水表计量。办
18、公部分各层均设水表计量。4、生活给水与消防给水分开供给水源。水池、水箱溢流水位均设报警装置,防止进水管阀门故障时,水池、水箱长时间溢流排水。5、生活给水系统采用变频调速供水设备。水箱和变频调速供水设备设在地下一层,减少供水设备提升扬程。给水系统采用竖向分区方式控制最不利处用水器具处的静水压不超过 0.45MPa。入户管水压大于 0.20MPa 者设支管减压阀。6、冷却循环水循环使用,循环利用率约 98.5。电气专业说明1 设计依据及设计范围:1.1 本工程采用的主要规范、标准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2006 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38-99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火灾自
19、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10KV 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50053-94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6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08 版 1.2 政府批准文件、设计任务书、招标文件1.3 各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1.4 本工程内拟设置的电气系统:本工程拟设
20、置高低压配电系统,照明及应急照明系统、电力空调配电系统、防雷接地及安全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综合安防系统、信息通讯网络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有线电视系统、数字会议系统等、背景音乐及应急广播系统、信息引导及发布系统。2 供配电2.1 本项目用电性质:荆州行政文化中心图书馆用电性质为一般工商业及其它用电。2.2 本项目地下一层,主要为设备用房、儿童阅览室;地上五层,主要为学术报告厅、展厅、阅览室、书库、多功能展厅,为多层建筑。本项目建筑面积 22518。2.3 本项目中应急照明电源、消防设备电源、消防及保安监控中心电源、通信及安保设备电源的照明等为一级负荷;电梯电源、污水泵电源、其他弱电
21、机房电源、重要场所的照明电源等为一级负荷;其余为三级负荷。2.4 本项目变配电室规划如下:供电范围 变配电室位置 变压器安装容量 备注3#变配电室 图书馆 图书馆一层 2x630kVA 空调主机位于行政中心主楼地下室合计 1260kVA本项目行政中心设 10kV 开闭所,由上级变电站引入两路 10kV 电源,为本地块各项目供电。图书馆内 3#变配电室内设 10kV 中置式配电屏、电力变压器和抽屉式低压配电屏。低压侧干线进线断路器设置过负荷长延时、短路短延时保护;一般出线断路器设置过负荷与短路瞬时保护。无功自动补偿设于变压器低压侧主母线。变配电室变压器安装容量 1260kVA,变压器负荷率约 0
22、.75。2.5 本项目内通信网络、综合安防、火灾报警、设备监控等弱电系统均设置 UPS 不中断供电电源作为保证系统正常工作的后备电源。本项目内应急疏散标志和主要疏散通道的应急照明拟采用智能应急照明系统以保证在最不利情况下的人员安全疏散。2.6 一般用电负荷采用分区树干式配电与放射式配电相接合;部分较重要的负荷以及大型用电设备采用放射式配电;重要负荷、消防设备等均由配电室引出双路专用供电线路并在末端互投。在发生火灾等紧急情况时,相关部位的非重要负荷可根据信号进行强制切除,以避免电气火灾连带发生及便于采取各种非常救灾措施。2.7 为保证学术报告厅、展厅、阅览室、办公室等区域的电压质量,对该区域内单
23、台功率超过 30kW 的大型动力设备采用可控硅软启动软停止或变频控制,减小启动电流对配电系统冲击影响,降低设备、管道的启动冲击损耗,延长设备运行寿命,降低功耗。2.8 本工程电源干线主要采用低烟无卤电缆沿线槽敷设;分层分区设置配电间及竖向井道。末端线路采用铜芯塑料绝缘导线穿金属管暗敷设。 3 照明3.1 本项目拟设置下列照明系统:一般照明-为照亮整个场所而设置的均匀照明,满足人员在不同场所活动的视觉需求;局部照明-对特殊部位、场所和物品设置专用照明装置,以吸引视线或烘托气氛;警卫值班照明-满足安全防范需要和值班工作; 备用照明-当正常照明因故熄灭后,维持部分重要场所的正常工作;应急疏散照明-当
24、灾害发生时,提供疏散指示标志和疏散通道照明;景观照明-塑造建筑的夜间形象,加强本项目的经济活力;3.2 本工程主要场所照明指标见下表:序号 类别参考平面及其高度照度标准值光源灯具 照明方式1 办公室 0.75m 水平面 300 三基色管型荧光灯 一般照明2 书库 025m 垂直面 50 三基色单端荧光灯或三基色管型荧光灯 一般照明3 展厅 地面 200中低色温可调光高显色单端荧光灯或小功率高显色金卤灯一般照明与局部照明4 阅览室 0.75m 水平面 300 三基色管型荧光灯 一般照明5通信网络机房、变配电室控制台面 300-500 三基色管型荧光灯 一般照明6空调机房、泵房桌面 100-150
25、 三基色管型荧光灯或小功率金卤灯一般照明与局部照明7大堂、中地面 200-300中低色温可调光高显色单端荧光灯或小功 局部照明与反射照3.3大堂、学术报告厅和公共区域的照明系统均采用智能化照明控制技术,实现集中智能控制,提高对照明系统的控制管理水平,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3.4 本工程照明系统全部光源均采用细管径三基色直管荧光灯、三基色单端荧光灯、高效金属卤化物气体放电灯、LED 等高效长寿命节能光源、各类高效照明灯具以及电子镇流器等节能型电器附件,大幅度降低光源维护更换费用,降低能耗。4 防雷接地本建筑物初步按二类防雷建筑设计。有金属屋面的利用金属屋面作为接闪带、其余的在屋面上敷设圆钢作为接闪
26、带,利用混凝土结构柱内主筋或钢柱作为防雷引下线,建筑物内所有金属结构,外墙金属门窗、玻璃幕、铝板金属支架等均与防雷引下线可靠连接。本项目采用综合接地系统。将防雷接地、配电系统接地、等电位保护接地、弱电工作接地等均与共用接地系统可靠连结,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本项目低压配电系统的接地方式主要采用 TN-S 系统。所有进入建筑物的外来导电物均应在 LPZ0A 或 LPZ0B 与 LPZ1 的界面处做等电位联结。在变配电室低压母线处设置三相电压开关型 SPD 作为第一级保护,在各弱电机房电源配电箱处安装限压型 SPD 作为第二级保护,规格符合 GB50057 要求及 IEC61643-1III 级分类
27、试验要求。5 智能化弱电系统5.1 综合安防系统本工程为提高型安防工程,按照综合式安全防范系统进行设计。综合安防系统集成了视频安防监控、出入口控制、停车场管理等功能,其开放的数据库可以使该系统更方便地成为智能建筑管理系统中的安防自动化子系统。纳入到本工程的综合安防系统包括以下子系统:庭 率高显色金卤灯 明共同作用8走道、楼梯间、卫生间地面 75-150 中低色温三基色单端荧光灯一般照明与局部照明9车库及入口坡道地面 50-100 三基色管型荧光灯、LED 管型灯 一般照明视频安防监控系统(CCTV)建立一套图像视频信号监控系统,把各个监控区域的出入口、电梯前室、通道等重要区域的图像信号传输到监
28、控中心,以及时发现并阻止人为的破坏活动;出入口监视什么人员在何时出入什么地点;全天候二十四小时录像提供分析依据并备案;供管理人员随时查看各个监视点的情况,从而实现整个区域的自动监控和高效管理。本系统设置范围包括 I、II、III 级安全防护区。本系统采用全数字型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各楼办公人员进出时,只需要出入口安装的读卡器上刷卡,系统便可自动判断该用户是否有进出这个出入口的权限,对于合法用户,系统自动控制电锁开启,允许用户通过。对于非法用户,门禁控制器自动判断后,将此信息上报管理主机,提醒管理人员。对于所有的进出刷卡,以及门的开关,系统都会自动记录,以便在发生异常时作为判断依据。本工程采
29、用联网式门禁系统,主要设置于电梯厅出入口,内部办公用房通道、电子信息机房、重要机房和领导办公室等处。5.2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采用集散型系统,由中央级和现场级组成,中央级为主机和外部设备;现场级包括 DDC 子站及现场控制设备。中央主机与 DDC 之间,DDC 与 DDC之间通过通信数据线连接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对本项目中的制冷空调、给排水、采暖通风、公共照明、电梯等系统和设备进行全面监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能源消耗。5.3 信息网络系统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物内部之间的信息传输网络。它使建筑物内部的语音服务设备、数据通信设备、信息交换设备及建筑物自动化管理设备等系统之间彼此相连,也能使建筑内
30、部通信网络与外部的通信网络相连。综合布线系统可根据需要灵活的改变建筑物内的布线结构,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可将建筑物内的语音信号、数据信息、视频内容传输融为一体。架空层设置电话交换机房和网络配线间,满足通信和网络服务的需求。本项目虑采用虚拟交换技术。本工程按六类系统设置,主干传输速率不低于万兆 Hz,水平支线传输速率不低于 1000MHz,满足通信和网络服务的需求。初步估算本工程需设置数据点 500 个、语音点 500 个。5.4 有线电视系统(CATV)CATV 电视信号由市政采用光缆引入地下室有线电视机房,由楼内传输分配网络引至各层末端用户。 分配分支传输网络主要包括:宽带信号放大器
31、、传输干缆、分配分支器、支线及用户线和用户终端面板。CATV 系统干线传输媒体采用优质低耗同轴电缆,另外配备具有自动电平控制(ALC)和自动斜率控制(ASC)的放大器(为满足系统同时传输上行及下行信号的要求,需采用双向放大器) ,提高信号质量。5.5 数字会议系统为满足举办会议的需要,学术报告厅厅等设置会议系统。投影显示系统可在正常的灯光下清晰显示来自不同信号源的各种视频信号,并具备高分辨率、多信号源显示功能,以便达到同时观看各种信号、充分满足各种特殊情况要求。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采用正投、PDP 显示屏等显示设备,并考虑预留与多种信号源的连接。扩声系统除基本的发言扩声功能外,还要根据需要,实
32、现各种音源的数字处理,包括混合输入、调音、均衡、压限、抑制、混合输出等。采用高品质音箱作为音箱输出设备,保证声音的清晰与完美。会议发言系统由数字会议发言中控器、主席机、代表机等设备采用手拉手方式连接而成。每个发言者具有同样身份,均配置标准代表发言设备。通过发言中控设备,会议主持人可以可优先提供发言,并能控制代表机的5.6 背景音乐及应急广播系统1)本工程在一层设置广播室(与消防控制室共室)。2)在广播室内设有镭射唱机、录音机等四套节目。节目源信号调制到高频信号送至有线电视前端室。3)走道、大堂等均设有背景音乐。当有火灾时,切断背景音乐,接通紧急广播。4)走道、大堂等处背景音乐扬声器采用 3W,
33、并设置音量调节器。5)为减少馈至扬声器负载的音频功率信号的传输损耗,必须对线路安装型号和截面积应进行合理选择。6)功率放大器采用 100V 定压式输出。7) 学术报告厅设置独立的音响设备。扩声系统配备多台多路混音放大器、扬声器箱等专业设备。调音台应有多路音源输入通道,每通道均可预选话筒或线路输入。各通道均应有语音滤波,衰减低音成分,增加语音的清晰度。可接人 CD、AMFM 收音机、话筒等,并具备录音设备。扬声器的配置应满足会场声压级的需要,并应保证会场内声压的均匀度。5.7 信息引导及发布系统为方便发布展览及广告信息及其它图文、图像信息,方便观众查询场馆信息、活动内容等,设置信息引导及发布系统
34、。系统由计算机、通讯控制装置、显示装置及触摸屏等外围设备组成。计算机通过控制软件将编辑好的图文及控制命令传送至通讯及控制装置,经处理后分配至相应的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可循环显示各种信息。控制计算机分别设置于消防控制中心内。在图书馆一层入口大厅及公共门厅分别设置一块三基色彩色显示屏,具体规格及性能与业主商议后定。另在一层公共大厅及公共门厅合适位置设置公共查询一体机触摸屏。5.8 智能化系统集成 智能化系统集成由智能化系统深化设计完成,本设计仅提供智能化系统集成的实施构想。智能化系统集成的目的,就是为设置在建筑物内的各种智能化子系统建立一个统一的操作使用平台,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使得各种智能
35、化系统的效能得到充分利用,统一管理,操作使用简洁协调。拟采用系统集成的技术手段建立建筑设备综合管理系统(BMS)。6 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按控制中心系统设计,消防控制中心设于一层,内设集中火灾报警控制器、CRT 图形管理系统、水灭火控制柜、防排烟系统控制柜、消防联动设备控制柜、消防事故广播主机、消防电话主机、消防系统供电电源等。消防系统采用总线制方式。消防系统工作接地接至楼外的综合接地体上,其接地电阻小于 1 欧姆。6.1 报警系统功能包括:在办公室、会议室、学术报告厅、展厅、电梯厅、走廊、楼梯间、前室以及各种机房等场所设置点式感烟探测器。在车库、厨房、
36、开水间等场所设置感温探测器;在共享中庭等跃层高大空间采用红外光束感烟探测器等。根据防火分区的布置,在大厅、主要公共场所入口及通道等经常有人通过的场所均设手动报警按钮。同一防火分区到任一个手动报警按钮的距离不大于 30m。6.2 联动控制功能包括:消火栓系统控制、水喷淋灭火系统控制、排烟和正压送风系统控制、防火卷帘和挡烟垂壁控制、切断非消防用电负荷电源、启动应急照明和应急广播系统、电梯控制等。6.3 在防排烟机房、配电室等场所设置消防直通电话分机。在每一手动报警按钮旁边设置消防电话专用插口。消防直通电话主机设在消防控制中心。消防控制中心设 119 专用报警电话。在消防控制中心设一套计算机图文显示
37、终端,配有专用消防软件并预留通讯接口,以备与建筑智能化管理系统及当地消防部门联网之需要。6.4 本项目火灾应急照明电源、消防及保安监控中心电源、消防设备电源为一级负荷,均由配电室引出专用供电线路,双路供电并在末端互投。6.5 火灾报警线路采用铜芯绝缘线缆穿钢管敷设;联动控制及广播线路采用耐火或耐热铜芯绝缘线缆穿钢管暗敷;消防设施电源线路采用耐火电缆沿防火槽架敷设。7 电气环保设计7.1 本项目变压器选用 SCB10 系列,最大噪声小于 49dB(A) ,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的 1 类声环境功能类区标准(即昼间55dB(A)) ,符合环保要求。7.2 低压侧装设有源滤波
38、装置,消除谐波,降低电压畸变对电网的电磁污染。7.3 电气产品均应符合 3C 认证,正常情况下不产生有毒及有害废料或废气。低压电缆采用低烟无卤型和矿物绝缘型,火灾燃烧时不产生有毒气体。7.4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选用的火灾自动感烟探测器选用光电感烟型,未选用离子感烟的产品,本项目范围内无与放射性物质环保有关的电气设备及装置。8 电气节能设计8.1 选用节能型变压器,并采用合理的变压器负载率,有效降低铜损及铁损,节约电能。空调主机采用单独变压器,不用季节可切除,以节约电能,减少变损。8.2 采用低压无功功率因数补偿,提高功率因数,降低无功损耗。同时进行调谐滤波,减少谐波损耗。8.3 电梯等电机宜选用
39、变频调速型,降低损耗。8.4 照明采用高效节能光源、灯具,照度取值及单位功耗符合国家规范 GB50034-2004 的节能标准。8.5 公共场所设置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可调节灯具开启数量,节约能源。暖通设计说明1.建筑概况该项目总建筑面积 23100,其中地下建筑面积约 2300,地上建筑面积约 20800。地下一层,主要为设备用房(水泵房等) , 地上五层,主要为书库及阅览室等,建筑高度在 24M 以内。2.设计依据1、甲方关于暖通的要求。2、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736-2012)3、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4、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
40、01892005)5、 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 (JGJ38-99)6、 汽车库设计规范 (JGJ100-98)7、本院土建专业提供的初步设计图纸、资料。3.设计范围本工种的设计范围为:1、空调系统设计;2、通风系统设计;3、防排烟及通风、空调系统防火设计;4.空调设计1、设计参数(荆州市)1) 、室外气象参数根据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736-2012)的有关数据。(1)夏季空调干球计算温度:34.7(2)夏季空调湿球计算温度:28.5(3)冬季空调计算温度:-1.9(4)冬季空调计算相对湿度:72%(5)夏季通风干球计算温度:31.4(6)夏季通风计算相对湿度:70%(7
41、)室外风速:夏季平均 2.3m/s , 冬季平均 3.0m/s2) 、室内主要房间设计计算参数详表一。夏 季 冬 季房 间 名 称 温度 相对湿度%温度最小新风量m3/h.人噪声标准dB阅览室 26 55 20 20 NR35办公室 26 55 20 30 NR40书库 24-28 55 16-20 NR40报告厅 25 55 20 20 NR352、空调系统设计1) 、空调负荷详下表建筑面积 冷指标 冷负荷 KW 热指标 热负荷28323 180 5098 130 36822) 、空调冷热源:(1) 行政中心和四个单体建筑(图书馆、档案馆、文化中心和会议中心)冷热源一起考虑,设备集中放在行政
42、中心的地下室。通过室外管道与图书馆相连。提供空调冷热水,夏季提供 7/12的空调冷水,冬天提供 45/40的空调热水。3) 、空调水系统(1)为了节省运行费用,空调水系统采用二级泵系统,图书馆的二级泵设在行政中心的冷冻机房内,二级泵的选择需根据系统的远近和负荷大小来确定。(2) 空调水环路:a、空调水系统末端侧采用一次泵变流量两管制系统,夏季空调供回水温度 612,冬季空调供回水温度 4540。(3)空气处理机组回水管上均设置动态平衡电动调节阀,风机盘管回水管上均设置动态平衡电动两通阀,确保系统按需供水,保证空调效果,节省运行能耗。(4)空调水系统采用低位定压罐定压及补水方式,定压补水装置设在
43、冷冻机房内。4) 、空调风系统1、本大楼中央空调系统根据建筑平面及各房间使用要求组成空调系统如图。阅览室等大空间的的空调系统采用立(吊)柜式空气处理机组,低速风管,顶(侧)送风集中回风。2、办公等小房间均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的空调方式,风机盘管为卧式暗装,新风机组为立(吊)柜式。3、消防控制室设风冷热泵型分体空调。5) 、精密库房精密库房采用单独的恒温恒湿机组,该机组设在屋面上。6)、空调及通风系统的自动控制1、空调、通风系统采用 DDC 控制系统,由温度和浓度控制器、各种传感器、电动执行机构组成。实现空调、通风系统安全经济运行,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2、风机盘管的控制设有风机盘管房间的室温,
44、由设于房间内带有季节转换开关及三速调节开关的温度控制器,控制风机盘管回水管上的动态平衡电动两通阀,控制空调循环水量,三速开关控制风机盘管送风量,满足室内温度要求,电动阀与风机连锁,冬夏工况自动转换。3、低速单风管全空气空调系统的控制空调房间的温度由设于回风管上或空调房间的温度传感器传输信号,经现场控制器控制空气处理机组表冷器回水管上的动态平衡电动调节阀的开度来调节空调循环水量,使室内温度稳定在设定的基准上,电动阀与风机连锁,冬夏工况自动转换。4、变频中央空调系统室内温度的控制:室内机自带完备的控制装置,空调房间的温传感器传输信号给机组控制器,控制相应的空调房间室内温稳定在设定的基准上。四、通风
45、、防火及防排烟 设计1、通风系统设计1) 、自然通风靠外窗的空调房间在过渡季节全部利用自然通风,以减少运行能耗。由热压和风压共同作用,以自然通风的形式排走室内余热余湿,提高室内舒适性,并大大降低空调能耗。2) 、 机械通风(1)卫生间排风系统所有卫生间设机械排风,卫生间换气次数为 10 次。卫生间采用集中排风系统,分段排风,排风机设于避难层及屋顶。(2)设备用房机械通风系统所有机电设备房的通风量应根据设备发热量通过热平衡计算,当缺乏相关资料时,参考以下的换气次数确定。a、电梯机房应设置空调及排风系统,排风量为 10 次/小时,送风量为排风量的 90%,以控制其室内温度不超过 40oC,当通风系
46、统不能满足房间降温要求时,将其切换至空调系统。b、水泵房设置送排风系统,排风量按为 6 次/小时计算;送风量为排风量的 90%。c、变配电室机械通风系统根据设备发热量或 15 次/小时排风,送风量为排风量的 90%。高低压配电房通风系统兼作气体消防后的废气排放系统。(3)书库过渡季节通风量按换气 3 次/时计算。 2、通风系统的自动控制1)、变配电室设置空调及排风系统,排风量为 15 次/小时,送风量为排风量的 90%,以控制其室内温度不超过 40oC,当通风系统不能满足房间降温要求时,将其切换至空调系统。3、防排烟系统设计1)、标准层办公区采用自然排烟,可开启外窗面积大于排烟房间面积的 2%
47、。2)、不满足自然排烟条件的内走道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每层走道面积小于 500 平米,按一个防烟分区设计,排烟量按最大层的走道面积乘以120m3/h 计算。通过排烟竖井与屋顶层的排烟风机相连。发生火灾时,打开着火层的排烟口及排烟风机,将烟气排至室外。3)、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房间设机械排烟系统,排烟量按最大防烟面积乘以 120m3/h 计算。火灾时消防控制中心启动排烟风机高速工况排烟。当排烟温度超过 280时,风机入口 280防火阀熔断关闭,输出电信号,关闭排烟风机。4)、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分别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以保证通过门的风速不小于 0.7m/s,同时余压值应符合下列要求:
48、楼梯间4050Pa、前室为 2530Pa。楼梯间每隔 23 层设一个常开风口,前室每层均设多叶送风口。加压送风机设置在屋顶。防烟楼梯前室(合用有室)正压送风口平时常闭,着火时着火层及其上下一层的正压送风口打开;防烟楼梯间为自垂式百叶风口,着火时风口全开。5)、排烟风机选用消防高温排烟专用风机。6)、所有空调(新风)及通风系统风管穿越防火墙或其它防火分隔时均设置 70的防火阀,所有排烟风管穿过防火分隔时均设置 280的防火阀,所有排风风机入口处及空调送回风总管均设 70防火阀,该阀能输出关闭电信号。7)、吊顶内的排烟风管均采用 30mm 厚离心玻璃棉板保温隔热。8)、空调、通风系统的所有部件、配
49、件及材料均选用不燃型或防火型。位于墙、楼板两侧的防火阀、排烟阀之间的风管外壁应采取防火保护措施。防烟、排烟、通风和空调系统中的管道在穿越隔墙、楼板及防火分区处的缝隙中应采用防火封堵材料封堵。9)、所有防火阀、排烟阀、电动风阀的信号接至消控中心。火灾时,开启相关的排烟风机和正压送风机,关闭与火灾无关的空调系统。五、通风系统消声与防振1、水泵、空气处理机组、通风机、空调机组等选用低噪声设备,其进出口接管处均设置柔性接管,底部设置减振台座或橡胶减振垫。2、所有设置在空调房间的吊装式空调、通风机组均采取隔声措施,所有空调、通风系统均设有消声器。3、空调机房、风机房、水泵房等的内墙面及顶棚均作吸音构造,并选用隔声门六、管材与保温1、空调风管、通风排烟管道采用镀锌钢板制作,镀锌钢板厚度按照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43-20